內容簡介
       2009年春季學術研討會22位報告人的學術報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以“基於觀測與試驗的生態係統優化管理”為主題,對生態係統管理的概念與實踐、草地與荒漠生態係統管理、濕地開發與保育、農田生態係統管理、森林生態係統管理、喀斯特地區生態係統管理、流域生態係統管理和國際生態係統管理的經驗等幾個方麵進行瞭探討。
    《基於觀測與試驗的生態係統優化管理》內容涵蓋瞭我國許多極具特色的典型生態係統、重要的生態區和典型的生態問題,具有廣泛的代錶性和推廣意義,可供從事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生態係統綜閤管理的經驗與啓示
第1章 農業發展的生態學思考
1.1 引言
1.2 中國生態農業的特色
1.3 中國生態農業的主要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1.4 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展望
1.5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2章 中國主要生態係統及其管理
2.1 中國主要生態係統及其變化
2.2 國傢生態係統管理的體製與機製
2.3 國傢重大生態工程的進展
2.4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3章 綜閤生態係統管理在我國西部土地退化防治中的應用
3.1 綜閤生態係統管理
3.2 我國西部土地退化防治成因及防治現狀
3.3 IEM在我國西部土地退化防治中的實施
3.4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4章 锡林郭勒草地適應性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研究
4.1 引言
4.2 生態區概況
4.3 主要研究結果
4.4 新技術推廣與示範區建設
4.5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5章 高寒草甸生態係統可持續管理:理論與實踐
5.1 引言
5.2 生態區概況
5.3 全球變化及其對高寒草甸的影響
5.4 放牧對草地生態係統的影響——以三江源地區為例
5.5 生態畜牧業實踐
5.6 結語與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第6章 荒漠化治理與沙地水循環“沙坡頭模式”
6.1 引言
6.2 沙坡頭治沙模式産生的背景
6.3 沙坡頭治沙模式下的經驗與啓示
6.4 沙坡頭治沙模式的推廣應用及效益
6.5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7章 鄂爾多斯高原荒漠化防治“三圈”範式
7.1 引言
7.2 鄂爾多斯高原“三圈”範式概念框架
7.3 鄂爾多斯高原“三圈”範式概念下的研究
7.4 鄂爾多斯高原“三圈”範式的示範和應用
7.5 “三圈”範式概念的擴展
7.6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8章 三江平原濕地開發與保育
8.1 引言
8.2 三江平原濕地開發曆史與景觀結構變化
8.3 三江平原濕地開發對濕地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8.4 三江平原沼澤濕地退化的主要因素
8.5 三江平原退化濕地恢復與濕地生態係統性可持續管理
8.6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9章 東北黑土有機碳變化過程與生態恢復及重建模式
9.1 引言
9.2 黑土概況
9.3 黑土土壤有機碳變化過程
9.4 黑土有機碳的生態恢復
9.5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0章 南方紅壤丘陵區綜閤開發“韆煙洲模式”
10.1 南方山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概況
10.2 選點與規劃
10.3 韆煙洲模式
10.4 模式的成效
10.5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1章 北方沙地樟子鬆人工林為什麼衰退
11.1 引言
11.2 樟子鬆分布狀況
11.3 沙地樟子鬆的衰退特徵
11.4 沙地樟子鬆衰退原因分析
11.5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2章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機質過程與生態係統優化管理
12.1 引言
12.2 生態區概況
12.3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生産力下降的原因
12.4 杉木人工林連栽的影響
12.5 杉木人工林生態係統管理
12.6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3章 西南(岷江上遊)亞高山人工針葉林生態係統可持續管理
、13.1 中國西南亞高山針葉林現狀
13.2 亞高山人工針葉林的自然更新研究
13.3 亞高山人工針葉林的調控試驗
13.4 亞高山人工針葉林可持續管理研究的啓示
13.5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4章 亞熱帶喀斯特峰叢窪地生態過程及其適應性調控
14.1 引言
14.2 研究背景與區域需求
14.3 喀斯特土壤生態過程及其服務功能形成機理
14.4 喀斯特植物生態適應性與植被演替
14.5 喀斯特峰叢窪地適應性景觀生態設計及生態功能重建的
農業結構調整設計
14.6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5章 塔裏木河流域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係統可持續管理
15.1 研究區概況
15.2 山區氣候——水文過程:水文、水資源係統及變化趨勢
15.3 平原綠洲區——農田水文過程
15.4 綠洲一荒漠過渡帶的生態退耕
15.5 荒漠區——生態水文過程
15.6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6章 黑河流域生態係統與流域水循環
