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庄重且富有学术气韵的,这暗示了其内容的严肃性。阅读古代哲学文本,有时会因为其对话体的形式而显得跳跃或晦涩难懂,尤其是对于初涉柏拉图的读者而言,很容易在逻辑的迂回中迷失方向。因此,我期待的恰恰是那种“慢工出细活”的解读,能够一步步引导读者跟上苏格拉底的节奏,而不是急于抛出结论。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关注对话中那些看似不经意却极具启发性的细节——比如苏格拉底如何巧妙地利用奴隶的回答来演示“回忆”的可能性,这其中蕴含的教育哲学和方法论值得被详细剖析。这本书不应该是一本快速通读的入门读物,而应该是一部需要伴随着批判性思考反复研磨的深度文本。只有通过对这些微妙之处的细致梳理,才能真正理解柏拉图构建其知识论体系的精巧布局。
评分这本书的译名和副标题组合在一起,立刻吸引了那些对古希腊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光是“柏拉图《美诺》”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探求知识本质、真理与德性的那场永恒对话。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本解读,不仅仅是对对话内容的表面梳理,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柏拉图的思辨与后世的哲学流派进行对话。阅读《美诺》时,那种从困惑到豁然开朗的体验,常常需要一个精到的向导来指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这种向导——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分析,能将美诺提出的“教导是否即是回忆”这一核心难题,放在整个柏拉图思想体系中进行审视,并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所做的艰难尝试。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展示出《美诺》在柏拉图早期和中期思想过渡中的关键地位,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美诺悖论——即如何提问我们不知道的事物?这种逻辑上的精妙之处,必须要有足够细腻的笔触才能捕捉到位。
评分对于任何一本关于“西方传统”的论著,其视野的广度往往决定了其解释的深度。如果这本书仅仅局限在对《美诺》文本自身的咬文嚼字,那它或许只是一本优秀的注释集,但称不上“经典与解释”。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将《美诺》置于更宏大的哲学谱系中进行考察——它如何回应了前苏格拉底的知识论挑战?它又如何为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思想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在现代语境下,柏拉图在《美诺》中关于“德性是否可以教授”的讨论,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教育危机和伦理困境,究竟还能提供何种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宽我的思考边界,让我看到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对话,在当代思想领域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批判的锐度。它应该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困惑。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经典与解释”这一维度。西方传统之所以为“传统”,正在于其历久弥新的解释空间。面对像《美诺》这样被汗牛充栋地解读过的文本,一位严肃的学者必须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独特视角。我期望看到作者超越了传统上对“回忆说”的简单阐释,而是能挖掘出对话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伦理学意涵,或者说,柏拉图是如何借由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揭示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我的好奇心在于,作者会如何平衡对文本的忠实还原与现代哲学的参照系。例如,如果能看到作者将《美诺》中对“善的知识”的探讨与后来的《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进行某种对照性的阐释,那就更显出其学术的深度。这不仅仅是翻译或注释的工作,更是一次重构经典意义的智力冒险。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扎实的、可供反复咀嚼的文本基础,让读者在每一次重读《美诺》时,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从一个侧重于“疏证”的角度来看,我最看重的是这部著作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哲学经典的学习往往受限于语境的隔阂,古代的用词和概念,在现代语境下很容易产生歧义。因此,一部优秀的疏证本,必须在关键的希腊词汇(如 episteme 和 doxa 的区别)上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追溯。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中文的对等词,而是能深入探讨这些词汇在柏拉图时代特定的语义场域中的确切指涉。此外,清晰的结构和详尽的索引也是衡量一部学术著作是否“有用”的重要标准。如果这本书在结构上能够巧妙地将文本翻译与深入的注释交织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既连贯又可随时查证,那它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我希望能感觉到作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校勘”和“论证”,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观点。这种对文本细节的执着,才是真正体现“疏证”价值的地方。
评分问题。这样,你又可以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结实的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
评分你变得更加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
评分《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等著作以及近百篇中英文论文;主要译作有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门罗·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杰克·斯佩克特的《弗洛伊德的美学》等。 丁国旗,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执行主编,《外国美学》编委。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另有译文2篇。主要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独著)、《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合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合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合著)等,另有文学随笔2部,主编、参编各种学术文集、高校文科教材等10余部。
评分作者克莱因是美国学界柏拉图研究的重量级人物,虽然有着与施特劳斯想近的思想倾向,但相比起来还是要平正一些。这本书可以说还不错。柏拉图对话中有多篇探讨具体德性,只有《美诺》探讨德性本身,更有可能引发我们对德性整体及其各个部分的反思,而克莱因的《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柏拉图疏证》为我们提供了着手阅读时所必需的一切。
评分《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等著作以及近百篇中英文论文;主要译作有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门罗·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杰克·斯佩克特的《弗洛伊德的美学》等。 丁国旗,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执行主编,《外国美学》编委。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另有译文2篇。主要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独著)、《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合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合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合著)等,另有文学随笔2部,主编、参编各种学术文集、高校文科教材等10余部。
评分Jacob Klein大作 翻译还可以
评分有好几本书的封面被破坏,原本很干净的封面搞得脏兮兮的,让人觉得不放心。
评分Jacob Klein大作 翻译还可以
评分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具有浓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