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凑合看看吧”的心态,毕竟我对地方志类的书籍总是心存戒备,总担心内容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行政区划和经济数据。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选材角度却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老派文人气质。它对于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简直可以用“令人拍案叫绝”来形容。比如,关于荆州花鼓戏的段落,作者并没有简单介绍它的起源,而是深入到某个小剧团的生活日常,记录了老一辈艺人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坚守着那份传统的唱腔和身段,那种坚韧和对艺术近乎偏执的爱,让人读来唏嘘不已。再比如,对随州古乐器的考证,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美的文学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既有硬核的知识支撑,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这本书的结构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它不急于求成,而是慢慢地,将湖北的文化脉络一点点地呈现出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文化认同感。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精神的传承”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地理范畴。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湖北现代发展和未来展望时,处理得非常得体和克制。它没有陷入空洞的赞美,也没有过度渲染某些新兴产业的光环。相反,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观察武汉这座城市在近几十年间所经历的剧变。作者穿梭于老城区的石板路和光谷的摩天大楼之间,记录下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家乡”这个概念的理解差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九省通衢”这一地理定位的辩证思考:它既是优势,也是一种历史的束缚,如何平衡这种连接四方的角色与自身独特性的保持,是湖北面临的永恒议题。书中那些关于城市规划的讨论,不是生硬的政策解读,而是从市民日常通勤、生活习惯的细微变化中,折射出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微妙转动。这种对当代性与历史性进行深度对话的努力,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显得高远而富有思辨性,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带着一种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充满活力的省份。
评分这部《走遍中国:湖北》的书,真是让我对这个中部省份的印象彻底颠覆了。我原以为湖北不过是武汉加上长江,顶多再有点黄鹤楼的传说,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过多地陷入那种教科书式的历史罗列,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描绘了巴蜀文化与楚文化交融时那种独特的地理烙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风貌的刻画,作者似乎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很久,对那里的梯田、吊脚楼的每一根木料都充满了敬意。文字的画面感极强,读到描绘神农架深处云雾缭绕的场景时,我甚至能闻到那种潮湿泥土和松针混合的味道。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人感觉作者不是在介绍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在讲述一个古老而鲜活的生命体。它成功地将湖北的“山水”与“人文”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让人明白,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脉背后,都站着一个不屈的族群和一段尘封的往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一般的旅游指南可以比拟,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去用心灵去触摸那片土地的脉搏。
评分我是一个对美食有着近乎狂热追求的读者,很多旅行书籍介绍地方,最后无非是罗列几道名菜的名字,草草收场。但《走遍中国:湖北》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达到了“深夜放毒”的级别。它不只是告诉你“热干面”好吃,而是详细描绘了制作面条时碱水的配比,芝麻酱需要用多少火候才能达到那种恰到好处的醇厚,以及吃面时,那股夹杂着萝卜丁和酸豆角的复杂香气是如何在口腔中爆发的。读到关于武昌鱼的章节时,作者描绘了渔民在冬日清晨捕捞时的场景,那种带着寒意的江风和鱼鳞上反射的晨光,都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更难得的是,作者还探究了这些食物背后的社会变迁——曾经是宫廷宴席的菜肴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最终落入寻常百姓家餐桌的。这种将美食、历史、生活场景融为一炉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感官上的刺激,让人恨不得立刻订机票,去亲口尝尝这份沉淀了千年的烟火气。
评分这本书的摄影和版式设计,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我通常不太注意书籍的物理质感,但《走遍中国:湖北》的装帧设计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没有采用那种俗套的大红大绿的“中国风”,而是选择了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作为主色调,给古老的建筑和壮阔的风景增添了一种沉静而现代的美感。特别是在介绍长江三峡的段落,跨页的大幅照片,光影的处理极其到位,那种江水的深邃和两岸山体的雄伟,仅仅是看着图片,就能感受到那种天地的浩渺。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也处理得非常巧妙,不像有些书籍那样图文分离,这里的文字仿佛是图片的注脚,而图片则是文字的具象化延伸。尤其是那些对古代遗址的文物局部特写,纹路清晰可见,显示出出版社在印刷和装帧上的高标准。这种对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成了一件可以收藏和反复把玩的艺术品。
评分湖北省,简称“鄂”,又称“千湖之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省会是武汉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宜昌市、襄阳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汉平原。湖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全国交通航运枢纽。不仅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湖北还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位于东部技术密集工业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结合部。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南地区,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中游。东连安徽省,东南为江西省,南邻湖南省,西接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交界,北接河南省。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古称:荆、楚或荆楚,是楚国的发源地和楚文化的核心影响区域。湖北省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全国交通航运枢纽。科教文化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次于江苏、北京,国家211工程大道道通湖北省学数量位居全国第四,次于北京、江苏、上海。湖北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发展皆较好,截至2012年,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增加到11个,过百亿元的企业增加到2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8∶50.3∶36.9。淡水产品、油菜籽等农产品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八位;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外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数量居中部第一位;文化产品出口居全国第四位;建筑业综合实力居中部第一位。此外,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亦增加到1570家,武汉东湖高新区是全国著名的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较以往提高0.43%。全省获得专利授权24475件,增长2.7倍,发明专利居全国第8位。在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湖北省共有35项成果获奖,居全国第4位,次于北京、江苏、上海。湖北两院院士(6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外专千人计划”人数居全国前列。在中国的经济地理位置上,湖北位于东部技术密集工业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以湖北省会武汉市为中心,500公里范围内有4亿人口、1000公里范围内有10亿人口。在中国的内陆地区,湖北亦具有极强的市场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全省拥有1个副省级城市(武汉),11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恩施),3个省直管市(仙桃,潜江,天门),1个省直管林区(神农架),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
评分非常适合儿童阅读
评分路线,景点什么的介绍的很详细,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似乎湖北就是一个喜欢夜晚的城市
评分旅游之前先作作功课,应该能有帮助。
评分买来旅游用。出差去此地,提前了解一下
评分介绍的人文,历史,景点都很好。
评分介绍的旅游景点很全,但是由于景点多,每个景点的介绍也不是很详细。
评分文物古迹与革命胜迹遍布全省,从宜昌秭归的屈原故里随州炎帝庙、宜昌的三游洞、纪南故城、昭君故里、明世宗故里钟祥市的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黄冈的东坡赤壁、襄阳的古隆中、襄阳城、马越檀溪、武汉古琴台、黄鹤楼、三国赤壁直到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京汉铁路工人运动“二七”纪念馆,可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武汉黄鹤楼公园、宜昌三峡大坝旅游区、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十堰武当山风景区、恩施巴东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神农架生态旅游区是湖北省的六个国家5A级风景名胜旅游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