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21)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通用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12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5
字数:125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21)》收录了200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44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6项。推荐性国家标准38项。主要内容涉及农业、林业、冶金、机械、电工、建材、食品、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等领域,《电子数显指示表》、《地理标志产品 古井贡酒》、《地理标志产品 口子窖酒》、《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批控制 第2部分:数据结构和语言指南》等标准汇集在本分册内。

目录

GB/T l8761—2007电子数显指示表
GB/T l8802.311—2007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第311部分:气体放电管(GDT)规范
GB/T l8802.321—2007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第321部分:雪崩击穿二极管(ABD)规范
GB/T l8802.331 2007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第331部分: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规范
GB/T l8802.341—2007低压电涌保护器元件第341部分:电涌抑制晶闸管(TSS)规范
GB/T l8910.4—2007液晶和固态显示器件第4部分:液晶显示模块和屏基本额定值和特性
GB/T l8910.21—2007 液晶和固态显示器件第2一l部分:无源矩阵单色液晶显示模块 空白详细规范
GB l9212.9—2007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第9部分:电铃和电钟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 l9212.10一2007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第l0部分:Ⅲ类手提钨丝灯用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 l9212.14—2007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第14部分:一般用途自耦变压器的特殊要求
GB l9212.21—2007 电力变压器、电源装置和类似产品的安全第21部分:小型电抗器的特殊要求
GB/T l9327—2007地理标志产品 古井贡酒
GB/T l9328—2007地理标志产品 口子窖酒
GB/T l9329—2007地理标志产品 道光廿五贡酒(锦州道光廿五贡酒)
GB/T l9331—2007地理标志产品互助青稞酒
GB/T l9371.2—2007饲料中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l9508—2007地理标志产品西凤酒
GB l9510.13—2007 灯的控制装置 第13部分:放电灯(荧光灯除外)用直流或交流电子镇流器的特殊要求20
GB/T l9520.1—2007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482.6 ra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第1部分:面板和机架
GB/T l9520.2—2007 电子设备机械结构482.6 ram(19in)系列机械结构尺寸第2部分:机柜和机架结构的格距
GB/T l9542—2007饲料中磺胺类药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l9617—2007棉花长度试验方法手扯尺量法
GB/T l9639.2—2007小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产品分类
GB/T l9668.2—2007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2部分:通用布缆系统工程监理规范
GB/T l9668.3—2007 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3部分:电子设备机房系统工程监理规范
GB/T l9668.4—2007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4部分: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监理规范
GB/T l9668.5—2007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5部分:软件工程监理规范
GB/T l9668.6—2007信息化工程监理规范第6部分: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理规范
GB l9762—2007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T l9769.4—2007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功能块第4部分:一致性行规指南
GB/T l9851.13—2007 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3部分:排球网柱、羽毛球网柱、网球网柱
GB/T l9851.14~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4部分:球网
GB/T l9851.15—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5部分:足球门
GB/T l9851.16—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6部分:跨栏架
GB/T l9851.17—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7部分:跳高架
GB/T l9851.18—2007 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8部分:实心球
GB/T l9851.19—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19部分:垒球
GB/T l9851.20一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20部分:跳绳
GB/T l9851.21—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21部分:毽球、花毽
GB/T l9851.22—2007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第22部分:软式橄榄球
GB/T l9882.31~2007 自动抄表系统第3—1部分:应用层数据交换协议对象标识系统
GB/T l9882.32—2007 自动抄表系统第3-2部分:应用层数据交换协议接口类
GB/T l9882.33—2007 自动抄表系统 第3-3部分:应用层数据交换协议COSEM应用层
GB/T l9892.2—2007批控制第2部分:数据结构和语言指南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驱动 书名:全球化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驱动 导读: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浪潮中,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已不再是单纯的法律概念,而是驱动国家经济发展、塑造国际竞争格局的核心要素。本书以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进步和市场融合为经纬,深入剖析了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创新、规范市场秩序以及促进国际贸易中的关键作用。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法律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关注科技创新生态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探讨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知识产权体系中,平衡创新激励与公共利益,实现可持续的创新驱动发展。 