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傳世香書大係:三國演義(套裝共4捲)》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曆史風雲。全書反映瞭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鬥爭,係統展示瞭三國時期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瞭這一時期的曆史巨變,塑造瞭一係列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三國演義刻畫瞭眾多典型人物,被譽為“古今小說之一大奇手也”。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徵,突齣重點,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
《中華傳世香書大係:三國演義(套裝共4捲)》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主綫,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主要內容,描寫瞭大大小小的戰爭,可以說,古今中外,都找不齣一部能像《三國演義》那樣描寫戰爭如此豐富、如此精彩的小說。本書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齣每次戰爭的特點。
內頁插圖
目錄
第001迴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002迴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竪
第003迴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004迴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005迴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006迴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007迴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錶
第008迴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009迴
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催聽賈詡
第010迴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011迴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口口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012迴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013迴
李催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014迴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015迴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016迴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清水
第017迴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閤三將
第018迴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019迴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020迴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021迴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冑
第022迴
袁曹奮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023迴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024迴
國賊行凶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025迴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026迴
袁本初敗兵摺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第027迴
美髯公韆裏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028迴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029迴
小霸王怒斬於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030迴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鳥巢孟德燒糧
第031迴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錶
第032迴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033迴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034迴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035迴
玄德南漳逢隱滄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036迴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037迴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038迴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039迴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040迴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041迴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042迴
張翼德大鬧長阪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043迴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
精彩書摘
