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书刚拿到手,那种纸张的触感就让人心头一震,古籍特有的那种沉静、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日本学界对儒家经典的独特阐释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钞本,往往能提供不同于我们本土视角的解读线索。这三册影印本,光是看那些泛黄的纸页和遒劲有力的笔迹,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我尤其期待能仔细比对不同钞本之间的细微差异,比如在特定词语的圈点、朱批的批注方式,以及篇章结构的微调上,这些细节往往是学者们研究“变异”和“流变”的关键证据。翻阅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抄写者在灯下秉烛,一笔一划间寄托的敬畏与思考。虽然阅读古钞本本身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古文功底,但对于真正热爱学术、探求本源的读者来说,这种直接接触原始材料的体验,是任何精炼的现代整理本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思想交流史的窗口,让人对接下来的研究充满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入手这套书是带着一点“冒险”精神的。毕竟,影印古籍对阅读体验的挑战是巨大的,它要求你完全脱离现代排版的舒适区,去适应那种不规则的字形、有时甚至模糊不清的墨迹,以及页眉页脚上那些可能干扰阅读的标记。但正是这种“不便”,构成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我花了一个下午,仅仅是辨认其中一册开头几页的批注,那种像解密一样的过程,比读任何小说都来得刺激。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夺胎换骨”之处,比如某个日僧在解释“仁”字时,是如何结合其本土禅宗思想进行阐释的。这套书提供的是最直接的田野调查资料,它迫使我们跳出汉字语境的舒适区,去重新审视“论语”在日本文化语境下是如何被“激活”和“重塑”的。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东亚文化圈儒学传播脉络的研究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基础性的、无可撼动的。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套书的制作者显然是深谙古籍保护之道的。影印的清晰度把握得相当到位,既保留了古钞本原有的那种岁月侵蚀的痕迹——这本身就是研究的一部分——又保证了文字内容的可辨识性。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国内出版社的古籍影印本,有时为了追求“干净”,反而牺牲了墨色深浅的对比度,导致一些朱批和黑字难以区分。但这里的处理非常专业,墨的浓淡、纸张的孔隙感都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让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惊喜地发现,有些边缘的污损细节,反而成了推断此钞本流传路径的线索,这大概就是“原貌呈现”的意义所在吧。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古典文献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时间对话的冥想。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获取,而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深度学习。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日本史、佛教史背景资料,才能真正理解某个特定批注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某个关于“孝悌”的注解,如果结合当时日本的社会结构来看,其侧重点明显有别于宋明理学的强调。这套书成功地将一种看似普世的经典,放置在了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打捞和重塑。它让人体悟到,经典的生命力不在于其文字的永恒不变,而在于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被不断解读和赋予新意的过程。对于那些仅仅满足于阅读通行本、想知道“别人是怎么说的”的读者来说,这套书可能略显晦涩,但对于渴望探究“思想如何跨越国界与时间”的真学者而言,它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基础和无限的思辨空间。
评分我花了很大精力去对比这三册之间的细微差异,很明显,它们并非简单的重复或内容相近的副本,而是代表了不同时期、可能出自不同学派的独特文本流。其中一册的字体风格显得尤为古朴和劲健,让人联想到平安时代后期的书法风貌,而另一册则在结构布局上显得更为精细化,或许是江户时代学派整理的成果。这种并置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论语》在日本如何进行“多声部”阅读的可能性。它揭示了文本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被不同学者群体“驯化”或“异化”的。对于想做文本比较学的同仁们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宝库”,因为它一步到位地解决了外文(日文)原始材料获取的壁垒,让我们可以直接在同一套丛书中进行对比分析,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评分此书原装外封与书叶用纸相同,外层又重装了蓝色外封。装帧为包背装,但书脊处不涂浆糊,是室町时代末期(15-16世纪)流行的装帧形式。外封上用墨笔题书名“论语一之五”、“论语六之十”,书写时代与正文相同,或即出自同一人。重装外封上有室町时代书签,墨笔题“论语六之十何晏集解”(见彩页),第一册原书签剥落,以朱笔题“论语一之五”。卷首有何晏序三叶,题作“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正文第一叶题“论语学而第一(低三格)何晏集解”,次行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起,何晏注用小字双行。自第二篇起各篇题名中都有章数,如“论语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何晏集解”,仅第七篇作“论语述而第七旧三十九章/今三十八章何晏集解”,第十一篇作“论语先进第十一郑廿三章/皇廿四章何晏集解”。
评分论语尧曰第二十
评分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阅读的书。
评分论语述而第七
评分书很好,价格更好,北大的书
评分论语泰伯第八
评分此书原装外封与书叶用纸相同,外层又重装了蓝色外封。装帧为包背装,但书脊处不涂浆糊,是室町时代末期(15-16世纪)流行的装帧形式。外封上用墨笔题书名“论语一之五”、“论语六之十”,书写时代与正文相同,或即出自同一人。重装外封上有室町时代书签,墨笔题“论语六之十何晏集解”(见彩页),第一册原书签剥落,以朱笔题“论语一之五”。卷首有何晏序三叶,题作“论语序/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正文第一叶题“论语学而第一(低三格)何晏集解”,次行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起,何晏注用小字双行。自第二篇起各篇题名中都有章数,如“论语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何晏集解”,仅第七篇作“论语述而第七旧三十九章/今三十八章何晏集解”,第十一篇作“论语先进第十一郑廿三章/皇廿四章何晏集解”。
评分给力
评分论语卷第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