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柏拉图《美诺》疏证 [A Commentary on Plato's Meno]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柏拉图《美诺》疏证 [A Commentary on Plato's Meno]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莱因(Jacob Klein) 著,刘小枫,甘阳 编,郭振华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柏拉图
  • 《美诺篇》
  • 注释
  • 西方哲学史
  • 古典哲学
  • 伦理学
  • 知识论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604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12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丛:西方经典与解释书系
外文名称:A Commentary on Plato's Meno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1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盛世必修典”——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时得编修西方古典经籍。“柏拉图注疏集”将提供足本汉译柏拉图全集(36种+托名作品7种),篇目结构从忒拉绪洛斯的古本“九卷集”,亦收义疏性专著或文集,共含三个部分:1.注疏体汉译柏拉图全集。2.历代柏拉图注疏选刊。3.柏拉图今解。

内容简介

柏拉图对话中有多篇探讨具体德性,只有《美诺》探讨德性本身,更有可能引发我们对德性整体及其各个部分的反思,而克莱因的《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柏拉图疏证》为我们提供了着手阅读时所必需的一切。
旌特劳斯对老朋友克莱因的调侃提醒我们,与克莱因共读柏拉图的读者有机会也有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喜剧天分。对于哲学与生活(尤其政治生活)的关系,克莱因有一种严肃得近乎悲剧的理解。而施特劳斯到老还不忘重新把严肃的老友在众位年轻人面前拖入喜剧情景中——一如阿里斯托芬曾经把严肃而年轻的苏格拉底搬上喜剧舞台,带给观众中的苏格拉底进一步认识自身的机会,第二次起航。

目录

中译本说明/郭振华
前记/克莱因
导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一部分 无知
第一章
第一节 标题
第二节 70a1-4
第三节 70a5-71d8
第四节 71e1-72a5
第五节 72a6-73a5
第六节 73a6-c5

第二章
第一节 73c6-74b3
第二节 74b3-75c8
第三节 75c8-76a8
第四节 76a9-77a2

第三章
第一节 77a3-b5
第二节 77b6-78b2
第三节 78b3-79a2
第四节 79a3-e4
第五节

第四章
第一节 79e5-81b3
第二节 81b3-82b8
第三节
第四节 82b9-85b7
第五节

第五章 题外话:回忆与记忆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关于记忆与回忆的论述
第二节 影像的含义
第三节 影像的理智外延
第四节 《斐多》中的回忆、影像与理智
第五节 《斐德若》《斐勒布》《会饮》中的回忆与记忆
第六节 其他对话中对回忆说的发展,尤其《泰阿泰德》
第七节

第六章
第一节 82e4-13,84a3-d2
第二节 85b8-d8
第三节 85d9-86b6
第四节 86b6-d2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章
第一节 《王制》中关于立体的技艺
第二节 《蒂迈欧》中的“立体性”问题
第三节

第二部分 意见
第八章
第一节 86d3-87d1
第二节 87d2-89a5
第三节
第四节 89a5-c5
第五节 89e5-e9

第九章
第一节 89e9-90b4
第二节 90b4-96d4
第三节

第十章
第一节 96d5-97c11
第二节 97c11-98b6
第三节 98b7-000e2

精彩书摘

我们注意到,更重要的仍然是这段简短却不非常精确的交谈的结果:从字面含义上看,美诺接受苏格拉底的“补充”,意味着美诺否定[80]自己的说法。导致德性的,不是得到美诺所列举的好东西的能力,而是苏格拉底标为“德性的各个部分”的东西,以及通常归于、分配给好人、有德之人的东西。
然而,苏格拉底主要关注的,不是这一否定。如果是那样,对美诺定义人的德性的第二次尝试的反驳,此时此地就可以终止。然而,苏格拉底继续论证。为什么?
我们也许会推测,此时,苏格拉底认为,美诺明显的前后矛盾体现着某种基本的——如果说通常隐藏着的话——模糊性,这种模糊性见于有关德性的、通常为人接受的那些观点。这种模糊性现在看起来正是苏格拉底的主要靶子。该推测既支持我们之前所获得的印象,也为该印象所支持:美诺的说法只是在附和通常所以为、所说、所宣告的东西,美诺的记忆是对广为接受的观点的忠实记录、翻版,稍加刺激,美诺就能将其复制。因此,苏格拉底继续与美诺一起论证,也许意味着在这一方面着手论证:在人的德性问题上习惯上通常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
该论证的杠杆得到了精心的建造和准备。
……