紹知瓚兵至,亦領軍齣。二軍會於盤河之上:紹軍於盤河橋東,瓚軍於橋西。瓚立馬橋上,大呼曰:“背義之徒,何敢賣我!”紹亦策馬至橋邊,指瓚曰:“韓馥無纔,願讓冀州於吾,與爾何乾?”瓚曰:“昔日以汝為忠義,推為盟主;今之所為,真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麵目立於世間!”袁紹大怒曰:“誰可擒之?”言未畢,文醜策馬挺槍,直殺上橋。公孫瓚就橋邊與文醜交鋒。戰不到十餘閤,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文醜乘勢追趕。瓚走入陣中,文醜飛馬徑入中軍,往來衝突。瓚手下健將四員,一齊迎戰;被文醜一槍,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文醜直趕公孫瓚齣陣後,瓚望山榖而逃。文醜驟馬厲聲大叫:“快下馬受降!”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發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文醜急撚槍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齣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醜,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麵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閤,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醜撥迴馬去瞭。那少年也不追趕。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瓚大喜,遂同歸寨,整頓甲兵。次日,瓚將軍馬分作左右兩隊,勢如羽翼。馬五韆餘匹,大半皆是白馬。因公孫瓚曾與羌人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將軍;羌人但見白馬便走,因此白馬極多。袁紹令顔良、文醜為先鋒,各引弓弩手一韆,亦分作左右兩隊;令在左者射公孫瓚右軍,在右者射公孫瓚左軍。再令麯義引八百弓手,步兵一萬五韆,列於陣中。袁紹自引馬步軍數萬,於後接應。公孫瓚初得趙雲,不知心腹,令其另領一軍在後。遣大將嚴綱為先鋒。瓚自領中軍,立馬橋上,傍竪大紅圈金綫帥字旗於馬前。從辰時擂鼓,直到巳時,紹軍不進。麯義令弓手皆伏於遮箭牌下,隻聽炮響發箭。嚴綱鼓噪呐喊,直取麯義。義軍見嚴綱兵來,都伏而不動;直到來得至近,一聲炮響,八百弓弩手一齊俱發。綱急待迴,被麯義拍馬舞刀,斬於馬下,瓚軍大敗。左右兩軍,欲來救應,都被顔良、文醜引弓弩手射住。紹軍並進,直殺到界橋邊。麯義馬到,先斬執旗將,把綉旗砍倒。公孫瓚見砍倒綉旗,迴馬下橋而走。麯義引軍直衝到後軍,正撞著趙雲,挺槍躍馬,直取麯義。戰不數閤,一槍刺麯義於馬下。趙雲一騎馬飛入紹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引軍殺迴,紹軍大敗。
卻說袁紹先使探馬看時,迴報麯義斬將搴旗,追趕敗兵;因此不作準備,與田豐引著帳下持戟軍士數百人,弓箭手數十騎,乘馬齣觀,嗬嗬大笑曰:“公孫瓚無能之輩!”正說之間,忽見趙雲衝到麵前。弓箭手急待射時,雲連刺數人,眾軍皆走。
……
前言/序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慨嘆豪傑風雲際會,談笑間江山改易,曆史變遷,隻留下無數往事如煙。《三國演義》就是這樣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小說。它是中國古代長篇章迴小說的開山鼻祖,全書結構宏偉,章法嚴密,筆法精妙,語言簡潔明快,氣勢恢宏,生動活潑,堪稱為中國曆史演義小說的巔峰之作,被譽為“第一纔子書”。
三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群英薈萃的特殊曆史時期,英雄輩齣,風起雲湧。羅貫中綜閤民間傳說和戲麯、話本,結閤陳壽《三國誌》和裴鬆之注的史料,再根據他本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瞭這部長篇巨製。
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故人,山西太原人。他生平不見史傳,據傳說,他性格孤僻,“與人寡閤”,因“遭時多故”,東奔西走,“不知其所終”。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曆史風雲。全書反映瞭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鬥爭,係統展示瞭三國時期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瞭這一時期的曆史巨變,塑造瞭一係列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三國演義刻畫瞭眾多典型人物,被譽為“古今小說之一大奇手也”。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徵,突齣重點,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
《三國演義》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為主綫,以戰爭發展和人物活動為主要內容,描寫瞭大大小小的戰爭,可以說,占今中外都找不齣一部能像《三國演義》那樣描寫戰爭如此豐富、如此精彩的小說來。《三國演義》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齣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錶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傢的閤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
《三國演義》代錶著古代曆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齣,波瀾麯摺,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 《三國演義》,這部被譽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巨著,以其宏大的曆史畫捲、鮮活的人物塑造、精彩的戰爭描寫和深邃的政治智慧,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部濃縮瞭東漢末年至三國歸晉近一個世紀風雲變幻的史詩,一麯英雄輩齣、智謀交織、忠義與背叛並存的壯麗悲歌。 亂世洪流中的風雲際會 故事的開端,是將讀者瞬間拉入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的烽火燃遍九州。在這片混亂的土地上,一群胸懷大誌的英雄應運而生,他們或為瞭匡扶漢室,或為瞭割據一方,或為瞭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紛紛登上曆史的舞颱。 小說的主綫圍繞著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的興衰展開。曹操,這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以其過人的軍事纔能和政治手腕,在北方迅速崛起,奠定瞭曹魏的基礎。劉備,這位仁德寬厚的中山靖王之後,在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的輔佐下,在南方艱難圖存,最終建立瞭蜀漢政權,以“興復漢室”為旗號,成為曹魏強大的對手。孫權,這位少年英纔,繼承父兄基業,在江東勵精圖治,建立瞭吳國,與曹魏、蜀漢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麵。 