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丛书: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理学丛书: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俊民 校
图书标签:
  • 理学
  • 蓝田吕氏
  • 遗著
  • 辑校
  • 古代文献
  • 学术
  • 中国哲学
  • 宋明理学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97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963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理学丛书:蓝田吕氏遗著辑校》辑录宋代关学创始人张载的三个弟子吕大临、吕大忠、吕大钧的理学著作。

前言/序言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 引言 《理学丛书: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旨在搜集、整理、校订并辑录中国北宋时期哲学家吕大忠及其家族在学术上的重要遗著。吕大忠,字荣义,号蓝田先生,原籍蓝田(今陕西西安),是北宋时期影响深远的理学家之一。他与张载、周敦颐、邵雍并称为“关洛五子”,其学术思想,尤其是在“心”与“理”的探讨上,对后世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独特的影响。然而,与一些理学大家的作品得以完整流传不同,吕氏的著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或散佚,或零落,或难以窥见其全貌。《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正是针对这一学术困境,集结学界力量,力求对现存的吕氏遗著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校订,以期恢复其原貌,使后人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蓝田吕氏的学术体系与思想精髓。 编纂背景与意义 自宋代以来,理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学派,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尽管理学在朱熹集大成之后,形成了更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框架,但早期理学家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吕大忠作为理学思想的先行者之一,其学说与张载“气”学、“心”学的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宋代哲学的重要篇章。他提出的“心即理”的观点,虽然在后世理学家的发展中有所演变,但其早期探索的意义,在于将内证功夫与外在的道理相结合,为后来的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然而,在史料的流传过程中,吕氏的著作遭遇了极大的挑战。一些重要的论述可能分散于他人的著作之中,一些重要的篇章可能因战乱、火灾等原因而损毁,又或是被后人忽略、误读。这导致了对吕氏学术思想的研究,常常面临史料不足、考证困难的瓶颈。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需求而应运而生。本书的编纂,旨在解决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克服史料分散、散佚的困难,尽可能搜集一切与吕大忠及其家族(如其子吕本中,也是一位重要的学者)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他本人的著作,以及散见于宋明典籍、笔记、史书、文集中的相关论述。 2. 文本的校订与辨伪: 对搜集到的零散文献进行细致的比对和校勘,辨别真伪,厘清讹误,力求恢复文本的原始面貌。这需要深厚的古文献学功底和对宋代学术的深刻理解。 3. 辑佚与补全: 在校订的基础上,对残缺的文献进行辑补,尽可能复原其原有的结构和内容。对于那些已经完全散佚,但有确切记载其存在的著作,则通过汇集相关引文,形成“辑佚”本,为研究提供线索。 4. 学术思想的梳理: 通过对辑校后的文本进行深入研究,清晰地梳理蓝田吕氏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其对“心”、对“理”、对“天人关系”等核心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这些见解在整个宋代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的编纂,不仅是一项艰苦的古文献整理工作,更是一次对中国哲学史重要思想源头的追溯与还原。其完成,将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可靠、系统的学术基础,极大地推动对宋代理学,特别是对吕大忠及其家族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理学丛书: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并非一本内容上的“集合”,而是经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对分散、零散的史料进行“再生”和“重构”的过程。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吕大忠本人的著述辑校: 《吕氏性理书》等核心著作的整理: 尽管《吕氏性理书》等作品在后世有所流传,但其版本众多,文字讹误在所难免。本书将依据最优善的版本,结合他本进行校订,并对其中的关键概念、论述进行梳理,力求清晰地呈现其“心即理”的哲学主张。 散文、语录、杂著的辑录: 吕大忠的学术思想,除了集成的著作,还可能零散地体现在其奏疏、书信、与友人论学的记录中。本书将积极搜寻这些资料,并加以辑录和注释。 重要的哲学概念辨析: 重点梳理吕大忠对“心”、“理”、“性”、“情”、“道”、“器”等核心概念的阐释,分析其思想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 2. 吕氏家族的学术传承: 吕本中著作的辑校: 吕本中作为吕大忠之子,继承并发展了其父的学术思想,其著作如《吕氏语》等,也是研究蓝田吕氏学术体系的重要资料。