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政治學係列本書提齣瞭一個解釋現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中的自我與社會/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政治學係列本書提齣瞭一個解釋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安東尼·吉登斯 著,夏璐 譯
圖書標籤:
  • 現代性
  • 自我認同
  • 晚期現代
  • 社會學
  • 政治學
  • 當代世界
  • 學術著作
  • 西方理論
  • 社會變遷
  • 身份認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點睛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208710
商品編碼:1091684083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政治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提齣瞭一個解釋現代性及其與自我關係的新框架。作者延續瞭他在《現代性的後果》一書中提齣的觀點,認為“極盛”或“晚期”現代性是一種後傳統的秩序,其特徵是一種發展瞭的製度反身性。在當下,現代製度的全球化趨勢伴隨著一種日常生活的轉型,而這種轉型又對個人行為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於是,自我變成瞭一種“反身性規劃”,經由一種可被修改的有關自我認同之敘述而實現和維持。作者試圖通過本書嚮讀者說明,自我的反身性規劃乃是一種控製形式,它與現代製度所體現齣來的“對未來的殖民”的總方嚮並行不悖。然而,這種控製形式也帶來瞭一種質疑上述總方嚮的趨勢,也為晚期現代性的新政治議題提供瞭實質內容。
吉登斯曾經因忽略一些重要論題而遭到批評,因此在本書中,他重點關注瞭這些論題,其中包括有關自我和自我身份認同的心理學。他的一係列關於現代性的論著是其思想發展曆程中的重要一步,也必將成為社會理論、政治理論、人文地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的必讀文獻。

作者簡介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男爵,英國社會學傢,以社會結構理論與當代社會的本體論而聞名,被認為是當代社會學領域中有卓越貢獻的學者之一。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對以馬剋思、塗爾乾、韋伯等為代錶的經典社會學傢思想的反思;對以結構主義、功能主義和解釋社會學等為代錶的現代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反思;對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重建,提齣瞭著名的“結構化理論”;現代性理論範式的提齣和現代性發展的反思。曾任倫敦經濟學院院長,現任該校社會學係榮休教授。他的突齣成就很多,其中包括與赫爾德和湯普森共同創辦的Polity齣版社,該社現已成為社會科學方麵的主要齣版機構。吉登斯與英國前首相、工黨領袖布萊爾提倡的“第三條路”政策也影響瞭英國甚至其他國傢的政策。其代錶性著作包括《現代性的後果》和《第三條道路》等。

目錄

導 論/1 
第1章 極盛現代性的輪廓/10
現代性:總體考察 /14
本土性、全球性與日常生活的轉型 /20
經驗的傳遞 /22
極盛現代性及其存在性指標 /25
為什麼現代性與個體認同相關? /29 
第2章 自我:本體安全與存在性焦慮/33
本體安全和信任 /34
焦慮與社會組織 /39
存在性問題 /44
身體與自我 /52
動機 /58 
第3章 自我的發展軌跡/66
自我身份認同、曆史與現代性 /70
生活方式與生活規劃 /75
純粹關係之理論與實踐 /82
身體與自我實現 /91
神經性厭食癥與身體之反身性 /95 
第4章 命運、風險與安全/102
命運、宿命論、命中注定的時刻 /102
風險的參數 /107
主動貼近風險 /116
風險、信任與保護殼 /118
風險、信任與抽象體係 /124
安全、去技能化與抽象體係 /128
賦權與專業知識之睏境 /129
小結:quanwei、專業知識與風險 /132 
第5章 經驗之封存/136
內部指涉性與生命周期 /137
製度的影響 /140
封存的領域 /146
社會對癲狂的容納 /149
疾病和死亡的封存 /151
激情的私人化 /152
與外部自然的分離 /154
自戀與自我 /158
批判性的觀察 /162
治療手段的使用 /166 
第6章 自我的苦難/170
風險與懷疑的影響 /170
本體安全、焦慮與經驗之封存 /172
純粹關係:壓力和負擔 /174
“生活在這個世界”:自我的兩難睏境 /176
統一與破碎 /177
無力與獲取 /179
quanwei與不確定性 /182
個人化經驗與商品化經驗 /184
基本動力機製:無意義感造成的威脅 /188
被壓抑者的迴歸 /189 
第7章 生活政治的勃興/195
何為解放的政治? /196
生活政治的本質 /199
生活政治、身體與自我 /202
個體的生活與全球的需求 /205
小結:生活政治的議程 /208
相關性與意義 /210 
概念詞匯錶/216 
索 引/220 

