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旅程:布萊爾迴憶錄
:48.00元
作者: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李永
齣版社:鳳凰齣版傳媒集團,譯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544717175
字數:
頁碼:6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99kg
編輯推薦
“1997年5月2日,我次作為首相走入唐寜街。此前,我從未擔任過任何公職,連初級的助理政務次長都沒有做過。這是我在政府中的份,也是一份工作。
內容提要
1994年,布萊爾成為英國工黨領袖。短短兩年,他再造工黨,凝聚民心。1997年,工黨以壓倒性優勢終結瞭保守黨連續十八年掌權的曆史,布萊爾當選首相,開始瞭工黨的連續三屆執政。
《旅程:布萊爾迴憶錄》是布萊爾對其任職期間及任職之外經曆的手敘述,披露瞭他在擔任工黨領袖期間及為相十年內所作的種種重大決定,包括發動伊拉剋戰爭;披露瞭他與同僚,尤其是與繼任首相布朗之間的關係,以及與世界政壇領袖的交往。書中也呈現瞭布萊爾身為領袖所麵臨的種種挑戰,解釋瞭他為何寜願對抗輿論也要忠實於自己的內心。
這是一本關於政治權力的本質及其運用的書。寫作曆時三年,行文坦率、無畏,並且不乏嘲諷的細節。通過《旅程:布萊爾迴憶錄》,讀者不僅可以窺見一位政治傢,也能走近一個凡人。在關於布萊爾的萬韆文字中,本書:這是他自己的旅程,他自己的聲音。
目錄
中文版前言
緻謝
序言
章 高漲的期望
第二章 領袖學徒
第三章 新工黨
第四章 蜜月
第五章 黛安娜王妃
第六章 北愛和平
第七章 “執政如散文”
第八章 科索沃
第九章 保守勢力
第十章 危機處理
第十一章 對新工黨的授權
第十二章 “9.11”:並肩作戰
第十三章 伊拉剋:開戰在即
第十四章 決定
第十五章 伊拉剋:善後
第十六章 國內改革
第十七章 2005:托尼·布萊爾/戈登·布朗
第十八章 凱歌與悲麯
第十九章 咬牙頂住
第二十章 後階段
第二十一章 離去
後記
作者介紹
托尼·布萊爾(Blair,T.),1953年生於英國愛丁堡。1983年在塞奇菲爾德選區當選下院議員,1994年成為工黨領袖,1997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
離開唐寜街後,作為國際社會維和努力的代錶,任四方(美國、聯閤國、俄羅斯、歐盟)會議中東和平特使,協助巴勒斯坦人為巴勒斯坦立國作準備。
2008年5月發起布萊爾信仰基金會,推動世界各大宗教之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努力使信仰在當代世界成為積極的正麵力量。
所創辦的非洲治理促進會旨在與各國領袖及政府共同進行政策努力;目前已為羅旺達、塞拉利昂和利比裏亞帶來瞭持續投資。
在2005年八國集團峰會上,將氣候變化提升為國際社會的首要政治議程,成為緻力於此的首位政要。後與各國領袖一起,努力在國際氣候政策框架方麵達成一緻。
所發起的體育基金會旨在迴報英格蘭東北部的支持,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參與體育運動。
夫人為切麗·布萊爾,兩人育有四個子女。
文摘
6月底,我迴傢,爸爸到車站接我。“你母親其實病得非常嚴重。”他說。
“我知道,但她不會死,對嗎?”我道齣瞭糟糕的情況,傻傻地期待著,以為他會嚮我作齣保證。
“會的,恐怕她會。”他迴答。我的世界顛覆瞭。我無法想象。那個把我撫養長大,照顧我,一直在身邊幫助我、珍愛我的人;那個從不計較我是否夠格,從不評判我的人品,從不期待迴報地愛著我的人;那個純粹地愛著我的人:她要走瞭。
自那以後,生活再也不像從前一樣瞭。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緊迫感攫住瞭我,我的抱負更加堅定,此生必須謹記生命有限的領悟在我的心中紮下瞭根。我每一天都在想念她。
在這個實現抱負的重要時刻,雖然選舉之夜的歡騰和慶賀如同浪潮一般在我的周圍翻滾,雖然要考慮的、要做的事情是那麼多,我仍然會想起她。我知道,雖然她會驕傲得無以言喻,卻絲毫不會而因此改變她對我的愛。那份愛本身已經完整無缺,而且,當然,它比1997年5月1日這些轉眼即逝的奉承來得更真實。
此時此刻,我在特裏姆登看見爸爸看著我。他明白,自己所有的願望都可以在我的身上實現。當我們四目相對時,我還知道,我們有著同一個念頭:媽媽也應該來看看。
——章《高漲的期望》
我挺適應旅行的。可是,一天半的香港之旅卻讓我筋疲力盡。那也是我次真正跟中國領導人打交道。那是一個奇特的場麵。我跟香港頗有淵源。自從我的小姨子卡蒂成為中國香港人之後,我自然是常常到訪。在歸還香港這個問題上,卡蒂對我很有啓發。她顯然是個親英派,因為她從小到大都是個天主教徒,在英國住瞭很長時間。可是,當我問她,會不會對香港迴歸感到難過,她立刻迴答:“不會。我是個中國人,香港從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英國往往無法看清一個事實:雖然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我們都被當地人視為好的殖民者,然而,他們再也不希望有我們這些殖民者瞭。無論我們多麼親切,他們終還是寜願自治自理,責任自負。
不過,在迴歸典禮上,我還是有點依依不捨,並非遺憾,而是懷念舊日的大英帝國。當晚晚些時候,我冒著傾盆大雨,乘坐輪渡橫渡海港去九龍跟中國領導人見麵。碼頭上的燈忽閃忽閃的,照亮酒店碼頭區的中國燈籠在狂風和起伏的波浪中搖搖晃晃,發齣刺耳的聲音。我一邊上樓,一邊感覺自己看起來肯定是三十來歲的模樣。(你看到瞭吧,做瞭這份工作之後我老得很快。)到瞭樓上,我跟江澤民以及一眾中國高級官員問好。江澤民對莎士比亞的瞭解比我還透徹,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還喜歡開玩笑,仿佛這是世界上自然不過的事情。然後,他對我解釋,這是中英關係的一個新開始,從此,過去將留在我們的身後。當時,我對他所說的過去隻有相當模糊、粗淺的瞭解。總之,我以為一切不過是客套話。但實際上,他是認真的。他們都是認真的。從那天開始,英國跟中國的關係的的確確有瞭實質性的發展。
——第四章《蜜月》
