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古特提斯域大地構造物理學

東亞古特提斯域大地構造物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文采 著
圖書標籤:
  • 大地構造物理學
  • 東亞
  • 古特提斯域
  • 地質學
  • 地球物理學
  • 構造地質
  • 闆塊構造
  • 大陸動力學
  • 地幔動力學
  • 古地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石油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02171339
版次:1
商品編碼:1095217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3
字數:72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東亞古特提斯域大地構造物理學》綜閤運用係統論、信息論、地質學、物理學的知識,從總體上解剖瞭古特提斯域的時空屬性,並分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大彆超高壓變質帶、秦嶺造山帶、塔裏木盆地、昆侖山地質與構造演化五個部分詳細闡述瞭其區域地球物理特徵。書後還以附錄的形式給齣瞭有關係統論和非綫性動力學方麵的認識。《東亞古特提斯域大地構造物理學》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前瞻性和係統性,是難得的優秀科學著作。
《東亞古特提斯域大地構造物理學》可供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人員及對宇宙與自然規律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1 大地構造物理學導言
1.1 大地構造物理學概說
1.2 地殼上地幔組構與屬性
1.3 典型的大陸行為
1.4 幾種特殊地質作用的探討
參考文獻

2 中國地殼上地幔概況
2.1 中國東部地殼上地幔
2.2 中國西北塔裏木盆地地殼上地幔
2.3 中國中部地殼上地幔
2.4 關於環渤海地幔柱
2.5 關於地殼上地幔探測
參考文獻

3 東亞演化與古特提斯洋
3.1 東亞大地構造概要
3.2 中國及鄰區的古海洋及闆塊碰撞作用
3.3 古特提斯洋碰撞造山會聚帶
3.4 中國大陸的構造格架
3.5 大陸屬性與係統行為的相圖
參考文獻

4 古特提斯洋會聚帶東端:蘇魯
4.1 古特提斯洋蘇魯帶北部綜閤地球物理調查
4.2 古特提斯洋蘇魯帶南部綜閤地球物理剖麵
4.3 蘇魯造山帶岩石圈
4.4 蘇魯造山帶上地幔
參考文獻

5 古特提斯洋會聚帶東部:大彆
5.1 古特提斯洋大彆造山帶綜閤地球物理剖麵
5.2 中朝與揚子剋拉通的碰撞與鏇轉
5.3 郯廬斷裂帶的深部構造
5.4 中國東部的多重地震拱弧構造
參考文獻

6 秦嶺造山帶
6.1 秦嶺造山帶的地殼上地慢
6.2 大彆一蘇魯造山帶與秦嶺的構造對比
6.3 川甘青復理石盆地
6.4 關於阿尼瑪卿和巴顔喀喇
參考文獻

7 塔裏木盆地與古特提斯洋
7.1 塔裏木盆地地質概況
7.2 顯生宙大地構造事件
7.3 塔裏木盆地與世界油氣資源
7.4 阿爾金轉換斷裂帶
參考文獻

8 昆侖造山帶地質概況與構造演化
8.1 地質地球物理概況
8.2 東昆侖地質概況
8.3 西昆侖及其前陸逆衝帶
8.4 西昆侖地區沉積一構造演化史
8.5 中央造山帶西段的地質構造演化
8.6 特大型固體礦産與大地構造
參考文獻

附錄A 係統論筆記
A.1 不同角度看係統
A.2 係統的錶象:秩序
A.3 有序、無序和沒有秩序
A.4 熵:係統無序的度量
A.5 混沌
A.6 係統的萌芽:相遇與互動
A.7 相遇是一種自然選擇
A.8 科學傢中的異類
A.9 自組織導緻耗散結構
A.10 一部描述自組織過程的曆史長捲
A.11 湧現:第一加法定理
A.12 束縛:第二加法定理
A.13 互補與對抗
A.14 中庸:調控係統平衡的藝術
A.15 演化與進化
A.16 人類社會文明瞭嗎?
A.17 不見可欲
A.18 人造機器--係統組織的典範
A.19 控製、自動控製與自然調節
A.20 信息與組織
……

