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

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斐奇诺 著,望江柏拉图学园 编,梁中和,李旸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柏拉图
  • 爱情哲学
  • 会饮篇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古典文学
  • 伦理学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55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95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论述了“柏拉图式的爱”,这一观念流行至今。然而对当代人而言,由于语言转译等原因,爱与灵魂的问题依然模糊不清。对他而言,问题只在于解释灵魂如何去爱:灵魂如何爱身体·灵魂如何爱灵魂?灵魂如何爱至高的存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来寻找答案吧。

内容简介

《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是在多种译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来,译者充分尊重原文,将其客观地翻译为现代汉语。《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的出版,当可正本清源,为相关研究者打通障碍、铺平道路,同时也能让国人明了西方文化和基督教语境下爱的根本取向,以及这个取向的可取、限度和局限。

目录

序一:自序
序二:巴托利序
第一篇 谈话
开场白
第二章 爱应获得赞扬的标准,何为其尊贵和伟大
第三章 爱的渊源
第四章 论爱的效用

第二篇 谈话
第一章 上帝是至善、美和正义;是开端、中间和结束
第二章 神圣的美如何产生爱
第三章 美是神圣的善的光辉,上帝是四圈环的中心占
第四章 对柏拉图关于神圣事物的话的解释
第五章 神圣的美在万物中闪耀并且为万物所爱
第六章 论情人的激情
第七章 论爱的两种源头及两位维纳斯(美神)
第八章 爱的劝勉,论单一的爱及互相的爱
第九章 情人们寻求什么

第三篇 谈话
第一章 爱在万有之中,为着万有
第二章 爱是万有的创造者和护持者
第三章 爱是全部艺术的主宰和统领
第四章 世界的各部分不会相互憎恶

第四篇 谈话
第一章 描述柏拉图关于人类古老本性的文本
第二章 解释柏拉图关于人类古老形象的观点
第三章 人就是灵魂本身,而灵魂是不朽的刀
第四章 灵魂被造之时被赋予两种光亮及灵魂为何要降于形体之中
第五章 灵魂回归上帝的几种途径
第六章 爱引领灵魂回归天堂;他分配福的等级;他赐予永久的欢乐

第五篇 谈话
第一章 爱最蒙福,因为他既美且善
第二章 爱如何被描绘,爱又通过灵魂的哪些部分得以被认知和产生
第三章 美是非物质性的
第四章 美是神圣面容的光芒研
第五章 爱和恨是如何诞生的,美是非物质的
第六章 事物要成为美的需必备哪些条件,以及美是一种精神性的馈赠
第七章 爱的画像
第八章 爱的德性
第九章 爱的馈赠
第十章 爱既比其余诸神年长,也比他们年轻占
第十一章 爱先于必然性统治
第十二章 在必然性的统治下,萨图恩如何使乌拉诺斯丧失
力量,而朱庇特又如何限制着萨图恩
第十三章 各种艺术分别由哪位神赐予人类

第六篇 谈话
第一章 导论:关于爱的辩论
第二章 爱居于美丑之间、神人之间
第三章 论界域灵魂和灵明
第四章 上帝通过精神媒介而赐予人类的七种天赋
第五章 金星灵明的秩序以及它们如何发射爱之箭
第六章 我们如何被爱捕获
第七章 爱的诞生
第八章 在所有的灵魂中都有两种爱,但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五种
第九章 哪些热情由于爱之母而出现在爱者之中
第十章 爱者由于爱之父而得到哪些天赋
第十一章 从其定义来看,什么是爱的益处
第十二章 论两种爱,以及灵魂生而被赋予真理
第十三章 真理的光如何在灵魂之中
第十四章 对男性的爱从何处来,对女性的爱又从何处来
第十五章 身体之上是灵魂;灵魂之上是天使;天使之上是上帝
第十六章 上帝、天使、灵魂和形体之间的关系
第十七章 上帝、天使、灵魂和形体的美之间的关系
第十八章 灵魂如何从身体之美上升至上帝之美
第十九章 上帝如何被爱

第七篇 谈话
第一章 以上结论和哲人卡瓦坎提的观点
第二章 苏格拉底是真正的爱者,一如丘比特
第三章 论兽性的爱,那是一种疯狂
第四章 世俗之爱是蛊惑
第五章 我们多么容易坠人情网
第六章 世俗之爱的奇异后果
第七章 世俗之爱是一种血液的紊乱
第八章 情人如何变得像爱人
第九章 我们会为谁陷入网罗
第十章 爱者们如何被蛊惑
第十一章 逃脱〔世俗之〕爱的途径
第十二章 世俗之爱的害处
第十三章 神圣之爱的益处及其四种类别
第十四章 神圣的癫狂通过什么等级拔升灵魂
……

