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于1951年间写下七万字长函《论六经》,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并恳代陈毛公赐览”。《论六经》集中呈现了熊十力对儒家经典的革命性阐释,也体现了熊十力一生对共和主义始终不渝的关切。通过释读这篇长函,结合熊十力在1949至1951年间刊印的其他文集《韩非子评论》(原题“正韩”),本稿尝试探究熊十力经学思想与革命精神的关联,以及儒家心学与西方启蒙哲学的内在亲缘,进而理解共和精神给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文化的品质打下的深刻烙印。
作者简介
刘小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近年主要致力于古典诗学、宗教学,西方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包括.《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圣灵降临的叙事》,《刺猬的温顺》,《现代人及萁敌人,公法学家旌米特引论》、《儒教与民族国家》、《重启古典诗学》、《施特劳斯的路标》等等。
目录
引言
一 走向新共和
二 发孔子微言
三 革命与唯识
四 革命与心性
五 有道与极权
六 心体与自由
七 圣人与独裁
八 天人共和国
九 颠覆天下篇
余绪
附记
精彩书摘
君子有君子之乐,小人有小人之乐,民人也有与君子之乐不同的乐,关键原因在于“性命不同矣”。用现在的话说,按英美自由主义主张,君子、小人、民人之乐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自由,不可强求一律,只要不妨碍他人,各类性命之人都可以自取其乐,而且受到“刑政”的保护。这段经文显然不能用来为英美式自由主义的“治道”作证,否则只能证明英美式自由主义缺乏教化,因为《乐记》经文预设了“以道制欲”的正当性,价值自由论维护各种“欲”的自由,在《乐记》作者看来当然是缺“德”。但这段经文预设的前提,也不能用来为十力的自由民主理念作证,因为经文预设的人之心性差异等于预设了人的天性差异的不平等。
有了这些阅读准备之后,我们再来看十力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就会获得切实的、甚至举一反三的教益。与我们的笨拙读法读出的经文理解不同,十力说,这段经文说的是,人人(指庶众)都可以达到“以道制欲”的境界。十力的论证是这样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君子乐得其道”的“道”,意思是人心起念时的“照察”,如此“照察”指示人心应当还是不应当让此念变成实际行为,也就是抉择应当还是不应当去做。十力告诉我们,佛家把这“照察”叫做“觉”,儒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称为“良知”,术词不同,意思是一回事。但为什么经文用“道”这个字呢?那是因为,人人天性上与生俱来都有这个“良知”,这“良知”既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又是“天地万物同有的”本性,或者说,“道”既是宇宙本体,又具体地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十力说,谁只要“深深参究”一番,就不难体知这“道”理。可是,我们从经文中看到,“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心境]形焉……”(《乐记》)——这意思是说,民人之性含血、气、心、知(智)等杂然情性,因此会有喜、怒、哀、乐无常心象。在具体物境的触动下,民人会产生不同的心境。经文随之具体描述了六种不同的音象,分别对应六种民人心象:思忧、康乐、刚毅、肃敬、慈爱、淫乱。正因为民人情性杂然,经文随之说到先王为何制礼作乐:“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既然经文并没有说民人的心性具有哪怕是“良知”或“觉”的潜能,我们就可以说,《乐记》作者的心性远不及十力的心性高,还没有经过一番“深深参究”的功夫,因此这位圣人还理解不到自己所说的“君子乐得其道”的“道”就是“良知”。
……
前言/序言
共和与经纶: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辨正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