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夫的游记是一部好看的公路电影,他是个好演员,也是个好导演。绵密的情节、临场的对话将我牢牢黏在座位上,一字一句一节一章代双脚编织起六国之旅,不察觉间已翻山越岭渡时过日。他不急着说旅行是什么,文句间供采拾的样本任君挑选,正如他所言之冗长琐碎才能道尽旅行的真实。我很爱那句云淡风轻的结尾,如片末字幕般轻轻爬起之时,还不忘冷冷的燃一把火,燻出一席祟动旅魂,意犹未尽只得催人上路。
从印度出走,体验拥挤与喧哗的荒凉;在尼泊尔疗愈远行的身体病痛;在新加坡感受久违的人情;在越南面临严峻的人性考验;在老挝彻底发泄拘束的身心;最后在熟悉的泰国温习旅行的故事,准备开启下一次的旅行冒险……
《生活在他处——一个人,南亚千里旅行的真实告白》,本书是作者游历印度等国的游记。作者试图接纳各国风土民情,摇摇晃晃、颠簸拥挤的列车虽然让他晕头转向,但也会入境随俗与印度人抢买火车票;他受不了每餐吃干巴巴的面包,却也勇于尝试当地的食物;他差点被当地人设局骗取观光财,仍然乐于认识新的朋友;他总是不敢说自己爱旅行,在旅行中对家人的牵挂让他读取了自己的思念。他说:“看透旅行的人必须接受旅行的生活,旅行从来不是肥皂剧,而是换一个地方生活的智慧。”
张瑞夫,1984年生,北投人,政大广告系毕业。旅行梦想来自《深夜特急》一书的启发,2008年底退伍后,用当兵的微薄积蓄到澳洲打工度假9个月。因对旅行意犹未尽而再次出发,选择了印度等亚洲6国长途旅行。至今虽对未来依旧茫然,却深信旅行之路将永不止息,同时希望自己的旅行故事带给更多人踏上旅程的勇气。
入围2011年“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休闲旅游类”决赛
张瑞夫的游记是一部好看的公路电影,他是个好演员,也是个好导演。绵密的情节、临场的对话将我牢牢黏在座位上,一字一句一节一章代双脚编织起6国之旅,不察觉间已翻山越岭度时过日。他不急着说旅行是什么,文句间供采拾的样本任君挑选,正如他所言之冗长琐碎才能道尽旅行的真实。我很爱那句云淡风轻的结尾,意犹未尽只得催人上路。
——船桥彰(《印度以下,风景以上》的作者)
作者的镜头、电视机与印度男孩的目光,三种视觉感官的媒介翻转交构成旅行重要的意义——窥视与探索。
——张瑞夫
“纪录果然需要花费比旅途本身更长的时间”。明明旅程只有三个半月,我却花了将近一年半才整理出来,而且似乎还有遗漏。分享旅程的过程中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能把细节记得这幺清楚。”其实我是个健忘但习惯将小事放大的人,那些细节正好是被我记住并且有感而发。
——读者留言
前言
在所有意义瓦解之后 001
Part 1旅人Traveler
旅程之前 004
匆忙混乱的开始 009
Part 2印度India震撼教育初体验
跟着老牛过街去 014
血祭女神庙 019
生命消逝的痕迹 021
再见,加尔各答 025
腹泻与走唱人 028
到印度人家做客 034
翻山越岭的大地游戏 040
Part 3尼泊尔Nepal疗愈远行的忧伤
嬉皮城里的微光 048
三千公尺的日出 055
重返加德满都 061
Part 4印度India光怪陆离瓦拉纳西
你好!印度!再次见面 068
怪奇旅馆隐形中 072
圣域与恒河 075
大宅门的新鲜事 079
血统不纯的宝莱坞电影 083
火葬场的危机 087
在恒河里蛙泳 092
六千人的监狱火车 099
哈里德瓦大逃亡 105
Part 5印度India那些人那些事
如果随时能拿出这种气势 112
瑜伽圣地瑞诗凯诗 116
混血男子、深夜车站与狗 122
黄金寺庙的热情信仰 126
边境两国的激情欢呼 134
Part 6印度India热血与感动的告别
火车上的小工匠 140
德里风景 143
6个人,40小时,南印度 148
一本书带领你前往的地方 156
与大导演擦身而过 165
千钧一发早班车 168
Part 7新加坡Singapore一期一会的过境飞行
带着背包住华厦 176
传奇沙发主人 181
Part 8越南Vietnam旅程惊叹号
Lost and Found 188
范伍老街的疲劳轰炸 192
海边的魔术师 195
卖单车的旅人 200
一顿晚餐的骗局与遗憾 203
逃离越南 207
Part/9老挝Laos冒险的勇气
国境的两端 212
酒酣耳热的派对 215
龙坡邦的红眼睛 219
Part/10泰国Thailand课本上没教的事
记忆终将变成陌生的铜板 228
荷花池旁与沙弥对话冥想 233
出入无人之境 237
在世界的某处相见 242
附录/105天的南亚旅行准备 252
前言/在所有意义瓦解之后
2010年9月,我结束了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旅行,印度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地,三个半月的旅程中光在印度就待了两个月,剩下的一个半月先后去了尼泊尔、新加坡、越南、老挝及泰国。这段旅行若以时间为单位,仅仅占了我人生至此不到百分之一,然而它的存在却足以成为我生命中完整且独立的角色,至少从今以后我会常常提起它。
结束旅行后经常有人问起我旅行的心得与收获,我反复思考,始终找不到一个完整的答案,毕竟这趟旅行经历了很多,从任何角度切入都不甚恰当,也许今天这么觉得,明天态度又改变了,我想那是因为旅行需要长时间的沉淀与反刍,才能逐渐看清其价值。于是我把整个旅程写下来,从头到尾回顾一遍,如果有谁真想了解,那么这个琐碎又冗长的故事就是最完整的答案。我喜欢它琐碎冗长,因为这样最贴近真实的面貌,旅行绝非表象那么美好,过程中很难不被寂寥侵犯、不被懦弱击败、不被倦怠腐蚀,但它却同时包含了感动的、离别的、哭笑不得的诸多情绪,所有林林总总的面相皆不容忽视。
所以如果你问:“为什么去旅行?”同样会得到千百种答案吧,因为没有一个答案足以囊括所有的动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个影响人生的事件都存在着契机,如同一段启蒙的过程,你知道自己被选上了而且正巧适合,例如有人钻研陶艺、有人全心投入经营咖啡店,那背后肯定有一股推动的力量促使他走上那条路。