第一部分:知识产权制度的演进与全球化背景 第一章: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石与历史脉络 本章首先回顾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哲学基础,从洛克的劳动财产权理论到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阐释了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随后,追溯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特别关注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爆发对法律体系提出的挑战。 全球化进程极大地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跨境流动,传统以地域为界限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章详细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诞生及其对全球知识产权标准化的深远影响。TRIPS不仅确立了成员国必须遵守的最低保护标准,也使得知识产权问题从技术性的法律议题,上升为国际经贸谈判的核心议程。 第二章:技术范式的转变与新挑战 信息技术(IT)、生物技术(BT)和纳米技术(NT)的交叉融合,催生了全新的知识产权客体和保护难题。本章重点探讨了软件、商业方法和生物遗传资源的专利化困境。例如,在人工智能(AI)领域,算法的创造性认定、数据作为新型资产的保护机制,以及AI生成内容的归属问题,都对现有的专利和著作权法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崛起,使得复制和传播的成本趋近于零,对著作权保护构成了严峻考验。本章深入分析了“平台责任”的界定、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的法律地位,以及跨境侵权行为的管辖权难题。企业必须理解这些前沿技术变革,才能构建起有效的知识产权防御和进攻体系。 第二部分:核心知识产权领域的深度剖析 第三章:专利制度:激励、质量与滥用规制 专利制度是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本章聚焦于专利质量的提升,探讨如何通过更严格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审查,遏制“专利丛林”和“专利流氓”现象。我们详细分析了各国在“先发明制”向“先申请制”过渡中产生的制度差异及其对国际申请战略的影响。 在反垄断与知识产权的交叉领域,本章详细讨论了标准必要专利(SEP)的许可谈判与FRAND(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的实践。通过对重大国际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强制许可制度在公共卫生危机(如新药可及性)中的应用边界与争议焦点。 第四章:商标与品牌战略:全球市场识别的基石 商标不再仅仅是区分商品来源的标志,更是企业全球品牌价值的载体。本章阐述了商标保护在多层次(区域、国家、国际)法律体系下的实施策略。重点分析了“驰名商标”的跨国保护机制,以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应对假冒伪劣商品和恶意抢注(Cyber-squatting)的挑战。 本章特别关注了地理标志(GI)保护的特殊性。随着农业和高端消费品市场的全球化,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具。比较分析了欧盟的GI体系与中美在农产品和烈酒商标保护方面的实践差异。 第五章:著作权与数字内容的全球治理 进入数字时代,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创作者权益、信息传播自由与公众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本章详细考察了《伯尔尼公约》在数字环境下的适应性,并重点分析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制定国际条约,如《WIPO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方面所做的努力。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合理使用”或“合理对待”(Fair Dealing)原则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尤其是美国、欧盟和中国)的解释差异。对于内容产业而言,理解这些差异对于制定全球内容分发和许可策略至关重要。此外,区块链技术在版权确权和交易中的应用前景也被纳入讨论范围。 第三部分:知识产权的战略运用与风险管理 第六章:企业创新生态中的知识产权布局 对于跨国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不再是事后补救的工具,而是事前布局的战略资产。本章系统介绍了“专利地图绘制”(Patent Mapping)的方法论,指导企业如何识别技术空白点、规避竞争对手的专利壁垒。 知识产权组合管理(IP Portfolio Management)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本章阐述了如何通过专利许可、转让、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并构建起稳固的技术护城河。特别讨论了在技术联盟和合资企业中,如何设计清晰、可执行的知识产权共享和争议解决机制。 第七章: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摩擦 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争端已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主要诱因之一。本章分析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DSU)处理知识产权相关贸易壁垒的案例,以及双边投资协定(BITs)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应用。 重点讨论了“强制技术转让”政策的法律边界。许多国家以市场准入为条件要求外国投资者转让核心技术,这直接与TRIPS协定中的国民待遇原则相悖。本书通过案例研究,为企业应对此类政策风险提供了法律和战略层面的参考。 第八章:新兴经济体的知识产权治理转型 新兴经济体的知识产权制度快速发展,对全球创新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章聚焦于主要新兴市场在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改革进展与遗留挑战。分析了这些国家在吸引外资和培育本土创新能力之间寻求平衡的政策选择。 我们尤其关注了知识产权执法效率的提升,包括专门化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海关的边境保护措施,以及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对于意图进入或扩大在这些市场份额的国际企业来说,理解当地的执法现实至关重要。 结论:面向未来的知识产权治理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知识产权体系面临的几大核心张力:是更侧重于保护既得利益者,还是更倾向于促进新进入者和开放获取?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健康等全球性挑战,知识产权制度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共同福祉?本书强调,未来的知识产权治理必须是灵活的、跨学科的,并且必须紧密嵌入到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大叙事之中。只有构建一个既能有效激励创新,又能确保技术红利广泛共享的体系,全球化时代下的创新驱动引擎才能持续强劲地运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甫一入手,便觉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整个国家工业和技术发展的脉络。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参考资料,只适合那些身处工程一线、与规范朝夕相处的专业人士。然而,当我翻开目录,试图寻找我所需的那一两项标准时,那种对“权威性”和“系统性”的直观感受便油然而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零散的、仅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小册子,这本书的体量和编排方式,彰显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统摄力。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宏大的“国家标准地图”的漫游。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建筑材料的特定指标,但周边的电力、通信乃至环保标准,都清晰地罗列在其后,这种布局迫使人跳出局部的视野,去理解一个标准是如何在更宏大的体系中定位自己的角色的。对于我们这些非纯粹技术人员,但又需要与规范对接的甲方或管理者来说,这种全景式的展现,反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至少知道某个条款的边界在哪里,以及如果需要追溯其上位依据,该从何处寻找线索。书页间的油墨味,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微酸气息,让人对“标准”二字产生了某种历史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规定,更是过去无数次试验、争论与共识的结晶。

