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论语》古钞本综合研究:影印日本《论语》古钞本三种(套装共3册)

日本《论语》古钞本综合研究:影印日本《论语》古钞本三种(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高桥智(解题) 著,吴国武,林嵩,沙志利 校
图书标签:
  • 论语
  • 日本古钞本
  • 宋元明清
  • 影印
  • 古籍
  • 汉文
  • 日本文化
  • 儒学
  • 文献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64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09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论语"古抄本综合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6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论语>古钞本综合研究:影印日本<论语>古钞本三种(套装共3册)》经《论语善本书影》(大阪府立图书馆1931)第三十九影印,是可靠的清原博士家训点本,也是安田文库中具价值的钞本,曾经《经籍访古志》著录,为狩谷棭斋求古楼旧藏。《经籍访古志》编纂于幕末时期(19世纪中叶),著录了十四种《论语》古钞本,几乎全部为求古楼所藏,而安田文库藏书就如同求古楼再世。
  此书原装外封与书叶用纸相同,外层又重装了蓝色外封。装帧为包背装,但书脊处不涂浆糊,是室町时代末期(15-16世纪)流行的装帧形式。外封上用墨笔题书名“论语一之五”、“论语六之十”,书写时代与正文相同,或即出自同一人。重装外封上有室町时代书签,墨笔题“论语六之十何晏集解”(见彩页),第一册原书签剥落,以朱笔题“论语一之五”。卷首有何晏序三叶,题作“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次行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起,何晏注用小字双行。自第二篇起各篇题名中都有章数,如“论语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何晏集解”,仅第七篇作“论语述而第七旧三十九章/今三十八章何晏集解”,第十一篇作“论语先进第十一郑廿三章/皇廿四章何晏集解”。

内页插图

目录

解题
论语序
论语卷第
论语学而第
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卷第二
论语八佾第三
论语里仁第四
论语卷第三
论语公冶长第五
论语雍也第六
论语卷第四
论语述而第七
论语泰伯第八
论语卷第五
论语子罕第九
论语乡党第十
论语卷第六
论语先进第十一
论语颜渊第十二
论语卷第七
论语子路第十三
论语宪问第十四
论语卷第八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论语季氏第十六
论语卷第九
论语阳货第十七
论语微子第十八
论语卷第十
论语子张第十九
论语尧曰第二十
三十郎盛政传钞清家点本《论语集解》校勘记
通行字与原本用字对照表