前言/序言






柏拉图《美诺》:一场关于德性与知识的永恒追寻 在西方思想的长河中,若要追溯哲学探索的源头,柏拉图的对话录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而在这些璀璨的星光中,《美诺》以其独特的魅力,邀请我们一同走进一场关于德性(aretē)究竟为何,以及我们如何获得和认识德性的深刻讨论。这部对话录不仅仅是对一个抽象概念的哲学辩驳,更是一次关于教育、记忆、灵魂不朽的史诗级探险,至今仍激励着无数思想家和学习者。 《美诺》对话的开端,我们被置于古希腊雅典的街头,画面感十足。美诺,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贵族,以其坦率和略带挑衅的语气,向他的导师苏格拉底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苏格拉底,德性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哲学思想的层层涟漪。美诺的提问,代表了当时许多人对“好人”应具备何种特质的困惑。他罗列了一些他认为与德性相关的例子,如勇士的勇敢、智者的智慧、妇女的贞洁等,然而,这些零散的例子并不能构成一个统一的“德性”概念。他渴望的,是一个能涵盖所有这些“好品质”的普适性定义。 苏格拉底,这位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智慧闻名于世的哲人,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他深知,真正的知识并非外在于人的灌输,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觉醒。他引导美诺,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诘问(elenchus),揭示了美诺初步理解的局限性。这种方法,即苏格拉底式的反诘,旨在通过指出对方言论中的矛盾和不充分之处,促使对方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从而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苏格拉底并没有羞辱美诺,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他认识到,仅仅列举德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并不能回答“德性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对话的进程,逐渐将焦点从对德性具体表现的探讨,转移到了对德性本质的追问。苏格拉底通过类比,譬如“颜色”、“形状”等概念,说明真正的定义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本质,而非仅仅描述其外在特征。他指出,如果所有德性都是“灵魂的某种东西”,那么“灵魂”本身是什么?又如何才能说清“某种东西”?这使得美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他之前的理解是多么肤浅。 在探讨德性本质的过程中,苏格拉底引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够认识到我们自己并非全然不知?美诺认为,一个人若不知道某事,便无法去寻找它,即使找到了,也不知道自己找到的是否正确。这似乎是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逻辑困境,阻碍了对任何新知识的探求。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理论——回忆说(anamnesis)。他援引女祭司狄奥提玛的观点,认为我们的灵魂在出生之前,曾经存在于一个更纯粹、更完满的知识领域,见证了万物的真实形态。出生之后,我们遗忘了这些知识,但它们并未真正消失,而是潜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等待着被唤醒。学习,因此不再是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对已经存在于灵魂中的知识的回忆。 为了证明这一理论,《美诺》中呈现了柏拉图最著名的哲学实验之一:苏格拉底与一个毫无受过教育的奴隶男孩的对话。苏格拉底通过几何学图形,引导男孩自己说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推论,即如何将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加倍。