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T0502)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瞭編寫組成員20多年來在係統工程教學和科研方麵的實踐和研究成果。《係統工程》係統地介紹瞭係統工程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方法,並給齣瞭若乾實際應用案例。其內容涉及係統工程方法論、係統建模的功能方法、結構方法和曆史方法、係統模擬、係統評價、係統優化、係統決策、係統預測以及係統分析的網絡技術等,具有理論分析與實際應用相結閤、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閤、知識的寬度與深度相結閤的特點。為方便教師授課,《係統工程》還配有相應的教學課件。
《係統工程》編寫的宗旨是為管理科學專業、係統工程專業、係統分析與集成專業以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本適用的教科書,為從事相關領域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提供一本實用的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係統概念與係統思想
1.2 係統理論概述
1.3 係統工程概述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2章 係統工程的基本方法和方法論
2.1 係統工程的方法論原則及其基本方法
2.2 霍爾方法論
2.3 切剋蘭德方法論
2.4 蘭德方法論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3章 係統建模的功能方法
3.1 係統建模的“黑箱”方法
3.2 計量經濟學方法
3.3 排隊論方法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4章 係統建模的結構方法
4.1 解析結構模型
4.2 係統動力學建模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5章 係統建模的曆史方法
5.1 時間序列模型建模方法
5.2 灰色係統建模方法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6章 係統模擬
6.1 係統模擬概述及其分類
6.2 連續係統模擬
6.3 濛特卡羅法
6.4 係統動力學模擬法
6.5 離散係統模擬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7章 係統評價
7.1 係統評價概述
7.2 費用-效益分析
7.3 評分法
7.4 優序法
7.5 關聯矩陣法
7.6 層次分析法
7.7 模糊綜閤評價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8章 係統優化
8.1 最優化問題概述
8.2 綫性規劃
8.3 動態規劃
8.4 非綫性規劃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9章 係統預測
9.1 預測概述
9.2 定性預測技術
9.3 計量經濟學模型預測
9.4 時間序列模型預測
9.5灰色模型預測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10章 係統決策
10.1 係統決策概述
10.2 風險型決策
10.3 完全不確定型決策
10.4 多目標決策
10.5 模糊型決策
10.6 決策支持係統
10.7 對策分析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11章 網絡模型
11.1 圖論的基本概念
11.2 最短路與最小生成樹
11.3 網絡流及其應用
11.4 復雜網絡簡介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12章 係統工程應用案例
12.1 案例1:上海社會經濟發展趨勢預測
12.2 案例2:ARIMA模型在上海市GDP預測中的實證研究
12.3 案例3:上海綜閤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評價研究
12.4 案例4:國有企業期股激勵機製的係統動力學研究
12.5 案例5:中國教育網拓撲結構模擬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論
1.1 係統概念與係統思想
我們先來介紹有關係統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迴顧一下係統思想的發展曆程。
1.1.1 係統思想的曆史迴顧
係統概念和係統思想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人類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係統思想經曆瞭三個主要的曆史階段:從遠古時期到15世紀左右是以樸素的辯證邏輯為特點的總體思辨階段;從16世紀到19世紀是以形式邏輯為特點的機械分解——還原思維階段;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以後是以辯證邏輯為特點的係統思維階段。
1.樸素的總體思辨階段
自古以來,人們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就已經萌發瞭關於“係統”的概念和係統的思想。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是如此。在宇宙的本源、地球的形成、事物層次的劃分等許多方麵都提齣過各種各樣的觀點和假說。例如在宇宙構造方麵,古代的中國有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的傳說,還有天圓地方的“蓋天說”,雞卵構型的“混天說”和宇宙無限的“宣天說”。在西方也有“地心說”以及其他一些宗教和神學方麵的假說。這些傳說或假說都是人門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聯想創造齣來的,它們滿足瞭當時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構造和起源進行解釋的需要和渴求。但是由於受到當時曆史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的限製,學科門類還沒有被細分齣來,必要的實驗手段還不具備,這些傳說和假說隻能是直觀的和樸素的。
前言/序言
係統科學與係統工程學科,在國際上,肇始於20世紀中葉,至今已半個多世紀,在我國,以1978年錢學森、許國誌和王壽雲共同發錶的《組織管理的技術--係統工程》文章算起,距今也已30年。在這段不算長的時間裏,國內外眾多誌士仁人矢誌不渝,為學科的發展做瞭大量的工作,取得瞭豐碩的成果,積纍瞭寶貴的經驗。但係統科學和係統工程畢竟是橫跨度很寬的大學科,建設成為有成熟體係的學科還有很多路要走。值得係統科學和係統工程工作者高興的是,在國內外眾多的成果和經驗中有兩大標誌性的成果,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堅實基礎。
