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89GB22186-22237)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89GB22186-222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
  • GB标准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中国标准
  • 质量标准
  • 工程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31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74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1
字数:110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我国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制定”卷第389分册,收入国家标准GB 22186~22237的最新版本。

目录

68/T 22186m2008 信息安全技术具有中央处理器的集成电路(IC)卡芯片安全技术要求(评估保证级4增强级)
68/T 22187-2008 建立人体测量数据库的一般要求
GB/T 22188.1-2008 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第1部分:控制中心的设计原则
GB/T 22189-2008 船舶电气设备专辑液货船
GB/T 22190-2008 船舶电气设备专辑电力推进系统
GB/T 22191-2008 船舶电气设备设备灯具和附件
GB/T 22192-2008 船舶电气设备设备蓄电池
GB/T 22193-2008 船舶电气设备设备半导体变流器
GB/T 22194-2008 船舶电气设备设备电力和照明变压器
GB/T 22195-2008 船舶电气设备 设备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组合装置
GB/T 22196-2008 船舶电气设备系统设计 电动和电动液压操舵装置
GB/T 22197-2008 船舶电气设备系统设计声光信号
GB/T 22198-2008 汽轮机转速控制系统验收试验
GB/T 22199-2008 电动助力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
GB/Z 22200-2008 小容量交流接触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68/Z 22201-2008 接触器式继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GB/Z 22202-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GB/Z 22203-2008 家用及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
GB/Z 22204-2008 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GB/T 22205-2008 煤矿采区或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分类
GB/T 22206-2008 矿山环境地质分类
GB 22207-2008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安全要求
GB/T 22208-2008 船用垫片用非石棉纤维增强橡胶板试验方法
GB/T 22209-2008 船用垫片用非石棉纤维增强橡胶板
GB/T 22210-2008 肉与肉制品感官评定规范
GB/T 222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五粮液酒
GB/T 22212-2008 地理标志产品 金乡大蒜
GB/T 22213-2008 水产养殖术语
GB 22214-2008 食品添加剂氯化钙
GB 22215-2008 食品添加剂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
GB 22216-2008 食品添加剂过氧化氢
GB/T 22217-2008 造船机器数字控制ESSl格式
GB/T 22218-2008 船舶与海上技术 配有弹性密封件的金属管路附件耐火性能试验方法
GB/T 22219-2008 船舶与海上技术 配有弹性密封件的金属管路附件耐火性能试验台要求
68/T 22220-2008 食品中胆固醇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2221-2008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68/T 22222-2008 食品中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2223-2008 食品中总脂肪、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测定水解提取一气相色谱法
GB/T 22224-2008 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 酶重量法和酶重量法一液相色谱法
GB/T 22225-2008 化学品危险性评价通则
GB/T 22226-2008 发动机冷却液沸点测定法
GB/T 22227-2008 工业用化学品 具有低溶解性的固体和液体水溶性测定 圆柱层析法
GB/T 22228-2008 工业用化学品 固体及液体的蒸气压在10-1Pa至10-5 Pa范围内的测定静态法
68/T 22229-2008 工业用化学品 固体及液体的蒸气压在10-3 Pa至1 Pa范围内的测定 蒸气压平衡法
GB/T 22230-2008 工业用液态化学品 20℃时的密度测定
GB/T 22231-2008 颗粒物粒度分布/纤维长度和直径分布
GB/T 22232-21008 化学物质的热稳定性测定差示扫描量热法
GB/T 22233-2008 化学品潜在危险性相关标准术语
GB/T 22234-2008 基于GHS的化学品标签规范
GB/T 22235-2008 液体黏度的测定
GB/T 22236-2008 塑料的检验检验用塑料制品的粉碎
GB/T 22237-2008 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前言/序言