精彩書摘

在20 世紀與21 世紀之交,現代性問題——包括其過去的發展與現時的製度形式——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再次齣現在世人麵前。人們早已意識到社會學與現代製度的浮現之間的關聯,然而,直到今天我們纔發現,不僅這些關聯比我們以前所意識到的更為錯綜復雜,而且對現代性本質的再思考也必須與對社會學分析前提之重構並行展開方纔有效。
就其能動機製、其侵蝕傳統風俗習慣之程度以及其在全球所發揮之影響而言,現代製度與以前的所有形式的社會秩序都迥然不同。然而,這些並非僅僅是外在的轉型:現代性事實上徹底地改變瞭人們日常社會生活的實質,也影響瞭我們經驗中zui為個人化的那些方麵。我們必須從製度層麵來對現代性加以理解;然而,由現代製度所引起的日常生活之嬗變,以一種直接的方式與個體生活融閤,進而與人的“自我”(self)交織在一起。事實上,現代性的顯著特徵之一就在於外延性(extensionality)與意嚮性(intentionality)這兩極之間日漸增多的相互關聯:一極是全球化的諸多影響,另一極是個人的稟賦。本書的目標即分析上述這種相互關聯的實質,並提供一套用於思考這些問題的概念框架。在導論中,我將嘗試對本書所要研究的主題在整體上給予總括的概要論述,所以我也期望讀者能容忍這種寫作處理方式所帶來的個彆性的重復。
盡管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自我問題,但它畢竟不是一本心理學著作。本書所要突齣的重點是考察一種新的自我認同機製的齣現。這種新的機製,一方麵由現代性的諸多製度所形塑,另一方麵也同時形塑著現代性諸製度本身。自我並非一個被外在影響所決定的被動實體。在人類形成自我認同的過程中,不管他們行動的特定背景如何具有地方特性,每個個體都會對那些在後果和啓示上均帶有全球性的社會影響有著直接的促進和增強作用。
社會學,以及在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科學,都是現代性的製度反身性(institutional reflexivity )之內在要素,而這些內在要素也恰是本書所要討論的基本現象。除瞭學術研究之外,其他所有形式的操作手冊、輔導指南、治療著作及自助性調查都有助於現代性的反身性之形成。因此,在一些不同情境中,我會大量地參考社會研究成果與實際的“生活指南”,這一策略並非一種為瞭一個確定的主題提供文獻佐證之手段,實際上其本身就是我所要尋求確認的社會現象或發展趨勢的一種徵候。這些成果和指南不僅僅是“有關”社會過程的作品,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建構社會過程的素材。
總體而言,本書的核心更多地體現的是分析性而非描述性特徵,並且,在論述的一些關鍵之處,我會依靠理念形態的(ideal-typical )研究路徑來闡明我的觀點。我試圖在現代性的核心部分尋找齣一些與自我反身性進行互動的結構性特徵,但我並不準備從細節層麵去討論上述過程在特定情境中會如何進行,或存在何種例外與反嚮趨勢。
開篇第一章便為整個研究劃定瞭一個框架。以一項具體的社會研究為例證,該章節評估瞭現代性發展的幾個關鍵方麵。除瞭製度反身性之外,現代社會生活的特徵還包括時空重組這一深刻過程,並輔之以脫域機製(disembedding mechanisms )的擴展——該機製將社會關係從特定場所的控製中強行解脫齣來,並通過寬廣的時空距離對其加以重新組閤。時空重組,加之脫域機製,使得現代性所固有的製度特質變得極端化和全球化,也導緻日常社會生活的內容與實質發生轉型。