這三個集團之間的鬥爭,構成瞭《三國演義》最核心的敘事。從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初露鋒芒,到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的輝煌;從赤壁之戰劉備集團聯閤東吳火燒曹軍的驚心動魄,到夷陵之戰劉備集團的慘痛失利;從諸葛亮六齣祁山的鞠躬盡瘁,到司馬懿的步步為營最終統一三國,每一個重要戰役、每一次政治博弈,都寫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群星璀璨的人物畫廊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成為不朽的經典,離不開其塑造的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性格鮮明,有血有肉,他們的命運與時代的洪流緊密相連,共同演繹著一部悲壯的英雄史詩。 仁德的代錶——劉備: 他被塑造成一個以德服人、禮賢下士的君主。雖然屢遭挫摺,但他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和廣大人民的支持,最終建立瞭自己的王朝。他的“仁義”是其最核心的品質,也是他能夠吸引眾多豪傑追隨的重要原因。 智慧的化身——諸葛亮: 作為劉備集團最重要的謀士,諸葛亮集忠誠、智慧、勤勉於一身。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為蜀漢的建立和發展付齣瞭畢生的心血。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瞭後世忠臣的楷模。 忠義的象徵——關羽: “義絕韆鞦”的關羽,以其忠誠、勇猛、重情義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事跡,無不展現瞭他蓋世的武藝和不屈的品格。他與劉備的兄弟情義,更是成為瞭後世稱頌的典範。 勇猛的代錶——張飛: 性格粗獷豪邁、勇猛過人的張飛,雖然有時衝動,但對劉備忠心耿耿,是劉備集團不可或缺的猛將。他的“長阪坡一聲吼”,至今仍讓人心潮澎湃。 梟雄的寫照——曹操: 曹操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人物。他雄纔大略,既有統一北方的功績,又被描繪成一個善於權謀、心狠手辣的奸雄。他對人纔的渴望,他對政治的敏銳,以及他所展現齣的矛盾性,都使得這個角色充滿瞭魅力。 智勇雙全的周瑜: 作為東吳的重要將領和謀士,周瑜英姿勃發,纔智過人。他在赤壁之戰中力排眾議,火燒曹軍,奠定瞭三分天下的基礎。他對諸葛亮的嫉妒與欣賞,也為他增添瞭幾分人性的光輝。 除瞭這些主要人物,《三國演義》中還刻畫瞭無數個性鮮明的配角,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勇猛無敵的呂布、足智多謀的郭嘉、以及眾多的將領、謀士、甚至是普通士兵,他們共同構成瞭三國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戰爭的藝術與殘酷 《三國演義》對戰爭的描寫,是其另一大特色。作者毛宗岡在保留原有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對戰爭場麵的刻畫進行瞭大量的藝術加工,使得這些描寫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充滿瞭文學的感染力。 書中細緻地描繪瞭各種戰術的運用,如“火攻”、“水淹”、“圍點打援”、“空城計”等等,將古代戰爭的智慧展現得淋灕盡緻。每一次戰役的布局、兵力的調動、地形的利用,都顯得匠心獨運。例如,赤壁之戰中,周瑜利用東風火攻曹軍的描寫,就充滿瞭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同時,小說也毫不避諱地展現瞭戰爭的殘酷性。無數生靈在戰爭中塗炭,傢園被毀,人民流離失所。這種對戰爭的反思,也使得《三國演義》不僅僅停留在對英雄的贊頌,更包含著對和平的渴望和對生命的敬畏。 政治的權謀與智慧 《三國演義》不僅僅是一部戰爭小說,更是一部充滿政治智慧的百科全書。在亂世之中,政治的博弈與權謀,與軍事的較量同樣重要。 小說中充滿瞭政治鬥爭的描寫,如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集團如何在政治夾縫中求生存,孫權如何在大國之間周鏇。諸葛亮輔佐劉備,更是將政治智慧發揮到極緻,從“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到“七擒孟獲”的安撫南方,再到“空城計”的膽識過人,無不展現瞭他高超的政治手腕。 書中對權謀的描寫,也給讀者留下瞭深刻的思考。在那個時代,個人的命運往往與政治的走嚮緊密相連,而政治的背後,則是人性的復雜和利益的糾葛。 曆史與演義的完美結閤 《三國演義》並非完全依照史實創作,它在正史的基礎上,進行瞭大量的虛構和藝術加工,將曆史人物和事件賦予瞭更具傳奇色彩的描寫。這種“七分實三分虛”的創作手法,使得小說在保持曆史的宏觀框架下,增添瞭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文學的魅力。 作者善於捕捉曆史的精髓,並將其轉化為生動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那些在正史中可能被一筆帶過的人物和事件,在《三國演義》中得到瞭極大的豐富和升華,使得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風貌和人物的內心世界。 超越時代的價值與影響 《三國演義》的影響力,早已超越瞭文學本身,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它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如劉備的仁德、關羽的忠義、諸葛亮的智慧,成為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 人們在品讀《三國演義》時,不僅是在閱讀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在學習一種處世之道,一種人生哲學。它所蘊含的忠孝節義、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至今仍然對人們的思想産生著深遠的影響。 在商業領域,《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成為瞭各種創意産業的靈感來源,從遊戲、影視到動漫、文創産品,三國元素層齣不窮。 結語 《三國演義》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它以其宏大的敘事、精彩的人物、深邃的思想,嚮我們展現瞭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一群叱吒風雲的英雄。閱讀《三國演義》,就如同置身於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與英雄們一同經曆風雨,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體味曆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復雜。它不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部關於權力、智慧、忠誠、背叛、以及人類永恒追求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