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锑及锡锑合金标准汇编(2008)

锡锑及锡锑合金标准汇编(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五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锡锑合金
  • 锡锑
  • 合金材料
  • 金属材料
  • 材料科学
  • 标准
  • 汇编
  • 无机化学
  • 冶金
  • 金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1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4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7
字数:98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国防工业、科技发展及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科技现代化都离不开有色金属。世界上众多国家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都竞相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增加有色金属的战略储备。
为了推动有色金属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达到产品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环境友好的目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有色金属标准化工作坚持密切配合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了大量新标准来满足市场需求,填补空白。同时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长标龄标准进行了修订,提高了标准整体水平,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本汇编分册为《锡锑及锡梯合金标准汇编》,收录了截至2009年1月底批准、发布的有色金属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92项,其中国家标准58项,有色行行业标准34项。

目录

—、化学分析方法标准
GB/T 1819.1 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水分量的测定称量法
GB/T 1819.2—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锡量的测定碘酸钾滴定法
GB/T 1819.3—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铁量的测定硫酸铈滴定法
GB/T 1819.4—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EDTA滴定法
GB/T 1819.5—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砷量的测定 砷锑钼蓝分光光度法和蒸馏分离—碘滴定法
GB/T 1819.6—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锑量的测定 孔雀绿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819.7—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铋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819.8—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锌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819.9—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三氧化钨量的测定 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
GB/T 1819.10—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硫量的测定 高频红外吸收法和燃烧—碘酸钾滴定法
GB/T 1819.11—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三氧化二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
GB/T 1819.121—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二氧化硅量的测定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1819.13—2004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氧化镁、氧化钙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819.14—2006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819.15—2006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氟量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1819.16—2006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银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819.17—2006 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汞量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3253.1—2008 锑及三氧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砷量的测定砷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3253.2 2008 锑及三氧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铁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GB/T 3253.3—2008 锑及三氧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 铅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3253.5—2008 锑及三氧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 铜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3253.6—2008 锑及三氧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硒量的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法
GB/T 3260.1—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铜量的测定
GB/T 3260.2—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铁量的测定
GB/T 3260.3—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铋量的测定
GB/T 3260.4—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铅量的测定
GB/T 3260.5—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锑量的测定
GB/T 3260.6—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砷量的测定
GB/T 3260.7—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铝量的测定
GB/T 3260.9—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铅、铜、锌量的测定
GB/T 3260.10—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硫量的测定
GB/T 3260.11—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镉量的测定
GB/T 10574.1—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锡量的测定
GB/T 10574.2—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锑量的测定
GB/T 10574.3—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铋量的测定
GB/T 10574.4—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铁量的测定
GB/T 10574.5—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砷量的测定
GB/T 10574.6—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铜量的测定
GB/T 10574.7—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银量的测定
GB/T 10574.8—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锌量的测定
GB/T 10574.9—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铝量的测定
GB/T 10574.10—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镉量的测定
GB/T 10574.11—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磷量的测定
GB/T 10574.12—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硫量的测定
GB/T 10574.13—2003 锡铅焊料化学分析方法 铜、铁、镉、银、金、砷、锌、铝、铋、磷量的测定
YS/T 35.1—1992 高纯锑化学分析方法A9—DDC分光光度法测定砷量
YS/T 35.2—1992 高纯锑化学分析方法 化学光谱法测定锌、银、铜、镉、镍、铅、镁、金、铁和锰量
YS/T 35.3—1992 高纯锑化学分析方法发射光谱法测定铋量
YS/T 35.4—1992 高纯锑化学分析方法极谱法测定硫量
YS/T 36.1—1992 高纯锡化学分析方法A9—DDC分光光度法测定砷量
YS/T 36.2—1992 高纯锡化学分析方法孔雀绿分光光度法测定锑量
YS/T 36.3—1992 高纯锡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光谱法测定钴、铝、锌、银、铜、铟、钙、铋、镍、金、镁、铅、铁量
YS/T 239.1—1994 三硫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 溴酸钾容量法测定锑(原GB/T 3255.1—1982)
YS/T 239.2—1994 三硫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 硫酸钡重量法测定化合硫(原GB/T 3255.2—1982)
YS/T 239.3—1994 三硫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 燃烧碘量法测定游离硫(原GB/T 3255.3—1982)
YS/T 239.4—1994 三硫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 重量法测定王水不溶物(原GB/T 3255.4—1982)
YS/T 239.5—1994 三硫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 重量法测定盐酸不溶物(原GB/T 3255.5—1982)
YS/T 475.1—2005 铸造轴承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锡量的钡9定 碘酸钾滴定法
YS/T 475.2—2005 铸造轴承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铅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YS/T 475.3—2005 铸造轴承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锑量的测定硫酸铈滴定法
YS/T 475.4—2005 铸造轴承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铜量的测定硫代硫酸钠滴定法
YS/T 475.5—2005 铸造轴承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砷量的测定 砷锑钼蓝分光光度法
YS/T 475.6—2005 铸造轴承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铝量的测定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
YS/T 475.7—2005 铸造轴承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铅、铜、铁、铋、锌、镉量的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
YS/T 556.1—2006 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锑量的测定(原GB/T 15080.1—1994)
……
二、产品标准