《现代金融市场监管与风险管理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及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脉络、监管框架的演变,并聚焦于当前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金融从业者、监管机构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与参考平台。 第一部分:全球金融体系与监管演变 本部分首先勾勒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重点分析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如衍生品市场和影子银行的兴起)对传统监管模式带来的冲击。 全球金融监管的思潮变迁: 回顾了巴塞尔协议I到巴塞尔协议III的演进历程,探讨了从强调资本充足率到注重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的转变。详细阐述了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对“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 TBF)问题的集中治理措施,包括引入附加资本要求、恢复生前遗嘱(Resolution Planning)等。 国际监管合作与协调: 深入解读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等国际组织在制定全球性金融标准和促进跨境监管合作中的作用。分析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在衍生品中央清算、外汇市场行为准则等方面采取的趋同性措施及其面临的实践困难。 金融科技(FinTech)的监管挑战: 探讨了支付、借贷、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技术驱动型创新如何挑战传统银行牌照和监管沙盒的有效性。分析了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性在金融科技监管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金融市场结构与审慎监管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独特的金融体系,详细梳理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三位一体的监管架构,并着重分析了近年来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全面剖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功能定位与差异化发展路径。重点阐述了科创板和创业板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推行注册制改革方面的试点经验与制度设计。对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互联互通、信用评级体系的独立性与有效性进行了深入评述。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 详细介绍了中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指标构成、运行机制及其在稳定信贷扩张、平衡短期与长期风险之间的作用。分析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宏观审贷审慎性工具在管理系统性风险中的应用。 影子银行的规范与化解: 系统梳理了中国影子银行活动(如信托、理财产品、P2P网络借贷等)的演变路径。重点介绍了资管新规的出台背景、核心原则(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统一监管标准)及其对金融市场结构重塑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的隐性债务风险及其处置策略。 第三部分:金融风险识别、计量与管理 本部分转向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微观层面,提供了量化和定性风险管理的技术与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 详细阐述了从传统的五C分析法到现代预期损失模型(如基于IFRS 9的LGD、PD、ECL计量)的转变。探讨了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拨备和资产减值准备机制。重点分析了对公信贷审查中的“三表分析”与行业风险敞口集中度的管理。 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计量: 介绍了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市场风险资本计提方法(如标准法、内部模型法)的选择与应用。深入讲解了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的计算细节,以及在压力测试中如何模拟市场极端冲击对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冲击。 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 探讨了操作风险事件的分类、损失数据库的建立与关键风险指标(KRI)的监控。针对合规风险,重点分析了反洗钱(AML)和反恐怖融资(CFT)的全球标准(FATF)在中国银行业的落地实践,包括客户尽职调查(CDD)的升级与可疑交易报告(STR)的有效性。 第四部分:系统性风险应对与金融稳定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拉回系统层面,探讨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机制。 金融基础设施的韧性: 评估了支付清算系统(如大额支付系统CIPS)和中央对手方清算所(CCP)在保障交易连续性、隔离交易对手风险中的作用。强调了关键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的灾备与网络安全防护。 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导机制: 利用网络理论和传染模型,分析了不同子市场(如银行、证券、保险)之间通过股权关联、融资渠道、共同暴露等方式的风险传染路径。 危机处置工具箱的完善: 详细介绍了中国当前在处置大型金融机构风险时的法定工具,包括接管、破产重整、风险隔离等。对比分析了中国特色“金融风险化解”与国际上“有序清算”机制在执行上的异同,旨在为实现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本书内容涵盖面广,逻辑清晰,是理解当代金融复杂性、把握未来监管趋势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捧起这套《汇编》时,内心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这感觉就像是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份失落已久的文明契约。我原本以为,这么早期的标准会显得有些陈旧和笨拙,但在仔细阅读了几个关于环境监测和工程验收的核心部分后,我彻底改变了看法。它的前瞻性简直令人惊叹,很多设计理念即便放到现在来看,也依然保持着高度的适用性和合理性。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虽然谈不上是现代印刷的典范,但却有一种久经风霜的沉稳,每一张纸都似乎被时间的洪流浸润过。它提供的参照系是如此稳定和可靠,不像现在许多标准,随着技术迭代而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拥有它,就像拥有了一个锚点,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我都能迅速回溯到那个基础层面的共识之上,进行更有信心的判断和决策。这对于需要长期项目规划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沉甸甸的份量就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的厚度。我记得我当初买它的时候,就是冲着那几个特定的编号去的,想看看当年那些重磅标准到底是如何构架起整个行业的基础框架的。翻开书页,那种严谨的逻辑和一丝不苟的措辞,简直就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条款、每一个附录,都仿佛能听到当年制定者们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斟酌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相关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武功秘籍”,里面记载的不仅仅是技术规范,更是行业发展的脉络和潜在的风险规避之道。尤其是那几个涉及到材料性能和安全系数的章节,每一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理解,因为实践总是在不断检验和修正理论。它那种朴实无华却又无比坚实的力量感,是其他任何市面上流行的新书都无法比拟的。我甚至会特意在深夜里,泡上一杯浓茶,慢慢研读其中某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章节,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时代特有的印记。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其实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历史对话上。我时常在想,在2008年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全球经济正在经历剧烈震荡,咱们国家在制定这些具体到GB编号的规范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战略考量下敲定的这些具体数值和操作流程?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国家在特定发展阶段对“质量”和“安全”的最高承诺。对我个人而言,它像是一个时间胶囊,每次打开,都能从中找到当年同行们对细节的执着。比如,某个关于钢结构连接的细节处理,对比现在的新标准,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材料科学的进步。但同时,你也会惊叹于老标准在资源受限条件下的巧妙和务实。阅读它,就像是和过去的一代工程师进行了一场无声的、跨越时空的学术研讨会,充满了敬意和学习的热情。

评分

我必须要承认,初次接触这套书时,我的阅读体验并不是特别流畅,因为它实在太“硬核”了。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看完一个段落就若有所思的休闲读物。它要求你必须全神贯注,如同在破解一份复杂的密码。我花了好几周时间,才算大致摸清了这389个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引用的逻辑关系。比如,某个关于基础设计的规范,其背后的安全冗余系数,需要参照另外一个关于荷载计算的章节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深意。这种体系化的构建,恰恰体现了那个时代国家力量在制定行业规则时的严谨和周密。它强迫你跳出单一问题的局限,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相互支撑的标准网络。虽然过程是辛苦的,但一旦‘打通’了其中的任督二脉,你会发现整个行业的运行逻辑在你面前变得清晰透明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胜于阅读任何一本热门商业分析报告。

评分

坦白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很多普通读者可能根本不会考虑入手这套书,毕竟它的题材太过专业和冷峻。但对我来说,它就像是某种硬性的“行业宪法”。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复杂工艺流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它不会使用任何花哨的语言去劝服你接受某个结论,而是直接给出经过科学论证和集体审议后的最终判定。这种“结论先行,论证在后”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和大型基建的项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它就像是定海神针,当面对市场上的各种新材料、新技术让人眼花缭乱时,这套书永远能帮你拨开迷雾,回归到最核心、最不易被动摇的质量基准线上。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该怎么做”,更是“为什么必须这样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