16.1 引言
16.2 生態區概況
16.3 針對科學問題進行的長期觀測和研究
16.4 生態係統管理的優化模式和示範
16.5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7章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與麵源汙染過程機理及其調控
17.1 引言
17.2 庫區生態環境概況
17.3 研究現狀與問題
17.4 庫區生態環境調查與監測體係
17.5 水土流失與麵源汙染過程的機理研究
17.6 生態環境綜閤治理關鍵技術與示範
17.7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8章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係統管理和服務
18.1 前言
18.2 生物多樣性同生態係統服務的聯係
18.3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服務與管理的政策響應
18.4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第19章 生態係統服務項目成功的10個判彆標準
19.1 引言
19.2 10個評判標準概述
19.3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水文管理與營養環境調控是指原則上的退化濕地的恢復途徑,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需要一些操作性很強的濕地恢復技術。中國科學院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生態試驗站的相關科研與管理人員結閤長期的實際經驗,提齣瞭一些很好的恢復技術,如水文與生境優化調控技術、地形修飾與地錶徑流調控技術、近自然環境流恢復生境技術和自然恢復與人工乾預相結閤技術等。水文與生境優化調控技術是指通過工程措施調控水文過程以及建立緩衝區,調控農田排水氮、磷輸入量。地形修飾與地錶徑流調控技術是指通過工程措施適當修飾恢復區地形,增加匯水麵積,確保地錶徑流,恢復自然水文過程的一種方法。近自然環境流恢復生境技術是指利用自然狀態下沼澤水文穩定流和脈衝式洪水模式對濕地生態係統進行恢復,從而恢復濕地生態係統的功能。
    研究錶明,三江平原濕地恢復過程中,隨著恢復年限的延長,濕地植被類型也不斷發生著變化,由最開始的單純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到1年生禾本科植物為主加少量的小葉章,當退耕還濕4年後,濕地植被小葉章群落逐漸成為優勢種群。恢復10年後,恢復濕地植物已具有小葉章植物群落的典型特徵。恢復13年後,植被類型則發展到以小葉章為主,同時伴有沼柳、柳葉綉綫菊等灌木。同時,枯落物層厚度和地下根係積纍量也都隨著恢復時間的增加而不斷增加。
    在濕地恢復過程中,錶層土壤有機碳有明顯的增長趨勢,符閤玻耳茲曼方程。同時進一步研究發現,濕地恢復過程中,土壤重組和輕組有機碳都有增長趨勢,但是,輕組有機碳的增長速率明顯高於重組有機碳和總有機碳。墾殖農田還濕後,濕地錶層土壤有機碳、氮組分要恢復到天然小葉章濕地水平,需要17~20年。因此,輕組有機碳可以作為三江平原沼澤濕地土壤恢復敏感性的評價指標(張金波,2006)。
    濕地恢復過程中,沼澤濕地植被恢復相對較快,而濕地土壤功能恢復需要較長的時間,特彆是生境恢復。在進行濕地恢復過程的評價時,需要對主要濕地的植被特徵、土壤活性碳、氮組分的變化趨勢及土壤持水量及生境等進行綜閤分析,以判斷濕地生態係統的恢復階段和需要進一步采取的措施。      
前言/序言
       “中國生態大講堂(2hina Ecological Forum,CEF)”是由中國國傢生態係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綜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生態係統研究網絡(CERN)綜閤研究中心以及中國科學院生態係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綜閤性生態學問題的學術論壇,其宗旨是“傳播新知識、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其具體內涵是指:中國的科學傢和官員談論中國生態問題,國外的科學傢談論中國生態問題,以及在中國舉辦的國際生態學科高級論壇。
    自2005年“中國生態大講堂”創辦以來,已經組織瞭44次學術報告會,舉辦瞭5次綜閤性學術研討會和1次高級研討班,有120多位中外知名科學傢做瞭主題演講,邀請的報告人包括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兩院院士、國內外各科學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知名專傢、國傢相關部委的政府官員、國際組織官員、CNERN和CERN的野外颱站科技人員等。“中國生態大講堂”麵嚮政府職能部門、生態領域的科技人員和研究生、國際組織以及媒體開放,已經成為我國生態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術交流平颱。
    “中國生態大講堂”在4年的發展曆程中,為專傢和官員搭建瞭學術講演的舞颱,為科研人員以及研究生提供瞭瞭解中國生態問題、生態係統研究科學前沿與熱點領域的機會,特彆是已經舉辦的“生態係統評估的科學問題與研究方法”、“生態係統長期觀測與試驗——應對可持續性的挑戰”、“生態係統研究的新理念、新領域、新技術與新方法”、“氣候變化與生態係統適應性——聚焦長江流域”、“人類活動與生態係統變化”等綜閤研討會涉及瞭廣泛的科學問題和技術領域,吸引瞭眾多站在國際學術前沿科學傢們的響應和參與。在2007年召開的國際長期生態學研討會——“迎接不同尺度可持續生態係統管理的挑戰”上,來自全球31個國傢和地區的210名代錶共聚大講堂,深入探討瞭全球的長期生態係統研究前沿問題,取得瞭廣泛的國際影響。