我想开启我对旅行着迷的那个契机,可能要回溯到一系列名叫《深夜特急》的书,那是在日本被称为“背包客圣经”的纪行文学作品,几年前在朋友的偶然推荐下认识它。其实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的出国经验非常贫乏,顶多是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参加旅行团或到日本短期自助过几次,但自从读完《深夜特急》后,我仿佛着了魔、中了道,作者独自一人长时间的贫穷旅行经历令我魂牵梦萦,我想要仿效他,而且相信自己做得到。
于是刚退伍的那一年,或许是为了逃避“就业”这条中规中矩的道路,我说服了家人让我到澳洲打工兼度假。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在意的是用赚来的钱交换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旅行,不料那些钱在回家以后用来缴账单、还债、过年包红包,瞬间所剩无几,然而却没有浇熄我对长途旅行的憧憬,打工度假的美好体验反而让火越烧越旺,对旅行的执著是源源不绝的燃料,烧成了后来这段三个半月的亚洲之旅。
当时我满怀勇气与决心出发,企图透过长时间的旅行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想法和动机真是幼稚又薄弱,还带点煽情,说来说去只是一些宇宙蜉蝣般的人生命题。也许是我少了领略的智慧吧,老实说这趟旅行并未如预期般给人生带来冲击性的变化。随着日子渐远,我逐渐明白那个在旅行中乍现的自我只为适应环境而生,一旦重返熟悉的生活,我仍继续扮演原来的角色,做一些框架内的事,毕竟有些事情实在太根深蒂固了,例如从前。
认清这件事实后,我不再理直气壮地说旅行带来什么改变、存在什么伟大的意义,因为他们都瓦解了,散落于意识的角落难以拼凑。
一年又六个月的日子过去,我敲着键盘,捡拾拼凑散落的片段,终于完成最后一句、最后一个字,然后我瘫在椅子上休息,沉淀一下,我知道旅程到这里才算真正结束。
如果有一天这些故事能成为别人踏上旅程的契机,那么……可能又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作者在漫长的旅途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坐下来,静静思考,然后将内心翻涌的情感倾泻而出的出口。他的文字,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炫技,而是带着一种沉淀过后的质朴和力量。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对自我探索的执着。南亚,在他眼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神奇之地,而他的旅程,则是对这个神奇之地的深度触摸和感悟。他没有回避旅途中的挑战,那些可能遇到的困难、误解,甚至是危险,都被他坦诚地记录了下来,这反而让他的“告白”显得更加可信,更加鼓舞人心。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挣扎,如何学习,如何成长。他所写的,不仅仅是关于南亚,更是关于“生活”本身,关于人在不同境遇下的思考和选择。这本书,让我对“生活在他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的触碰和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诗意和召唤力,“生活在他处”,这四个字瞬间将我拉入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之中。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旅行记录,更是一次灵魂的探索,一段关于“我”与“他处”之间深刻连接的感悟。从封面那一刻起,我就被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所包裹,仿佛作者已经在字里行间为我预设了一个辽阔的舞台,而我,将成为这个舞台上的一名静默的观者,跟随他的脚步,穿越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南亚,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色彩,它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未知的诱惑。我好奇,在这趟“千里旅行”中,作者究竟会遇到怎样的人,看到怎样的风景,又会经历怎样的人生际遇?“真实告白”,这两个词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沉甸甸的分量,它意味着坦诚,意味着不加掩饰的脆弱与坚韧,意味着一份最纯粹的心灵回响。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最真实的情感,最深刻的思考,以及那些只有在真实的旅途中才能被唤醒的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门,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更深刻自我的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太有意思了,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他那些惊心动魄又充满哲思的冒险。作者的观察视角非常独特,他总是能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并赋予它们深刻的意义。