現代性是一種後傳統的秩序,然而在這種秩序下,傳統和習慣等秩序保證機製並未被理性知識的必然性所替代。懷疑,即現代批判理性的普遍性特徵,滲透到日常生活和哲學意識當中,並形塑瞭當代社交世界中一個總體的存在性維度。現代性將極端懷疑的原則製度化,並堅持認為所有知識都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理論假設存在著,即某些觀點理論上可能非常正確,但原則上卻隨時可被修正,在特定時刻甚至有可能被丟棄。日益積纍起來的專門知識體係既構成瞭重要的脫域影響,同時亦體現著quanwei的多種來源;這些來源處於經常性的相互競爭狀態,並産生齣不同的效果。在我所謂之“極盛”現代性或“晚期”現代性(即我們現今所處的世界)的情境下,自我以及自我所賴以存在的更為寬泛的製度場景,便不得不以反身性的方式齣現。然而,這個任務必須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多樣化的選擇與可能性中方能得以完成。
在充滿不確定性和多重選擇的情形下,信任(trust)與風險(risk)這一組概念有著特殊的應用性內涵。我的觀點是,信任是人格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般性現象,它與脫域機製和抽象體係的世界也有著顯著及特定的關聯。在其一般的錶現形式中,信任與個體對本體安全感的早期獲得直接相關。嬰兒與護理人員之間所建立起的那種信任提供瞭一種“疫苗”,使其得以屏蔽掉潛在的威脅和危險,而即便是日常生活中zui單調平凡的活動也難以避免這些威脅和危險。在此種意義上,信任是建立“保護殼”所需的zui、 基本要素,而該保護殼在自我與日常現實的互動過程中牢牢護衛著“自我”。具體而言,信任能把潛在的偶發事件“擱置”
起來,而個體如果真要嚴肅地細想這些事件,便會使他們的意誌變得麻痹,或者,他們會産生一種被吞噬的感覺。相較而言,在其更為具體的錶現形式中,信任是個體與抽象體係進行互動的媒介;這些抽象體係清除瞭日常生活中的傳統內容,並産生瞭全球化的影響。在此情境下,信任一躍成為那種為日常的實踐活動所渴求的信念。
現代性是一種風險文化。我這麼說,並非意味著社會生活從根本上比以前更具風險性,因為對發達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言,實際情形並非如此。相反,無論是對非專業人士來說還是對技術專傢來說,風險的概念都是他們用以組織社交世界的方式中zui基本的構成要素。在現代性的條件下,伴隨著對知識環境進行反身性組織的手段,未來被持續不斷地拖拽至現實中。現代性條件下,任何一個領域似乎總是被切割、被拓殖。然而,這種拓殖本質上絕非完整的:在對計劃與其預期結果背離的程度進行評估時,對風險的考量則是必不可少的。風險評估追求精確度,甚至量化度,但就其本質而言這種評估是不完美的。鑒於現代製度體係的易變性特徵,同時伴以抽象體係的可變及經常性的矛盾性本質,大多數的風險評估形式事實上包含許多無法估量的因素。
現代性減少瞭某些特定領域和生活方式的總體風險,但同時也引入瞭一些先前年代所知甚少或者全然未知的新的風險參數。這些參數就包括後果嚴峻之風險(high-consequence risks):它們源自現代性社會體係的全球化特徵。晚期的現代世界,即我所謂之極盛現代性世界,有著對未來的啓示錄般的預見性;這並非因為它會不可避免地步入災難,而是因為引入瞭前代人未曾遇見和經曆過的風險。無論人類在國際談判與軍備控製等方麵有多大進展,隻要核武器(甚或是製造核武器所必需的知識)依然存在,隻要先進的科學技術繼續被用於新式武器的研發與製造,那麼大規模毀滅性的戰事就必定會發生。既然作為外在於社會生活的現象之一的自然在某種意義上將麵臨因其受製於人類行為而導緻的終結,那麼生態災難的風險亦將構成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之一部分。其他後果嚴峻之風險,例如全球經濟運轉機製的崩潰或極權主義超級大國的興起,都將成為我們當代經驗中同樣不可避免之一部分。
……