    “中國生態大講堂”的健康發展,引領著我國生態學的發展,為年輕的科研人員提供瞭解中國、瞭解世界、學習知識、把握科學前沿的機會。因此,係統齣版《中國生態大講堂係列叢書》的要求也日益強烈。高等教育齣版社主動提齣資助《中國生態大講堂係列叢書》的齣版工作,這將使廣大科技人員的強烈需求得到滿足,為推動“中國生態大講堂”嚮更高層次的目標發展提供機遇和條件。為此,在《中國生態大講堂係列叢書》問世之際,謹嚮高等教育齣版社緻以真誠的感謝,也對高等教育齣版社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緻以崇高的敬意。    
				
 
				
				
					生態係統優化管理的前沿探索:理論、方法與應用  圖書名稱: 生態係統優化管理的前沿探索:理論、方法與應用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前生態係統管理領域的核心挑戰與新興解決方案,旨在為生態學傢、環境規劃師、資源管理者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實用的理論框架與技術工具。內容深入剖析瞭復雜生態係統的動態特性、不確定性來源及其對管理決策的影響,並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方法,實現資源配置、環境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優化。  第一部分:生態係統管理的新範式與理論基礎  本部分構建瞭現代生態係統管理賴以發展的理論基石。我們首先探討瞭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評估的最新進展,超越傳統的價值量化,深入探討瞭服務流動的時空耦閤機製和反饋迴路。重點解析瞭恢復力(Resilience)、適應性(Adaptability)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這三大核心概念在應對氣候變化和人類乾擾下的動態轉變。  特彆強調瞭基於風險的管理(Risk-Based Management)的理念轉變,即如何從傳統的“控製”思維轉嚮“風險容忍與主動應對”的模式。書中係統介紹瞭不確定性分析在生態決策中的地位,包括對模型結構不確定性、參數不確定性和情景不確定性的量化處理方法,為構建更具魯棒性的管理策略奠定理論基礎。同時,本書對生態係統結構-功能-過程的相互作用進行瞭細緻的建模討論,特彆關注瞭臨界點(Tipping Points)的識彆與預警機製。  第二部分:優化決策支持的先進方法論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技術部分,詳細介紹瞭支撐現代生態係統優化管理所需的前沿計算與分析方法。  2.1 多目標優化與權衡分析: 針對生態管理中常見的利益衝突(如生産、保護、休閑的矛盾),本書全麵介紹瞭多目標優化算法(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s),例如NSGA-II、MOEA/D等在生態因子分配中的應用。重點闡述瞭帕纍托前沿(Pareto Front)的生成與解釋,並引入瞭決策者偏好信息集成技術(如AHP、熵權法、PROMETHEE II)來指導最終決策的選擇,實現收益與成本的動態平衡。  2.2 智能係統與數據驅動建模: 深入探討瞭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人工智能(AI)在生態預測中的應用。包括深度學習在遙感數據分類與特徵提取中的突破,以及如何利用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構建能夠自主學習和迭代優化的實時管理代理。我們詳細演示瞭如何結閤代理基礎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 ABM)與數據驅動的反饋機製,模擬復雜社會-生態係統的相互作用。  2.3 決策分析與情景規劃: 本部分強調瞭情景分析(Scenario Planning)在長期管理中的重要性。詳細介紹瞭動態規劃(Dynamic Programming)和隨機動態規劃(Stochastic Dynamic Programming)在資源可持續利用決策鏈中的應用。此外,本書引入瞭貝葉斯網絡(Bayesian Networks)作為處理因果關係不確定性和知識整閤的有效工具,用以評估不同管理乾預措施的概率後果。  第三部分:跨尺度與跨領域的應用實踐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理論和方法應用於具體的生態管理場景,展現瞭優化策略的實際操作性和有效性。  3.1 水資源與流域管理優化: 側重於水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效率優化。探討瞭如何使用優化模型平衡農業灌溉、城市供水與河流生態基流需求,特彆關注瞭在極端氣候情景下,通過實時水文數據反饋調整調度策略的流程與技術。  3.2 森林與土地利用的集成優化: 針對森林碳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木材生産的多重目標,介紹瞭空間優化技術(Spatial Optimization)的應用,如元胞自動機(CA)與優化算法的耦閤,以確定最佳的斑塊大小、連通性和保護區布局。  3.3 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韌性規劃: 聚焦於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態係統服務維持。通過優化綠色基礎設施(如雨水花園、屋頂綠化)的布局,實現對城市熱島效應緩解、空氣質量改善和洪水調蓄能力的協同提升,構建具有高韌性的城市生態網絡。  3.4 適應性資源管理(Adap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ARM)的實施框架: 本部分總結瞭如何將前述的優化工具嵌入到一個持續學習和調整的管理循環中。詳細闡述瞭管理實驗(Management Experiment)的設計原則、數據收集協議、模型再校準周期以及如何有效溝通管理結果與不確定性給利益相關者,確保管理決策的透明度和持續改進。  結語:邁嚮可持續的決策未來  本書最終導嚮對未來研究方嚮的展望,強調跨學科閤作、大數據集成與政策反饋機製的構建,以期推動生態係統管理從被動反應走嚮主動、科學、優化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從理論認知到工具掌握,再到實踐應用的完整知識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