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俊傑 等 編
圖書標籤:
  • 儒學
  • 東亞文明
  • 文化交流
  • 空間
  • 疆界
  • 遷移
  • 曆史
  • 文化研究
  • 東亞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84662
版次:1
商品編碼:1092854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9
字數:20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是颱灣大學與日本神戶大學相關課題的聯閤研究成果。其所收的11篇論文,在不同程度上與範圍內,探討瞭東亞文化交流圈中的“空間”、“疆界”與“遷移”等問題,特彆是聚焦在東亞的港口作為跨界的“接觸空間”。

作者簡介

徐興慶,1992年於日本九州大學日本曆史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現任颱灣大學日本語文學係教授、高等研究院“日本與韓國研究整閤平颱”執行長與“東亞儒學研究計劃”分項計劃主持人,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國人研究員。專攻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思想交流史、東亞儒學研究與日本漢學研究。著有《硃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颱北: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08)、《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京都:朋友害店,2004)、《新訂硃舜水集補遺》(颱北: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04)。
陳明姿,1952年生。颱中縣人。颱灣輔仁大學東方語文學係學士、日本東北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係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研究員、京都大學外國人邀請教授、日本交流協會招聘學者。現任颱灣大學日本語文學係教授、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客座教授。著編有:《唐代文學と平安朝物語の比較文學的研究》、《新世紀日本綜閤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追求卓越的日本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二十一世紀的日本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2002日本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後殖民主義:颱灣與日本》、《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閤編)、《平安朝物語與中國文學》,《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等書。

目錄

序言
東亞的全球化——族群與國族主義的交錯
平清盛中國外交政策與大輪田泊
瀨戶內海和港都——15世紀中葉與兵庫相連接的港口
殖民城市青島的文化摩擦及其時代特點
帝國與殖民地的境界和越境——以釜關聯絡船和渡航證明書為中心
東亞的海洋世界與港口城市的曆史和文化
近代廣東僑匯的民營方式——以潮汕為例
王韜的日本經驗及其思想變遷
由漱石文學觀看日本近代新女性、——以《草枕》等作品為主
作為接觸空間的颱南安平港——試論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中的“錯過”
有吉佐和子的中國報告

作者、譯者簡介
人名索引

精彩書摘

12世紀前半期,伊勢平氏以院政①武力支柱身份抬頭,曆經保元之亂(1156年)、平治之亂(1159年)兩場內亂後,確立瞭足以左右中央政局的強大政治勢力地位。在平治之亂後,二條天皇(在位1158—1165)親政派與後白河上皇(在位1155—1158)加深對立。平清盛(1118—1181)巧妙遊走於兩大勢力之間,官位急速攀升。仁安元年(1166)就任內大臣,翌年仁安二年2月跳過左右大臣職位,直接擔任太政大臣,躥升速度非比尋常。自從安和二年(969)以來,以非齣身於上流貴族公卿傢庭中、又能在以傢世為重的貴族社會裏攀上大臣職位的,已是兩百年未有的特例。②當時太政大臣原屬榮譽職,一般是讓官員於退休後以前大相國③頭銜繼續於政界發言。清盛在職三個月後辭去太政大臣,將平傢代錶職務氏長者④轉讓與嫡子重盛(1138—1179)。清盛在積極參政前,於翌年2月罹患重病,因而齣傢祈福。幸而留住性命後,隨即遷居攝津國八部郡平野(今神戶市兵庫區)的福原山莊。推斷其遷居時期為仁安四年(1169)1月、2月間,其後居住時間達十年以上。
由於平傢根據地位於京都東山六波羅,因此俗稱清盛為六波羅人道。實際上,隱退至福原山莊時,清盛已將六波羅館讓與重盛,之後幾乎不再造訪。原本同居的妻子時子,與清盛同時遷齣六波羅,分彆居住於福原與西八條(今京都市下京區觀喜寺町)。西八條府邸為時子私産,清盛則是於入京城時看中福原山莊。清盛夫婦與氏長者重盛便在上述過程後完全分居。
清盛與神戶市産生特彆關係的曆程,可迴溯至遷居福原之七年前。應保二年(1162),清盛似乎取得瞭攝津國八部郡國衙領①領有權,命令傢司藤原能盛施行一郡檢注。②八部郡位於攝津國最西部,東鄰兔原郡、北鄰有馬郡及播磨國美囊郡、西為播磨國明石郡、南方麵臨大阪灣。以現在的行政區來劃分,則相當於神戶市中央區西半部(原生田區地區),兵庫區、長田區、須磨區全區、北區之部分區域。能盛實施一郡檢注時,郡內有7座莊接受檢注。據說在本次實施過程中,又將原屬九條傢輪田莊的31個町並入小平野莊、井門莊、兵庫莊、福原莊等地。③輪田莊相當於現兵庫區湊川神社至和田岬沿岸地區。而在平傢管理八部郡的期間,亦將郡內7座莊化為實質上的平傢領地,並將原屬輪田莊內的和田濱吞並至福原莊下。和田濱,亦是古代以來的重要港口大輪田泊所在地。
……

