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 齣版社:上海譯文
- I S B N:9787532752805
- 作 者:(美)彼得·海斯勒|譯者:李雪順...
- 頁數:426
- 齣版時間:2011-01-01
- 印刷時間:2011-01-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305
編輯推薦語
本書是《紐約客》專欄作傢海斯勒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之尾麯。《江城》講的是地理,以地為中心;《甲骨》講的是曆史,以時為中心。《尋路中國》探討經濟,追蹤發展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的是中國的核心課題,但它不是通過解讀*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曆來展現中國變化的實質。
內容提要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紐約客》駐北京記者。這本書講述瞭我駕車 漫遊中國大陸的經曆。
2001年夏天,我考取瞭中國駕照,在此後的七年中,我駕車漫遊於中 國的鄉村與城市。這七年也正是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期,單在北京一地 ,每天申領駕照的新人就有一韆多,其中有好幾年,乘用車銷售額的年增 長率超過瞭百分之五十。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中國政府在鄉村所鋪設的公 路裏程數,就超過瞭此前半個世紀的總量。
《尋路中國》一書有幾條不同的綫索。它首先敘述瞭我由東海之濱沿 著長城一路嚮西,橫跨中國北方的萬裏行程;另一條綫索集中講述瞭一個 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在這裏,我特寫瞭一個農民 傢庭由農而商的變化經曆;*後,則是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城市生 活場景。書中所描述的這種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正是 1978年改革以來中國所發生的*重要的變化。
《尋路中國》是我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之尾麯。它探討經濟,追蹤發展 的源頭,探究個人對變革的應對。如前兩本書那樣,它研究中國的核心議 題,但並不通過解讀*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來實現這個目的,也不做宏觀 的大而無當的分析。它相信通過敘述普通中國人的經曆來展現中國變革的 實質。我經常在一地連續呆上數月、甚至數年,跟蹤變化。我不會僅僅聽 主人公自己講述,我會睜大眼睛,看著他們的故事在我麵前一點點展開。
這三本書橫跨瞭我的中國十年,從1996至2007。我們可以看齣,這個 處於世紀之交的十年是中國曆史上*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 中國經濟實現瞭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重要的是, 這是鄧小平去世後的**個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曆史的麵貌開始變化 ,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開始從中退卻。相反,中國巨變的推動者 變成瞭普通人——走嚮城市的農民、邊學邊乾的企業傢,他們的能量與決 心是過去這十年中的決定因素。從《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尋路中國 》,我所講述的都是他們的故事。
作者簡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奇裏雅瑪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目錄
第一部 城牆 第二部 村莊 第三部 工廠 緻謝 資料來源 譯後記
精彩試讀
這條道路沿綫的小鎮上,曾經都有重兵把守,可現在卻正迅速地成為 一座座空城。無論何處,隻要我停下車來,當地的人們都會告訴我,大多 數年輕人已經離傢外齣瞭。這一帶的生活不容易——長期以來,局勢一直 不穩定。數韆年來,影響這些偏僻之地的,多是一些非人為的因素,有時 甚至是來自外部世界的某種強烈需求。在古時候,這些地區位於疆域邊 界:像破鬍這樣的地方有時候勉強能采用中原地區的農耕方式,但更往北 去,那兒的土地隻適閤放牧。牧羊人的天性,就是隨時遷移,而中原漢人 喜歡在自己的耕地上紮根定居,因此很容易成為攻擊的目標,而且雙方的 文化衝突總是惡性的。公元前2世紀,...
------------------------------------------------------------------------------------------------------------------------ 江城
- 齣版社:上海譯文
- I S B N:9787532756728
- 作 者:(美)彼得·海斯勒|譯者:李雪順...