前言/序言



日本《论语》古钞本综合研究:影印日本《论语》古钞本三种(套装共3册)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项对日本现存的几种珍贵《论语》古钞本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术著作。该研究的核心在于对三种重要的日本《论语》古钞本进行高清影印,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的学术辨析与梳理。这套三册装的巨著,不仅为学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文献资料,更是一次对《论语》在日本传播、演变及其学术价值的深刻挖掘。 第一册:高山寺本《论语》 第一册聚焦于享有盛誉的高山寺本《论语》。此本以其年代久远、保存完好以及学术价值而被视为日本《论语》研究的重镇。本册首先呈现了高山寺本《论语》的精致影印,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件的风貌,包括其纸张质地、墨色深浅、装帧样式以及可能的残缺部分,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这部古籍的独特魅力。 影印件之后,是翔实的研究专论。研究者将从多角度对高山寺本进行剖析。首先,在文献学层面,将追溯其抄写年代、抄写者、流传途径以及在佛教寺院(高山寺)中的保存历史。通过与同时期其他《论语》传本进行比对,论证其在中国《论语》版本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在日本《论语》学发展中的早期影响。 其次,在版本学层面,将对高山寺本的文字进行细致的校勘。重点关注其异文、脱漏、增字等现象,并与其他重要《论语》版本(如唐石经、宋刻本、明清刻本等)进行参照,探究这些文字特征可能反映的《论语》文本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痕迹。研究者会重点分析其标点、注疏的特点,以及这些特征对后世《论语》研究可能产生的启示。 最后,在思想史层面,将探讨高山寺本《论语》在日本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承担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可能承载着特定的政治、宗教或教育功能。研究者将结合当时的日本历史,分析该本《论语》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日本早期儒学思想、教育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例如,它是否在贵族教育、僧侣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所承载的《论语》解读方式与中国本土有何异同?这些问题都将在本册的研究中得到深入探讨。 第二册:慈恩寺本《论语》 第二册将目光投向慈恩寺本《论语》。相较于高山寺本,慈恩寺本可能在年代、抄写风格或传本系统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其研究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本册同样以高清影印为开端,力求呈现慈恩寺本最真实的面貌,方便学者进行细致的审视。 在研究专论部分,本册将侧重于慈恩寺本的独特性。研究者将首先梳理慈恩寺本的源流,考证其抄写时间、抄写人、收藏地点(慈恩寺)及其历史沿革。通过与高山寺本以及其他已知的日本《论语》古钞本进行比较,明确慈恩寺本在日本《论语》版本系统中的位置。 版本学上的研究将是本册的另一重点。对慈恩寺本的文字进行逐字校勘,特别关注其与高山寺本以及其他中国本土版本的差异。研究者会分析其字形、异文、错字、漏字、衍字等现象,试图从中揭示《论语》文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异,以及这些变异对《论语》文本权威性的影响。此外,本册还将考察慈恩寺本的注疏情况,分析其所采用的注疏体系,以及这些注疏是否反映了特定学派或学者的《论语》见解。 在思想史层面,本册将深入探究慈恩寺本《论语》在日本的接受过程及其思想内涵。研究者将尝试理解慈恩寺本在当时日本社会中的文化定位,以及它如何被当时的士人、学者所理解和运用。例如,慈恩寺本的抄写是否与某个特定的政治事件、学术思潮或文化运动有关?其所传达的《论语》思想是否对当时的日本政治、伦理、教育产生了实际影响?本册的研究将力图回答这些问题,展现慈恩寺本在日本文化史上的独特贡献。 第三册:尊经阁文库本《论语》 第三册将集中研究尊经阁文库本《论语》。尊经阁文库作为日本重要的古籍收藏机构,其所藏《论语》古钞本无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册同样以高品质的影印件作为研究的起点,为学者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研究专论部分将针对尊经阁文库本《论语》的特点展开。首先,将对其抄写年代、抄写者、流传过程进行考证,并分析其在尊经阁文库的收藏史。通过与前两种古钞本进行比较,揭示尊经阁文库本在日本《论语》版本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在版本学研究方面,本册将细致地校勘尊经阁文库本的文字,重点分析其与中国及日本其他《论语》版本的异同。研究者会深入探究其在文字、标点、注疏等方面的特点,并尝试从这些特征中推断出其抄写时的《论语》文本形态,以及它在日本《论语》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尊经阁文库本的文字是否更加接近某一中国古代版本?其标点和注疏是否具有创新之处?这些问题都将在本册中得到详尽的解答。 在思想史层面,本册将考察尊经阁文库本《论语》在日本的接受历史及其思想价值。研究者将结合尊经阁文库的学术背景,分析该本《论语》的出现和传播对日本学术界可能产生的影响。它是否代表了某一特定时期日本对《论语》的最新理解?它是否对当时的学术研究、思想辩论或文化实践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本册的研究将为理解日本古代《论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综合研究与价值 整套《日本《论语》古钞本综合研究》通过对三种重要日本《论语》古钞本的影印与综合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价值: 1. 文献价值:高清影印的三种古钞本,是研究《论语》在日本流传演变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为学术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基础。 2. 版本学价值:通过细致的校勘与比对,揭示了《论语》文本在东传过程中的变异,有助于完善《论语》的版本学研究,理解《论语》的流传谱系。 3. 思想史价值:深入探讨了《论语》在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解读与传播,展现了儒家经典如何融入日本本土文化,并对日本的政治、社会、教育、伦理思想产生影响。 4. 文化交流价值:该研究本身就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深远影响,以及日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 学术方法价值:本书的综合研究方法,即文献学、版本学与思想史的结合,为同类古籍研究提供了典范,促进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融合。 总之,这套三册装的《日本《论语》古钞本综合研究》不仅是对几种重要日本《论语》古钞本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深入解读,更是一次对《论语》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的全面考察。它将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儒学史、日本思想史以及东亚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源和深刻的学术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刚拿到手,那种纸张的触感就让人心头一震,古籍特有的那种沉静、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日本学界对儒家经典的独特阐释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钞本,往往能提供不同于我们本土视角的解读线索。这三册影印本,光是看那些泛黄的纸页和遒劲有力的笔迹,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我尤其期待能仔细比对不同钞本之间的细微差异,比如在特定词语的圈点、朱批的批注方式,以及篇章结构的微调上,这些细节往往是学者们研究“变异”和“流变”的关键证据。翻阅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抄写者在灯下秉烛,一笔一划间寄托的敬畏与思考。虽然阅读古钞本本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古文功底,但对于真正热爱学术、探求本源的读者来说,这种直接接触原始材料的体验,是任何精炼的现代整理本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思想交流史的窗口,让人对接下来的研究充满期待。