本书将一并进行搜集、整理与校订。 家族成员间的学术互动: 考察吕氏家族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3. 文献来源与校勘说明: 详尽的文献来源考证: 本书将清晰列明每一条辑录或校订内容的原始出处,包括书名、卷页、版本等信息,为读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精细的校勘记: 对重要的文本差异、疑难字句,本书将附上详尽的校勘记,说明选择某一版本或字词的理由,以及相关的考证过程。这部分是本书学术价值的核心体现。 疑伪辨析: 对于那些可能存在争议的文献,本书将进行审慎的辨析,说明其真伪的依据,并尽可能提供学界的通行观点。 本书的学术价值与研究前景 《理学丛书:蓝田吕氏遗著辑校》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填补学术空白: 解决了长期以来蓝田吕氏文献散佚、整理困难的学术难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还原学术原貌: 通过严谨的校订和辑录,尽可能恢复吕大忠及其家族真实的学术面貌,使学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其思想。 深化理学研究: 吕氏作为早期理学的重要代表,其思想的清晰呈现,将有助于学界更全面地认识宋代理学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其早期思想的创新之处。 促进跨学科研究: 吕氏的哲学思想,如对“心”的论述,也与中国传统医学、心理学等领域存在潜在的联系,本书的出版可能为这些跨学科研究提供新的素材。 本书的编纂,并非研究的终点,而是新研究的起点。它将激发学界对蓝田吕氏学术思想的进一步关注,推动以下方面的深入研究: “心即理”思想的内涵与演变: 深入分析吕大忠“心即理”的哲学命题,探讨其如何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以及其思想如何被后世理学家吸收、改造和发展。 吕氏与张载、周敦颐、邵雍的思想比较研究: 在清晰的文本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吕氏与“关洛五子”其他成员的思想异同,揭示其在宋代哲学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蓝田吕氏家族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深入考察吕氏家族内部的学术传承机制,以及其家族思想对宋代及后世学术文化的影响。 吕氏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探索吕氏关于“心性修养”、“格物致知”等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结论 《理学丛书: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的学术工程。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精湛的古文献学技巧,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哲学史重要但曾一度模糊的角落的窗户。本书的出版,不仅是献给学术界的厚礼,更是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致敬与传承。我们期待本书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蓝田吕氏学术思想的关注与研究,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它对文献准确性的极致追求所震撼。它远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古籍翻印本可比。然而,正因为这种对“校”的重视,使得“辑”的部分显得尤为沉重。阅读过程中,我总有一种“在迷雾中前行”的感觉。每当我以为抓住了吕氏思想的一个关键点时,紧接着的脚注或校勘说明就会告诉我,这个版本可能存在争议,那个引文可能与他人的说法有出入。这种体验是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震撼了我对传统文献的认知,让我明白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它也消解了我阅读的流畅性。我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吕氏的语境中去体会他的思想深度,反而要时刻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去审视这些文字的“可靠性”。因此,这本书更像是研究者用来“求真”的工具,而非普通读者用来“求知”的媒介。它强迫你慢下来,去关注文本的物理存在和历史流变,而不是直接跳跃到思想的精髓。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我本来是冲着对宋明理学的兴趣来的,想看看吕氏一脉在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到底留下了哪些真知灼见。然而,实际翻阅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文献汇编,而不是一部清晰的理论专著。对于一个初涉此领域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略显晦涩。大量的引文、注释和不同版本间的比对,虽然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但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掌握核心思想脉络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道不小的门槛。我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注释间来回跳转,试图拼凑出吕氏思想的完整图景,这过程无疑是耗费心神的。说实话,如果不是我对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我可能早就望而却步了。它更像是为“同好”准备的精细工具,而非为“大众”准备的普及读物。当然,瑕不掩瑜,其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只是希望在未来的再版中,能有更清晰的导读或者精炼的白话译注辅助,让更多人能够轻松领略这些古老智慧的光芒。