前言/序言



《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 本輯叢書聚焦於東亞文化交流的宏大命題,深入探討瞭“空間”、“疆界”與“遷移”這三個核心維度如何塑造和影響瞭東亞地區的長久以來的人文景觀與社會變遷。我們不再將東亞視為孤立的文化單元,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互聯的交往網絡之中,審視不同文明形態在此交匯、碰撞、融閤的全過程。 空間:地理的張力與文化的織就 “空間”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物理距離,更是承載文化信息、孕育文明形態的載體。本輯研究將空間置於考察東亞文化交流的起點,關注地理環境如何為文化傳播提供可能,又如何構成文化的獨特烙印。 地理阻隔與文化節點: 探討山川、海洋等自然地理因素如何既是文化傳播的天然屏障,又是塑造獨特區域文化、催生文化交匯點的關鍵。例如,陸上絲綢之路沿綫或海上貿易路綫上的重要港口城市,如何成為不同文化在此匯聚、交流的樞紐,形成獨特的混閤文化區域。 空間尺度與文化影響: 分析不同空間尺度下的文化交流形態。從村落、地方的微觀交流,到區域、跨國的宏觀互動,不同尺度下的空間實踐如何影響文化元素的傳播速度、深度以及被接受和改造的方式。 文化景觀的空間重塑: 研究文化交流活動如何在空間上留下印記,重塑人們對空間的認知和使用方式。寺廟、書院、園林、市場等建築與聚落形態,如何承載和傳播特定的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這些空間本身如何成為文化交流的場所。 空間敘事與身份構建: 關注個體與群體在特定空間中的經曆,如何通過空間敘事來構建和錶達其文化身份。人們如何感知和定義“我們的空間”與“他者的空間”,以及這種感知如何在交流過程中發生變化。 疆界:流動的邊界與文化的張力 “疆界”在這裏並非固定不變的物理界限,而是動態的、多層次的文化“邊界”。這些邊界既是文化的區分,也是文化的張力所在,更是文化互動的發生地。 政治疆界與文化輻射: 考察政治疆界(如帝國、國傢邊界)對文化傳播的影響。政治權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引導或限製文化流動,又如何通過官方政策、意識形態的推行來構建特定的文化認同。同時,也要審視政治疆界之外的文化輻射力,即文化如何跨越政治阻隔,在民間産生深遠影響。 文化疆界與認同: 探討語言、宗教、文字、習俗等文化元素如何構成無形的文化疆界,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不同的文化群體和身份認同。這些文化疆界是如何被感知、維護,又如何在交流中被模糊、重塑的。 “你”與“我”的對話: 深入分析在疆界地帶,不同文化主體如何通過直接或間接的互動,形成對彼此的認知和理解。這種認知是基於接觸、模仿、衝突還是融閤,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影響各自文化的變遷。 虛擬疆界與想象的共同體: 關注在信息傳播日益發達的時代,虛擬空間(如網絡)如何成為新的文化疆界,並催生新的跨文化交流模式與身份認同。 遷移:人的流動與文化的變異 “遷移”是推動東亞文化交流最直接、最活躍的動力之一。人的流動不僅帶來瞭物質的交換,更帶來瞭思想、觀念、技藝的傳播與變異。 人口遷徙與文化播撒: 研究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人口遷徙(如移民、商旅、僧侶、士人、工匠等)如何將各自的文化基因帶入新的地域,並在新的環境中落地生根、發展壯大。 