前言/序言


《環太平洋構造帶的深部動力學:地球物理學的多尺度探測與解析》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環太平洋構造帶——這一全球最為活躍的大陸邊緣地帶——的深部地球物理學特徵、動力學過程及其與區域地質演化的復雜關聯。全書圍繞現代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在高精度地殼結構成像、地幔物質循環以及闆塊邊界相互作用機製研究中的應用展開,旨在構建一個跨尺度的、多參數約束的環太平洋構造帶深部動態模型。 第一部分:環太平洋構造帶的地球物理學概覽與研究基礎 本部分首先概述瞭環太平洋構造帶的地理、構造背景及其在全球闆塊構造中的核心地位。重點介紹瞭用於研究該區域深部結構的經典與前沿地球物理學方法:地震學(被動源與主動源)、重力與磁力測量、大地電磁學(MT/TEM)以及熱流測量。詳細討論瞭這些方法在穿透性、分辨率和數據解釋方麵的局限與優勢,並強調瞭多地球物理學方法數據融閤(Joint Inversion)在揭示復雜地殼-地幔結構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部分:俯衝帶的深部結構與流體循環 俯衝帶是環太平洋構造帶最顯著的特徵。本書將俯衝帶的深部結構解析作為核心內容之一。 1. 俯衝闆塊的形態學與岩石圈結構: 結閤高精度地震層析成像數據,詳細刻畫瞭不同類型的俯衝闆塊(如海洋性、大洋性嚮大陸性俯衝)在不同深度上的彎麯、斷裂和瓦解模式。分析瞭俯衝界麵(Slab Interface)的幾何形態、傾角變化及其與深源地震活動的關聯。 2. 闆塊間相互作用的地球物理信號: 探討瞭俯衝界麵附近是否存在剪切帶、流體聚集區或岩漿活動的地球物理證據。利用大地電磁學探測俯衝帶的導電性異常,解釋瞭脫水作用釋放的流體在俯衝帶上地幔楔中的遷移路徑和聚集狀態。 3. 地幔楔的動力學: 重點研究瞭俯衝引發的地幔楔對流模式。通過分析地幔楔內的地震波速異常,揭示瞭俯衝物質加熱、熔融以及地幔物質上湧對弧岩漿作用和火山噴發活動的影響機製。對比瞭不同構造背景下(如安第斯型、日本海溝型)地幔楔的流變學差異。 第三部分:火山弧與大陸岩石圈的增生與改造 本書深入探討瞭火山弧係統的形成機製及其對鄰近大陸岩石圈的深層改造過程。 1. 弧下岩漿係統的成像: 利用寬頻帶地震數據分析瞭弧下岩漿房的分布、尺寸和動態特徵。特彆關注瞭岩漿囊的地震波速、品質因子(Q值)異常,以區分熔融體、揮發性流體和固態岩石的地球物理響應。 2. 大陸岩石圈的加厚與根部結構: 研究瞭增生構造如何導緻大陸岩石圈的增厚和不均一化。利用接收函數方法揭示瞭莫霍界麵(Moho)的復雜形態、不連續性及其與火山活動的關係。討論瞭岩石圈地幔的物質組成和熱狀態,通過熱流和重力數據約束岩石圈的剝蝕或地幔物質的捲入。 3. 弧後伸展構造的地球物理證據: 分析瞭在某些環太平洋段(如北美西緣),由俯衝-走滑轉換或闆塊後撤引起的弧後伸展盆地的形成機製。利用重力和磁力數據來限定地殼拉伸引起的岩石圈減薄和地幔物質上湧的深度和幅度。 第四部分:走滑係統與轉換帶的深部構造 環太平洋地區還包含瞭復雜的走滑斷裂係統(如聖安德烈斯斷層)。本部分著重於走滑帶的深度結構和三維力學狀態。 1. 走滑斷裂帶的幾何形態與流變學: 通過主動源地震勘探確定瞭大型走滑斷層在數百公裏深度內的三維走嚮和傾角變化。分析瞭斷層帶的地震活動性(淺部脆性破裂區)與深部流變學特性(高溫塑性流變區)之間的耦閤關係。 2. 轉換帶的物質交換: 探討瞭俯衝帶和走滑帶相互作用的轉換區域(Transitional Zones)的地殼應力狀態。利用地殼應力測量和天然地震的震源機製解,重建瞭這些復雜交匯區域的應力場分布。 第五部分:深部動力學與地球物理模型的構建 最後一部分整閤瞭所有地球物理數據,構建瞭環太平洋構造帶的綜閤動力學模型。 1. 耦閤俯衝、地幔對流與地錶形變: 運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數值模擬方法,將俯衝帶的幾何邊界條件與地幔的流變學參數相結閤,模擬瞭數百萬年尺度的闆塊運動驅動力、地幔物質的遷移以及地錶GPS觀測到的形變場。 2. 揮發性物質的循環與地球化學示蹤: 討論瞭俯衝帶釋放的流體和熔體如何通過地殼和地幔的通道,最終影響地球錶麵的火山和熱液活動。將地球物理學的“空洞”或“低速區”解釋為與流體遷移相關的物理響應。 結論與展望 本書總結瞭當前對環太平洋深部構造物理過程的認識,指齣瞭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成像技術(如全波形反演、高精度地震定位)在未來研究中的潛力,並展望瞭多學科交叉研究(結閤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物理實驗)如何進一步完善環太平洋構造帶的深部動力學圖像。本書為地球物理學傢、構造地質學傢以及火山學傢提供瞭理解全球最重要構造活動帶深部過程的全麵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博學與嚴謹。他對特提斯域復雜的地質構造曆史的梳理,簡直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在駕駛航船,麵對風浪重重,卻能清晰地指齣每一個關鍵的轉嚮點。書中對不同時期構造事件的年代學約束和岩石學證據的分析,都顯得非常紮實可靠。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引入的跨學科視角,將地球物理場的異常與構造變形過程緊密結閤起來,這使得原本抽象的地下結構變得可視化、可感可觸。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分析邏輯,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雖然有些章節的數學模型推導看得我頭昏腦漲,但我能感受到作者試圖用最精確的語言來描述自然的復雜性。這本書無疑為該領域的研究樹立瞭一個新的標杆,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研究方法和思維邏輯的教學。

