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树达 著
图书标签:
  • 金石学
  • 碑帖学
  • 学术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积微居
  • 小学
  • 论丛
  • 文化史
  • 古籍整理
  • 学术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6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586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分说字之属、音韵之属、方言文法之属、经子考证序跋之属、考史金石之属五大类,从文字,从音韵,从训诂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汉语语源研究,提出了杨先生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形声旁推及会意。依此三个原则去治训诂之学,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因而研究独具特色且成果超过了前人,成一家之学。

目录

增订本自序
章太炎先生来书
沈兼士序
余嘉锡序
自序
增订本自序
章太炎先生来书
沈兼士序
余嘉锡序
自序
卷一 说字之属上凡四十三篇
释慈
释酴
释始
释赠
释旒
释嫁
释放
释晚
释经
释旃
释暍
释滓
释簇
释晋
释谨
释神只
释祷
释旁
释官
释鎎
释听
释圂
释扶
释视
释狱
释贩
释诗
释义
释韔
释颊
释县瞦
释力荔
释雌雄
释属
释贤
释伪
……
卷二 说字之属上凡十七篇
卷三 音韵之属凡四篇
卷四 方言文法之属凡四篇
卷五 经子考证序跋之属凡五十九篇
卷六 考史金石之属凡十二篇
杨树达先生学术年表
杨树达与《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精彩书摘