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男孩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竟然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尽管他在过程中也犯过错误,并且苏格拉底不断地纠正和引导他。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它表明知识并非由苏格拉底“传授”给男孩,而是男孩自身潜藏的知识被唤醒。男孩在回答过程中表现出的犹豫、错误以及最终的顿悟,正是回忆过程的生动写照。苏格拉底通过对男孩的提问,激发了男孩灵魂深处的记忆,从而让男孩自己“发现”了真理。这个实验成为了证明回忆说最有力的证据,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关于知识来源的哲学思考。 在回忆说的基础上,苏格拉底重新审视了德性与知识的关系。他提出,如果德性是知识,那么它就可以被教导,正如其他知识一样。然而,他观察到,虽然雅典有许多所谓的“智者”和教育者,但他们似乎并不能有效地将德性传授给他们的儿子,许多人的儿子反而比他们更缺乏德性。这使得德性是否真正能够被教导,以及它是否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知识”,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苏格拉底进一步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识:真正的知识(epistēmē)和正确的意见(orthē doxa)。真正的知识具有牢固的理性基础,能够经受住反诘和检验,并且可以被解释和证明。而正确的意见,虽然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但其基础却是不牢固的,容易受到怀疑和反驳的影响,就像在德尔斐的神庙中,许多人怀着敬意向神祇祈祷,但他们并不能解释为何要这样祈祷,他们的虔诚是基于一种未经审视的信念。 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德性或许不能完全等同于真正的知识,但它至少是一种“正确的意见”,并且这种正确的意见,在没有理性解释的情况下,如同无根之木,虽然能引导人行善,但其持久性和可靠性却难以保证。因此,苏格拉底推测,真正的德性,或许是一种“神圣的恩赐”,是那些拥有德性的人,在没有明确知识的情况下,受到某种神意的引导而为之。尽管这种说法似乎将德性的获得归因于不可知的力量,但它也暗示了,真正的德性,应该建立在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而这种理解,正是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反诘和回忆来实现的。 《美诺》的结尾,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被普遍接受的德性定义,或者一个清晰的德性获得途径。美诺在对话的最后,似乎仍然有些迷茫,甚至在对话的尾声,当他决定离开时,其态度显得有些急躁和回避。然而,正是这种开放式的结局,使得《美诺》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追问。 这部对话录,通过对“德性”这一核心概念的层层剖析,深刻地揭示了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知识、教育、灵魂和真理的几个关键命题。它挑战我们去反思,我们所认为的“知道”,究竟是真的理解,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获得智慧和品格?《美诺》不仅是对古代哲学思想的一次重要回溯,更是对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个体关于自我认知、人生价值和学习意义的永恒追问。它教会我们,最重要的旅程,往往是向内进行的,是对我们自身灵魂深处那片广袤未知世界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庄重且富有学术气韵的,这暗示了其内容的严肃性。阅读古代哲学文本,有时会因为其对话体的形式而显得跳跃或晦涩难懂,尤其是对于初涉柏拉图的读者而言,很容易在逻辑的迂回中迷失方向。因此,我期待的恰恰是那种“慢工出细活”的解读,能够一步步引导读者跟上苏格拉底的节奏,而不是急于抛出结论。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关注对话中那些看似不经意却极具启发性的细节——比如苏格拉底如何巧妙地利用奴隶的回答来演示“回忆”的可能性,这其中蕴含的教育哲学和方法论值得被详细剖析。这本书不应该是一本快速通读的入门读物,而应该是一部需要伴随着批判性思考反复研磨的深度文本。只有通过对这些微妙之处的细致梳理,才能真正理解柏拉图构建其知识论体系的精巧布局。