评分

说实话,我入手这套书是带着一点“冒险”精神的。毕竟,影印古籍对阅读体验的挑战是巨大的,它要求你完全脱离现代排版的舒适区,去适应那种不规则的字形、有时甚至模糊不清的墨迹,以及页眉页脚上那些可能干扰阅读的标记。但正是这种“不便”,构成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我花了一个下午,仅仅是辨认其中一册开头几页的批注,那种像解密一样的过程,比读任何小说都来得刺激。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夺胎换骨”之处,比如某个日僧在解释“仁”字时,是如何结合其本土禅宗思想进行阐释的。这套书提供的是最直接的田野调查资料,它迫使我们跳出汉字语境的舒适区,去重新审视“论语”在日本文化语境下是如何被“激活”和“重塑”的。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东亚文化圈儒学传播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基础性的、无可撼动的。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套书的制作者显然是深谙古籍保护之道的。影印的清晰度把握得相当到位,既保留了古钞本原有的那种岁月侵蚀的痕迹——这本身就是研究的一部分——又保证了文字内容的可辨识性。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国内出版社的古籍影印本,有时为了追求“干净”,反而牺牲了墨色深浅的对比度,导致一些朱批和黑字难以区分。但这里的处理非常专业,墨的浓淡、纸张的孔隙感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让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惊喜地发现,有些边缘的污损细节,反而成了推断此钞本流传路径的线索,这大概就是“原貌呈现”的意义所在吧。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古典文献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

评分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时间对话的冥想。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获取,而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深度学习。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日本史、佛教史背景资料,才能真正理解某个特定批注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某个关于“孝悌”的注解,如果结合当时日本的社会结构来看,其侧重点明显有别于宋明理学的强调。这套书成功地将一种看似普世的经典,放置在了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打捞和重塑。它让人体悟到,经典的生命力不在于其文字的永恒不变,而在于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被不断解读和赋予新意的过程。对于那些仅仅满足于阅读通行本、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说的”的读者来说,这套书可能略显晦涩,但对于渴望探究“思想如何跨越国界与时间”的真学者而言,它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基础和无限的思辨空间。

评分

我花了很大精力去对比这三册之间的细微差异,很明显,它们并非简单的重复或内容相近的副本,而是代表了不同时期、可能出自不同学派的独特文本流。其中一册的字体风格显得尤为古朴和劲健,让人联想到平安时代后期的书法风貌,而另一册则在结构布局上显得更为精细化,或许是江户时代学派整理的成果。这种并置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论语》在日本如何进行“多声部”阅读的可能性。它揭示了文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被不同学者群体“驯化”或“异化”的。对于想做文本比较学的同仁们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宝库”,因为它一步到位地解决了外文(日文)原始材料获取的壁垒,让我们可以直接在同一套丛书中进行对比分析,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评分

此书原装外封与书叶用纸相同,外层又重装了蓝色外封。装帧为包背装,但书脊处不涂浆糊,是室町时代末期(15-16世纪)流行的装帧形式。外封上用墨笔题书名&ldquo;论语一之五&rdquo;、&ldquo;论语六之十&rdquo;,书写时代与正文相同,或即出自同一人。重装外封上有室町时代书签,墨笔题&ldquo;论语六之十何晏集解&rdquo;(见彩页),第一册原书签剥落,以朱笔题&ldquo;论语一之五&rdquo;。卷首有何晏序三叶,题作&ldquo;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rdquo;。正文第一叶题&ldquo;论语学而第一(低三格)何晏集解&rdquo;,次行以&ldquo;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dquo;起,何晏注用小字双行。自第二篇起各篇题名中都有章数,如&ldquo;论语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何晏集解&rdquo;,仅第七篇作&ldquo;论语述而第七旧三十九章/今三十八章何晏集解&rdquo;,第十一篇作&ldquo;论语先进第十一郑廿三章/皇廿四章何晏集解&rdquo;。

评分

论语尧曰第二十

评分

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阅读的书。

评分

论语述而第七

评分

书很好,价格更好,北大的书

评分

论语泰伯第八

评分

此书原装外封与书叶用纸相同,外层又重装了蓝色外封。装帧为包背装,但书脊处不涂浆糊,是室町时代末期(15-16世纪)流行的装帧形式。外封上用墨笔题书名&ldquo;论语一之五&rdquo;、&ldquo;论语六之十&rdquo;,书写时代与正文相同,或即出自同一人。重装外封上有室町时代书签,墨笔题&ldquo;论语六之十何晏集解&rdquo;(见彩页),第一册原书签剥落,以朱笔题&ldquo;论语一之五&rdquo;。卷首有何晏序三叶,题作&ldquo;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rdquo;。正文第一叶题&ldquo;论语学而第一(低三格)何晏集解&rdquo;,次行以&ldquo;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rdquo;起,何晏注用小字双行。自第二篇起各篇题名中都有章数,如&ldquo;论语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何晏集解&rdquo;,仅第七篇作&ldquo;论语述而第七旧三十九章/今三十八章何晏集解&rdquo;,第十一篇作&ldquo;论语先进第十一郑廿三章/皇廿四章何晏集解&rdquo;。

评分

给力

评分

论语卷第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