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德安主编的这本《实用中医临床情志病学》以历代有关情志与情志病理论为基础,再结合情志病的临床治疗经验,以期成为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志病”专著。全书共分“三篇”,即上篇、下篇及附篇。上篇为总论,主要内容包括四章:靠前章为情志病概述与历史沿革;第二章为情志病的发病基础与研究现状;第三章为情志病学与现代精神病学的关系;第四章为情志病的治疗原则。下篇各论包括不寐、嗜睡、脏躁、癫狂、郁证、百合病、呆证、阳痿、早泄、虚劳、汗证、奔豚、梅核气、热入血室、夜啼、动证、遗尿等病证的概述、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疗方法、典型病例介绍与现代研究。附篇为中西医病名诊断与对照索引、方剂索引及参考文献。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体系性”和“层次感”。它不是一本零散的理论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志病学知识体系,从基础概念到临床应用,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安排上的逻辑性,先是讲解了情志在中医理论中的基础地位,然后深入剖析了七情致病的机理,再到各种情志失调的临床表现和辨证,最后落脚到具体的治疗方法。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巩固和深化理解,不会感到迷茫。书中对“情志致病”的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认识到,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情绪波动,都可能隐藏着潜在的健康隐患。例如,书中对“忧愁伤肺”的论述,结合了肺主气、主宣发肃降的功能,让我对为什么长期忧虑会影响呼吸、导致咳嗽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而且,本书在探讨治疗方法时,也展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精髓,针对不同的情志失调,给出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方药的选择到针灸的穴位,都写得非常具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情志相制”和“情志相乘”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中医在调控情绪方面的智慧,不仅仅是简单的“压抑”或“宣泄”,而是更讲究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情志病学这个奇妙的世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情志病学”听起来总有点过于学术化,我担心会晦涩难懂。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那种担心立刻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浅入深出”,它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中医关于情志与健康的理论娓娓道来,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而这位朋友恰好懂中医。书中对各种情志失调的描述,简直是把我的内心写了出来。比如,它讲到“肝郁”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怒、胸闷等,这不正是我最近经常经历的状态吗?而且,书里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怎么办”。它会告诉你,当你出现某种情志问题时,中医会如何看待,以及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进行调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以乐治忧”的方法,这让我意识到,原来积极的心态调整,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书中关于“五行对应”与“情志调理”的联系,也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我们的情绪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身体的各个脏腑功能紧密相连。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中医不只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指导我们如何健康快乐地生活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意犹未尽”。它并不是一本我能够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我更倾向于每天翻阅几页,细细品味其中的内容。我一直对中医的“形神合一”理念非常着迷,而这本书恰恰深入探讨了“情志”在这一理念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将看似抽象的情志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临床实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情志失调所引发疾病的分类和辨析,举例来说,书中对于“情志抑郁”与“情志暴怒”所致病症的区分,以及各自不同的治疗思路,都分析得非常到位,让我对同一类情绪困扰在不同个体身上的表现差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对“五行生克”与“七情致病”的结合分析,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医理论的精妙和辩证。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情绪与脏腑一一对应,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情绪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和这些情绪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讲解了“喜过伤心”的原理,并给出了应对的方法,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一些高兴的场合,是否也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出现心悸等不适,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原来如此”的时刻。而且,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诗意的表达,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对话,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古朴又不失现代感,封面上“实用中医临床情志病学”几个字,笔力遒劲,一看就很有分量。翻开扉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扑鼻而来,感觉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捧着一本厚重的专业书籍,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我本来是对情志病学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它玄之又玄,但这本书从序言开始就用一种非常贴近临床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深奥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困扰入手,比如焦虑、抑郁、易怒等等,然后很自然地引申到中医是如何看待这些“情志失调”的。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出色,每一个案例都写得非常生动,就像亲身经历一样,让我能够深刻理解辨证论治的过程。比如其中一个关于“肝郁化火”导致失眠的例子,医生不仅详细描述了患者的症状,还剖析了中医是如何从“肝藏魂”、“情志不遂”等角度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食疗等等。这让我觉得,中医并非只是古老的传说,而是切实可行,能够解决现代人健康问题的智慧。而且,书中对于情志病学的历史渊源也有简要的介绍,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那些中医古籍中的经典语句,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更深刻的临床意义,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活生生的指导。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心中的疑惑,让我对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医养生颇感兴趣的普通上班族,平时也会关注一些健康类的书籍。这次偶然翻到这本《实用中医临床情志病学》,实在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用”。它不像一些理论性过于枯燥的书籍,而是非常接地气,用大白话讲解了很多中医的核心概念。我尤其欣赏它对“情志”这个概念的阐述,打破了我以往那种“情只是情绪”的片面理解,让我认识到情志在中医里不仅仅是心理活动,更与人体的脏腑功能、生理活动息息相关。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的描述都非常细致,从患者的主诉、舌苔脉象,到中医的辨证分析,再到具体的治疗方案,都写得条理清晰,让即使是对中医理论不甚了解的我,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七情致病”的论述,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与人体的五脏一一对应,并详细讲解了它们可能引发的疾病。例如,它提到“思虑过度易伤脾”,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常常因为工作上的事情思虑过度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这简直是写照。书中对于情志病的调理方法也提供了多种选择,从药物治疗到心理疏导,再到生活方式的调整,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情志相胜”疗法感到好奇,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心理调适方法,将情绪的相互制约运用到治疗中,实在是别出心裁。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养生并不仅仅是吃点什么补品,或者做做运动,更重要的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