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及植被恢复技术系列丛书:破坏山体的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

造林及植被恢复技术系列丛书:破坏山体的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传荣,董智 著
图书标签:
  • 造林
  • 植被恢复
  • 水土保持
  • 生态修复
  • 山体绿化
  • 荒山治理
  • 生态工程
  • 林业技术
  • 环境科学
  • 土壤侵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068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10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字数:3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破坏山体的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依托山东省生态省建设科技创新工程“荒山绿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项目,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研究工作的总结。其针对建筑采石、采矿及公路修建造成的破坏山体植被、生态与景观破坏问题,采用森林培育学、水土保持工程学及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破坏山体的植被恢复关键技术与模式,并编制了技术规程,开发了专家决策系统。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破坏山体的形成及其危害
1.2 植物群落演替研究进展
1.3 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4 破坏山体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1.5 破坏山体植被重建技术
1.6 破坏山体地力维持技术
1.7 研究中的问题和趋势
1.8 目的、内容与意义
1.9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地点概况
2.1 淄博市破坏山体概况
2.2 烟台市破坏山体概况
2.3 蒙阴县破坏山体概况

第三章 破坏山体立地分类与评价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宝山废弃采石场山体自然恢复初期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建议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破坏山体植被快速恢复的生态设计
5.1 规划整体思路
5.2 整地技术设计
5.3 排灌设施规划
5.4 植物材料选择
5.5 配置模式设计
5.6 抚育管理
5.7 投资概算
5.8 讨论与建议
5.9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立地条件综合治理技术
6.1 常规整地技术+
6.2 立地再造技术
6.3 地形整治技术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植物材料选育
7.1 试验材料与水分处理
7.2 观测指标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破坏山体植被恢复树种选择及其抗旱性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模式
8.1 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技术
8.2 采石场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模式
8.3 公路边坡造林绿化与植被恢复模式
8.4 尾矿库综合治理植被恢复模式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破坏山体现有植被恢复模式的分析
9.1 研究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3 讨论
9.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集成技术及其专家决策信息系统研制
10.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2 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集成技术
10.3 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专家决策信息系统研制
10.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精彩书摘

随着景观生态与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已由单纯的绿化为主向绿化为主导,兼顾净化、美化、亮化、香化等多功能化方向转变。本研究立足于山东省破坏山体现状,开展了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植被演替规律、植被快速恢复生态设计、立地条件综合整治技术、植物材料选育、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模式、植被恢复模式效果分析及植被恢复技术专家信息系统研究。其目的一方面是创建一个技术体系,为林业、园林、工程绿化等行业提供一整套破坏山体植被恢复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另一方面是为政府决策提供一个科学依据,加快区域内破坏山体的综合整治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为从事破坏山体植被恢复的人员提供有效地实践指导和咨询服务。
基于上述目的,结合本项目在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方面的研究与示范形成的成果,现进一步将各项关键技术整合成一整套完整的技术集成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立地综合整治、植物材料选育、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模式和抚育管理等措施。
各项关键技术的核心内容、适用条件、注意事项及抚育管理与档案管理等详细内容参见附件《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