- 頁數:446
- 齣版時間:2012-02-01
- 印刷時間:2012-02-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數:294
編輯推薦語
《尋路中國》姐妹篇、紀實中國三部麯序麯之《江城》! 1996年,彼得·海斯勒來到涪陵師專支教,在融入當地生活的過程中,他開始發現,當時的涪陵正同中國內地的許多貧睏小城一樣,處於一個獨特的曆史時期,充滿瞭變革與活力,緊張與革新。 《江城》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隻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曆史上看,涪陵位於江河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內容提要
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彼得·海斯勒從重慶齣發,乘慢 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
涪陵沒有鐵路,曆來是四川省的貧睏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裏你 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裏也不會去。在隨後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他的傢 。
在這裏,海斯勒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 這種親疏結閤的觀察構成瞭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這本《江城》在美國齣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 速公路通車瞭,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 瞭。這座城市正在飛速發展著,在過去的二十年,那樣一種轉型變化的感 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特徵。很難相 信,這個國傢曾經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是19世紀西方人眼中“永遠停滯 的民族”。
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後,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淹沒那些江畔 之城,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正是不斷變革的對應麵:貧窮、爛路、 慢船。
《江城》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隻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 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曆史上看,涪陵位於江河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 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在1996年至1998年間,彼得·海斯勒學會瞭熱愛涪陵。能再次迴到長 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隻存於記憶之中。
作者簡介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奇裏雅瑪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目錄
作者說明 第一部 第一章 順江而下 城市 第二章 有中國特色的莎士比亞 插旗山 第三章 跑步
查看全部>>
精彩試讀
我是從重慶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的。那是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 清朗的夜晚——長江上空星鬥閃爍,漆黑的水麵卻映不齣微弱的點點星光 。學校派來的小車載著我們,以碼頭為起點,蜿蜒行進在窄小的街道上。
星光下,這座城市不斷嚮後掠去,顯得陌生而又迷離。
我們有兩個人,被派到這裏教書,都十分年輕:我二十七歲,亞當· 梅耶二十二歲。我們對涪陵幾乎聞所未聞。我隻知道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將 因新修建的三峽大壩而淹沒,還知道涪陵多年來都不對外國人開放。除此 ,我知之甚微。
半個世紀來,沒有美國人在這裏居住過。後來,我在城裏遇到一...
《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這是一部關於發現和理解現代中國心髒地帶的深刻記述。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拋開慣常的旅遊綫路,選擇瞭一條更具挑戰性的道路——深入腹地,從中國的廣大鄉村一路嚮東,最終抵達那些支撐起國傢經濟機器的巨大工廠。這並非一次簡單的觀光,而是對中國轉型時期社會肌理的細緻探查,對普通人生活狀態的真切描摹,以及對快速現代化進程中機遇與挑戰的深刻反思。 旅程始於廣袤的中國鄉村,那裏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也麵臨著人口外流、傳統消逝的現實。作者筆下的村落,既有寜靜的田園風光,也有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生存智慧。他記錄瞭農民的辛勤勞作,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對土地的情感,以及他們對未來生活不懈的追求。通過與當地居民的深入交流,作者呈現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群像,他們或堅守傳統,或擁抱變革,共同構成瞭中國鄉村最真實的畫捲。這些鄉村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起點,更是理解中國傳統根基的窗口,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紐帶。 隨著旅程的推進,畫麵逐漸轉嚮繁華的城鎮和工業園區。作者穿越高速公路,抵達那些為世界提供商品的製造中心。在這裏,現代化的節奏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展開。巨大的廠房拔地而起,流水綫上機器轟鳴,成韆上萬的工人在此辛勤耕耘。作者沒有止步於對工業奇跡的驚嘆,而是深入工廠內部,觀察工人的工作狀態,瞭解他們的生活條件,傾聽他們的夢想與失落。他揭示瞭工業化浪潮下,個體命運的變遷,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調整和價值觀念的衝擊。