前言/序言



《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 导言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会饮篇》(Symposium)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以一场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晚宴为背景,通过多位参与者的精彩演说,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爱”(Eros)的本质与奥秘,最终导向了对“美”(Kalos)的至高崇拜。然而,《会饮篇》的博大精深,其哲学意蕴的丰富与多层性,使得后世的解读从未停止,每一次深入的研讨都可能开启新的视野。《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便是基于此种对经典的敬畏与探索精神,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细致、深入的解读框架。 本书并非对《会饮篇》内容的直接复述,而是将焦点置于对书中核心概念、论证逻辑以及哲学思想的“义疏”——即阐释、疏通、辨析。我们旨在剥离表面的叙事,深入探究柏拉图在其中所构建的关于“爱”的哲学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对于理解人类情感、审美追求乃至于通往真理的道路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本书的写作,力求避免简单化的概念阐释,而是通过细致的文本梳理与思想分析,引导读者一同体验柏拉图思想的脉络与深度。 第一章:何为“爱”?——《会饮篇》的初步审视 在开始对《会饮篇》进行深入义疏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文本所呈现的“爱”的初步图景。书中,每一位演说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爱进行了阐释,这些阐释既有共性,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爱之肖像。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演说,以其诙谐的神话故事,描绘了人最初是圆形的,拥有两张脸,四条腿,然后被宙斯劈开,从此人类便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体验到“爱”的渴望。这种解释,将爱描绘成一种对完整性的追寻,一种弥补缺失的本能。虽然其叙事带有神话色彩,但它触及了爱中普遍存在的“合一”与“圆满”的诉求。 而埃留克西马科斯(Eryximachus)则从医学的角度,将爱看作是一种和谐的平衡,尤其是在身体与灵魂的健康之中。“爱”在这里被理解为一种秩序与协调的力量,它能够化解矛盾,带来健康与安宁。这种观点,为我们理解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即爱不仅仅是情感的涌动,更是维持健康与和谐的基石。 然而,真正将爱推向哲学深处的,是苏格拉底(Socrates)的演说,尽管他声称自己是转述了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的教诲。狄奥提玛的论述,是《会饮篇》的重中之重,也是本书义疏的核心对象。她将爱定义为一种“中间者”(metaxy),既非全善也非全恶,既非全知也非全愚。爱是“对美的永恒占有”(epithumia tou aei tou kalou kteseos),并且这种占有是通过“生殖”(tokos)在美中进行的。 狄奥提玛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柏拉图式爱的一个关键视角。她将爱与“永恒”(aei)联系起来,暗示了爱并非短暂的占有,而是指向一种超越性的追求。同时,“生殖”一词,在柏拉图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指生理上的繁衍,更包含了在美中创造、传递、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无论是肉体上的后代,还是思想上的观念、作品,都可被视为爱的“生殖”。 第二章:“爱”的阶梯——从肉体之爱到灵魂之美 狄奥提玛的“爱之阶梯”(ladder of love)是理解柏拉图式爱不可或缺的一环。苏格拉底通过狄奥提玛的口,详细阐述了爱从低级向高级逐级上升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感官世界转向理念世界的哲学旅程。 这个阶梯的第一级,是“爱慕一个身体”(erastos hen soma)。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直观的爱,关注的是个体的肉体之美。然而,柏拉图并非否定肉体之爱,而是将其视为爱的起点。当一个人意识到“美”并非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身体,而是存在于许多身体之中时,他就超越了对单一肉体的执着,进入了第二级——“爱慕所有身体”(erastos panta ta somata)。 从爱慕一个身体到爱慕所有身体,这是一个从特殊到普遍的飞跃。此时,爱者开始认识到身体之美具有普遍性,能够从一个身体的美联想到另一个身体的美,从而理解美的共相。 接着,爱者将目光从身体转向灵魂,爱慕“灵魂之美”(erastos psuchen kalen)。灵魂之美,比如美德、智慧、公正等,被认为比肉体之美更为珍贵和持久。一个人认识到灵魂之美后,便不再仅仅被外在的形体所吸引,而是开始欣赏内在的精神品质。 再往上,爱者开始爱慕“制度与律法的习尚”(erastos nomon kai ethe)。这代表了对社会结构、公共秩序中蕴含的美的认识。一个社会如果拥有公正的律法和良好的风俗,便是美的。这表明爱已经从个体和内心上升到了社会层面。 然后,爱者会爱慕“知识”(erastos epistemen)。这是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知识的体系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逻辑之美、秩序之美。对知识的爱,是通往更深层哲学理解的必经之路。 最终,爱者会达到“美本身”(auto to kalon)。这是爱的最高阶段,是对美的理念(Form of Beauty)的直接观照。这里的“美本身”不再是具体的、感性的,而是纯粹的、永恒的、不变的理念。它是一切美的事物的源头,是所有美丽事物的范本。通过对“美本身”的观照,爱者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第三章:柏拉图式爱的辨析——超越情欲的升华 《会饮篇》所描绘的“爱”,常常被后世解读为一种“纯粹的”、“非肉体的”爱,即所谓的“柏拉图式爱”。然而,这种解读需要细致的辨析。柏拉图并非全盘否定肉体的吸引力,而是认为肉体的吸引力是通往更高层次爱的催化剂与入口。 本书将重点剖析“爱”在柏拉图思想中的双重性。一方面,“爱”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人类生命活力、创造力的源泉。它驱使我们去追求、去占有、去生殖。这种驱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情欲有着联系。 另一方面,“爱”又是一种哲学上的追求,是对真理、对善、对美的无限向往。当这种驱动力被引导和升华,它便不再局限于狭隘的个体情欲,而是指向了更广阔、更永恒的领域。从爱慕具体的某个人,到爱慕所有拥有某种美德的人,再到爱慕所有体现某种秩序的制度,最终升华到对“美本身”的虔诚追求,这个过程,正是对情欲的超越与升华。 我们还将探讨,柏拉图所说的“生殖在美中”(tokos en to kalo),如何体现了爱的升华。当爱者在美的激发下,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作品,这种“生殖”就具有了超越肉体繁衍的意义。它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一种灵魂的延续。例如,一个哲学家对智慧的爱,驱动他探索真理,著书立说,这就是一种“在智慧中生殖”。 本书也将辨析,为何柏拉图认为“美”是爱的最终归宿。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美”是最高的理念之一,它与“善”(Agathon)和“真理”(Aletheia)紧密相连。对美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真理与善的追求。爱,作为一种驱动力,最终将我们引向对这些最高实在的认识。 第四章:《会饮篇》的哲学意义与现代启示 《会饮篇》并非一部过时的古代哲学文本,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书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会饮篇》提供了一种看待情感的独特视角。它告诉我们,情感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它们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渴望与追求。通过对“爱”的阶梯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情感的来源与去向,从而更理性地处理情感关系。 其次,《会饮篇》对“美”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教育的哲学基础。它引导我们认识到,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感官愉悦,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秩序与和谐。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在艺术、文化乃至于日常生活中,培养更深刻、更持久的审美情趣。 