前言/序言


造林及植被恢复技术系列丛书:破坏山体的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 前言 山体,作为地球的脊梁,承载着无数生命,调节着区域气候,涵养着宝贵的水源。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大规模的矿产开发、工程建设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诸多山体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功能衰退,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面对日益严峻的山体生态退化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并推广科学、高效的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技术。本书系“造林及植被恢复技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专注于探讨破坏山体的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这一复杂而关键的领域。本书的编写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当前国内外在处理受损山体生态修复方面的先进理念、关键技术、成功案例及发展趋势,为林业工作者、生态修复专业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各界提供一本权威、实用的参考指南。 本书的出版,旨在填补当前相关领域在系统性、实践性论述上的空白,以期为扭转山体生态恶化的局面,重建健康、稳定的山体生态系统,提升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章:山体破坏的成因与生态影响 1.1 山体破坏的主要成因分析 1.1.1 矿产开发活动:露天采矿、地下采矿对山体地貌、土壤结构、地下水系的破坏;废石堆场、尾矿库的形成及其环境影响。 1.1.2 工程建设活动:道路修建、水电站建设、城镇化扩张对山体坡面的开挖、填埋、改变自然坡度;施工过程中的植被损毁与土壤扰动。 1.1.3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陡坡耕作、过度放牧、林地砍伐、毁林开荒等活动导致的土壤侵蚀和植被退化。 1.1.4 自然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山体形成的物理性破坏。 1.1.5 污染: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倾倒对山体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有机物污染。 1.2 破坏山体的生态影响评估 1.2.1 生态系统结构破坏: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群落结构失调。 1.2.2 土壤退化: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流失,土壤侵蚀加剧,土壤结构破坏。 1.2.3 水资源影响: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增加,河流含沙量升高,地下水循环受阻。 1.2.4 气候调节功能减弱:局部地区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空气质量下降。 1.2.5 地质灾害风险增加:边坡失稳,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1.2.6 生态景观损毁:原有自然景观被破坏,景观破碎化,生态旅游和休闲功能丧失。 1.3 破坏山体的社会经济影响 1.3.1 农业和林业生产力下降。 1.3.2 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1.3.3 基础设施安全受到威胁,如道路、房屋、水库等。 1.3.4 灾害频发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3.5 影响区域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破坏山体造林绿化与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2.1 生态修复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 2.1.1 坚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将山体修复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过程。 2.1.2 考虑水、土、气、生、人等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治理。 2.1.3 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2.2 适应性与针对性原则 2.2.1 针对不同类型的山体破坏(如采矿边坡、工程弃土堆、水土流失区等)制定差异化的修复方案。 2.2.2 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恢复技术。 2.2.3 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态需求,制定可行的修复目标和策略。 2.3 循序渐进与分期实施原则 2.3.1 认识到山体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投入。 2.3.2 根据修复的紧迫性和难易程度,将修复任务分解为若干阶段,逐步推进。 2.3.3 优先解决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如水土保持、边坡稳定等。 2.4 经济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2.4.1 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效益比最优的修复技术和方案。 2.4.2 探索利用当地资源,降低修复成本。 2.4.3 建立有效的后期管护和监测机制,确保修复成果的长期稳定。 2.5 科学技术支撑与创新驱动原则 2.5.1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GIS、无人机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2.5.2 引入先进的造林、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技术。 2.5.3 鼓励技术创新,研发适用于破坏山体修复的新技术、新材料。 2.6 整体策略框架 2.6.1 修复前期:调查评估、规划设计。 2.6.2 修复中期: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2.6.3 修复后期:植物抚育、效果监测、巩固提升。 第三章:破坏山体造林绿化的关键技术 3.1 工程措施与土壤改良技术 3.1.1 边坡防护与稳定技术:削坡、压实、砌筑挡土墙、设置锚杆、喷浆锚固等。 3.1.2 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梯田、沟道、拦沙坝、集雨工程等。 3.1.3 表土剥离与回填:对受损土壤进行修复或引进优质表土。 3.1.4 土壤改良: 3.1.4.1 物理改良: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 3.1.4.2 化学改良:调整土壤pH值,补充必需的营养元素,去除或固定有害物质。 3.1.4.3 生物改良:种植固氮植物、施用微生物菌剂,提高土壤肥力。 3.1.5 灌溉与排水系统建设:满足植物生长所需水分,避免土壤水分过度饱和。 3.2 生物造林技术 3.2.1 优良植物种质资源选择: 3.2.1.1 耐旱、耐贫瘠、耐瘠薄的先锋树种和灌木。 3.2.1.2 固氮能力强的豆科植物。 3.2.1.3 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草本植物。 3.2.1.4 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 3.2.1.5 观赏性、生态效益兼备的乡土物种。 3.2.2 育苗技术: 3.2.2.1 裸根苗、容器苗、营养袋苗等不同类型苗木的生产与选择。 3.2.2.2 容器苗的优势与应用(保水保肥、提高成活率)。 3.2.2.3 种质资源收集、选育与繁殖技术。 