鎎字所以从气者,所谓士气也。盖战以士气为首要,而次要则为兵。士气不振,虽有兵,无当也;无兵则虽有士气亦不免于败。绿字训怒战,字从金从气,造文者深知二者之不可偏废矣。《左传,庄公十年》记鲁与齐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剧曰:“未可。”齐人三鼓,剧曰:“可矣。”齐师败续。既克,公问其故,剧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韩非子·肉储说上》云:“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鼂,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鼂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间之,曰:’竈有气,王犹为式,况土人之有勇者乎!,是岁,人有自到死以其头献者。”又《五蠹》篇曰:“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此战事尚气之说也。《史记·周本记》云:“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自燔于火而死。”《左传·闵公二年》记狄人伐卫,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续。此士气不振则战败之事也。汉世李陵以五千之卒当匈奴数万之众,且战且退,杀伤过当,终以矢尽而败,此士气虽甚振无兵致败之例也。孟子《梁惠王》篇。之言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此重气轻兵之说也。《韩非子,显学》篇曰:“共工之战,铁钴短者及乎敌,镗甲不坚者伤乎体。
……
古韵新声,金石之微——中国古代金石学研究的璀璨明珠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浩瀚星河中,文字与器物是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两大重要载体。而金石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正是以考释古代铜器、石刻等带有铭文的文物为核心,探究其文字、书法、工艺、制度、历史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当这门学问的精粹汇聚于“积微居”,汇聚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耀眼光芒之下,便诞生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代金石器物的图片与铭文,更不是一次枯燥的文字考据的堆砌。它以一种极其严谨又不失灵动的视角,深入探索了中国古代金石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历史深处的大门。作者并非仅仅局限于对文字的释读,而是将金石铭文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生动、真实的历史图景。 一、 溯源求本,奠基之功 全书伊始,作者便对金石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先秦时期对吉金的尊崇,到汉代开始的“金石之学”初具雏形,再到历代学者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作者勾勒出了金石学学科发展的脉络。这种溯源求本的态度,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为读者建立起对金石学整体认知框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探讨金石学早期发展时,对一些重要的早期金石学家及其著作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这些介绍并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对于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作者会细致地剖析其如何将文献考证与实物考察相结合,如何从一件件残破的青铜器、石碑中挖掘出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这种对学科奠基者的致敬与对其学术贡献的深刻解读,为整部著作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二、 铭文考释,字里乾坤 金石铭文是本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作者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对大量珍贵的金石铭文进行了细致的考释。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涉及到了古文字学的各个层面。 首先,在文字形体的辨识上,作者充分借鉴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不同时期古文字的演变规律,对铭文中那些或模糊、或残缺、或形体独特的字形,都能进行准确的推断和释读。他会详细分析一个字的结构、笔画,与其他同源字的联系,甚至会追溯其在不同时期字形的变化轨迹,力求还原其最原始的面貌。 其次,在字词含义的解读上,作者强调结合铭文出现的器物类型、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综合判断。他会详细阐述某个字在特定语境下的可能含义,并援引大量例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对于那些含义模糊或存在争议的字词,作者会提出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分析其合理性,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 再者,对于语法结构的分析,本书也做了深入的探讨。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铭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并进行合理的解释,使得铭文的含义更加清晰。例如,他可能会分析铭文中是否存在倒装、省略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如何影响句子的理解。 更进一步,作者还关注铭文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每一条铭文都可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作者会从铭文中挖掘出关于政治制度、官制、法律、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蛛丝马迹,并将其与传世文献进行比对,从而印证或修正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例如,一件青铜礼器上的铭文,可能就记载了当时的册命、赏赐、战争等重要事件,作者会从中梳理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关系。 三、 器物审鉴,形制之妙 金石学研究离不开对器物的实体考察。本书在铭文考释的同时,也极其重视对金石器物的形制、纹饰、工艺的分析。 在形制方面,作者会详细描述器物的造型、大小、比例等特征,并与其他同类器物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时代、用途和等级。例如,他可能会指出某种鼎的腹部造型、足的形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从而帮助读者判断其年代。 在纹饰方面,作者会深入解读器物上精美的纹饰所包含的文化含义。无论是神秘的饕餮纹、祥瑞的龙凤纹,还是几何纹、乳钉纹,作者都会对其象征意义、艺术风格以及与时代文化的联系进行详尽的剖析。他会分析纹饰的构图、线条的运用,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宇宙观念等。 在工艺方面,作者也会从青铜铸造、石刻技艺等方面进行探讨。他会分析器物的铸造技术、合金配比,以及石材的选用、雕琢工艺等,从而揭示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水平。例如,他可能会通过分析青铜器表面的锈蚀情况、铭文的铸造痕迹,来推测其年代和工艺特点。 通过对器物形制、纹饰、工艺的细致分析,本书使得金石器物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鲜活的历史载体,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和古代文明的辉煌。 四、 制度考证,礼乐之章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尤其是礼器,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礼乐文化紧密相连。本书在金石学研究中,特别注重对制度的考证。 作者会深入研究铭文中所记载的官制、爵位、封赏、册命等内容,并与文献记载进行比对,从而梳理出古代的官僚体系、等级制度以及权力结构。例如,一件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可能就记载了周天子对某个诸侯的册命,作者会从中分析当时的封建制度和诸侯国的地位。 同时,本书也高度关注礼乐制度的研究。古代的青铜礼器,如鼎、簋、钟、磬等,都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会通过对这些礼器铭文的解读,以及对其形制、纹饰的分析,来探讨古代的祭祀仪式、宴饮制度、音乐文化等。他会分析不同礼器在不同场合的用途,以及它们如何体现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 本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伦理道德以及文化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它告诉我们,一件看似普通的青铜器,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制度逻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五、 视野拓展,融汇之光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金石学本身的深入挖掘,更在于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融汇的跨学科研究。 作者并非将金石学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框架中。他会积极地将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与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思想史、艺术史等学科进行对话和融合。 例如,在解读某条铭文时,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传世文献来佐证其观点,也会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推断。他会分析铭文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并将其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进行联系。同时,他也会从艺术史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器物上精美的纹饰和书法。 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和富有启发性。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呈现出一种更加宏观和整体的学术研究范式。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金石学知识,更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六、 语言风格,典雅而清晰 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值得称道。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表达的清晰流畅,文辞典雅而不失活泼。他能够用精准的学术语言阐述复杂的概念,也能够用生动的描述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 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本书并不会显得晦涩难懂。作者在引用古籍、释读铭文时,通常会附带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而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本书的严谨考证、深刻见解以及新颖的学术视角,无疑将带来极大的启发。 结语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是一部集知识性、学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严谨的研究方法、开阔的学术视野,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金石学研究的壮丽图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字和器物的研究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历史、制度、思想和艺术的百科全书。 本书的出版,无疑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必将为无数热爱中国古代文明的读者带来无尽的启迪与享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有小半年了。当初会买下它,纯粹是出于一种“情怀”,想凑齐一套“名家名著”,尤其被“积微居”这三个字吸引,总觉得带着点古朴和沉静的气息。拿到手后,书的装帧确实不错,纸张也挺厚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翻开第一页,就被那密密麻麻的文字给镇住了,每一个字都像是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仿佛能听到古人敲击石碑的声音。我并不是做学术研究的,平日里看的都是些小说杂文,一开始真的有点望而却步。但鬼使神差地,我还是每天逼着自己看几页。刚开始,很多术语都看不懂,像是闯入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完全抓不住重点。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地,一些句子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一些观点也开始有了轮廓。我开始注意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严谨和耐心,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考证,对于每一个字形的变化,都看得出是下了苦功的。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学术价值,但那种对知识的虔诚和对历史的尊重,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有时候,我会合上书,望着窗外发呆,想象着古代的工匠如何在石头上刻下这些文字,又是什么样的人在千年之后,依然孜孜不倦地去解读它们。这种隔着时空的对话,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事物都有一种莫名的好感,总觉得它们身上带着故事。这套书,就好像一个打开这些故事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鲜为人知的学术世界。作者的笔触,虽然严谨,但却不失生动。他能够将那些晦涩的学术理论,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跟着理解一些皮毛。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古代文字的考证,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他会从一个字形的变化,推导出整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这种联想能力,实在令人惊叹。有时候,我会读到一些让他欣喜的发现,从他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那种如获至宝般的喜悦。这让我觉得,学术研究并非是冷冰冰的,它同样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情感的投入。我开始对古代的碑刻、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会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图片,试图去对照书中的讲解。这套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那些默默耕耘的学者们的伟大。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觉得不过是一堆老学究们写的“古董”。我更关注的是它的外观和它的“名头”,毕竟“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听起来就很有分量。然而,当我开始浏览其中的篇章时,却被一股强大的吸引力给拉住了。作者的文字,虽然是学术性的,但却有一种不同于寻常的魅力。他不是枯燥地堆砌事实,而是带着一种探寻的劲头,仿佛一个侦探在解开一个个历史谜团。他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刨根问底,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符号,也能挖掘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他描述一些发现过程的段头,那种喜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我自己在跟着他一起经历那一次次惊喜。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他所引用的那些古代文献,但他的讲解却像一座桥梁,把我从现实世界连接到了遥远的过去。我开始对那些古老的器物和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会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来看。有时候,我会反复咀嚼某一段话,试图从中品味出作者当时的心境,那种对学问的痴迷,那种对历史的敬畏,真的令人动容。这套书,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见新的惊喜。