再者,柏拉图的“爱之阶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我提升的哲学路径。它鼓励我们不断超越当前的局限,从感官世界走向精神世界,从个体走向普遍,最终追求更高的真理与智慧。这种追求,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本书还将探讨,《会饮篇》对“爱”的理解,如何能启示我们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情感困境。在消费主义和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们对“爱”的理解可能变得碎片化、浅薄化。重温柏拉图关于“爱”的深刻论述,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对情感的敬畏之心,并重新思考“爱”的真正价值。 结语 《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旨在通过对柏拉图《会饮篇》的细致疏理与深入辨析,揭示其中关于“爱”、“美”与“真理”的深刻哲学内涵。本书并非止步于对文本的简单解释,而是力图通过严谨的学术论证,呈现柏拉图思想的逻辑力量与持久魅力,并为当代读者提供一种理解情感、认识美、追求真理的哲学路径。我们相信,每一次对经典的深入回溯,都是一次对自身思想的重塑与提升。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学和哲学都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必须说,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作者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出色,很多关键概念的引述和对比,都标注得清晰明了,这对于深入理解文本的复杂性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进行“义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他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展示了不同学派对同一段落可能产生的不同解读,然后通过严谨的论证,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氛围,让我阅读起来更有参与感。全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典雅,用词考究,读起来有一种韵味,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语调。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著作,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促使我去思考:在今天这个充斥着速食爱情观念的时代,我们对“爱”的理解是否已经变得过于扁平化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回归源头的可能,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种源远流长、直指本源的深刻情感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古典又带着一丝神秘感的排版,让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拿到手里,质感也很好,厚厚的,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其实我不是专门研究哲学的,但对古代的爱情观一直挺好奇的,尤其是柏拉图这个名字,感觉就跟“理想”搭上了边。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听起来有点“硬核”,但书里的语言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作者的笔触很细腻,像是带着你慢慢走进了那个古希腊的雅典,去聆听那些智者们关于爱与美的讨论。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对话场景时,那种氛围感营造得特别到位,你能感受到人物之间思想的碰撞,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习以为常的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我们现在说的“柏拉图式爱情”,到底在柏拉图的原意里是什么样子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入且多维度的解读。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爱是高尚的”,而是层层剥开,让你看到这种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这种探究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梳理不同观点时的那种清晰的逻辑线索,即使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形而上学概念,也能用比较易于理解的方式带过去,非常适合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非常棒,细节之处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应有的尊重,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加分项。我一直认为,要理解柏拉图的“爱之理念”,必须先跨越语言和时代设置的障碍,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作者的解读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将柏拉图的论述孤立看待,而是将其放置在了古希腊的哲学谱系中进行考察,并与其他思想家进行了微妙的比较。这种宏大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当时思想气候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书中一些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哲学术语,作者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和说明,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获得的不仅仅是对柏拉图思想的理解,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训练,学会了如何从表象深入本质,如何不满足于字面意义,而去追问事物背后永恒的“形式”或“理念”。这对我日常的思考和判断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显得很有分量感,那种沉稳的米白色书页和字体间距,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使是晚上在台灯下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一开始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是“义疏”,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解释柏拉图原文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非常吸引人。他没有满足于表面意思的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词汇在当时的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着一位非常博学的向导,在雅典的街头巷尾,聆听那些关于“爱之神”的精彩辩论。书里对那些对话场景的重构,不仅仅是文字的复述,更像是一种情景再现,让你能体会到对话者们那种激昂的情绪和深刻的思考。特别是对“美之阶梯”的阐述,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原文的神秘感,又给予了现代读者必要的解释和引导,让人能更好地理解这种由具体之美上升到理念之美的过程,读完后感觉对“追求真理”这件事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设计很适合携带,封面设计低调却不失格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是一份值得郑重对待的知识馈赠。我个人对古典文献的疏理类书籍一向比较挑剔,很多要么是翻译腔过重,要么就是解读过于跳跃,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柏拉图原著中散落的哲学丝线,细致耐心地编织成一张完整而富有逻辑的网。阅读体验中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对话中人物性格的捕捉非常到位,苏格拉底的机智、阿尔喀比亚德的炽热,都跃然纸上。这使得抽象的哲学探讨不再是枯燥的思辨,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和戏剧冲突。通过这本书,我体会到《会饮》的核心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讨论同性之爱或异性之爱,而在于探寻“美”本身是如何激发人类超越肉体、追求永恒价值的内在驱动力。作者的论述层次分明,逻辑递进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跟着他完成了对“爱之梯”的攀登。

