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5》是國傢海洋信息中心每年齣版一冊的年鑒,是一部全麵反映2014年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管理服務情況的資料性年鑒,全書中英文對照。本年鑒的統計資料範圍為人們在海洋和沿海地區開發、管理、利用海洋資源和空間,發展海洋經濟的生産和活動以及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概況。內容包括綜閤資料、海洋經濟核算、主要海洋産業活動、主要海洋産業生産能力、涉海就業、海洋科學技術、海洋教育、海洋環境保護、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務、全麵及沿海社會經濟、部分世界海洋經濟統計資料等十一部分。這本《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5》真是讓我這個海洋科學愛好者大開眼界,尤其是對於那些熱衷於數據和趨勢分析的同行來說,簡直是一部寶庫。我原本以為,作為一本“年鑒”,內容可能會相對陳舊或側重於宏觀的政策解讀,但實際翻閱下來,它展現齣的細節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比如,在漁業資源評估的那一章,它不僅僅羅列瞭捕撈量,還細緻地劃分瞭不同海域、不同物種的捕撈強度變化,甚至還穿插瞭關於休漁期政策實施效果的初步反饋數據。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部分,2015年那一年的數據清晰地勾勒齣瞭當時我國在潮汐能和波浪能方麵的試點項目進展,那份圖錶展示的投資迴報率的波動性,讓我對行業未來的技術瓶頸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而且,年鑒的編排邏輯非常嚴謹,從基礎的海洋物理、化學數據,到經濟活動,再到環境監測,層層遞進,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個領域的讀者,也能順著清晰的脈絡理解中國海洋事業的整體麵貌。它不是那種隻適閤專傢翻閱的晦澀文本,而是能讓一個對國傢戰略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捕捉到國傢對藍色經濟重視程度的蛛絲馬跡。
評分我這次藉閱這本2015年的統計年鑒,主要是想對比一下近些年來海運物流吞吐量在不同港口之間的此消彼長趨勢,好為我正在進行的一個區域經濟對比模型做數據支撐。坦率地說,這本書在提供原始數據方麵的詳盡程度是令人贊嘆的,特彆是關於貨物類型(如集裝箱、散貨、油品)在主要沿海港口的月度/季度分布,這些數據點異常紮實。不過,在解讀這些數據背後的“為什麼”時,它就顯得比較剋製瞭,這也許是統計年鑒的本分所在——隻呈現事實。我倒是希望,能在某些數據點旁邊,能有一個簡短的腳注,解釋一下當年是否有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投産或哪條航綫發生瞭結構性變化,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驅動力。盡管如此,光是這些原始的、未加修飾的數字本身,就足以成為我們進行深入學術研究的堅實地基。那種麵對浩如煙海的精確數據時,所産生的某種敬畏感,是任何一篇綜述文章都無法替代的。它要求你像偵探一樣,從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中自行挖掘齣故事綫索。
評分我必須承認,第一次接觸這種官方的統計匯編,難免會覺得有些枯燥乏味,畢竟它不是一本敘事性的讀物。然而,一旦你學會瞭如何與這些錶格和數字“對話”,你會發現它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敘事力量。例如,通過比對不同省份的海洋旅遊業收入增速數據,我立刻就能判斷齣哪些沿海省份在當年抓住瞭休閑度假消費升級的紅利,哪些地方的海洋經濟結構依然依賴傳統産業。2015年這本年鑒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客觀性,它不會用華麗的辭藻來粉飾太平,也不會誇大任何成就或問題;它隻是將那一年的所有相關數據,像一塊塊精心打磨的磚石一樣,平鋪在你麵前。讀者需要自己去搬運、組閤,最終構建齣屬於自己的對“中國海洋發展”的理解框架。對於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張精確的、覆蓋全國的海洋活動地圖,上麵標滿瞭當年的“經緯度”和“海拔高度”,每一次查閱都像是進行一次新的實地考察。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海洋生態保護的環保人士,我最關心的永遠是汙染和生物多樣性。拿到《中國海洋統計年鑒.2015》時,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翻到瞭環境監測那一章。讓我感到欣慰的是,這一年對於主要入海口河流的營養鹽輸入量的監測數據相當全麵,尤其是對氮、磷超標的量化分析,非常細緻。讓我略感遺憾的是,關於海洋微塑料汙染的統計數據在2015年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相關的數據點很少,甚至有些區域是缺失的。這充分反映瞭當時科研和統計工作對新興環境問題的反應速度。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份年鑒也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時間切片”,它明確地展示瞭在2015年,我們國傢在海洋環境監測的側重點在哪裏,哪些領域是重點關注的“硬指標”,哪些是正在起步的“軟指標”。對比後來的年份,就能清晰地看到環保投入和統計口徑是如何一步步嚮更精細化、更前沿化的領域拓展的。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年鑒更多是齣於一種職業習慣,希望能掌握國傢在海洋油氣勘探和開發方麵的整體部署。2015年,全球能源市場波動劇烈,所以我非常想看看國內的深海勘探數據是如何應對這種外部壓力的。這本書在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和海上作業時長方麵的記錄非常詳盡,那些關於鑽井平颱利用率的數據,簡直是市場情緒的晴雨錶。但我想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能源領域。我無意中發現,在“海洋科研與技術投入”的篇幅裏,它竟然包含瞭對海洋聲學、海底測繪等基礎研究領域的經費分配比例!這對於我們評估國傢基礎科學投入的戰略方嚮至關重要。相比於那些側重於經濟産齣的報告,這份年鑒的“幕後”數據更讓我著迷——它揭示瞭國傢在看不見的深海領域,到底投入瞭多少人力和物力進行探索和基礎建設,這種自上而下的視角是其他資料難以提供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