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钱九岁入私塾,熟悉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13岁入常州府中需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对于初次接触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中国历史精神》或许会有些挑战,但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钱穆先生的写作风格,带着一种学院派的严谨,但也绝不枯燥。他擅长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比喻和生动的例证来阐释。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先生的课堂,听他层层剥茧,细细剖析。他提出的“历史精神”,绝非凭空捏造,而是从海量的史料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过程。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每一次思想的变革,都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与选择。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统”与“政统”的辨析,尤其让我感到振聋发聩,它帮助我理解了中国政治与文化之间错综复杂又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民族的“思想的启蒙之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扎实”与“深刻”。钱穆先生的学识功底,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又绝不卖弄学问,而是将这些学识融会贯通,化为一股浑厚的历史洪流,裹挟着读者一同前行。他对于中国历史精神的概括,并非简单地标签化,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发掘其内在的逻辑和情感。我特别欣赏先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他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审判古人,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的时代背景、思想局限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这种理解,让我们能够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历史,也更容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书中关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演变性”的论述,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所谓的“中国历史精神”,并非某个时期固定的产物,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自我更新的活态过程。
评分《中国历史精神》是一部让我重新思考“中国性”的著作。在当下这个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我们时常会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也常常会质疑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已经过时。钱穆先生的这部作品,就像一剂强心针,让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中蕴含着一种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先生并没有试图去建构一套虚无缥缈的理论,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发展,去揭示这种精神的内涵。他强调了中国历史中“人伦”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文化中“中和”、“仁爱”等价值观念的根基。阅读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中国历史视为一串串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由无数代中国人共同塑造的、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活的传统”。它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以及我们在世界文明中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翻开这本《中国历史精神》,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悠远时空的大门。我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许多历史读物要么过于零散,要么侧重于事件的堆砌,难以触及历史背后那深邃的灵魂。钱穆先生的这部作品,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份渴望。它并非仅仅陈述史实,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剥离掉纷繁的表象,去探寻中国历史之所以是中国历史的根本特质。先生的文字,字斟句酌,却又流畅生动,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智慧与精神,一点一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文化精神”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其独特性与韧性,又如何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融合创新。读这本书,不是在“看”历史,而是在“感受”历史,感受那种贯穿始终的、中国人特有的思考方式、价值取向和生存哲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现象,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力与深刻的意义。
评分读完《中国历史精神》,我脑海中涌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格局”。这种格局,体现在钱穆先生宏观的历史观上,也体现在他对待中国历史的态度上。与一些急于批判或全盘否定的观点不同,先生展现的是一种更为温和、更为包容的理解。他不是在为历史上的某些过失辩护,而是在试图解释,在理解那些看似矛盾或难以接受的历史现象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深刻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逻辑。他并没有回避中国历史中的挫折与黑暗,但总是能从中提炼出积极的、具有生命力的元素,并将其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联系起来。这种“精神”并非抽象的理论,而是具象地体现在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我尤其对先生关于“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探讨印象深刻,他强调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以及群体在塑造历史进程中的集体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中国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更需要去探究“为何发生”以及“它意味着什么”。
评分四 《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徐无闻卷》主要分五部分:一为总序,二为论文一主题论文及附论一,三为作品图版,四为图版说明,五为作者年表。
评分读书节没控制住……买了一堆书。钱穆的书普遍不错,这一系列繁体竖排版很精美。
评分一本无论作者内容还是印刷和字体都很合心意的书。
评分钱穆在无锡第三师范任教期间,曾经担任过论语和孟子两门课的教师,撰写了两门课的教案。后来整理出版为《论语释义》和《孟子释义》,后来钱穆将两本讲义继续补充了《大学》和《中庸》两本注释,合成此书。虽然,这本书看似是朱熹以来四书学的传统,但是仔细考察体例,其实钱穆是按照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先小传后摘抄的体例撰写的论孟部分。因此,这两部书恐怕不能作为论语和孟子的注释,而是应该作为孔子与孟子的《学案》对待。这也是民国以来,学术风气发生改变的一例。不再按照过去著作体例,而是将文献资料分门别类重新加以整理,并通过分类归纳的方式,对材料加以解释说明。本书的《论语释义》,直接对于后来钱穆撰写《孔子传》有直接的关联,从内容上看并无太多的改变,而写作形式则有新的发展。
评分钱穆到北大任教了。客观地说,除了顾颉刚的鼎力相荐,这与文学院长胡适的首肯是分不开的。钱穆在苏州时,曾与到苏州中学作学术演讲的胡适见过一面。当时胡适是他时时充满敬意、景仰不已的一代学人。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有不少得益于胡适的启发。而胡适对钱氏也“尊重有加”。
评分包装完好,送货及时,这套书快买齐了。
评分钱穆先生的大作,对于朱熹思想的整理和阐述,趁着活动入手一套,京东活动给力!值得认真阅读,九州出版社的书不错,需要认真阅读!希望京东以后多多搞活动,辛苦快递小哥!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可以当做政治史的科普读物,非常好,笔法也较浅显生动,书本不够,值得推荐!
评分这本书是《钱穆先生全集》的其中一本,虽是平装,但封面设计沉稳大气,合乎大师风范。唯一缺点就是书厚了不好翻,应该设计成线锁裸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