评分

与其他工具书相比,这本《汇编》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全景式收录”带来的深度和广度。我曾经试图用某搜索引擎去查找“2007年国家标准全集”,结果出来的是一堆零散的链接,很多指向已经失效的旧网站,或者干脆就是误导性的广告。真正想要形成一个“知识闭环”——即确保你引用的所有基础规范都处于同一时间节点,且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实体汇编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知识环境,避免了在碎片化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的风险。我把它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并不是为了频繁翻阅,而是作为一种“精神锚点”。它代表着国家在特定时期对技术共识的最终裁决。这种权威性,是任何在线文档的“最新版本提示”都无法替代的。每一次需要做出重大、且不可逆的技术决策时,我都会先打开它,确认我们引用的所有基础条款,都坚实地立足于这个“2007年修订”所确立的基石之上,然后再去考虑后续的增补和修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不上惊艳,但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务实。那种深蓝或墨绿的封面,配上烫金的标题,一看就知道它不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休闲读物。重点在于它的内部排版,考虑到内容的密度——每一个页面都要塞进密密麻麻的文字、图表和脚注——排版师显然下了大工夫。字体字号的选择既要保证在长时间阅读下眼睛不易疲劳,又要最大化信息承载量。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表格和公式的绘制,线条清晰、对齐精准,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材料力学或电气参数的矩阵,也毫无模糊不清之感。这和一些粗制滥造的复印版或非官方的电子扫描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物理呈现的极致追求,其实也是对“标准”本身严肃性的尊重。我可以想象,在无数个深夜里,工程师们在台灯下,对照着这本书,一丝不苟地进行计算和绘图。这本书的物理质感,无声地提醒着使用者:你手中的信息,关乎安全,关乎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

评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更偏向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非日常的即时检索。日常工作中的细枝末节,我习惯于通过在线的、实时更新的平台来快速确认,毕竟标准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但当我开始撰写更具前瞻性的技术白皮书,或者需要对现有技术路线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复盘时,这本汇编就成了我的“基座”。它集合了当时所有主流领域的标准,使得我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参照和对比。比如,研究某个新型复合材料的性能指标时,我需要参照A类材料标准来确定其安全系数,同时又必须参考B类施工规范来确保其适用性。如果这些标准分散在十几个不同的电子文档或小册子里,检索和交叉比对会变得异常繁琐,很容易遗漏关键的联动条款。而这本汇编,将这些信息在物理空间上进行了聚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知识网络”,让理论上的“系统集成”在操作层面上得以实现。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汇编》时,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作为一名新入行的设计师,我的工作日常更多的是依赖于最新的CAD插件和云端共享的最新版规范草案,对于这种年鉴式的、实体出版的“大部头”,总觉得有点脱节。但实际使用起来,却发现了它的独特魅力——那种“恒定不变”的可靠性。电子文档的易变性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链接失效,一个云端同步延迟,可能就让你引用了错误的修订版。而这本装帧精良的实体书,它所固化的,是2007年那个时间点上,国家官方认可的、最权威的版本集合。在一些涉及重大工程决策、需要进行历史版本比对,或者在法律纠纷中需要确定特定时间点合规性的场合,这种“定格”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曾经为了一个历史遗留项目的遗留技术问题,在网上四处搜寻某项消防规范在2008年之前到底是如何规定的,结果徒劳无功。如果当时手里有这本“2007年修订版”的汇编,工作效率恐怕能提升好几个数量级。它不仅仅是规范的集合,更像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时间胶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