一個是錢學森提齣的係統科學三層次的學科體係,以及他在三個層次(基礎理論層次的係統學、技術科學層次的運籌學和控製論、應用技術層次的係統工程)方麵,提齣的一係列創新的學術思想和重要觀點,提煉的很多重要科學概念,為係統科學和係統工程學科打下瞭全麵堅實的基礎。
再一個是國際上以美國“206l計劃”為代錶的研究成果。“206l計劃”是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聯閤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啓動的一項麵嚮21世紀人纔培養、緻力於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跨世紀計劃,它代錶著未來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我們都知道,中小學課程的科學內容,應該是最成熟、最重要,又是所有人必需學習的科學技術的成果。“美國2061計劃”作為國傢級計劃,先後曆時10年,參與的專傢學者數以萬計。在他們已齣版的三本書中把“係統、模型、恒定與變化、規模”作為科學領域的“通用概念”和“統一的概念和過程”,與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等學科並列。“通用概念”和“科學的統一概念和過程”是係統科學與係統工程學科的內容;“係統、秩序和組織”是係統科學與係統工程學科對象;“恒定與變化,演變與平衡”是係統科學與係統工程學科的原理和理論;“模型、規模、形式和功能”則是係統科學與係統工程學科的技術、方法和應用。
以上兩大標誌性的成果,不但是科學界的共識,而且業已形成為某種社會基礎。我們完全有信心在這樣的基礎上,邁齣更大的步伐,為係統科學與係統工程學科的發展作齣更大的貢獻。本書的編寫和齣版,就體現瞭作者們在這方麵的努力。
好的,這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係統工程或21世紀高等教育規劃教材的相關主題,專注於其他領域,並力求詳實、自然: --- 《大航海時代的航路與貿易:從裏斯本到馬尼拉的商業帝國構建》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十五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歐洲列強如何通過海洋探索,開闢連接歐、亞、非、美四大洲的貿易網絡,並在此過程中,重塑瞭全球經濟格局與政治權力結構。我們聚焦於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率先構建其海上帝國,以及隨後荷蘭、英國等新興海上強國如何挑戰並最終取代舊有的霸權。 第一部分:啓航前的準備與早期探索(1400-1500)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地理大發現興起前的技術基礎。我們詳細考察瞭15世紀伊比利亞半島在造船技術(如卡拉維爾帆船的改進)、航海儀器(如星盤和象限儀的演進)以及製圖學上的重大突破。重點分析瞭恩裏剋王子領導下的葡萄牙航海學派,如何係統性地探索非洲西海岸,積纍瞭對洋流和季風的寶貴經驗。 接著,我們描繪瞭哥倫布、達伽馬等先驅者的航行曆程。哥倫布的“橫渡大西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發現,更是對已知世界觀的徹底顛覆。我們審視瞭《托爾德西裏亞斯條約》的簽訂背景及其對新世界劃分的影響,揭示瞭早期殖民擴張中宗教、王權與商業利益的復雜交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則直接挑戰瞭阿拉伯和威尼斯商人對香料貿易的壟斷,標誌著歐洲直接介入亞洲商業體係的開端。 第二部分:香料帝國的建立與商業機製(1500-1600) 本章聚焦於葡萄牙在印度洋建立的“國傢壟斷體係”。與後來的殖民地掠奪不同,早期的葡萄牙模式更多依賴於軍事控製的貿易站網絡(如果阿、馬六甲、澳門)。我們詳細分析瞭葡萄牙“卡爾巴諾”(Cartaz)製度,即通過頒發許可證控製印度洋航運的機製。 更關鍵的是,我們探討瞭“葡萄牙的銀子”是如何驅動這一體係的。由於歐洲對東方奢侈品(香料、絲綢、瓷器)的需求遠大於對歐洲製成品的需求,葡萄牙必須依賴從美洲(通過西班牙體係或私下渠道)獲取的白銀來支付貿易逆差。這一過程形成瞭早期全球性的“價格革命”和貨幣流通網絡,其影響遠遠超齣瞭貿易本身。 第三部分:全球化貿易的轉嚮與競爭(1600-1700) 隨著美洲白銀的大量流入,以及歐洲各國對巨額利潤的渴望,葡萄牙的壟斷地位開始受到挑戰。本部分詳述瞭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崛起。VOC不僅僅是一傢貿易公司,它被賦予瞭戰爭權、築城權和條約締結權,成為第一個真正的跨國經濟實體。我們深入研究瞭VOC如何通過更高效的船隊管理、更靈活的融資手段(股份製)以及對關鍵産地(如香料群島)的軍事占領,成功將葡萄牙勢力驅逐齣核心貿易圈。 同時,我們也分析瞭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早期發展及其與荷蘭的競爭態勢。英國的策略在初期更側重於在印度次大陸建立據點,發展棉紡織品貿易,這為日後與印度的深度融閤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大航海時代的經濟與社會影響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這場全球商業革命帶來的深遠後果。 首先是“物種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對全球生態和人口結構的影響。我們探討瞭馬鈴薯、玉米、煙草傳入歐洲和非洲,以及小麥、牲畜傳入美洲所帶來的生物學和農業革命。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分析瞭天花等疾病對美洲原住民人口的毀滅性打擊,這為歐洲的勞動力替代政策(包括奴隸貿易的興盛)創造瞭條件。 其次是金融結構的演變。航海貿易的規模遠遠超過瞭中世紀的城市商業活動,極大地刺激瞭歐洲的信貸體係、保險業和現代證券交易所的雛形發展。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傳統金融模式被阿姆斯特丹的資本市場所取代,標誌著全球金融中心的地理轉移。 最後,本書探討瞭權力與知識的重塑。對遙遠土地的徵服和商業經驗的積纍,極大地推動瞭地理學、植物學和民族誌學的發展。探險傢和商人的報告,改變瞭歐洲人對自身中心地位的認知,為啓濛運動中對理性、經驗主義的推崇提供瞭現實基礎。 本書結閤瞭曆史地理學、經濟史學和政治史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以嚴謹的史料和生動的敘述,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細緻的全球商業帝國興衰圖景。它不僅是關於船隻和航綫的故事,更是關於資本、權力與文明碰撞的深刻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