《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一種政治學視域》 一、 導言:個體與時代洪流的深刻博弈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浪潮中,個體何以安身立命?社會又將走嚮何方?《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一種政治學視域》一書,正是對這一永恒追問的深刻迴應。本書並非僅僅描摹晚期現代社會的種種錶象,而是緻力於深入探究個體如何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以及文化變遷中構建和維係自我認同,並進一步考察這種個體層麵的掙紮與重塑,如何與更宏大的社會政治進程相互激蕩,最終塑造我們共同生活的時代圖景。 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晚期現代社會所特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它不再是古典現代性時期那種相對穩定、可預測的社會秩序,而是一個充滿流動性、不確定性和風險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傳統的權威逐漸瓦解,宏大敘事遭遇普遍質疑,個體被迫成為自我命運的承擔者,同時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選擇壓力與焦慮。本書從政治學的獨特視角切入,並非局限於對國傢、權力等傳統政治議題的討論,而是將視野拓展至社會結構、文化規範、技術變革乃至個體心理等多元維度,力圖勾勒齣一幅晚期現代社會個體生存狀態的立體畫捲。 二、 晚期現代性的特質:流動性、風險與意義的重塑 本書開篇即對“晚期現代性”這一概念進行瞭詳盡的闡釋。它指齣,晚期現代性並非簡單的現代性的延續,而是一種質的飛躍,其關鍵特徵在於“流動性”(fluidity)與“風險”(risk)。與工業化早期那種相對穩定、可預測的社會形態不同,晚期現代社會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流變性。就業市場的結構性變遷、傢庭模式的多元化、個人生活軌跡的非綫性發展,都使得個體的身份認同不再是固若金湯,而是在不斷流動與重塑之中。 與此同時,風險也成為晚期現代生活的核心體驗。這些風險不再僅僅局限於經濟危機或戰爭等傳統意義上的災難,而是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環境汙染、技術失控、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以及對自身選擇後果的憂慮,都構成瞭個體必須直麵的新型風險。這些風險的普遍化與個體化,迫使個體在不確定性中進行持續的風險管理,並在此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定義自我。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傳統的意義來源,如宗教、民族國傢、階級等,其號召力與凝聚力均有所下降。個體被推嚮瞭意義的真空,不得不自行尋找或構建新的意義支撐。本書認為,晚期現代的個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反思性”的個體(reflexive individual)。這意味著個體不再被動地接受社會強加的身份或意義,而是主動地反思自身的經曆、選擇和價值觀,並在這種反思中積極地塑造自我。這種反思性,既是應對晚期現代性挑戰的必要策略,也是個體追求自主性與解放的關鍵途徑。 三、 個體認同的生産:從“外部”到“內部”的轉嚮 本書著重探討瞭晚期現代社會中,個體認同的生産機製發生瞭怎樣的根本性轉變。在古典現代性時期,個體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處的社會地位、職業、傢庭背景等“外部”因素所決定的。例如,一個人是工人還是農民,是貴族還是平民,這些外部標簽直接塑造瞭他們的社會角色和自我認知。 然而,在晚期現代社會,這種由外部決定的身份變得越來越脆弱。社會流動性的增強、職業選擇的多元化、以及文化多樣性的勃興,都使得“標簽式”的身份認同難以維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強調“內部”的自我構建。個體不再僅僅被動地扮演社會角色,而是主動地選擇、組閤、甚至創造自己的身份。 本書將這種轉變置於更廣闊的政治和社會語境中。它指齣,政治權力在塑造個體認同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國傢通過教育、法律、意識形態來規範個體行為,還是市場通過消費文化、媒體傳播來引導個體欲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自我認知。同時,社會運動、社群構建、以及各種亞文化群體的齣現,也為個體提供瞭多元化的身份選擇和歸屬感。 本書深入分析瞭“生活方式”(lifestyle)在晚期現代認同構建中的作用。生活方式不再僅僅是個人品味或經濟能力的體現,而是成為個體錶達自我、界定身份的重要途徑。選擇某種特定的飲食習慣、穿著風格、娛樂方式,甚至參與某種社會議題,都可能成為個體嚮外界宣告“我是誰”的一種方式。這種對生活方式的關注,反映瞭晚期現代個體在缺失宏大敘事的情況下,傾嚮於從微觀的、日常的實踐中尋找自我意義和身份的確定性。 四、 資本主義的深化與個體異化:自由的悖論 本書對晚期現代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及其對個體認同的深刻影響進行瞭批判性分析。它認為,晚期現代資本主義已經超越瞭單純的生産和交換階段,進入瞭一個更加注重消費、體驗和符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資本的力量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將一切都轉化為可供消費的商品,包括人際關係、情感體驗乃至個體自身的形象。 這種資本主義的深化,帶來瞭“異化”(alienation)的新形式。個體不再僅僅是在勞動中被剝奪其勞動産品,更是在消費中被剝奪瞭真實的自我。商品世界的泛濫,製造瞭虛假的欲望和滿足感,使得個體越來越難以區分真實需求與被製造的渴望,從而在無盡的消費循環中迷失自我。 本書進一步探討瞭晚期現代社會中的“自由”悖論。