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线译丛第一辑中出版了阿兰·巴丢的《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是巴丢对维特根斯坦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的专题解读。克里普克这本书则是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哲学研究》的解读。这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维特根斯坦的巨大阴影下,谨慎地截取了他思想的一个部分严阵以待,当然这必定基于他们对维特根斯坦整体思想的把握;作为杰出的解读者,也必定在思想对弈中显示出其自身的不凡功力和思想特色。
就像读巴丢那本书一定要手边放一本《逻辑哲学论》一样,读《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这部传说中的“克里普克斯坦”,也一定要像克里普克建议的那样,和《哲学研究》一起读。这本书既适合哲学系教师在开设《哲学研究》专题课时使用,也适合那些雄心勃勃的读者在打算独自攻克维特根斯坦著作时参考。
两本书,不,四本书可以同时并置案头,细细对比深读。
克里普克这本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著作,是维特根斯坦研究文献中的必读书。本书是该著作在国内的中译本。如书名所示,这份解读是围绕著名的“私人语言”和“规则”问题来展开的。克里普克表示,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独特的论证方式抓住了他,促使他以这本书的形式,来一步步厘清对维特根斯坦论证过程的理解。
克里普克是维特根斯坦少有的杰出读者之一,他谦逊地声称在这本书中自己的主旨是跟随维特根斯坦的步骤,忠实呈现《哲学研究》中重要问题的展开思路,在解决自己的疑惑的同时,帮助其他哲学专业的师生更深入地理解维特根斯坦。事实上这本书深深地打上了克里普克自己思想的烙印,既可以看作是《哲学研究》的辅助读物,毫无疑问也是研究克里普克在逻辑学、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建树的必读之作。
索尔·克里普克(Saul A.Kripke),美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纽约城市大学研究中心哲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起,克里普克在数理逻辑、数学哲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就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他像维特根斯坦一样出版著作极少。克里普克在逻辑学特别是模态逻辑方面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也因此对分析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命名与必然性》(Naming and Necessity, 1980),国内早有中译本问世。
译者周志羿,四川成都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任教于山东大学。于2014年创立“思与修”哲学研究所。
索尔·克里普克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中的核心论证进行了非比寻常的深刻思索,给出了异常清晰且生动的说明……这本书具有读者可以期待的全部的清晰性、深刻性和简约性。
——P.F.斯特劳森(P.F.Strawson)
精细,有耐心,极具洞见……含有对其他问题的尖锐讨论,例如趋势、对计算机模拟的运用,以及维特根斯坦与休谟、贝克莱的诸多相似性。这是典型的在平衡中进行澄清。
——西蒙·布莱克本(SimonBlackburn)
克里普克的阐释与观点,值得受到极大的关注。
——《哲学》(PhilosophicalBooks)
对维特根斯坦作品之核心论题的一次详细考察。
——《泰晤士高教增刊》(TimesHigherEducationSupplement)
克里普克首次成功地以一种杰出的方式,向当代英美主流哲学界阐释了维特根斯坦想要说的东西。
——《澳大利亚哲学杂志》(AustralasianJournalofPhilosophy)
导论
维特根斯坦式悖论
悖论的解决以及“私人语言”论证
附录 维特根斯坦与他心
索引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在我看来,是极其独特的,它兼具了严谨的学术性与近乎诗歌般的内在韵律。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最深奥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操作过程的天赋。例如,书中探讨“意义即用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语言日常应用的聚焦,让那些原本抽象的形而上学议题瞬间变得脚踏实地。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构建,而变成了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发出指令、如何纠正错误这些具体活动中的内在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顽固的诚实——他从不回避论证中的潜在困难,反而将这些困难本身视作揭示真相的必要环节。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真诚的探索感,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篇既定的论述,而是在一个思想的实验室里,与作者一起进行着一场精密而富有风险的实验。
评分这本书对语言的解构,可以说是彻底的、毫不留情的。它强迫我们直面我们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那种“不证自明”的假设。不同于以往许多哲学著作从普遍性或本质主义出发,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更像是一位人类学家,深入到一个特定社群的语言实践中去考察其运作的底层代码。我被书中关于“规则遵循的习惯性”和“理解的公共性”之间的微妙平衡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规则视为一套僵硬的、外在于个体的法律条文,而是将其置于一种不断被实践、被确认的动态网络之中。这种对语言社会维度的强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交流本质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谓的“思考”和“说话”,其实是深植于共同生活实践之中的一种高级技能,而非纯粹的、孤立的内心活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断舍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为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近乎黑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立刻给人一种严肃、厚重的学术氛围。初次翻开时,我被那种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深深吸引。作者对于核心概念的梳理,简直如同精密的钟表匠在打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论证的衔接都严丝合缝。尤其是对“游戏”这一隐喻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对某种行为的描述,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复杂社会互动和语言根基的大门。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咀嚼那些关于“遵循规则”的段落,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入口,作者的文字像指南针一样,虽然不直接给出终点,却清晰地标示了每一步应该采取的方向。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挑战,却也伴随着持续不断的顿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剥离我们日常语言习惯中那些不自觉的、潜藏的哲学预设,迫使我们从最基本、最原始的意义上重新审视“理解”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那种对传统形而上学观念的毫不留情的审视,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读完这部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上的“重塑”。这不是那种提供即时答案的读物,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读者主动参与的智力对话。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克制,他很少直接给出宏大的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平淡无奇的、但环环相扣的思辨练习,将读者一步步引向某个逻辑的临界点。特别是关于“私人经验是否可被公开交流”的讨论部分,简直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难题,作者的处理方式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陷入二元对立的陷阱,而是巧妙地利用日常情境的例子——比如如何判断别人是否在忍受同样的疼痛——来展现语言的公共性和规范性是如何在实践中被确立起来的。每一次的逻辑推进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但细想之下,其背后的哲学力度却足以撼动既有的认知结构。我不得不承认,有些章节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搁置一段时间再回来看,才能真正捕捉到那种微妙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哲学张力。
评分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极其内敛而有力的,它像是用最少的笔墨,描绘了最广阔的哲学疆域。作者对于概念界限的精准划定令人印象深刻,他似乎对每一个词汇都保持着一种近乎警惕的敏感。尤其是处理那些模糊地带——比如“模仿”与“理解”的界限,或是“私人感受”的公开表达的可能性——时,作者的论证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清晰度和冷静。读到后半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表达,它们背后的那些看不见的、由共同实践支撑起来的结构。这本书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哲学包袱,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重新审视最基本的事物。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获得的洞察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一部提供答案的百科全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加入一场关于“如何真正意义上理解彼此”的深刻探究。
评分维特根斯坦的地位不用多说,他的书都是经典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书的质量很棒!开始看书啦啦啦??
评分为了买书要凑单,为了评价凑字数!
评分很好的商品,在京东买最放心
评分不错
评分维特根斯坦的地位不用多说,他的书都是经典
评分很好的商品,在京东买最放心
评分维特根斯坦的地位不用多说,他的书都是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