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文化交流:空间·疆界·迁移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文化交流:空间·疆界·迁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俊杰 等 编
图书标签:
  • 儒学
  • 东亚文明
  • 文化交流
  • 空间
  • 疆界
  • 迁移
  • 历史
  • 文化研究
  • 东亚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846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85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9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文化交流:空间·疆界·迁移》是台湾大学与日本神户大学相关课题的联合研究成果。其所收的11篇论文,在不同程度上与范围内,探讨了东亚文化交流圈中的“空间”、“疆界”与“迁移”等问题,特别是聚焦在东亚的港口作为跨界的“接触空间”。

作者简介

徐兴庆,1992年于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历史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高等研究院“日本与韩国研究整合平台”执行长与“东亚儒学研究计划”分项计划主持人,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专攻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思想交流史、东亚儒学研究与日本汉学研究。著有《朱舜水与东亚文化传播的世界》(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8)、《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京都:朋友害店,2004)、《新订朱舜水集补遗》(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
陈明姿,1952年生。台中县人。台湾辅仁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学士、日本东北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辅仁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京都大学外国人邀请教授、日本交流协会招聘学者。现任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日本国文学研究资料馆客座教授。著编有:《唐代文学と平安朝物语の比较文学的研究》、《新世纪日本综合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追求卓越的日本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2002日本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后殖民主义:台湾与日本》、《日本汉学研究续探:文学篇》(合编)、《平安朝物语与中国文学》,《东亚文化交流:空间·疆界·迁移》等书。

目录

序言
东亚的全球化——族群与国族主义的交错
平清盛中国外交政策与大轮田泊
濑户内海和港都——15世纪中叶与兵库相连接的港口
殖民城市青岛的文化摩擦及其时代特点
帝国与殖民地的境界和越境——以釜关联络船和渡航证明书为中心
东亚的海洋世界与港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近代广东侨汇的民营方式——以潮汕为例
王韬的日本经验及其思想变迁
由漱石文学观看日本近代新女性、——以《草枕》等作品为主
作为接触空间的台南安平港——试论佐藤春夫《女诫扇绮谭》中的“错过”
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

作者、译者简介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12世纪前半期,伊势平氏以院政①武力支柱身份抬头,历经保元之乱(1156年)、平治之乱(1159年)两场内乱后,确立了足以左右中央政局的强大政治势力地位。在平治之乱后,二条天皇(在位1158—1165)亲政派与后白河上皇(在位1155—1158)加深对立。平清盛(1118—1181)巧妙游走于两大势力之间,官位急速攀升。仁安元年(1166)就任内大臣,翌年仁安二年2月跳过左右大臣职位,直接担任太政大臣,蹿升速度非比寻常。自从安和二年(969)以来,以非出身于上流贵族公卿家庭中、又能在以家世为重的贵族社会里攀上大臣职位的,已是两百年未有的特例。②当时太政大臣原属荣誉职,一般是让官员于退休后以前大相国③头衔继续于政界发言。清盛在职三个月后辞去太政大臣,将平家代表职务氏长者④转让与嫡子重盛(1138—1179)。清盛在积极参政前,于翌年2月罹患重病,因而出家祈福。幸而留住性命后,随即迁居摄津国八部郡平野(今神户市兵库区)的福原山庄。推断其迁居时期为仁安四年(1169)1月、2月间,其后居住时间达十年以上。
由于平家根据地位于京都东山六波罗,因此俗称清盛为六波罗人道。实际上,隐退至福原山庄时,清盛已将六波罗馆让与重盛,之后几乎不再造访。原本同居的妻子时子,与清盛同时迁出六波罗,分别居住于福原与西八条(今京都市下京区观喜寺町)。西八条府邸为时子私产,清盛则是于入京城时看中福原山庄。清盛夫妇与氏长者重盛便在上述过程后完全分居。
清盛与神户市产生特别关系的历程,可回溯至迁居福原之七年前。应保二年(1162),清盛似乎取得了摄津国八部郡国衙领①领有权,命令家司藤原能盛施行一郡检注。②八部郡位于摄津国最西部,东邻兔原郡、北邻有马郡及播磨国美囊郡、西为播磨国明石郡、南方面临大阪湾。以现在的行政区来划分,则相当于神户市中央区西半部(原生田区地区),兵库区、长田区、须磨区全区、北区之部分区域。能盛实施一郡检注时,郡内有7座庄接受检注。据说在本次实施过程中,又将原属九条家轮田庄的31个町并入小平野庄、井门庄、兵库庄、福原庄等地。③轮田庄相当于现兵库区凑川神社至和田岬沿岸地区。而在平家管理八部郡的期间,亦将郡内7座庄化为实质上的平家领地,并将原属轮田庄内的和田滨吞并至福原庄下。和田滨,亦是古代以来的重要港口大轮田泊所在地。
……

