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9)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质量标准
  • 规范标准
  • 工程标准
  • 法规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3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02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6
字数:105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目录

GB/T2423.25-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Z/AM:低N/低气压综合试验
GB/T2423.26-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Z/BM:高温/低气压综合试验
GB/T2423.3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Ta:润湿称量法可焊性
GB/T2423.38-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R:水试验方法和导则
GB/T2423.39-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e:弹跳
GB/T2423.43-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振动、冲击和类似动力学试验样品的安装
GB/T2423.48-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f:振动-时间历程法
GB/T2423.57-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i:冲击冲击响应谱合成
GB/T2423.58-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i:振动混合模式
GB/T2423.59-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Z/ABMFh:温度(低温、高温)/低气压/振动(随机)综合
GB/T2423.60-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U:引出端及整体安装件强度
GB/T2423.101-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倾斜和摇摆
GB/T2423.102-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温度(低温、高温)/低气压/振动(正弦)综合
GB/T2424.15-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温度/低气压综合试验导则
GB/T2424.17-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T:锡焊试验导则
GB/T2424.26-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3部分:支持文件和导则振动试验选择
GB/T2430-2008航空燃料冰点测定法
GB/T2441.12008尿素的测定方法第1部分:总氮含量
GB/T2463-2008硫铁矿和硫精矿中全铁含量的测定硫酸铈容量法和重铬酸钾容量法
GB/T2466-2008硫铁矿和硫精矿中铜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
GB/T2467-2008硫铁矿和硫精矿中铅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EDTA容量法
GB/T2468-2008硫铁矿和硫精矿中锌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分光光度法
GB/T2478-2008普通磨料棕刚玉
GB/T2479-2008普通磨料白刚玉
GB/T2480-2008普通磨料碳化硅
GB/T2485-2008固结磨具技术条件
GB/T2496-2008弹性环联轴器
GB/T2497-2008船用柴油机增压空气冷却器
GB/T2514-2008液压传动四油口方向控制阀安装面
GB/T2518-2008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
GB/T2520-2008冷轧电镀锡钢板及钢带
GB/T2521-2008冷轧取向和无取向电工钢带(片)
GB/T2523-2008冷轧金属薄板(带)表面粗糙度和峰值数测量方法
GB/T2526-2008氧化钆
GB/T2527-2008矿山、油田钻头用硬质合金齿
GB/T2539-2008石油蜡熔点的测定冷却曲线法
GB/T2547-2008塑料取样方法
GB2548-2008敌敌畏乳油
GB/T2554-2008机械分度头
GB/T2567-2008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
GB/T2573-200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老化性能试验方法
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601-2008酚类产品组成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图书《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9)》量身定制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跨越时空的工业脉络:《全球尖端科技发展趋势报告(2024-2035)》 导言:洞察未来十年科技蓝图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日益加速的今天,准确预判并深刻理解全球科技前沿的动向,是任何追求创新与发展的组织和个人立足未来的基石。《全球尖端科技发展趋势报告(2024-2035)》汇集了全球顶尖智库、行业分析师及资深技术专家的集体智慧,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客观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路线图。本书并非对既有标准的汇编,而是对未来技术浪潮的深度解析与影响评估。它聚焦于那些正在酝酿、即将爆发,并在未来十年内重塑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与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性技术群落。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涵盖了从基础科学突破到工程化应用的多个维度,力求为决策者、研发人员、投资者以及学术研究者提供最及时的战略参考。 --- 第一部分: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演进与融合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驱动未来十年科技进步的核心引擎,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集成化、智能化和普适化趋势。 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突破与挑战 本书详尽阐述了当前大型语言模型(LLMs)向多模态、具身智能(Embodied AI)发展的关键路径。我们分析了神经架构搜索(NAS)、小样本学习(Few-Shot Learning)的最新进展,并重点探讨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类人推理能力的理论瓶颈与工程化尝试。报告特别评估了可解释性AI(XAI)在复杂决策系统中的应用潜力,并警示了对齐问题(Alignment Problem)的长期风险。 二、量子计算的“实用化”门槛 抛弃对纯粹理论的探讨,本章聚焦于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际的“噪声中级量子”(NISQ)设备时代。内容涵盖了超导量子比特、离子阱技术以及拓扑量子计算的竞争格局。我们详细对比了不同容错编码方案(如表面码、Steane码)的资源消耗与错误率,并预测了在特定领域(如新材料模拟、药物研发)中,量子加速(Quantum Advantage)可能首次实现的临界时间点。 三、第六代移动通信(6G)与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相较于5G的增强移动宽带,6G的愿景是构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基础设施。本报告详细解析了太赫兹(THz)通信、可见光通信(VLC)以及空对地激光链路的融合技术。我们构建了未来智能城市对带宽、延迟和能效的量化需求模型,并分析了全球在频谱分配和协议标准化方面可能出现的国际竞争态势。 --- 第二部分:物质重塑——先进材料与能源革命 本部分聚焦于物质科学的突破将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制造、能源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增材制造(AM)的工业化飞跃 重点分析了金属增材制造(如定向能量沉积DED、粉末床熔融PBF)的质量控制难题。报告引入了“数字孪生驱动的闭环控制系统”模型,展示了如何利用实时传感器数据与AI算法,实现航空航天级零件的无损检测与性能预测。此外,我们还评估了生物打印(Bioprinting)在器官修复与组织工程中的近期应用前景。 二、可控核聚变的前景与挑战 本书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进展进行了独立评估,并深入研究了托卡马克与仿星器设计的最新迭代。核心内容集中于磁约束技术(如高温超导磁体)和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抗辐照性能研究。我们预测了商业化聚变电站可能在2040年前实现净能量输出的概率分析,并探讨了其对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的影响。 三、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化与钠离子化 超越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瓶颈,本章详述了全固态电解质(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的界面阻抗研究。报告还系统梳理了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独特优势,分析了其在电网级大规模储能中的成本竞争力与环境友好性。 --- 第三部分:生命科学的数字化转型 本部分探讨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交融,如何加速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一、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范式转变 本书详细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的第三代编辑技术,如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及其在非模型生物体中的应用拓展。我们探讨了通过“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循环,实现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自动化合成,以生产生物燃料、高价值化学品和新型药物的工业化流程。 二、个性化医疗与精准诊断的计算生物学 重点分析了单细胞测序(Single-Cell Omics)技术如何揭示疾病异质性。报告引入了“健康数字孪生体”的概念,探讨了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活方式数据的多组学数据整合方法,旨在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与超早期干预。 --- 第四部分:安全与伦理的并行架构 技术的前进必须伴随对风险的审慎考量。本部分着眼于新兴技术带来的社会治理与伦理挑战。 一、网络空间防御:量子抗性密码学与零信任架构 随着后量子密码学(PQC)标准的制定,本书分析了Lattice-based, Hash-based, Code-based等主流抗量子算法的性能差异与部署难度。同时,报告对网络安全范式从边界防御转向身份驱动的“零信任”模型进行了深度剖析,并评估了其在复杂异构环境下的实施路径。 二、数据主权与伦理治理的全球博弈 本书对比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如欧盟、美国、中国)在数据本地化、隐私保护计算(如联邦学习、同态加密)方面的法规差异。我们探讨了AI决策的偏见消除策略(Bias Mitigation)和问责制框架的构建,强调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 结语:面向2035的战略布局 《全球尖端科技发展趋势报告(2024-2035)》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的技术噪音,把握未来十年的主航道。它提供了对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的理性评估,并为组织识别“新兴高潜领域”与“已被高估的泡沫领域”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工具。本书是洞察全球创新格局、制定长期研发战略的必备案头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物理层面上来看,这本汇编的纸张和印刷质量,似乎更注重耐用性而非观赏性。内页的字体采用了一种清晰度很高的宋体(或类似的衬线字体),虽然不那么现代感十足,但在需要长时间盯住这些密集代码和参数时,反而减轻了视觉疲劳。我习惯于在需要深入思考某个标准条款时,会把整本书放在桌子上,让它占据一个相当大的工作空间,因为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不同标准之间相互引用的网络结构图。理解这本书,需要的是“系统思维”,你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条款,而要明白它如何与其他章节,甚至与其他相关的国家标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宏观的把控能力,正是阅读这样一部综合性标准汇编所能带来的最大收获,它训练的不是记忆力,而是逻辑构建和体系化的能力。