一方麵,晚期現代社會似乎為個體提供瞭前所未有的自由選擇,無論是在職業、婚姻還是生活方式上,個體擁有瞭更多的自主權。然而,另一方麵,這種自由選擇又伴隨著巨大的壓力和焦慮。當個體被告知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這些選擇又受到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製約時,自由就可能轉化為一種沉重的負擔。 本書認為,這種異化和自由的悖論,深刻地影響瞭晚期現代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關係。個體可能感到疏離、孤立,即使身處人群之中也難免孤獨。追求個體化的同時,也可能麵臨著被社會拋棄的風險。這種對自由的焦慮和對意義的渴望,構成瞭晚期現代個體生存的內在張力。 五、 政治的再解放:個體能動性與社會變革 麵對晚期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本書並未陷入悲觀的論調,而是強調瞭個體能動性(agency)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作用。盡管個體被置於復雜而充滿風險的環境中,但他們並非完全被動的客體。相反,個體通過自身的反思、行動和聯閤,能夠挑戰現有的權力結構,重塑社會規範,並為更美好的未來創造可能。 本書強調,政治性的維度,並非僅僅局限於國傢機器或政黨政治。廣義的政治,體現在個體對自身生活和周圍世界的乾預與改造。例如,消費者選擇抵製某些産品,是挑戰資本主義生産邏輯的政治行動;參與社區組織,是重塑社會關係的政治實踐;對環境問題發聲,是對全球性風險的迴應,也是一種政治的錶達。 本書特彆關注瞭“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在晚期現代社會中的興起。它認為,在傳統集體身份瓦解的背景下,基於性彆、種族、性取嚮、文化認同等身份的政治動員,成為個體尋求認同、錶達訴求的重要方式。雖然身份政治可能帶來碎片化和內部的排他性,但它也為邊緣群體提供瞭發聲的平颱,挑戰瞭不平等的社會結構。 最終,本書呼籲一種“政治的再解放”。這並非簡單的迴到過去的政治模式,而是要在晚期現代性的語境下,重新思考政治的內涵和實踐。它強調,真正的政治解放,在於賦予個體更強大的自主權,使其能夠更有效地參與公共事務,塑造自己的生活,並共同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續的社會。這需要個體在反思自身的同時,也關注他者,並在集體行動中尋找力量,共同應對晚期現代性帶來的挑戰,最終實現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六、 結論: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方嚮 《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一種政治學視域》一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當下復雜社會圖景的有力框架。它揭示瞭晚期現代社會流動性、風險與個體認同生産之間的深刻聯係,批判性地分析瞭資本主義的運作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與自我,並最終指齣瞭個體能動性在推動社會變革中的關鍵作用。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迴避晚期現代性帶來的挑戰與睏境,而是以一種審慎而充滿洞察的態度,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位置,以及我們如何能夠在這種不確定性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並為構建更公正、更具人文關懷的未來貢獻力量。它提醒我們,理解自我與社會的關係,就是理解政治,也是理解我們自身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洞見非常深刻,它像是為我揭開瞭一層麵紗,讓我看清瞭許多曾經模糊不清的社會現象。作者對於“後傳統社會”的描述,精準地描繪瞭我們當下的生存狀態:傳統的社會結構正在瓦解,但新的、穩定的社會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在這種“過渡時期”,個體麵臨著前所未有的選擇壓力,但也因此獲得瞭更大的自主權。這本書讓我理解瞭為什麼現代社會的人們會如此追求“個人主義”,為何會強調“自我實現”。然而,作者也並沒有將這種趨勢描繪成絕對的進步,而是指齣瞭其潛在的風險,例如社會原子化、人際關係疏離,以及對集體認同的缺失。他通過對“社會資本”的探討,讓我們看到瞭在碎片化的社會中,重建連接和信任的重要性。這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發讀者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而充滿挑戰的時代。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次思想上的“探險”。作者用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審視瞭現代性對人類生活方式、社會組織乃至價值觀念的根本性改變。他並沒有迴避現代性帶來的負麵影響,反而深入剖析瞭其內在的矛盾和張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自由”與“控製”之間辯證關係的闡釋。在現代社會,我們似乎獲得瞭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職業、甚至性彆認同。然而,這種自由的背後,卻隱藏著更加精妙和隱蔽的社會控製機製。媒體的意識形態灌輸、消費主義的誘惑、以及各種社會規範的潛移默化,都在塑造著我們的欲望和行為。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自由”的真實含義,它不僅僅是沒有束縛,更包含瞭在這種看似自由的選擇中,我們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強大的社會力量所裹挾。這種反思,對於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能力至關重要。

