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传记图书馆:韦伯学术思想评传 [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未名传记图书馆:韦伯学术思想评传 [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弗里茨·林格(Fritz Ringer) 著,马乐乐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韦伯
  • 传记
  • 学术史
  • 思想史
  • 德国
  • 现代性
  • 宗教
  • 政治学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62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702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未名传记图书馆:韦伯学术思想评传》出自德国韦伯研究专家之手,为学生了解韦伯的思想,提供了最全面的介绍。作者把韦伯放入他所在时代的历史背景,把他的观念/想法与他所在时代的争论和政治联系到一起,认为韦伯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书中依次讨论了德国历史传统,韦伯的政治学,韦伯的方法论,新教伦理,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学,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官僚制,教育、知识与志业。最后作者提醒我们,韦伯相信民主、自由主义和基本的人权;他所提出的责任伦理,不仅对他自己很重要,对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来说一样重要。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时代中的韦伯
韦伯置身的学术场域
德国历史传统
德国古典社会学的兴起

第二章 韦伯的政治学
农业问题和韦伯的民族主义
韦伯的自由主义
走向民主联合

第三章 韦伯的方法论
个体性因果分析
解释性个体主义与理想型
客观性、价值中立与价值多元主义

第四章 新教伦理
最终文本
争议:韦伯与桑巴特
新教教派:韦伯在美国

第五章 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学
构建一个比较性的世界历史
宗教与世界
中国的宗教与印度的宗教

第六章 从历史学到社会学
经济与社会
权威的类型
法律社会学

第七章 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官僚制
西方城市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官僚制
官僚制的两张面孔

第八章 教育、知识与志业
教育与专业化;阶级与身份
科学作为一种志业
以政治为业
结语 韦伯,我们的同时代人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在试图阐述他所关心的新教徒特征前,韦伯批判了流行的错误观念,即认为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加“世俗”,更易于接受关于人类进步的启蒙乐观主义。韦伯引述了来自商业家庭且具有深刻宗教信仰的信徒们(尤其是17世纪加尔文教广泛传播时)的逸事。依据这些例子,韦伯提示:在禁欲虔诚与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或在“工作精神”与“进步”之间,存在一种“亲和性”(24-30)。
然后,韦伯暂停下来,对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反思;他写道,历史学家研究的“(历史)个体”(individuals),是历史实在中许多关联的复合体,我们基于它们的文化意义而将其分离出来。“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样一个“个体”,而不是某“类”现象中的一员。因此,我们没法在我们研究的开端就准确地定义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富兰克林在18世纪早期的文本中所论述的格言,作为描述性例子: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信用;金钱天生具有滋生繁衍性。一个准时还款、诚实、能干、勤勉的人,或者一个看上去有这些品质的人,将能更长时间地拥有他人金钱的使用权。但是,他不能把他投资的资本当成他自己的;他必须节俭过活,与此同时劳心费神地留意每一笔收支(30-32)。
在韦伯看来,这一“贪吝哲学”并不仅仅是对怎样赚钱的建议。富兰克林所呈现的是一个“带有伦理色彩的生活样式准则”。实际上,他所要求的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因此,他明确禁止享用财富。他所力荐的目标,不仅超越个人性的愉悦,而且超越一切“个体幸福”;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非理性的”。引用他父亲对于懒散的严格戒令,富兰克林显然视金钱上的成功为一个人成就其天职的确证(33,35)。正是在这里,产生了如今常常未经反思的职业义务感,而也正是后者,支撑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份关于《未名传记图书馆:韦伯学术思想评传 [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尽且避免AI痕迹。 --- 《现代性的重塑:从启蒙到全球化浪潮中的社会变迁》 一部跨越世纪的社会学与历史学的深度对话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人物生平的详尽记录,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思想地图绘制,它聚焦于理解“现代性”(Modernity)这一复杂且多面向的历史进程,如何从启蒙运动的理想开端,经历工业革命的剧烈阵痛,最终演变为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化格局。全书旨在梳理并批判性地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代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力量、核心概念以及关键转折点。 第一部分:启蒙的遗产与理性的黄昏(约1750-1850)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启蒙运动的内在矛盾。我们首先考察卢梭的“公意”与康德的“个人自主性”如何共同奠定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石,探讨了理性如何被视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然而,随后笔锋一转,深入剖析了浪漫主义思潮对纯粹理性的反叛,以及黑格尔辩证法在处理历史进程中的张力。 重点章节详述了法国大革命的复杂遗产。它不仅是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歌,更是暴力与国家集权的初次大规模实践。我们通过分析早期经济学家的著作——从亚当·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阐述,到早期社会主义者对资本累积后果的警惕——来理解经济组织形式如何成为现代社会结构重塑的核心引擎。这一部分的核心主题是:现代性的承诺与其实际展开之间的初始裂痕。 第二部分:工业化的洪流与阶级的分野(约1850-1914) 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本书将重心转向工业革命对社会肌理的深刻改变。我们不再停留于技术进步的表象,而是深入探究工厂制度对时间观念、劳动异化以及家庭结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被置于当时社会现实的背景下进行细致解读。不同于僵化的教条主义解读,本书着重于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动态分析,探讨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演化,特别是股份制公司和金融资本的兴起如何改变了生产关系。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爆炸性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社会问题:贫民窟、公共卫生危机以及身份的迷失。我们对比了欧洲主要城市(如伦敦和巴黎)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社会改革与国家干预的初始形态。此外,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动员力量的崛起,及其在塑造现代国家认同和激发帝国主义扩张中的作用,被视为这一时期权力结构重组的关键要素。 第三部分:两次世界大战的断裂与社会秩序的重构(约1914-1945) 本部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探讨现代社会信心的崩塌。战争不仅是地缘政治的冲突,更是技术理性、国家动员能力以及人类道德底线的极限测试。我们审视了战后欧洲的“迷惘一代”的文化与哲学表达,以及对旧有秩序的全面反思。 大众社会的登场是本阶段的显著特征。随着大众媒体(如广播和电影)的普及,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受到挑战,新的群体心理学开始浮现。我们分析了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兴起,将其视为对“失序”现代性的一种极权式回应,重点关注其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宣传和集中营)来构建一种虚假的、绝对化的秩序感。 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和随后的“大萧条”中的经历,为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脆弱性和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案例。 第四部分:冷战格局与全球化序章(约1945-2000) 战后时期,世界被意识形态的对立所撕裂,本书探讨了这种双极化结构如何塑造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实验与政治经济决策。 在西方,福利国家的建立被视为对早期资本主义弊端的修正,是社会契约的一次重大重构。我们详细考察了凯恩斯主义的鼎盛及其局限性,以及社会学对“去工业化”和“白领化”趋势的早期观察。 另一方面,非殖民化浪潮席卷全球,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对前殖民地社会的冲击。它如何成为新的权力关系(新殖民主义)的载体,以及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如何尝试构建独立于东西方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路径。 结语:后现代的余音与数字时代的展望 最后,本书探讨了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技术的爆发如何进一步解构了固有的现代性框架。我们审视了“后现代”思潮对宏大叙事的怀疑,以及这种怀疑在数字时代下,信息过载与身份碎片化中的体现。全书以对当前全球治理困境、环境危机和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平等的审慎思考作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复杂性的多维分析工具。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将社会学、政治哲学、经济史和文化研究的成果熔于一炉,力求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具广度的现代性通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和神秘感,“未名传记图书馆”,仿佛预示着这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思想巨匠的故事。而“韦伯学术思想评传”,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一直对那些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发展的大思想家非常着迷,马克思·韦伯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概念,如“理性化”、“科层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等,在我学习社会学和历史的过程中反复出现,但总觉得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一种深入的、系统性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可以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韦伯思想发展的脉络,理解他的理论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以及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究竟有何意义。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处理“传记”与“学术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侧重于韦伯的生平经历,以此来烘托其思想的形成?还是更侧重于思想本身的剖析,而将生平作为一种背景铺陈?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既能感受到韦伯作为一个人,其思想是如何与他的个人经历、时代变迁相互作用,又能深刻理解他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贡献。