3.2.3 植树造林方法: 3.2.3.1 穴植、沟植、带状植树、块状植树等。 3.2.3.2 坡面植树的技术要点:选择适宜的种植穴,合理控制株行距。 3.2.3.3 植树时机的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 3.2.4 混交林营造技术: 3.2.4.1 乔灌草结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4.2 氮素循环促进:合理配置固氮植物。 3.2.4.3 结构优化: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结构。 3.2.5 机械化造林技术:沟施肥、整地、植苗等环节的机械化应用。 3.3 植被恢复技术 3.3.1 封山育林与封沙育林:人工辅助与自然恢复相结合。 3.3.2 草种建植技术: 3.3.2.1 土地准备与土壤改良。 3.3.2.2 草种选择与配比。 3.3.2.3 播种或撒播技术。 3.3.2.4 覆盖物技术:秸秆覆盖、生物降解覆盖物等,提高成坪率。 3.3.3 灌木栽植与封育: 3.3.3.1 灌木篱、灌木丛的营造。 3.3.3.2 适宜区域:陡坡、贫瘠地、容易被侵蚀的区域。 3.3.4 植被护养与管理: 3.3.4.1 早期抚育:除草、松土、培荗、补植。 3.3.4.2 病虫害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3.3.4.3 森林防火:建立防火体系,提高防火意识。 3.3.4.4 避免过度放牧,保护新生植被。 3.4 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应用 3.4.1 生物可降解材料:如生物炭、生物复合物、保水剂等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3.4.2 遥感与GIS技术:用于场地选择、生态监测、效果评估。 3.4.3 无人机技术:用于播种、喷洒、监测等。 3.4.4 基因工程与分子标记技术:用于选育优良抗逆品种。 第四章:不同类型破坏山体的修复实例分析 4.1 矿山采空区及废石堆场修复 4.1.1 典型案例分析:某露天煤矿采坑修复、某采石场边坡生态治理。 4.1.2 关键技术应用:地形重塑、土壤修复、耐瘠薄植物群落构建。 4.2 工程弃土堆及高边坡绿化 4.2.1 典型案例分析:某高速公路两侧弃土堆绿化、某水库移民安置区边坡防护。 4.2.2 关键技术应用:削坡减缓、排水设施、草本及灌木先锋群落建植。 4.3 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 4.3.1 典型案例分析:某流域严重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还草、某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 4.3.2 关键技术应用:梯田建设、沟道治理、乔灌草结合的水土保持林体系构建。 4.4 污染山体的生态修复 4.4.1 典型案例分析:某重金属污染矿区植被恢复、某工业区周边山体绿化。 4.4.2 关键技术应用:植物修复技术(超富集植物、耐重金属植物)、土壤固定技术。 4.5 城市周边受损山体的生态景观恢复 4.5.1 典型案例分析:某城市近郊的废弃矿山公园建设、某山区居民区周边绿化。 4.5.2 关键技术应用:生态景观设计、乡土观赏植物应用、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第五章:破坏山体造林绿化与植被恢复的监测与评估 5.1 监测目标与内容 5.1.1 生态恢复进程监测:植被覆盖度、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化。 5.1.2 土壤状况监测:土壤侵蚀速率、土壤肥力、土壤结构。 5.1.3 水文状况监测:径流、渗漏、地下水位。 5.1.4 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固碳能力、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 5.1.5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生态旅游、景观改善、灾害风险降低。 5.2 监测方法与技术 5.2.1 样地调查法:固定样地、样带的建立与定期调查。 5.2.2 遥感技术: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评估植被覆盖度、NDVI等。 5.2.3 GIS技术:空间数据管理、分析与制图。 5.2.4 无人机技术:高精度影像获取、三维建模。 5.2.5 生态指标监测:土壤采样分析、水质分析、生物多样性调查。 5.3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3.1 生态恢复的有效性指标。 5.3.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 5.3.3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标。 5.3.4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5.4 监测与评估结果的应用 5.4.1 及时调整修复策略和管理措施。 5.4.2 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应用。 5.4.3 为后续的生态修复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5.4.4 促进公众对生态修复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第六章:破坏山体造林绿化与植被恢复的挑战与展望 6.1 面临的挑战 6.1.1 恶劣的自然条件:干旱、贫瘠、高温、低温、强风等。 6.1.2 复杂的地质环境:不稳定坡体、易塌陷土层。 6.1.3 严格的法规与政策:涉及土地权属、开发审批等。 6.1.4 资金投入与技术推广的局限性。 6.1.5 社会认知与参与度不足。 6.1.6 长期管护的难度与成本。 6.2 未来发展趋势 6.2.1 生态修复的精细化与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 6.2.2 生物技术的突破: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6.2.3 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的融合:开发生态产品,促进可持续发展。 6.2.4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创新:建立健全生态修复的市场化机制。 6.2.5 公众参与与社会协同: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修复格局。 6.2.6 恢复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结语 破坏山体的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它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关系到人类生存的根基和未来。本书的编写,希望能为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们期待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山体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滋养生命、造福人类的绿色宝库。 编委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看完一本关于微电子制造流程的专业教材,坦白说,一开始我对那些复杂的半导体工艺流程感到头晕目眩,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实在太赞了。它没有直接扔给你一堆公式和参数,而是先用形象的比喻和流程图,将整个硅晶圆的“生命周期”梳理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关于光刻和刻蚀环节的深入讲解,作者巧妙地结合了物理和化学原理,使得原本抽象的纳米级操作变得可视化。每章末尾的“思考与实践”环节,更是点睛之笔,引导读者去思考工艺参数微小变化对最终芯片性能的影响,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胜于死记硬背。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与前沿技术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一本“武功秘籍”,实用性爆表。