评分

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

评分

《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是在多种译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来,译者充分尊重原文,将其客观地翻译为现代汉语。《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的出版,当可正本清源,为相关研究者打通障碍、铺平道路,同时也能让国人明了西方文化和基督教语境下爱的根本取向,以及这个取向的可取、限度和局限。

评分

值得细看的书,有思想内涵

评分

值得细看的书,有思想内涵

评分

很好的书,这没得说的!

评分

希望这样的书多出一些,有助于深入理解哲人的思想

评分

柏拉图《会饮》义疏自古以来,书便是人类灵魂的伴侣,在中国,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警示;在西方,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格言。处于不同的社会时期,身在不同的术业当中,名家学者们各抱着不同的阅读心态,有些是书迷,有些是书痴,有些是书的攫取者,有些是书的捍卫者;同时他们形成了迥异的阅读习惯,甚至由此产生了许多佳话。当我们走进这个名家阅读的大观园,一定会被他们读书的故事深深吸引,更会为他们的读书心得和做人智慧颔首赞叹。上周著名主持人梁文道来到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时,给深圳市民提到一个阅读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更有效率的办法,就是读得更多。其实在历史上,这种“读得更多”而成为大学问家的例子比比皆是。鲁迅就对青年提出读书应博览的建议。他认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

评分

什么才是柏拉图式的爱

评分

一代文豪老舍的阅读习惯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印象法”。他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则喜欢“厚薄”法。他认为,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寻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的阅读法有极为幽默的名字:“牛嚼”与“鲸吞”。“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而“鲸吞”则是指,鲸类中的庞然大物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知识是强壮不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