评分

在阅读任何关于思想家的著作时,我最看重的是作者的“评”字。毕竟,理论本身可以查阅,但“评”则蕴含了作者的理解、洞察和判断。对于韦伯这样一位思想极其深刻且著作丰富的学者,不同学者的解读往往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角和启发。我希望这本书中的“评传”二字,能够体现在作者对韦伯思想的独到见解上。他是否能够点拨出韦伯理论中那些最核心、最具有原创性的部分?他对韦伯的某些学术观点,是如何看待和评价的?是否存在一些被广泛接受但可能存在商榷之处的解释,而作者能够提供一种更为 nuanced 的视角?我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既尊重韦伯的伟大成就,又不回避对其理论局限性或潜在问题的探讨。这种“评”的过程,恰恰是读者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关键,它能帮助我们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思想的理解和再创造之中。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西方现代思想源头的探求。韦伯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触角之广、影响之深远,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要真正理解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运作逻辑,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认知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通过这本《韦伯学术思想评传》,能够获得一种更为“接地气”的理解。这本书是否能够将韦伯那些宏大的理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联系起来?例如,他关于“工具理性”的论述,是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中一些令人困惑的现象,如官僚主义的僵化、效率至上的逻辑,甚至是某些价值的失落?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思想的应用”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韦伯的理论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理解和改造我们自身所处的世界的一把钥匙。这种务实而深刻的洞察,是我阅读此类书籍最期待的部分。

评分

说实话,我对马克思·韦伯的了解,更多地是停留在一些教科书式的介绍中,那些定义和理论概念,虽然重要,但总是显得有些枯燥和疏离。我总在想,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面对那些具体的问题,最终构建出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的?这背后一定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心路历程。这本《韦伯学术思想评传》的书名,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韦伯理论的学术梳理,更是一次对韦伯思想“诞生”过程的深度挖掘。我希望它能展现韦伯在思考和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他如何从文献中汲取养分,如何与时代共振,又是如何克服学术上的困境,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传记叙事,将韦伯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情境之中,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思想家,而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符号。这种叙述方式,或许能让我更能体会到他思想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