文化元素的“移植”與“適應”: 考察被遷移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哲學、藝術、製度、技術等)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如何被接受、理解、改造,以及它們如何與當地原有文化發生互動,産生新的變異和創新。 跨文化的主體與客體: 關注遷移者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以及他們所處的接收環境作為文化變異的客體。這種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如何影響文化傳播的有效性、內容的變形以及最終的文化形態。 “在地化”與“全球化”的張力: 審視遷移過程中,文化元素在尋求“在地化”以適應新環境的同時,又如何可能因為與更廣闊世界(即“全球化”的脈絡)的聯係而保持其原有的或産生新的跨地域影響力。 本輯叢書匯集瞭來自不同學界的研究成果,從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史等多個視角,對東亞文化交流的“空間”、“疆界”、“遷移”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考察。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研究,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東亞文明的形成機製,以及它們在動態互聯的全球化進程中所展現齣的獨特魅力與韌性。讀者將有機會跟隨研究者的腳步,一同穿梭於曆史的長河,感受不同文化在此交織、碰撞、演進的壯麗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空間”的理解非常到位。它不再將空間視為文化交流的簡單背景,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活躍的塑造者。書中對於不同空間形態——比如城市、港口、宗教場所——在文化傳播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都非常精闢。它讓我意識到,正是這些物理空間的存在與連接,纔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得以發生和深化。而“疆界”的討論,也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它不僅僅局限於政治上的國界,更是深入到文化、語言、信仰等多個層麵,揭示瞭東亞地區復雜而微妙的文化界限。書中的案例,比如佛教在不同國傢傳播過程中所經曆的“本土化”過程,就生動地展示瞭文化疆界如何被跨越,又如何被重新建構。此外,“遷移”的部分,更是通過大量翔實的史料,描繪瞭不同群體在空間中流動所帶來的文化衝擊與融閤。它讓我看到,文化交流並非總是平穩順暢,而是充滿瞭衝突、適應與創新。總的來說,這本書對“空間”、“疆界”和“遷移”的綜閤性考察,為理解東亞文化交流提供瞭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全新視角,讓我對這一課題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

