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民国学人领袖胡适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史,从问世起就引起轰动,无数次再版,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
冯友兰也曾赞誉道: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方面对我国古代哲学做了梳理,重点论述了《周易》、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阐释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的天人关系、人性论、人生问题、知识论等问题。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哲学史及开山著作。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甫一出版,即引起轰动,多次重印,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民国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1910年留学美国,一生共获36个博士头衔。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胡适研究范围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史哲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序
再版自序
凡例
第一篇 导言
哲学的定义
哲学史
史料的审定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第一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第一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中国哲学史大纲》: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
(一)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
(二)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
(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
(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一)明变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来。
(二)求因哲学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须要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些原因,约有三种:
(甲)个人才性不同。
(乙)所处的时势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三)评判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甲)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乙)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丙)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最痛切的,莫如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荀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论》极力主张征服天行,以利人事。
……
一部哲学的书,在这个时代,居然能于两个月之内再版,这是我自己不曾梦想到的事。这种出乎意外的欢迎,使我心里欢喜感谢,自不消说得。
这部书的稿本是去年九月寄出付印的,到今年二月出版时,我自己的见解已有几处和这书不同了。近来承各地的朋友同我讨论这部书的内容,有几点我很佩服。我本想把这几处修正了然后再版。但是这时候各处需要这书的人很多,我又一时分不出工夫来做修正的事,所以只好暂时先把原版重印。这是我很抱歉的事。(有一两处已在正误表里改正。又关于墨辩的一部分,我很希望读者能参看《北京大学月刊》第三期里我的《〈墨子·小取篇〉新诂》一篇。)
我做这部书,对于过去的学者我最感谢的是:王怀祖、王伯申、俞荫甫、孙仲容四个人。对于近人,我最感谢章太炎先生。北京大学的同事里面,钱玄同、朱逷先两位先生对于这书都曾给我许多帮助。这书排印校稿的时候,我正奔丧回家去了,多云得高一涵和张申府两位先生替我校对,我很感谢他们。
民国八年五月三日胡适
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这本书在处理哲学与社会政治的互动关系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洞察力。作者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古代的思想家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学说无不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现实关切。因此,在介绍每一种学说时,他都会非常自然地将它嵌入到当时的政治生态、经济结构乃至战争形态之中进行考察。这种“具身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思想的现场感和历史厚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对魏晋玄学的分析部分。它没有将玄学简单地归类为对汉代经学的消极反抗,而是深刻揭示了在那个“名教”崩溃、生命个体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时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竹林七贤”式的行为艺术,尝试在精神层面构建起一个可以安放自由灵魂的“避难所”。这种将哲学视为一种生存策略而非纯粹理论建构的视角,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深刻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为深度思考者量身定做的一份地图。它不仅仅是一部梳理“是什么”的著作,更是一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和“它意味着什么”的引导手册。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了精妙的总结和展望,这些总结并非简单的摘要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哲学提炼,它们强迫读者停下来,回顾前面所学,并预判接下来的思想走向。例如,在从先秦过渡到两汉经学权威建立的过程中,作者对“独尊儒术”的论述,就充满了思辨的张力:它既是思想统一的必要代价,也是哲学生命力可能被固化的危险开端。这种对思想“进化”与“僵化”的辩证性考察,使得全书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姿态。它没有给你一个终极答案,而是为你提供了最精良的工具箱,让你能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评判我们今天依然在面对的那些古老命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已经从肤浅的文化符号层面,深入到了思维方式的内核之中。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通常抱持着一丝警惕,因为很多时候它们为了追求整体的流畅性,必然会牺牲掉细节的丰富性和个体的复杂性。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在勾勒出整体框架的同时,并没有放过那些被主流史学容易忽视的“边缘”声音或者那些具有颠覆性但影响力较小的流派。这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哲学图景的认知。例如,对于道家思想的阐释,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无为而治”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庄子思想中那种近乎先锋派的、对语言和逻辑的彻底反叛,那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极致张扬。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让道家的思想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玄谈,而更贴近生命本身的困境与超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不再是平庸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高度智慧的、动态的平衡策略,是多重张力下的最优解。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实在是太精妙了,简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中国思想的源流脉络梳理得清晰有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跨越时代的思想转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他没有陷入佶屈聱牙的术语泥潭,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诸子百家的核心关切和他们彼此间的微妙张力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闻强识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发生在千年之前的精彩辩论。比如对儒家“仁”的理解,从孔子的个体修身到孟子的政治理想,再到荀子的社会建构,每一步的逻辑递进都扣人心弦,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位思想家会如何接招,又会带来怎样新的视角。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罗列观点,更是在重建那个时代思想家们所处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直面的现实困境。这让那些原本晦涩的古代文献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能感受到先贤们在竹简前沉思时的那份重量感。我拿着它,总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历史,而是在“参与”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克制而有力”。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姿态,但每一个句子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信息密度极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某些关键概念时所采取的“双向对照”手法。他往往会先引述古代文本中最精炼的描述,然后用现代的、清晰的哲学语言进行精准的界定和解析,最后再将这个概念置于整个思想体系的动态演变中去考察其意义的漂移。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也能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认知基础,避免了被早期阅读材料误导的风险。读完关于墨家“兼爱”的章节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在当时社会结构中的那种激进的、几乎是革命性的潜在力量,以及它为何最终被历史的主流叙事所边缘化。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像一位严谨的法官,公正地陈列了每一方思想的证据,让读者自己去裁决其价值与局限。
评分“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评分有的纸张都发霉发黄了
评分本来想买胡适文集的,因为已经有几本啦,就拆开买了,说实话胡适和鲁迅混着看更好
评分哲学的东西读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刚好这本书可以当入门级来看
评分“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评分这个系列的经典做的还是不错的。值得珍藏。
评分买书果真是买输
评分还不错,胡适写的,古文比较多,看起来比较吃力,但是觉得还是非常有分量
评分商品不降价不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