一直以来,对于韦伯的理解,我总感觉像是站在一座宏伟建筑的外面,能看到它的轮廓和一些显眼的装饰,却无法走进内部,感受其精妙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他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想要真正把握其精髓,确实需要一些引导。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清晰的、易于理解的梳理方式,能够将韦伯那些看似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思想,串联成一条完整的逻辑线。比如,他是如何从对宗教的研究出发,最终触及到资本主义的起源?他的“理想类型”方法论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又为何如此重要?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与其他思想家,如马克思、涂尔干之间的对话与争鸣?我渴望了解的不仅仅是他提出了什么,更是他“为什么”要提出这些,以及这些理论在后世引起了怎样的反响和发展。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带领我走进韦伯思想的内心世界,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学术术语背后的深刻洞见。

评分

东西不错的 价格也比超市便宜

评分

马克斯·韦伯的传记太多了,太多人想从马克斯·韦伯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理解他思想的钥匙。他的学术传记就更多了。这本看来算靠谱一点的,呈现的是一个全面的韦伯。适合政治哲学、社会思想史、韦伯研究的专业学者和爱好者。小16开平装,印刷装帧一般。

评分

不错,值得一看,价格合适

评分

马克·吐温曾说过:历史不会重演,却自有其韵律。忘掉那些将生命看做掷骰子或是巧克力盒的比喻,把自己想象成处于自动驾驶状态的做着美梦的机器人,你就会更加接近真相。书收到了,质量很好。 记得小时候,老爸在教育我们兄妹几人要好好读书时,常常说的那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话并非老爸的杜撰,而是借用古人 所言。不管怎样,这句话当时对我们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在我们那幼小的心灵里,从此便播下了读书的种子,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读书看作是一件很高尚、很美 好的事情,再后来便觉得读书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了。时值今日,那句古训似乎已经过时,早已被时代所淘汰了。在今天如果再有人在众人面前提及那句古训时,一定会引来人们的讥笑或者非议。读书这一行固然很 好,但你也不能说其它的各行各业就都是“下品”呀,是不是?正如孔夫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应当不断 更新。我想,站在今天的角度上,这句话是不是可以改为:“万般皆上品,还有读书高”呢?因为我们只要努力去做,每一个行业一定都会很不错的,都能成为“上 品”。正所谓“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不是吗?当然,读书也还依然是很高尚、很美好的事情。又有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今天,这句话也早为世人所不齿,如果你当众提及此话,说不定还会招来他人的冷眼甚至是漫骂呢。 瞧,当今社会上那一大批“剩男”、“剩女”中,哪一个不是读书人?哪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然而,他(她)们的“颜如玉”又在哪里呢?再说那所谓的“黄 金屋”也并非书中才有的啊。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社会上那些财大气粗的大老板们吧,他们中大部分都没有多少文化,也谈不上什么学历,但是他们的房子却一套接 着一套,身边的女人也一个接着一个的。这难道不正是对这句古话的有力回击与嘲讽吗?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吧,在世人眼里,读书不如打工划算,教书不如开书店挣钱多。所以,有许多家长宁愿让他们的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然后早点回来盖房 子,娶媳妇。要不是“义务教育”这顶“紧箍咒”的帽子戴在每个人的头上,也许在农村的那些中小学校里早就没有多少学生了。在这个经济建设的大浪潮中,有许多人被冲昏了头脑。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好听任大浪潮的摆布,冲到哪里就是哪里。如果这样下去,只怕永远都不会有到 达彼岸的那一天;如果这样下去,我真的不知道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又在哪里。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教育。所以,我们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充实大脑比充实口袋更为迫切,也尤为重要。书中尽管没有黄金屋,也 没有颜如玉,但是,我们也还是要好好地读书。因为书中有祖国灿烂的文化,书中有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书中还有取之不竭的智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让我们沿着这个阶梯一级一级地往上爬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到达那个光辉的顶点,才能看到更远、更广阔的天空。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东西不错的 价格也比超市便宜

评分

《未名传记图书馆:韦伯学术思想评传》出自德国韦伯研究专家之手,为学生了解韦伯的思想,提供了最全面的介绍。作者把韦伯放入他所在时代的历史背景,把他的观念/想法与他所在时代的争论和政治联系到一起,认为韦伯仍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书中依次讨论了德国历史传统,韦伯的政治学,韦伯的方法论,新教伦理,韦伯的比较宗教社会学,城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官僚制,教育、知识与志业。最后作者提醒我们,韦伯相信民主、自由主义和基本的人权;他所提出的责任伦理,不仅对他自己很重要,对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来说一样重

评分

本书很好的展现了韦伯的思想,清晰,全面,不是为一本了解韦伯思想的佳作,很值得一读。。。好喜欢哦~~~

评分

馬克思韋伯當然不用多解釋,這是一個視角看待他的專著,在看完了他的著作之後,看看別人是怎麼去看待的還是比較不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