前言/序言


现代先进材料科学前沿:聚焦高性能功能材料与工程应用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探讨当前世界范围内高性能功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关键技术瓶颈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避开了特定金属或合金元素的标准化汇编,转而聚焦于新兴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材料体系,以及它们如何驱动下一代工业革命。 第一部分:前沿纳米结构材料与量子效应的工程化 第一章:二维材料的能带调控与异质结构建 本章深入探讨了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以及黑磷等二维(2D)材料在精细结构控制下的电子特性变化。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原子级尺度的精确掺杂、应力工程以及垂直/平面异质结的构建,实现对材料能带结构的定制化设计。内容涵盖了利用范德华异质结(vdW heterostructures)在光电探测、自旋电子学以及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对界面效应和电荷传输机制的最新理解。我们着重分析了稳定、大规模制备高质量、少层甚至单层2D材料的挑战,以及原子层沉积(AL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在控制缺陷密度和层数均匀性方面的最新突破。 第二章:拓扑材料与非平庸物态的物理解释 本节详细阐述了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以及拓扑超导体等新型量子物质态的物理本质。区别于传统材料的能带结构,拓扑材料的特性由其体态或边界的拓扑不变量决定。讨论了如何通过材料的化学组分、晶格对称性和外部磁场作用来诱导和稳定拓扑相。重点研究了拓扑表面态在低能耗电子器件(如自旋霍尔效应和反常霍尔效应)中的应用潜力,并探讨了拓扑量子计算中对马约拉纳费米子(Majorana Fermions)的实验探索与探测技术。 第三章:超材料(Metamaterials)的负折射与电磁波调控 本章聚焦于人工周期结构材料——超材料。我们超越了传统材料的固有属性限制,通过设计亚波长尺度的结构单元,实现了对电磁波、声波乃至热流的精确操纵,例如实现负折射率、完美吸收和隐身技术。详细分析了等离子体超材料、声学超材料以及热学超材料的设计原理、仿真方法和实际制备工艺。探讨了其在通信(超构透镜)、传感(高灵敏度探测器)以及能量捕获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面临的损耗和带宽限制。 第二部分:先进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体系 第四章:下一代固态电解质与高能量密度电池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锂离子电池向更高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方向发展的关键瓶颈——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内容涵盖了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的结构、离子传导机理及其界面化学。重点讨论了如何解决固-固界面阻抗高、锂枝晶生长抑制难题,以及固态电池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此外,还简要对比了钠离子、钾离子以及镁离子等后锂电池体系中新型正负极材料的性能表现。 第五章:高效光催化剂与人工光合作用 本章聚焦于利用太阳能驱动化学反应的催化体系。详细考察了基于半导体纳米材料(如氮化碳、掺杂二氧化钛)的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的设计策略,包括表面缺陷工程、助催化剂负载和异质结构建,以提升电荷分离效率和反应活性位点数量。内容涉及水分解制氢(HER/OER)和二氧化碳还原(CO2RR)的最新催化剂性能数据和反应路径分析,旨在实现可持续的燃料生产。 第六章:热电材料的塞贝克系数与功率因子优化 热电材料能够将温差能转化为电能,或将电能转化为制冷效应。本章侧重于探索如何通过晶格结构工程(如引入晶格缺陷、纳米化结构)来有效降低材料的热导率,同时维持或提高电子功函数和电导率,以提高热电优值(ZT)。重点分析了基于碲化物、硫化物以及半导体低维材料的热电性能调控机制,以及在余热回收系统中的实际集成挑战。 第三部分:生物医学工程与极端环境材料 第七章:生物相容性与可降解医用植入材料 本章关注与生命系统兼容性要求极高的材料。详细阐述了用于骨修复、药物缓释和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活性玻璃、生物可吸收聚合物(如聚乳酸、聚己内酯)的合成与性能优化。讨论了如何通过表面功能化和纳米结构调控来精确控制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过程,并分析了材料在体内降解动力学和产物毒性评估的最新标准。 第八章:极端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和蠕变行为 针对航空航天、核能等高载荷、高温度环境,本章探讨了高温合金、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以及高熵合金(HEAs)的微观结构演变和宏观力学响应。重点分析了在超高温下,位错运动、晶界迁移以及相变对材料蠕变寿命的影响。引入了先进的in situ表征技术(如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来实时观测高温下的塑性变形机制,为设计服役寿命更长的关键构件提供理论支撑。 第九章:智能响应性材料与自修复系统 本章聚焦于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刺激(如温度、pH值、光照或应力)并作出可逆响应的材料。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电活性聚合物以及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响应机理和制备方法。详细讨论了微胶囊技术、血管网络结构设计在实现材料宏观尺度自修复功能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它们在智能蒙皮、传感器和软体机器人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总结与展望: 本书汇集了材料科学领域当前最活跃、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它不是对现有标准和成熟产品的简单汇总,而是对未来材料体系的理论探索、设计理念和前沿制备技术的深度剖析,旨在激发读者在应对能源、环境、健康和尖端制造等全球挑战中,对新材料的创新性思考与应用开发。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倾向于法律合规和质量检验部门,而非纯粹的材料研发人员。它是一部关于“合规性”的圣经。当我试图从中寻找关于新型添加剂(比如微量稀土元素或特定非金属夹杂物)对锡锑合金蠕变性能影响的实验数据时,我发现书中对这些非常规的、旨在突破现有标准性能极限的研究方向几乎是完全空白的。该汇编坚守了2008年工业界普遍接受的“安全区域”和“可重复性”原则,所有内容都围绕着如何确保生产出稳定、可预测的产品展开。这种严谨性固然重要,但也意味着它在面对材料科学日新月异的挑战时,显得有些保守和滞后。对于追求性能极限的创新型工作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照系可能已经过时,它更像是一个历史脚注,清晰地标示了“我们曾经在哪里”,但对“我们将去向何方”的指引作用非常有限。