评分

这本书的译名和副标题组合在一起,立刻吸引了那些对古希腊哲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光是“柏拉图《美诺》”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联想到探求知识本质、真理与德性的那场永恒对话。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本解读,不仅仅是对对话内容的表面梳理,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柏拉图的思辨与后世的哲学流派进行对话。阅读《美诺》时,那种从困惑到豁然开朗的体验,常常需要一个精到的向导来指引。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这种向导——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洞察力的分析,能将美诺提出的“教导是否即是回忆”这一核心难题,放在整个柏拉图思想体系中进行审视,并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所做的艰难尝试。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展示出《美诺》在柏拉图早期和中期思想过渡中的关键地位,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美诺悖论——即如何提问我们不知道的事物?这种逻辑上的精妙之处,必须要有足够细腻的笔触才能捕捉到位。

评分

对于任何一本关于“西方传统”的论著,其视野的广度往往决定了其解释的深度。如果这本书仅仅局限在对《美诺》文本自身的咬文嚼字,那它或许只是一本优秀的注释集,但称不上“经典与解释”。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将《美诺》置于更宏大的哲学谱系中进行考察——它如何回应了前苏格拉底的知识论挑战?它又如何为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思想埋下了伏笔?更重要的是,在现代语境下,柏拉图在《美诺》中关于“德性是否可以教授”的讨论,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教育危机和伦理困境,究竟还能提供何种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拓宽我的思考边界,让我看到这部两千多年前的对话,在当代思想领域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批判的锐度。它应该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困惑。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经典与解释”这一维度。西方传统之所以为“传统”,正在于其历久弥新的解释空间。面对像《美诺》这样被汗牛充栋地解读过的文本,一位严肃的学者必须拿出足以令人信服的独特视角。我期望看到作者超越了传统上对“回忆说”的简单阐释,而是能挖掘出对话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伦理学意涵,或者说,柏拉图是如何借由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揭示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我的好奇心在于,作者会如何平衡对文本的忠实还原与现代哲学的参照系。例如,如果能看到作者将《美诺》中对“善的知识”的探讨与后来的《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进行某种对照性的阐释,那就更显出其学术的深度。这不仅仅是翻译或注释的工作,更是一次重构经典意义的智力冒险。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扎实的、可供反复咀嚼的文本基础,让读者在每一次重读《美诺》时,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

从一个侧重于“疏证”的角度来看,我最看重的是这部著作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哲学经典的学习往往受限于语境的隔阂,古代的用词和概念,在现代语境下很容易产生歧义。因此,一部优秀的疏证本,必须在关键的希腊词汇(如 episteme 和 doxa 的区别)上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追溯。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中文的对等词,而是能深入探讨这些词汇在柏拉图时代特定的语义场域中的确切指涉。此外,清晰的结构和详尽的索引也是衡量一部学术著作是否“有用”的重要标准。如果这本书在结构上能够巧妙地将文本翻译与深入的注释交织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既连贯又可随时查证,那它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我希望能感觉到作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校勘”和“论证”,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观点。这种对文本细节的执着,才是真正体现“疏证”价值的地方。

评分

问题。这样,你又可以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结实的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

评分

你变得更加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

评分

《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等著作以及近百篇中英文论文;主要译作有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门罗·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杰克·斯佩克特的《弗洛伊德的美学》等。      丁国旗,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执行主编,《外国美学》编委。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另有译文2篇。主要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独著)、《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合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合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合著)等,另有文学随笔2部,主编、参编各种学术文集、高校文科教材等10余部。

评分

作者克莱因是美国学界柏拉图研究的重量级人物,虽然有着与施特劳斯想近的思想倾向,但相比起来还是要平正一些。这本书可以说还不错。柏拉图对话中有多篇探讨具体德性,只有《美诺》探讨德性本身,更有可能引发我们对德性整体及其各个部分的反思,而克莱因的《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柏拉图疏证》为我们提供了着手阅读时所必需的一切。

评分

《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作者简介   高建平,1955年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等著作以及近百篇中英文论文;主要译作有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门罗·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杰克·斯佩克特的《弗洛伊德的美学》等。      丁国旗,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执行主编,《外国美学》编委。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报刊发表论文90余篇,另有译文2篇。主要著作有《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独著)、《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合著)、《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合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合著)等,另有文学随笔2部,主编、参编各种学术文集、高校文科教材等10余部。

评分

Jacob Klein大作 翻译还可以

评分

有好几本书的封面被破坏,原本很干净的封面搞得脏兮兮的,让人觉得不放心。

评分

Jacob Klein大作 翻译还可以

评分

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具有浓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