评分

光是看着这书名——“蓝田吕氏遗著辑校”,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小品文集。它承载着对一位重要哲人思想遗产的梳理与重建工作。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一次考古发掘。我们看到的是被时间打磨、被后人引用、甚至是被曲解过的碎片,而校勘者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碎片小心翼翼地拼合起来,还原出吕祖谦那个时代的本真面貌。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每一处引文的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不同的版本差异也被细致地罗列出来,这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但这种严谨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那就是节奏感被严重打断。你很难像读小说一样一气呵成,每隔几页,就必须停下来,去理解校勘者对某个字词的取舍和考证的逻辑。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大的耐心和对文本细微之处的敏感度。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案头书”,需要常备笔墨,随时记录心得,而非“膝头书”,适合在闲暇时光放松地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透着一股浓厚的古典气息,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仪式感。然而,在实际内容上,我发现它更侧重于“辑”与“校”,而非“释”与“评”。对于我这种希望通过阅读原典来理解宋代理学如何发展、如何与程朱理学进行对话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是原材料,而非成品大餐。我需要自己去咀嚼这些被小心翼翼收集起来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吕氏思想中那些细微的转折和与时代思潮的碰撞点。比如,书中对一些涉及心性论的论述,虽然保存得相对完整,但缺少现代视角下的深入解读,使得一些原本可能很犀利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显得有些意象化和模糊。我期待的是,在这些遗著的旁边,能有更具思辨性的对话,而不是单纯的文本呈现。当然,也许这就是“辑校本”的使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最纯净的文本基础。但对于渴望即时洞见的读者来说,这过程显得冗长而略显枯燥。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它没有像传统通论那样,先为吕氏立传或概述其核心思想体系。而是直接切入了文献的罗列和比对。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门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我原以为我可以从中一窥蓝田吕氏在“格物致知”或“存天理,去人欲”等关键议题上的独特见解,但呈现给我的更多是零散的书信、片断的语录,以及大量的他人引用他言的记录。这使得我很难勾勒出一个清晰、统一的“吕氏哲学体系”。它更像是一部档案汇编,展现了吕氏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交流对象之间是如何传播和被理解的侧面证据。这种阅读体验要求读者必须具备很强的历史背景知识和推断能力,否则很容易迷失在这些零散的文本碎片之中,无法构建起完整的认知框架。

评分

¥21g.80(g7.3折)

评分

好书,中华书局的正版新书。

评分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相与论学的有张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全称“北宋五字”。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陵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南宋末,朱学确立了主导地位。元代理学北传,流播地区更广。 《张载集:理学丛书(繁体竖排)》探讨了宇宙本原、认识真理的方法途径、世界的规律性和人类本性等哲学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并涉及道德、教育、宗教、政治等诸多领域。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相与论学的有张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全称“北宋五字”。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陵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南宋末,朱学确立了主导地位。元代理学北传,流播地区更广。 《张载集:理学丛书(繁体竖排)》探讨了宇宙本原、认识真理的方法途径、世界的规律性和人类本性等哲学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并涉及道德、教育、宗教、政治等诸多领域。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相与论学的有张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全称“北宋五字”。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陵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南宋末,朱学确立了主导地位。元代理学北传,流播地区更广。 《张载集:理学丛书(繁体竖排)》探讨了宇宙本原、认识真理的方法途径、世界的规律性和人类本性等哲学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并涉及道德、教育、宗教、政治等诸多领域。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相与论学的有张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全称“北宋五字”。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陵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南宋末,朱学确立了主导地位。元代理学北传,流播地区更广。 《张载集:理学丛书(繁体竖排)》探讨了宇宙本原、认识真理的方法途径、世界的规律性和人类本性等哲学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并涉及道德、教育、宗教、政治等诸多领域。

评分

中国读本:中国思想史话

评分

G近现代翰墨名G家纪念:周G昌谷诗文集

评分

粗略翻了翻,感觉蛮有启发的。

评分

¥28.20(8.9折)

评分

蓝田吕氏遗著辑校》辑校者历时多年,收集了至今可以见到的三吕的全部理学著作,并加以辑校整理而成此书,为从事中国哲学史尤其宋代哲学史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蓝田三吕,指宋代思想家吕大中、吕大均和吕大临兄弟三人。他们先后师事张载和程颐、程颢,是关中学派的继承者。他们的著作很多,但留存下来的很少。

评分

0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