評分

這本書對於理解當下社會思潮的演變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它所探討的“晚期現代”概念,精準地捕捉瞭我們所處的時代特徵:高度發達的科技、全球化的浪流、以及隨之而來的深刻社會變革。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層層遞進,將抽象的社會理論與鮮活的個體經驗巧妙地結閤起來。我尤其欣賞他對於“風險社會”和“風險管理”的探討,這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確定性,比如環境汙染、經濟危機、信息安全等等,有著直接的聯係。這些風險不僅是對我們物質生活的威脅,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狀態和自我認知。我們被迫成為“風險管理者”,不斷地評估、規避、應對各種潛在的危險,而這種持續的警惕和焦慮,反過來又塑造瞭我們的身份認同,使我們變得更加謹慎、理性,但也可能更加孤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復雜的社會現象,並從中找到一條理解自身生存處境的路徑。

評分

我曾經以為“自我認同”是一個非常私人的、內嚮的哲學命題,直到我接觸到這本書,纔發現它與宏觀的社會結構、政治經濟體係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的分析非常精闢,他並沒有將“自我”與“社會”割裂開來,而是強調兩者之間動態的、互構的關係。他指齣,在晚期現代社會,傳統的社會規範和機構(比如傢庭、宗教、職業)對個體身份的塑造作用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碎片化、流動化的身份構建過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既定的身份,而是需要積極地、持續地去“創造”和“管理”自己的身份。這種創造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費文化、媒體傳播以及各種社會運動的影響。這本書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我們會對“選擇”如此迷戀,為什麼我們會渴望“獨特性”,又為何會在無數的選擇中感到疲憊和迷失。它揭示瞭在看似自由的現代社會,我們的自我認同其實是在一種新的權力結構下被塑造的。這種理解,讓我在麵對個人睏惑時,不再僅僅歸咎於自身的性格缺陷,而是能看到更廣闊的社會背景。

評分

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認識世界的新視角!它並非空泛地談論“現代”,而是深入肌理,揭示瞭“現代性”本身是如何塑造瞭我們的“自我認同”。讀完後,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選擇、感受,甚至是我們對未來的焦慮,都與現代性進程息息相關。作者的論述不是冰冷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深刻洞察。他用生動的例子,比如消費主義的盛行、工作與休閑的界限模糊,甚至是我們對健康與長壽的追求,來闡釋現代性如何迫使我們不斷地反思、重塑自我。這種“反思性”是現代性的核心特徵,也正是它讓我們從傳統的、被預設的身份中解放齣來,但也隨之帶來瞭不確定性和焦慮。我尤其對作者關於“時間的體驗”的分析印象深刻,現代性如何改變瞭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感知,使我們活在一種永恒的“現在進行時”中,不斷規劃、擔憂,卻又難以獲得真正的安寜。這本書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現代人集體的心靈睏境,也讓我們看到瞭在這一切背後,是現代性這個宏大的社會力量在起作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