評分

對於一本嚴肅的專業著作而言,《東亞古特提斯域大地構造物理學》在文獻引用和理論溯源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幾乎可以作為該領域的一個小型的“百科全書”來參考。書中的參考文獻列錶之詳盡,讓人不禁感嘆作者在學術積纍上的投入。每一次提齣一個觀點,都能找到紮實的支撐。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於一些新興的地球物理技術,比如高精度衛星重力梯度測量在深部結構成像上的應用,提及得不夠充分,似乎更側重於傳統的地震學和大地測量學成果。這使得部分內容在保持嚴謹性的同時,在“新穎性”和“時效性”上略顯保守。總的來說,它是一部建立在堅實基礎之上的經典之作,但如果在方法論上能更多地接納近年來湧現的新技術,其對讀者的啓發性可能會更全麵、更具前瞻性。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學術氣息太濃厚瞭,拿到手的時候,我原本以為能看到一些更側重於區域地貌和風景的介紹,畢竟“東亞”這個詞聽起來就包含瞭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然而,這本書完全沉浸在深層的地球物理參數和構造應力場分析之中,這對我的閱讀體驗造成瞭一點小小的“誤會”。我更期待的是那種能將地下深處的運動和地錶宏偉的地貌變遷聯係起來的敘述方式,讓讀者能真切地體會到大地構造運動的壯闊。書中的數據圖譜確實非常專業,但缺少一些能夠引導非專業讀者進入情境的生動描述或類比。或許作者的重點確實在於純粹的科學建模和證據鏈構建,但這使得本書的讀者群體被大大限製在瞭資深的地球科學傢圈子內。對於那些希望瞭解我們腳下世界如何塑造齣今日東亞麵貌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閱讀門檻稍高瞭些。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在處理古特提斯域的俯衝帶演化和地幔楔動力學方麵,展現瞭極高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岩石圈拉伸與增厚響應的對比分析,通過數值模擬的結果與實測地球物理數據相結閤,提供瞭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構造模型。作者對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如重力、磁法、地震層析成像)數據的綜閤解釋能力,體現瞭現代大地構造物理學的交叉融閤趨勢。然而,在某些特定地區的局部構造單元的討論上,我個人感覺分析略顯倉促,可能受限於公開數據的可獲取性,有些關鍵的地質單元的解釋還停留在“可能性”的範疇,尚未形成一個完全閉閤的證據鏈。但這也許正是前沿科學研究的常態——總有未解的謎團等待後人去探索。對於希望挑戰自我、探索地球科學前沿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深思的材料。

評分

這本《東亞古特提斯域大地構造物理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格調,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一些抽象的地球物理圖形,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來就是對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學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所以一拿到書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書中的文字排版清晰,圖錶質量也很高,看得齣作者在資料搜集和製圖方麵下瞭不少功夫。盡管我對這個特定區域的構造演化瞭解有限,但書中的係統性介紹讓我很快就進入瞭狀態。特彆是那些關於闆塊運動和地幔對流的論述,簡直是把幾億年前的地球曆史娓娓道來。不過,有些專業術語的解釋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稍微有點門檻,需要反復查閱相關背景知識纔能完全理解其精髓。總體來說,這是一本非常紮實的學術專著,對於想深入瞭解東亞地區地質演變的專業人士來說,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