评分

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读完这本关于深海热液喷口生态系统的科普读物,它真的让我对地球生命力的理解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叙事像是一部精彩的探险纪录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下潜至数千米深海,亲眼目睹那些依赖化学合成而非光合作用的奇特生物群落时的震撼。它详细介绍了嗜热古菌和巨型管虫群落的能量获取机制,那些数据和化学生物学术语被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包裹了起来,即便是生物学背景薄弱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的奥秘。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这些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形式,对于我们在其他星球寻找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更是一次对生命起源和适应性的哲学叩问。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后殖民时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专著,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局限于探讨马尔克斯的经典作品,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智利和阿根廷的当代作家群像中去。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福柯和萨义德的理论框架,去解构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隐藏的对权力结构和文化身份的深刻反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历史背景资料去理解那些复杂的象征意义,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极大挑战,但也带来了无尽的乐趣。书中对“记忆的碎片化重构”这一母题的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创伤记忆如何在文学中寻求一种非线性的表达出口,这种对文学与社会学交叉领域的精妙把握,让我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书,那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绿色空间规划的新世界。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堆砌植物,更重要的是探讨了人与自然在城市环境中的和谐共生。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气候带下的本土植物选择,这对我们这种南方城市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垂直绿化”的深入剖析,那些案例展示的不仅是美观,更是对建筑能耗的实际影响,读完之后,我立刻开始思考自己小区的阳台改造方案,那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叙事方式,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丝毫没有枯燥感。它强调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理念,比起那些只谈风花的园艺指南,显得更有深度和远见。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城市绿化的全新框架,让我认识到绿化不再是点缀,而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评分

翻开这本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厚重著作,我几乎被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作者似乎拥有无穷的耐心去梳理自先秦到近代的每一位文论家的思想脉络,并用极其精准的语言去界定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诗言志”与“缘情体物”这两大流派的辩证分析,那种将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与文人个体经验相互交织的论述手法,极具说服力。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只做表面介绍,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层层剥开其内在逻辑。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晦涩的术语,需要反复推敲,但每当攻克一个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无疑是专业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对于拓宽一个文学爱好者视野的帮助也是巨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