比如,他可能会花很大篇幅去描写一个街头艺人的眼神,一个孩子纯真的笑容,或者是一个古老寺庙里斑驳的墙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他笔下却成了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不同文化碰撞的描写,那种既有尊重又有质疑,既有好奇又有警惕的复杂情感,让我看到了一个旅行者在面对未知世界时应有的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异域风情,而是试图去理解,去探索那些文化表象之下的根源。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索精神,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而且,他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脑海里就会自动播放一部电影,他就是那个在镜头前,时而迷茫,时而坚定,时而欢笑,时而落泪的主人公。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刚从一场漫长而绚烂的梦境中醒来。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奇妙的魔力,他不仅仅是在描绘他所见所闻,更是在构建一种氛围,一种体验,让你身临其境。尤其是在描绘南亚的那些场景时,那种浓烈到窒息的气息,那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律,都通过他的笔触,一点一点渗透进我的意识里。我仿佛能听到市集上嘈杂的人声,闻到街边小吃飘出的香料味,甚至能感受到拂过脸颊的,带着尘土和异域风情的微风。更让我着迷的是,他并没有回避旅行中的艰辛和不适,那些因为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那些在陌生环境中感到的孤独,甚至是一些身体上的疲惫,都被他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反而让整个旅程更加立体,更加可信。他没有塑造一个完美的旅行者形象,而是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我”。这让我觉得,他的“告白”不仅仅是关于南亚,更是关于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面对自己,拥抱自己的不完美。这种深刻的自我审视,以及在异国他乡寻找生活意义的努力,都让我深感共鸣。
评分作为一名对旅行充满向往却又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的人,这本书给了我一次近乎真实的“云游”。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诚恳的温度,让我感觉他不是在向我展示一个被美化的南亚,而是在分享他真实的心路历程。我能感受到他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从最初的新鲜感到后来的深度融入,再到某些时刻的孤独与迷失。他没有刻意去迎合读者的期待,而是将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这种真实感,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他对于当地人民的描绘,也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他看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并用一种平等而尊重的姿态去理解他们。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一次与不同生命形式的对话,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契机。读完之后,我仿佛也跟着他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旅程,那些遥远的土地,那些陌生的人们,都变得清晰而鲜活起来,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写的很真是
评分ok nice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很棒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送货快,好。
评分MV拍摄的场景非常有意思,导演特地找到一个装置艺术的展览场地,刚好展览期结束,制作团队特地跟艺术家商量把其中一个“诺亚方舟”的艺术品留下来,当时打造诺亚方舟的时候耗费了长期的时间,而内部的构造全部都是用环保回收的材质创作的,同时符合了贾静雯这次环保EP的概念,也是有介于此同样爱地球的概念之下,艺术家才同意以无偿方式出借拍摄。贾静雯穿着一身咖啡金灰洋装置身在回收纸制作成的船舱,灯光随着空隙透光而下,营造出无烟无污染的空间感,满足微笑的低低吟唱,不时彷佛有人低语呢喃的提醒静雯:要爱唯一的地球!
评分《生活在他处——一个人,南亚千里旅行的真实告白》,本书是作者游历印度等国的游记。作者试图接纳各国风土民情,摇摇晃晃、颠簸拥挤的列车虽然让他晕头转向,但也会入境随俗与印度人抢买火车票;他受不了每餐吃干巴巴的面包,却也勇于尝试当地的食物;他差点被当地人设局骗取观光财,仍然乐于认识新的朋友;他总是不敢说自己爱旅行,在旅行中对家人的牵挂让他读取了自己的思念。他说:“看透旅行的人必须接受旅行的生活,旅行从来不是肥皂剧,而是换一个地方生活的智慧。”
评分很好很好,
评分便利、实惠、性价比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