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mall-Sized Hollow Block Masonry Buildings]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mall-Sized Hollow Block Masonry Building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砌块
  • 砌体工程
  • 建筑标准
  • 行业标准
  • 砌筑
  • 空心砌块
  • 建筑技术
  • 规范
  • 中国人民共和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501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mall-Sized Hollow Block Masonry Building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9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9]8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内容: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和砌体的结构设计计算指标,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设计,小砌块砌体静力设计,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静力设计,抗震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等。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材料和砌体的结构设计计算指标
3.1 材料强度等级
3.2 砌体的结构设计计算指标

4 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设计
4.1 建筑设计
4.2 建筑节能设计

5 小砌块砌体静力设计
5.1 设计基本规定
5.2 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5.3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5.4 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
5.5 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
5.6 受剪构件承载力计算
5.7 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5.8 -般构造要求
5.9 砌块墙体的抗裂措施
5.10 框架填充墙的构造措施
5.11 夹心复合墙的构造规定
5.12 圈梁、过梁、芯柱和构造柱

6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静力设计
6.1 设计基本规定
6.2 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6.3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6.4 构造措施

7 抗震设计
7.1 一般规定
7.2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7.3 抗震构造措施

8 施工
8.1 材料要求
8.2 砌筑砂浆
8.3 施工准备
8.4 墙体施工基本要求
8.5 保温墙体施工
8.6 芯柱施工
8.7 构造柱施工
8.8 填充墙体施工
8.9 单层房屋非承重围护墙体施工
8.10 配筋小砌块砌体施工
8.11 管线与设备安装
8.12 门窗框安装
8.13 墙体节能工程施工
8.14 雨期、冬期施工