十一點三十分左右,我去睡覺。半夜兩點,奇異的事情發生瞭。切麗這人一旦睡著是很難醒過來的,而我卻驚醒瞭,發現床邊站著一個警察。你可以想象,那是多大的驚嚇。當我竭力恢復清醒時,他告訴我,他按過門鈴,可我沒有聽見;他說,黛安娜王妃遭遇車禍,受瞭重傷;他還說,我應該立刻給身在巴黎的英國大使邁剋爾?傑伊打電話。
……
序言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接收信息,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持續的智力搏擊。它絕不喂養那些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頭腦,相反,它要求讀者全神貫注,甚至需要時不時地迴溯前文,以確保對事件脈絡的準確把握。我注意到作者在構建人物關係網時,采用瞭非綫性的手法,很多關鍵的人物動機和曆史背景都需要通過碎片化的閃迴和不同敘述者的視角交織來拼湊完整。這種略顯“反人性”的敘事策略,無疑提高瞭閱讀的門檻,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那種“啊哈!”的頓悟感便會接踵而至,成就感非凡。這種層次分明的結構,仿佛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的轉動都承載著不可或缺的功能,拆解它需要耐心,而理解它則需要智慧。這本書挑戰瞭我們對傳統傳記或迴憶錄的固有認知,它更像是一部哲學思辨錄,披著個人經曆的外衣,探討著宏大的命題。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如同夏日午後突然襲來的一場酣暢淋灕的暴雨,帶著一股沛然莫禦的衝擊力,讓人措手不及卻又感到無比的暢快。它的語言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辭藻火山,而更像是一條深埋地底、力量磅礴的暗流,在不動聲色間推動著整個故事的走嚮。我發現作者極少使用直白的抒情,而是擅長通過環境的渲染和人物細微的肢體語言來構建情緒的深度。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場景光綫的描寫,僅僅是寥寥數筆,卻能立刻將讀者帶入那種特定的氛圍中,那種沉重、壓抑或者豁然開朗的感覺,都是通過這種間接的方式被精確地傳達到位的。這種高超的“寫”與“不寫”的平衡藝術,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每一次以為自己掌握瞭作者的意圖時,下一段文字又會提供一個全新的解讀維度,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思考隱藏在字麵意義之下的復雜人性與社會結構。
評分從純粹的文獻價值和曆史觀察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也展現齣瞭驚人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在那種情境下,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穿透錶象、直抵核心驅動力的能力。書中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社會背景細節,其實都是經過嚴謹考證和深入觀察的産物,它們為理解主角的決策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這種嚴謹性,讓這本書的文獻價值遠超一般的個人敘事作品。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第一人稱的視角來審視特定的時代風雲,這種細膩入微的現場感,是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替代的。它不僅僅是為迴憶而寫,更是為瞭記錄和分析一種特定人類經驗的範本而存在,極具研究和參考的價值。
評分翻開這本書的扉頁,一股陳舊的墨香撲麵而來,仿佛能觸摸到時光的紋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很有心思,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莊重感。從排版上看,字裏行間透露著一種精心打磨的痕跡,即便是大段的文字,讀起來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在如今很多追求速度而犧牲閱讀體驗的齣版物中,實屬難得。作者似乎對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仿佛是在引導讀者走進一個精心構建的世界。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復雜敘事時的那種從容不迫,沒有急於拋齣結論,而是耐心地鋪陳每一個場景、描摹每一個心境。那種緩慢而堅定的敘事節奏,讓讀者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感受字裏行間蘊含的深意。總的來說,這本書在實體呈現和初步閱讀體驗上,已經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工藝品。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情感共鳴是極其微妙而綿長的,並非那種撕心裂肺的戲劇性高潮,而是一種滲透進骨髓的、關於存在本身的喟嘆。它探討的主題,雖然立足於個體經驗,但其摺射齣的卻是人類在麵對巨大變革時的普遍睏境和堅韌。書中描繪的那些曆史片段和個人抉擇,如同鏡子一般,讓我不斷反觀自己生命中那些不願麵對的灰色地帶。作者的筆觸極其剋製,尤其是在處理痛苦或遺憾時,那種“不動聲色勝過聲嘶力竭”的力量感,著實令人動容。我閤上書頁的時候,並沒有立即投入到下一本書的閱讀中,而是讓思維在書中構建的世界裏遊蕩瞭很久。這種“餘味”的持久性,恰恰是衡量一部作品文學價值的重要標尺。它成功地在我的精神世界裏留下瞭一個不易磨滅的印記,一個需要時間去消化、去沉澱的深刻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