评分

从排版和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散发出一种浓厚的、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技术文档特有的气息。字体选择、图表的绘制风格,乃至那些冗长的法律化术语,都清晰地标记了其诞生的时代背景。我本想快速浏览一下不同标准之间在侧重点上的微妙差异,例如,某个国内标准与国际ISO标准在纯度要求上的取舍逻辑。然而,汇编的结构更多是并列式的罗列,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图来展示这些标准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借鉴或相互冲突的。阅读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因为信息密度极高,但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却需要读者自己去梳理和构建。这使得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消化”的原始资料库,而不是一本经过精心编排的教材或综述。对于初学者来说,直接面对如此密集的标准原文,其门槛无疑是极高的,很容易在细节的泥潭中迷失方向,无法形成对整个锡锑合金标准体系的宏观认知。

评分

我之所以购买此书,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高纯度锡锑材料制备工艺的“秘诀”。毕竟,标准背后往往隐藏着最主流、最可靠的工业实践。我期待看到关于熔炼过程中的气氛控制、除杂的详细步骤,以及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梯度控制等关键技术细节。遗憾的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似乎完全聚焦于“结果”——即合金成品必须达到的指标,而非“过程”的细节描述。它清楚地告诉你,你的锡锑合金必须含有多少比例的杂质,但对于如何将杂质控制在这个范围内的具体炉体设计、加料顺序或真空度要求,却语焉不详。这些关于“如何做”的关键操作细节,通常是工程师最需要掌握的隐性知识,却被归类为“商业机密”或“工艺经验”,并未纳入这种公开的标准汇编之中。因此,这本书成功地定义了合格产品的“边界线”,却未能提供跨越这条边界、进入卓越制造领域的“路径图”。

评分

拿到这本《锡锑及锡锑合金标准汇编(2008)》时,我正在为手头一个老旧设备的维修寻找原始规格。我的初步目标是核对几十年前设计的一个特定连接点的材料强度和熔点范围。我原以为,既然是“标准汇编”,它应该会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案例的广泛光谱。但阅读下来,发现其内容结构极其偏重于官方的、带有强制性的技术指标清单。书中对于合金成分的允许偏差、机械性能的最小/最大限制,以及标准化的测试流程描述得细致入微,几乎可以用来作为法庭上的证据。然而,这种对“是”与“否”的绝对界定,使得它在解释“为什么”和“如何优化”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当涉及不同环境(如高温、高湿度)下长期服役的可靠性预测时,书中提供的往往只是基于当时标准测试条件的静态数据,缺乏前瞻性的寿命评估模型。对于我这种希望将这些老标准应用于现代复杂环境的工程师而言,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外部的、后来的文献来弥补这些标准制定时可能尚未完全考虑到的动态因素。它是一本“活在过去”的规范集,而不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参考书。

评分

这部汇编的厚重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初次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几乎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我本来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材料科学中锡锑应用的前沿探讨,比如在新型热电材料或者高可靠性电子封装中的最新进展。然而,这本书更多地像是一部扎实的“文物志”,详尽地罗列了2008年及以前的标准体系。它非常忠实地复刻了那个时代的技术规范和测试方法,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严谨的术语和对工艺参数的精确界定。对于一个期望了解未来趋势的研究者来说,这种过于侧重历史规范的叙事方式显得有些沉闷。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文字中提取出关于特定合金牌号的物理性能边界,但对于为什么这些标准会这样制定,背后的材料设计哲学或更深层次的微观结构解释,几乎是只字未提。它更像一本操作手册,而非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深度解析。如果我需要一个关于“如何按照2008年的规范生产特定牌号的焊料”的指南,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但若想探究“为什么我们不那样生产了”,则需要另寻他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