前言/序言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文化交流:空间·疆界·迁移 本辑丛书聚焦于东亚文化交流的宏大命题,深入探讨了“空间”、“疆界”与“迁移”这三个核心维度如何塑造和影响了东亚地区的长久以来的人文景观与社会变迁。我们不再将东亚视为孤立的文化单元,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互联的交往网络之中,审视不同文明形态在此交汇、碰撞、融合的全过程。 空间:地理的张力与文化的织就 “空间”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物理距离,更是承载文化信息、孕育文明形态的载体。本辑研究将空间置于考察东亚文化交流的起点,关注地理环境如何为文化传播提供可能,又如何构成文化的独特烙印。 地理阻隔与文化节点: 探讨山川、海洋等自然地理因素如何既是文化传播的天然屏障,又是塑造独特区域文化、催生文化交汇点的关键。例如,陆上丝绸之路沿线或海上贸易路线上的重要港口城市,如何成为不同文化在此汇聚、交流的枢纽,形成独特的混合文化区域。 空间尺度与文化影响: 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文化交流形态。从村落、地方的微观交流,到区域、跨国的宏观互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实践如何影响文化元素的传播速度、深度以及被接受和改造的方式。 文化景观的空间重塑: 研究文化交流活动如何在空间上留下印记,重塑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使用方式。寺庙、书院、园林、市场等建筑与聚落形态,如何承载和传播特定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这些空间本身如何成为文化交流的场所。 空间叙事与身份构建: 关注个体与群体在特定空间中的经历,如何通过空间叙事来构建和表达其文化身份。人们如何感知和定义“我们的空间”与“他者的空间”,以及这种感知如何在交流过程中发生变化。 疆界:流动的边界与文化的张力 “疆界”在这里并非固定不变的物理界限,而是动态的、多层次的文化“边界”。这些边界既是文化的区分,也是文化的张力所在,更是文化互动的发生地。 政治疆界与文化辐射: 考察政治疆界(如帝国、国家边界)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政治权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或限制文化流动,又如何通过官方政策、意识形态的推行来构建特定的文化认同。同时,也要审视政治疆界之外的文化辐射力,即文化如何跨越政治阻隔,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疆界与认同: 探讨语言、宗教、文字、习俗等文化元素如何构成无形的文化疆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群体和身份认同。这些文化疆界是如何被感知、维护,又如何在交流中被模糊、重塑的。 “你”与“我”的对话: 深入分析在疆界地带,不同文化主体如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形成对彼此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认知是基于接触、模仿、冲突还是融合,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各自文化的变迁。 虚拟疆界与想象的共同体: 关注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时代,虚拟空间(如网络)如何成为新的文化疆界,并催生新的跨文化交流模式与身份认同。 迁移:人的流动与文化的变异 “迁移”是推动东亚文化交流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力之一。人的流动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交换,更带来了思想、观念、技艺的传播与变异。 人口迁徙与文化播撒: 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口迁徙(如移民、商旅、僧侣、士人、工匠等)如何将各自的文化基因带入新的地域,并在新的环境中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文化元素的“移植”与“适应”: 考察被迁移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哲学、艺术、制度、技术等)在新的文化土壤中如何被接受、理解、改造,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原有文化发生互动,产生新的变异和创新。 跨文化的主体与客体: 关注迁移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以及他们所处的接收环境作为文化变异的客体。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何影响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内容的变形以及最终的文化形态。 “在地化”与“全球化”的张力: 审视迁移过程中,文化元素在寻求“在地化”以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又如何可能因为与更广阔世界(即“全球化”的脉络)的联系而保持其原有的或产生新的跨地域影响力。 本辑丛书汇集了来自不同学界的研究成果,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史等多个视角,对东亚文化交流的“空间”、“疆界”、“迁移”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考察。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东亚文明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动态互联的全球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与韧性。读者将有机会跟随研究者的脚步,一同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感受不同文化在此交织、碰撞、演进的壮丽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一本名为《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文化交流:空间·疆界·迁移》的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相当复杂,它探讨的东亚文化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商品输出或输入,更深入地触及到了空间、疆界与迁移这些核心概念。书中对于“空间”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地理因素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它并非仅仅是二维的地图,而是被历史、政治、经济力量所塑造的动态场域。