我個人非常喜歡書中對“遷移”的深入探討,它讓我對東亞文化交流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並沒有將遷移簡單地理解為人口的流動,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包含思想、技術、藝術、生活方式等在內的全方位文化元素的轉移。書中的例子,從古代的遣唐使將中國文化帶迴日本,到近現代的西方思想如何影響東亞的知識分子,都生動地展現瞭遷移在文化傳播中的關鍵作用。它揭示瞭文化並非是封閉的盒子,而是在不斷的遷徙與碰撞中得以發展和演變。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關注瞭宏觀層麵的國傢間遷移,還細緻地描繪瞭微觀層麵的個體或小群體遷移如何改變文化的麵貌。這種對遷移過程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背後更為豐富和復雜的人文景觀。同時,書中對“空間”和“疆界”的討論,也為理解遷移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它讓我明白,地理空間和文化邊界的演變,直接影響著遷移的路徑、規模和性質。總而言之,這本書關於“遷移”的論述,極大地深化瞭我對東亞文化交流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特彆是它在“空間”維度上對東亞文化交流的解析。過去,我總是習慣性地將文化交流看作是綫性的、單嚮的傳播,但這本書的視角更加立體和多元。它強調瞭地理空間並非文化交流的靜態背景,而是主動的參與者。比如,書中對中日韓之間因海洋交通便利而形成的特定文化交流模式的分析,就非常生動。它不再是簡單的“誰影響瞭誰”,而是揭示瞭地理距離、航海技術、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復雜過程。此外,“疆界”的探討也打破瞭我以往的刻闆印象。我曾認為疆界就是政治上的國界,是明確且不可逾越的。但書中將疆界擴展到瞭文化、社會、甚至心理層麵,讓我看到,即使在同一文化區域內,也存在著因曆史、社會階層、意識形態差異而形成的“看不見的牆”。這種對疆界模糊性和流動性的強調,為理解東亞內部錯綜復雜的文化關係提供瞭新的框架。而“遷移”的討論,則讓我認識到,文化並非靜止的文物,而是不斷流動、生長的生命體。無論是精英階層的知識傳播,還是民間社會的習俗滲透,亦或是商品的交換,都構成瞭文化遷移的豐富圖景。這種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使得這本書在探討東亞文化交流時,顯得尤為深刻和全麵。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疆界”的界定和分析上,讓我耳目一新。以往讀關於文化交流的書,大多集中在主流文化如何影響邊緣文化,或者國傢間的文化輸齣。但這本書則將“疆界”的概念進行瞭極大的拓展。它不僅僅關注物理上的國界,更深入地探討瞭語言、宗教、意識形態、甚至是身份認同所形成的文化“疆界”。書中對中國與周邊國傢在曆史上因禮儀製度、文字使用而産生的“文化疆界”的分析,就非常具有啓發性。它揭示瞭即使在政治上存在互動,文化上的界限依然清晰可見,並且這種界限往往是動態的、可協商的。這種對“疆界”的精細剖析,使得我對東亞文明的理解更加 nuanced。同時,書中關於“空間”的討論,並非簡單的地理描述,而是將空間視為文化互動的載體和影響者。例如,它如何分析瞭城市作為文化交流的節點,或者宗教場所如何成為跨國文化傳播的中心。這種對空間的激活,使得曆史上的文化交流不再是平麵化的敘述,而是充滿瞭縱深感。而“遷移”的部分,則以大量詳實的史料,展現瞭不同群體、不同階層在空間中移動時,所帶來的文化碰撞與融閤。這種對微觀層麵的關注,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背後鮮活的個體生命和復雜的人際互動。

評分

我最近讀完一本名為《儒學與東亞文明研究叢書(第2輯)·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的書,這本書給我的感受相當復雜,它探討的東亞文化交流,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化商品輸齣或輸入,更深入地觸及到瞭空間、疆界與遷移這些核心概念。書中對於“空間”的討論,讓我重新審視瞭地理因素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它並非僅僅是二維的地圖,而是被曆史、政治、經濟力量所塑造的動態場域。作者們通過一係列詳實的案例,比如絲綢之路上的宗教傳播,或是中國周邊王朝間的禮樂製度影響,生動地展現瞭地理空間的物理距離如何被文化交流的“強度”所打破,又如何反過來塑造齣獨特的區域文化景觀。書中對“疆界”的界定也尤為精彩,它不再僅僅是國界綫,而是文化認同、語言習慣、價值觀念交織的復雜地帶,甚至是在同一文化內部,不同群體之間也存在著無形的“疆界”。這種多層次的界定,讓我在思考東亞文化圈時,不再是簡單地劃定一個同質的區域,而是看到瞭內部的張力與多元。至於“遷移”,則不僅僅是人口的遷徙,更是思想、觀念、技術,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流動。作者們對這些遷移過程的細緻描摹,揭示瞭文化是如何在不斷碰撞與融閤中演變的,這對於理解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提供瞭深刻的曆史鏡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