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98GB22500-22520)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98GB22500-225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GB22500-22520
  • 2008年
  • 中国标准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质量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3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00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3
字数:112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3656:2002《动植物油脂紫外吸光度的测定》(英文版)。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对ISO 3656:2002进行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将“本国际标准”改为“本标准”;
——用小数点“.”代替原文中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对有关公式进行了编号;
——用GB/T 15687代替原国际标准中的ISO 661:1989。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

目录

GB/T 22500—2008 动植物油脂 紫外吸光度的测定
GB/T 22501—2008 动植物油脂 橄榄油中蜡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22502—2008 超市销售生鲜农产品基本要求
GB/T 22503—2008 高油玉米
GB/T 22504.1—2008 粮油检验 粮食感官检验辅助图谱 第1部分:小麦
GB/T 22505—2008 粮油检验 感官检验环境照明
GB/T 22506—2008 粮油检验 酶改性磷脂中1-和2-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2507—2008 动植物油脂 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异构体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22508—2008 预防与降低谷物中真菌毒素污染操作规范
GB/T 22509—2008 动植物油脂 苯并(a)芘的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2510一2008 谷物、豆类及副产品 灰分含量的测定
GB/T 22511—2008 化工产品包装用铝瓶
GB/T 22512.2—2008 石油天然气工业 旋转钻井设备 第2部分:旋转台肩式螺纹连接的加工与测量
GB/T 22513—2008 石油天然气工业 钻井和采油设备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
GB/T 22514—2008 菜籽粕
GB/T 22515—2008 粮油名词术语 粮食、油料及其加工产品
GB/T 22516—2008 风力发电机组 噪声测量方法
GB/T 22517.2—2008 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第2部分:游泳场地
GB/T 22517.3—2008 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 第3部分:棒球、垒球场地
GB/T 22518—2008 容栅数显标尺
GB/T 22519—2008 合像水平仪
GB/T 22520—2008 厚度指示表