评分

我近来沉迷于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那就是中国古代的碑刻和青铜器铭文。这套书,则是我在这条探索道路上遇到的最珍贵的宝藏。作者在解读这些历史遗迹时,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形,去挖掘它们背后的深意。我时常为他能够从模糊不清的字迹中,辨识出清晰的含义而感到震撼。这种能力,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多年积累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使然。他对于这些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有着极其详尽的论述,让我得以理解,为什么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写法,又为什么这些细微的变化,能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中华文化的深沉热爱。他不是在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在与古人对话,在传承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套书,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每一次的翻阅,都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我最近正在钻研一套关于古代文字和器物的书籍,其中有几卷着实是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在对那些残缺不全的石刻和青铜器进行解读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毅力。我尤其佩服他对于一些微小字迹的辨识能力,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简直比显微镜还要厉害。他不仅仅是在“看”字,更是在“读”字,读懂每一个笔画的演变,读懂每一个偏旁的含义,甚至读懂每一个字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信息。我之前一直觉得,研究这些东西的人,要么就是非常枯燥无聊,要么就是抱着一种“寻宝”的心态,但在这套书中,我看到了更多的是一种对学术的纯粹追求,一种对知识的执着探索。他用大量的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每一个论断都显得那么扎实可靠。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学者,但读起来也感到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在看似冰冷的文字和器物之下,其实蕴含着一个鲜活的时代,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模仿作者的思路,在看到一些旧物时,也会试着去想象它们可能承载的历史信息。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是我在这套书中最大的收获。

评分

小学金石考的是古文字、器物的学问。

评分

书不错,这套丛书大部分都很经典,定价也比较合理,活动很实惠,从音韵,从训诂三个角度出发,进行汉语语源研究,提出了杨先生文字学研究中富有创意的基本论点:形声声类有假借,同义字往往同源

评分

商务书局,必出好书,细细品读

评分

商务书局,必出好书,细细品读

评分

啊啊啊等好久了

评分

好好学习,不虚此生。

评分

装帧不错,专业用书!!!!

评分

小学金石考的是古文字、器物的学问。

评分

搞活动买的,不错。我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