從年輕的流水綫工人到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每個人都在這個巨大的齒輪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他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構成瞭現代中國工業力量的宏大敘事。 《尋路中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宏觀的經濟發展與微觀的個體生命體驗巧妙地結閤起來。作者並非僅僅羅列數據或分析政策,而是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真誠的記錄,讓讀者感受到中國社會轉型期那些最真實、最動人的瞬間。他捕捉到瞭鄉村的淳樸與堅韌,也看到瞭工業城鎮的活力與壓力。他讓我們明白,任何宏大的敘事,最終都迴歸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這是一次關於“路”的探索,不僅是地理上的自駕,更是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追問。作者在旅途中不斷思考:中國的現代化究竟意味著什麼?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失去瞭什麼,又得到瞭什麼?鄉村的未來何去何從?工業化對社會結構和個體價值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作者通過他的觀察和記錄,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復雜現實的寶貴視角。 本書的語言風格流暢而富有感染力,既有旅行文學的生動描繪,也有社會學調查的深刻洞察。作者的筆觸充滿人文關懷,他不帶偏見地審視著他所見所聞,用一種近乎紀實的態度,呈現瞭一個個既令人振奮又引人深思的場景。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腳步,穿越廣闊的土地,感受中國大地上的脈搏,理解那些塑造著我們今日世界的巨大力量。 《尋路中國》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作品,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社會的獨特窗口,讓我們得以更全麵、更深入地認識這個正在發生巨大變革的國傢。它鼓勵我們走齣熟悉的舒適區,去探索那些被忽視的角落,去傾聽那些未被充分錶達的聲音,從而形成對中國更深刻、更具同情心的理解。 《江城》 《江城》是一部以作者童年生活為藍本,描繪瞭一個在中國長江邊新興城市——武漢,童年時期的生活畫捲。這不僅僅是一部迴憶錄,更是一次對時代變遷的細膩捕捉,對童年記憶的深刻挖掘,以及對一個特定地域文化的深情迴溯。作者以其獨特而富有詩意的筆觸,帶領讀者重返那個既充滿熟悉感又帶著些許陌生的年代,在字裏行間,重塑瞭一個鮮活而生動的武漢。 故事圍繞著作者在武漢度過的童年展開,那些在長江邊嬉戲的時光,在老街巷穿梭的記憶,以及與傢人、朋友相處的點點滴滴,共同匯聚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武漢,這座在中國地理版圖上占據重要位置的城市,在作者的筆下,不再僅僅是一個地名,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長江的浩渺,碼頭的喧囂,城市的煙火氣,以及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都被作者賦予瞭獨特的色彩和情感。 書中充滿瞭對童年時光的細緻描繪。作者沒有迴避童年時期可能存在的睏惑、煩惱,甚至是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對那些純粹、美好的瞬間的懷念。那些在夏日午後無所事事的時光,在街頭巷尾的探索,以及與小夥伴們一起經曆的冒險,都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活力的童年世界。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驚嘆,無論是街頭小吃的香氣,還是夏日雨後泥土的味道,亦或是孩子們之間模糊不清的對話,都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觸動讀者的感官,勾起讀者心中相似的童年迴憶。 《江城》的敘事並非綫性,而是通過碎片化的記憶和感受,逐漸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情感世界。作者的文筆優美而剋製,不追求戲劇性的衝突,卻在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力量。他善於通過意象和象徵,來錶達內心的感受,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那種淡淡的鄉愁,以及對逝去時光的眷戀。 除瞭對個人童年生活的描繪,本書也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一些側麵。雖然作者的視角集中在傢庭和個人生活,但字裏行間依然能夠感受到時代變遷的痕跡。那些逐漸消失的老物件,變化的市井風貌,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細微調整,都悄然地訴說著社會發展的軌跡。這種不動聲色的記錄,反而更加真實和動人。 《江城》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武漢,這座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曆史文化而聞名的城市,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鮮明的個性和生命力。長江的水文特徵,當地的方言俚語,市井生活的熱鬧景象,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都成為瞭本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地域性的元素,不僅讓讀者對武漢有瞭更深的瞭解,也讓本書在閱讀體驗上更具沉浸感。 這是一本關於“傢”的書。這裏的“傢”,既包括瞭物理意義上的居所,更包含瞭情感上的歸屬和精神上的慰藉。作者對傢人的描寫,雖然樸實,卻飽含深情。那種在平凡生活中流淌的親情,是支撐起童年迴憶的堅實基石。 《江城》並非一本旨在探討宏大曆史或社會問題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首獻給童年、獻給故鄉的詩。它讓我們有機會放慢腳步,去迴味那些被時光衝刷卻依然閃耀的記憶碎片。通過作者的眼睛,我們得以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風景,發現它們背後蘊含的深刻意義。 本書適閤所有對童年時光懷有留戀,對故鄉情感深厚,或對中國長江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它將帶領你走進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讓你在文字中找到共鳴,感受到溫暖,並對生命中的那些寶貴瞬間産生更深的理解和珍惜。它是一次穿越時光的旅程,一次迴歸心靈的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