评分

这次拿到的是2008年修订版本,对比起我手里之前旧的版本,那种年度更迭带来的细微变化,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我特别留意了几个关键章节的修订说明,变化之处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脚注或者附录里,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决定了我们日常工作流程的调整方向。很多时候,标准看似只是文字的重新排列组合,实则背后是整个行业技术路径的微妙转向。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阶梯,每向上一步,都能看到更开阔的视野,但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去理解那些复杂的逻辑推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虽然是为了信息密度最大化,但对于需要频繁在不同章节间跳转查阅的人来说,索引和目录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我发现这次修订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使得检索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这对于争取项目进度的我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福音。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行业“语言”的权威词典。我发现,当团队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或者需要与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正式沟通时,这本书就成了“定海神针”。它的权威性在于其普遍适用性和不可抗拒性。我记得有一次投标,因为对某项性能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差点导致项目失利,后来对照这个汇编的准确定义,才及时纠正了我们的技术方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没有一丝多余的情感色彩,完全是功能性和指导性的陈述。这使得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只要是符合规范的表述,就能在专业领域内畅通无阻。对于新入行的同事来说,这本“大部头”也许看起来像天书,但却是他们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是他们建立职业语言体系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什么花哨的装饰,直奔主题。当我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条款和细则,那种严肃中带着一丝权威的气息扑面而来。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沉默寡言但学识渊博的长者,不加修饰地摆在那里,等待着真正需要它的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我注意到它对某些技术术语的解释非常严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生怕产生任何歧义。这种对精确性的执着,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在阅读时深感挑战,但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它所承载的“国家标准”的重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是用来闲暇时翻阅的小品文集,更像是一份必须时刻警醒、仔细研读的工具书。整本书的装帧虽然传统,但内页纸张的质感尚可,保证了长时间翻阅的舒适度,毕竟面对这样的内容,谁也不想因为纸张太薄而影响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我尝试着以一种“项目自查”的心态来阅读,把书本摊在工作台上,旁边备着荧光笔和笔记本。我发现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循循善诱,它直接将结果抛给你,要求你根据已有的知识框架去对接。这种直接的、硬碰硬的交流方式,非常考验阅读者的主动性和背景知识储备。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质量控制流程的那一部分,描述得极其细致,甚至连文件归档的要求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们体系建设来说,提供了坚实的“骨架”。说实话,初次接触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技术术语和规范编号组合拳确实让人头晕目眩,但坚持读下去后,你会发现,每一个规范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专家长期的经验和教训,它规避了太多不必要的试错成本,这一点,是任何个人经验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