9 工程验收
9.1 一般规定
9.2 小砌块砌体工程
9.3 配筋小砌块砌体工程
9.4 填充墙小砌块砌体工程

附录A 单排孔普通混凝土砌块灌孔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附录B 小砌块砌体的热惰性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C 小砌块夹心砌体热阻计算方法
附录D 孔洞中内插、内填保温材料的复合保温小砌块砌体的热阻和热惰性指标
附录E 墙体传热系数及热惰性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F 影响系数
附录G 填充墙砌体植筋锚固力检验抽样判定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结构工程的基石:现代土木工程材料与施工技术深度解析》 前言:构建未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那些决定建筑结构安全、耐久性与可持续性的核心材料特性、先进制造工艺以及精细化施工控制技术。我们立足于当前全球工程界对高性能、环境友好型结构体系日益增长的需求,力求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工程指南。本书内容覆盖了从基础材料的微观结构到宏观工程性能的评估方法,侧重于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科学建模和精确控制的现代工程思维。 第一部分:先进结构材料的本构理论与性能表征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础,重点剖析了当代结构工程所依赖的关键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特种钢材以及复合材料——的内在物理化学机制及其对外部荷载的响应规律。 第一章:高性能混凝土的细观力学与长期性能 详细阐述了现代高强度、高韧性混凝土体系的设计理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质量配比控制,而是深入探讨了胶凝材料的矿物学组成、级配优化对水胶比影响的精细调控。重点分析了纤维增强(如聚合物纤维、钢纤维)对混凝土抗裂、抗冲击性能的提升机理,特别是纤维与基体界面过渡区(ITZ)的微观结构如何影响整体材料的耐久性。引入了基于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的本构模型,用以描述混凝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非线性变形和最终破坏过程,包括开裂扩展速度和残余承载力的预测方法。 第二章:钢结构材料的疲劳与焊接性能 本章聚焦于现代钢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疲劳可靠性和焊接质量控制。首先,系统梳理了不同等级结构钢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S-N曲线绘制与寿命预测方法,特别是针对节点区域应力集中效应的评估。其次,对焊接过程中的热输入控制、残余应力分布及其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引入了无损检测(NDT)技术在评估焊缝内部缺陷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超声波相控阵(PAUT)和数字射线成像(DRS)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与数据解读。 第三章:新型复合材料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潜力 探讨了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在结构加固、抗震以及特殊结构(如海洋平台)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CFRP、GFRP等材料的各向异性力学特性,以及它们与现有混凝土或钢结构的粘结机制。着重讨论了材料的老化效应、长期环境侵蚀(如耐湿热性能)的评估方法,并提出了适用的设计规范与安全裕度确定原则。 第二部分:精细化施工控制与结构健康监测(SHM) 本部分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关注如何将先进材料的潜力通过精湛的施工技术转化为可靠的工程实体,并通过现代传感技术确保其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 第四章:现代浇筑与成型技术对结构质量的影响 本书详细论述了泵送、振捣、养护等关键施工环节对最终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影响。针对超高泵送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SCC)的施工特性,探讨了离析倾向的控制、模板压力管理以及真空辅助脱水等技术。特别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对比分析,重点解析了内外温差导致的开裂风险及对策。 第五章:特种工程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 本章集中于复杂结构体系的建造挑战。内容涵盖大跨度预应力结构(如后张法预应力体系的张拉与锚固控制)、高耸结构(如超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控制与风洞试验反馈的施工调整。对于深基坑工程,详述了地下连续墙、咬合桩等支护体系的施工顺序、止水效果评估与地下水文地质的动态反馈机制。 第六章:结构健康监测(SHM)的理论集成与数据驱动决策 本章是全书的亮点之一,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结构长期安全。系统介绍了分布式光纤传感(FBG)、压电传感器网络在结构应力、应变、振动响应监测中的部署策略。深入解析了如何从海量传感器数据中提取有效的环境耦合响应信息,并结合有限元模型进行模型修正(Model Updating)。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基于状态评估的、可预测性的维护决策支持系统,指导结构修补和延寿设计。 第三部分:结构可靠性评估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部分旨在提升工程师对结构可靠性指标的理解,并推广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的结构维护理念。 第七章:基于概率的结构可靠性分析(PSR) 超越传统的容许应力设计,本书详细介绍了极限状态设计理论(LSD)的概率基础。阐述了荷载模型、材料强度模型的分部安全系数确定方法,并引入了一阶可靠性指标(FORM)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在复杂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地震荷载和极端风荷载在可靠性分析中的不确定性量化。 第八章:既有工程结构的性能评估与寿命延展 针对大量服役中的工程结构,本章提供了系统的诊断流程。内容包括基于无损检测数据的结构损伤识别、剩余寿命评估的数学模型,以及材料性能的现场退化率校准。深入探讨了材料替代修复(如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C进行局部修复)和结构增强(如外加支撑、体外预应力)的技术选择与效果验证标准。 结语: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结构工程 本书的编写旨在提供超越特定规范限制的工程视野,培养读者理解材料科学的深度、掌握施工技术的精度以及运用可靠性理论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从而为构建更安全、更经济、更可持续的工程环境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规范,说实话,初次翻开时,那密密麻麻的条文和各种复杂的参数指标,差点让我望而却步。我当时正准备接手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到大量砌体结构的加固和局部拆改,急需一本权威且实用的指导手册。我本来指望着它能像一本施工工艺图集那样,直接提供现成的节点大样,结果发现它更多的是在构建一个理论框架和验收标准体系。比如,关于砌块的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它详细到连试样的制备湿度、养护周期都有严格要求,这对于我们项目现场的质量控制人员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其精确的“标尺”。然而,对于现场突发状况的处理,比如在低温环境下施工,对砂浆的和易性、初凝时间的影响,书中更多的还是引用了通用的建筑施工规范,针对“小型空心砌块”特性的现场快速调整经验分享相对较少。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各种“设计轴线偏心距”和“砌缝垂直度允许偏差”背后的力学原理,这对于深化图纸设计非常有帮助,但对于一线工人的操作指导,我还是需要结合更直观的施工交底材料才能真正落地。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结构工程师和质检工程师的“教科书”,而非面向一线工人的“操作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国家层面对“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应用设定的红线和准绳。考试的题目往往就来源于这些规范的细枝末节,比如计算砌体受压承载力时,折减系数的取值范围,或者在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时,构造柱与砌体拉结的间距要求。我花费了最多的时间去记忆那些表格中的数字和公式中的符号定义。但作为一名实务工作者,我总觉得这本书在“如何做”和“为什么这么做”之间,存在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它告诉你“必须这样做”,但很少解释,如果偏离了这个标准,在实际荷载作用下,结构失效的模式会是哪一种,或者说,这种偏离在什么安全裕度下是可接受的。对于考试来说,它是圣经;但对于工程实践中面对复杂多变现场条件的工程师来说,它更像是一本高冷的参考手册,需要配合大量的工程经验和案例分析才能真正融会贯通。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欲望,标准的行业规范样式,字体小,行距密,完全是以信息密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我个人更倾向于通过视频教程或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来学习新的技术规程。这本书的主要功能性体现在其索引和交叉引用机制上,当我需要查找关于“砌体墙体保温构造”时,它会立刻指向另一个相关的保温设计规范的章节号,这对于快速定位信息链条至关重要。但如果跳出查找具体条文的场景,尝试通读学习,体验感非常差。更让我感到困扰的是,书中大量使用缩写和专业术语,如果不是每天都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人,光是理解这些术语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词汇表,这极大地增加了非专业人士的入门门槛。它无疑是技术领域内权威的“工具书”,但绝不是一本适合普通读者“走进”混凝土砌块世界的“入门读物”,它对读者的专业背景要求极高,几乎不具备任何自我导引式的学习功能。