前言/序言


《中国现行建筑节能标准大全(2008-2023)》 书籍简介 本书汇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2008年以来发布和修订的,与建筑节能领域直接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法规的精选范本。旨在为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系统、权威、实用的参考工具,以适应我国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对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日益严格的要求。 核心内容聚焦: 本书不收录2008年以前制定的标准,特别是您提及的涉及特定编号范围(如GB 22500-22520)的标准,而是专注于近年来在建筑能效评估、绿色建筑评价、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热工性能提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规范。 第一篇:建筑节能设计基础与热工性能 本篇主要涵盖了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设计标准,是确保建筑基础能效的关键依据。 1. 《民用建筑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及其最新修订版: 重点解析新版规范对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如办公、居住、公共建筑)的室内外热工参数设定、热负荷计算方法的更新。详细阐述了对新风量标准、热回收效率要求的提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空调系统(如全热回收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实现系统能耗的最小化。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及《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76)的最新执行标准解读: 深入分析了门窗传热系数($U_w$)、墙体传热系数($U$值)的限值变化,特别是针对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严苛指标要求。包括了对高性能保温材料(如真空绝热板、气凝胶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热工性能验证方法。 3. 《建筑门窗热工性能分级及性能试验方法》(JGJ/T 152)的最新应用指南: 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实际工程需求,选择具有更高气密性(A值)、水密性和抗风压性能的门窗产品。重点阐述了现场气密性检测的流程与判定标准,确保围护结构的气密性不再是能耗损失的薄弱环节。 第二篇: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本篇侧重于建筑系统集成和可持续性评估,反映了国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管理的重视。 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最新版: 全面梳理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能源利用”章节的评分标准演变,包括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如太阳能热水、光伏一体化BIPV/BAPV)的具体要求。重点对比了新旧标准在节水、材料利用、室内环境质量(IAQ)等方面的提升。 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 本章节是本书的亮点之一,系统介绍了国家在推动“超低能耗建筑”方面的技术路线图。内容涵盖了被动式设计(如优化建筑朝向、遮阳系数SRI设计)、高效主动系统(如冷热电三联供、辐射供冷暖系统)的集成应用案例分析。 3. 《地源热泵系统技术导则》相关标准: 探讨了地源热泵系统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设计深度、换热效率计算方法,以及系统集成中如何与建筑负荷的动态变化相匹配,实现最优的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篇:建筑能耗监测、计量与运行管理 本篇聚焦于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能耗管理和审计工作,确保设计节能措施能够真正落地。 1. 《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标准》(JGJ/T 166)的优化要求: 详细介绍了用于监测办公、商业、居住等不同建筑类型的分项计量(暖通空调、照明、动力、特殊用能)的传感器选型、数据采集频率和网络传输协议。特别关注了基于物联网(IoT)技术的实时能耗诊断功能。 2. 《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温控系统改造技术导则》: 针对大量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需求,提供了分户计量、温控阀安装、系统水力平衡调试的详细技术流程。强调了在老旧建筑中采用无线抄表技术以提高改造效率和准确性的应用经验。 3. 《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管理办法》执行细则: 结合最新的能效测评流程,解释了如何根据现行的能耗基准值和性能系数(PER)进行建筑的能效等级评定,以及能效标识在市场推广中的作用。 本书特色: 时效性强: 内容紧密围绕2008年以来的国家战略和技术进步,剔除了已作废或被重大修订的标准条文。 操作性高: 每一章节后的“工程应用提示”部分,均结合了近年来的示范工程案例,提供从规范条文到现场施工的转化路径。 系统性完善: 不局限于单一学科(如仅热工),而是将设计、施工、验收、运行、评价全链条的标准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框架。 本书是国内从事绿色建筑咨询、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程项目管理以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它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标准体系迈向了更精细化、更注重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阶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简直是令人望而生畏,我光是搬动它都需要费一番力气。封面设计简洁得有些过分,黑底白字,透着一股严肃的官方气息,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消遣读物。当我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就是密密麻麻的条文和技术术语,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峭壁。我原本以为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宏大叙事或者某个行业标准背后的故事,但事实证明,我的期望太高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冰冷的工具书,它精准、严谨,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敲定的。它罗列了大量的编号和参数,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否则很容易在某一个复杂的定义中迷失方向。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能引发思考的观点或案例分析,但显然,这本汇编的宗旨在于“规定”,而非“探讨”,这使得它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核对一份清单,而不是沉浸于一篇优美的散文之中。对于需要标准参考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来说,它无疑是宝贵的资源,但对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对心智的严峻考验。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我原本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标准制定过程的幕后故事,或者至少是针对这些标准实施效果的案例分析。但很遗憾,这本汇编完全聚焦于“是什么”(What),而完全回避了“为什么”(Why)和“如何做”(How to implement effectively)。它是一个终态的陈述,而不是一个动态过程的展示。对于一个对标准背后的社会经济影响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参照价值非常有限。它像是一个已经建成的精密仪器,内部的每一个螺丝钉都有其标准尺寸,但你却无法从这本手册中得知是谁设计了它,以及它在实际运行中究竟为社会带来了多大的效率提升或安全保障。它的封闭性,让外部的观察者难以窥见其全貌和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倒是出乎意料地扎实,纸张的选取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其作为官方汇编的严肃性。然而,内容本身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信息过载”感。它像一个巨大的信息仓库,将近四十个不同的标准内容塞在了一起,彼此之间虽然逻辑上或许有关联,但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这种并列呈现的方式显得有些突兀和缺乏引导。我尝试按照章节顺序进行阅读,但很快发现,除非我对每一个标准的前因后果都有所了解,否则很难建立起一个整体的认知框架。它更像是给已经知道自己在找什么的人准备的速查手册,而不是给想要系统学习的人准备的入门教材。每一个条款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缺乏必要的上下文铺垫,阅读起来总感觉自己在雾里看花,需要不断地跳转和对照,才能勉强跟上作者(或说起草者)的思路。这种结构,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知识广度似乎帮助有限,反而更像是对特定专业人士的“专业壁垒”的强化。

评分

这份标准汇编散发着一种强烈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这种权威感主要来自于其编号的系统性和条文的不可撼动性。我花了些时间尝试去理解其中某一特定标准(比如关于材料测试的部分)的内涵,但很快发现,要真正掌握这些标准,绝不是简单地阅读文本就能达成的。这些标准之间环环相扣,一个参数的变动可能会牵连到十几个不同章节的规定,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制约的系统。阅读它,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设计精妙但结构复杂的迷宫,每一条规则都是一堵墙或一个门闩。我能感觉到它对行业规范的巨大约束力,但作为外部观察者,我能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压迫感,而非启发感。这本书是为实践者准备的“宪法”,而不是为思考者准备的“论文集”,其价值的体现,完全依赖于读者是否身处需要严格遵守这些规范的领域之中。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汇编时,心中闪过一丝对国家技术规范的好奇心,希望能一窥中国在特定技术领域是如何与国际接轨或形成自身特色的。然而,实际翻阅后,这种好奇心很快被一种近乎枯燥的重复感所取代。大量的数字、符号、限制条件,构成了这本书的主体。我努力去寻找那些能体现“中国智慧”或“本土创新”的独特之处,但这些标准大多专注于解决可量化的技术问题,其表达方式和逻辑结构,更像是对普适性工程原则的忠实执行,缺乏鲜明的地域色彩。它是一部极度功能化的文本,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明确的技术含义,不允许任何模糊或引申的解读。这种极端的功利性使得文本失去了任何可以进行深度联想的空间,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更多的是对复杂数据结构的记忆,而不是对背后技术哲学或产业布局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