作者们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案例,比如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或是中国周边王朝间的礼乐制度影响,生动地展现了地理空间的物理距离如何被文化交流的“强度”所打破,又如何反过来塑造出独特的区域文化景观。书中对“疆界”的界定也尤为精彩,它不再仅仅是国界线,而是文化认同、语言习惯、价值观念交织的复杂地带,甚至是在同一文化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无形的“疆界”。这种多层次的界定,让我在思考东亚文化圈时,不再是简单地划定一个同质的区域,而是看到了内部的张力与多元。至于“迁移”,则不仅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是思想、观念、技术,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流动。作者们对这些迁移过程的细致描摹,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在不断碰撞与融合中演变的,这对于理解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疆界”的界定和分析上,让我耳目一新。以往读关于文化交流的书,大多集中在主流文化如何影响边缘文化,或者国家间的文化输出。但这本书则将“疆界”的概念进行了极大的拓展。它不仅仅关注物理上的国界,更深入地探讨了语言、宗教、意识形态、甚至是身份认同所形成的文化“疆界”。书中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历史上因礼仪制度、文字使用而产生的“文化疆界”的分析,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揭示了即使在政治上存在互动,文化上的界限依然清晰可见,并且这种界限往往是动态的、可协商的。这种对“疆界”的精细剖析,使得我对东亚文明的理解更加 nuanced。同时,书中关于“空间”的讨论,并非简单的地理描述,而是将空间视为文化互动的载体和影响者。例如,它如何分析了城市作为文化交流的节点,或者宗教场所如何成为跨国文化传播的中心。这种对空间的激活,使得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不再是平面化的叙述,而是充满了纵深感。而“迁移”的部分,则以大量详实的史料,展现了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在空间中移动时,所带来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这种对微观层面的关注,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背后鲜活的个体生命和复杂的人际互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空间”的理解非常到位。它不再将空间视为文化交流的简单背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跃的塑造者。书中对于不同空间形态——比如城市、港口、宗教场所——在文化传播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都非常精辟。它让我意识到,正是这些物理空间的存在与连接,才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得以发生和深化。而“疆界”的讨论,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上的国界,更是深入到文化、语言、信仰等多个层面,揭示了东亚地区复杂而微妙的文化界限。书中的案例,比如佛教在不同国家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本土化”过程,就生动地展示了文化疆界如何被跨越,又如何被重新建构。此外,“迁移”的部分,更是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描绘了不同群体在空间中流动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它让我看到,文化交流并非总是平稳顺畅,而是充满了冲突、适应与创新。总的来说,这本书对“空间”、“疆界”和“迁移”的综合性考察,为理解东亚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全新视角,让我对这一课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对“迁移”的深入探讨,它让我对东亚文化交流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并没有将迁移简单地理解为人口的流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包含思想、技术、艺术、生活方式等在内的全方位文化元素的转移。书中的例子,从古代的遣唐使将中国文化带回日本,到近现代的西方思想如何影响东亚的知识分子,都生动地展现了迁移在文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它揭示了文化并非是封闭的盒子,而是在不断的迁徙与碰撞中得以发展和演变。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宏观层面的国家间迁移,还细致地描绘了微观层面的个体或小群体迁移如何改变文化的面貌。这种对迁移过程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背后更为丰富和复杂的人文景观。同时,书中对“空间”和“疆界”的讨论,也为理解迁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让我明白,地理空间和文化边界的演变,直接影响着迁移的路径、规模和性质。总而言之,这本书关于“迁移”的论述,极大地深化了我对东亚文化交流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它在“空间”维度上对东亚文化交流的解析。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将文化交流看作是线性的、单向的传播,但这本书的视角更加立体和多元。它强调了地理空间并非文化交流的静态背景,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比如,书中对中日韩之间因海洋交通便利而形成的特定文化交流模式的分析,就非常生动。它不再是简单的“谁影响了谁”,而是揭示了地理距离、航海技术、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此外,“疆界”的探讨也打破了我以往的刻板印象。我曾认为疆界就是政治上的国界,是明确且不可逾越的。但书中将疆界扩展到了文化、社会、甚至心理层面,让我看到,即使在同一文化区域内,也存在着因历史、社会阶层、意识形态差异而形成的“看不见的墙”。这种对疆界模糊性和流动性的强调,为理解东亚内部错综复杂的文化关系提供了新的框架。而“迁移”的讨论,则让我认识到,文化并非静止的文物,而是不断流动、生长的生命体。无论是精英阶层的知识传播,还是民间社会的习俗渗透,亦或是商品的交换,都构成了文化迁移的丰富图景。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得这本书在探讨东亚文化交流时,显得尤为深刻和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