评分

我是一名建筑历史与保护领域的学者,对砌体材料的演变非常感兴趣。我更关注的是,在工业化生产标准化的今天,这种特定材料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沿革”是如何被纳入现代规范体系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主流的、被国家认可的“最佳实践”。通过它,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早期简易的烧结砖到如今标准化的混凝土空心砌块,建筑工业体系是如何通过标准化来保证大规模建设的质量一致性的。例如,书中对砌块的尺寸偏差控制,体现了现代机械化生产对材料均一性的极致追求。然而,对于那些采用地方特色材料、或遵循传统工艺制作的、但性能经过验证的砌块建筑的改造,这本书的适用性就显得有些僵硬。它更强调的是“新建筑的规范化”,对于“旧建筑的差异化管理”方面的指导性描述相对较弱,这使得我们在处理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加固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类比和折算工作,才能勉强套用其中的某些条款,期待未来能有更细致的“历史建筑材料兼容性”章节。

评分

我是一名从事建筑材料研发的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自然是新型砌块材料的性能边界和耐久性评估。这本书在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这些宏观层面上,给出了非常扎实的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关于空心率对砌块热工性能和声学性能的影响分析,虽然是以规范条文的形式出现,但背后蕴含的材料科学逻辑是相当清晰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抗渗等级”的确定标准,这对于我们在研发具有特殊防水要求的砌块产品时,提供了关键的性能指标参考。不过,对于当前市场上涌现出的各种复合材料填充的轻质砌块,书中涉及的内容略显保守和滞后,似乎更多是基于传统的实心或常规空心砌块体系。我期待未来修订版能够加入更多关于绿色建材、保温隔热一体化砌块的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成熟技术的规范化管理上。它在“标准”的严肃性上做到了极致,但在“前沿探索”的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评分

图集中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墙、梁、楼面与屋面板(有梁楼盖及无梁楼盖)等构件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部分内容。

评分

存在

评分

(职业没有贵贱,我们要做的是不管什么职业都能用心去做,都能把它出色的完成,就像那句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我们何必选择哭呢?同样的道理,认真也是一做不认真也是一做,而对于工作而言,认真与不认真对结果产生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对自己不满意的工作敷衍了事呢?

评分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1》是对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04G101—4《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的修编。本次修编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 1.2010、《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等新规范对图集中标准构造详图部分进行了修订;结合设计人员习惯对制图规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修编将原03G101—1、04G101—4内容合并为一本,将原08G101—5中地下室部分内容与上部结构协调统一后编入,适用于基础顶面以上结构施工图设计,方便设计施工人员使用。

评分

,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价格可以,购买方便,送货上门,网购就是好,我一下买了好几本书

评分

..................................

评分

本图集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一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结构施工图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有梁楼盖及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的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评分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生产及应用技术,对材杰的理解

评分

,和书店的比较过了,应该是正版图书。价格可以,购买方便,送货上门,网购就是好,我一下买了好几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