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鼎湖山站(1998-2008)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鼎湖山站(1998-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倩媚 等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
  • 森林生态系统
  • 鼎湖山
  • 定位观测
  • 研究数据
  • 广东
  • 生物多样性
  • 长期观测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630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4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9
字数:2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鼎湖山站(1998-2008)》依据森林生态系统卷的编写指南编撰,按照数据来源清楚、原始记录连续系统、数据质量可靠、标准规范统一等原则整编。以整理、搜集和共享站监测和研究数据的精华为宗旨,对大量野外实测数据采取月统计、年统计或求平均等方式汇总,内容涵盖广东鼎湖山站主要数据资源目录、观测场地和样地信息、1998—2008年的监测数据(水、土、气、生)及部分研究数据、成果等。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台站简介
1.2 历史沿革
1.3 研究方向
1.4 研究成果
1.5 合作交流

第二章 数据资源目录
2.1 生物数据资源目录
2.2 土壤数据资源目录
2.3 水分数据资源目录
2.4 大气数据资源目录
2.5 其他数据资源目录
2.5.1 研究数据目录——生物
2.5.2 研究数据目录——土壤
2.5.3 研究数据目录——水文
2.5.4 研究数据目录——大气
2.5.5 研究数据目录——专题
2.5.6 研究数据目录——长期观测
2.5.7 管理类数据目录
2.5.8 管理类文档目录

第三章 观测场和采样地
3.1 概述
3.2 观测场介绍
3.2.1 鼎湖山站综合观测场季风林样地(DHFZH01)
3.2.2 鼎湖山站辅助观测场马尾松林样地(DHFFZ01)
3.2.3 鼎湖山站辅助观测场针阔混交林Ⅱ号样地(DHFFZ02)
3.2.4 鼎湖山站站区调查点针阔混交林Ⅰ号样地(DHFZQ01)
3.2.5 鼎湖山站站区调查点山地常绿阔叶林样地(DHFZQ02)
3.2.6 鼎湖山站站区调查点针阔混交林Ⅲ号样地(DHFZQ03)
3.2.7 鼎湖山站辅助观测场流动地表水采样点(DHFFZ10)
3.2.8 鼎湖山站辅助观测场静止地表水采样点(DHFFZ11)
3.2.9 鼎湖山站辅助观测场东沟天然径流观测场(DHFFZ12)
3.2.10 鼎湖山站辅助观测场地下水位观测井(DHFFZ13)
3.2.11 鼎湖山气象观测场(DHFQX01)
3.2.12 鼎湖山站站区整体(DHFZQZT)

第四章 长期监测数据
4.1 生物监测数据
4.1.1 动植物名录
4.1.2 乔木层、灌木层生物量模型
4.1.3 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4.1.4 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4.1.5 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4.1.6 树种更新状况
4.1.7 乔、灌、草各层叶面积指数
4.1.8 凋落物回收量季节动态
4.1.9 凋落物现存量
4.1.10 乔、灌木植物物候观测
4.1.11 草本植物物候观测
4.1.12 各层优势植物和凋落物的矿质元素含量与能值
4.1.13 鸟类种类与数量
4.1.14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
4.1.1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
4.1.16 层间附(寄)生植物
4.1.17 层间藤本植物
4.1.18 大型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4.1.19 生物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方法
4.2 土壤监测数据
4.2.1 土壤交换量
4.2.2 土壤养分
4.2.3 土壤矿质全量
4.2.4 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
4.2.5 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6 土壤速效微量元素
4.2.7 土壤机械组成
4.2.8 土壤容重
4.2.9 土壤剖面调查
4.2.10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4.3 水分监测数据
4.3.1 土壤含水量(中子仪法)
4.3.2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4.3.3 地下水位记录
4.3.4 土壤水分常数
4.3.5 人工水面蒸发量
4.3.6 雨水水质状况
4.3.7 地表径流量
4.3.8 树干径流量、穿透降水量
4.3.9 枯枝落叶含水量
4.3.10 水质分析方法
4.4 气象监测数据
4.4.1 温度(T)
4.4.2 湿度表(RH)
4.4.3 气压(P)
4.4.4 降水(R)
4.4.5 风速(W2)
4.4.6 地表温度(Tg0)
4.4.7 辐射(D3)

第五章 台站研究数据集整理和编写
5.1 研究数据
5.1.1 自动气象观测站其他数据汇总(FD)
5.1.2 鼎湖山站历史气象数据(FDY01)
5.1.3 通量数据表名称和字段(FTY)
5.1.4 森林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数据(FZY04)
5.1.5 季风林林下层植物含水率测定(FAY05)
5.2 管理数据
5.2.1 发表的SCI论文及专著目录(FO01)
5.2.2 学生毕业论文目录(FO03)
5.2.3 承担项目目录(FO02)
5.2.4 专利目录(FO04)
5.2.5 获奖项目目录(FO04)

前言/序言


绿意深沉,百年传承: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观测记 (1998-2008) 在中国南方,有一个被誉为“活的自然博物馆”的神秘之地——广东鼎湖山。这里,古木参天,云雾缭绕,孕育着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典型、最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在此基础上,一段跨越十年的科学探索,以严谨的数据与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描绘了这片珍贵绿洲在世纪之交的生命脉动。 本书,《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鼎湖山站(1998-2008)》,并非简单的研究报告汇编,而是中国生态学界一项长期、系统性科学事业的结晶,更是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十年间“呼吸”与“成长”的忠实记录。它聚焦于1998年至2008年这关键十年,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研究区域,深入剖析了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复杂互动。 一、 科学足迹,遍布山林:观测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本数据集的建立,离不开一套严谨而全面的观测体系。研究人员们将数年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广袤的森林中,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科学监测网络。 气象要素: 气温、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风速等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运作最基础的环境因子。数据集详实记录了十年间各站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数据,为理解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原始依据。从微气候的差异到区域气候的变迁,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当时当地环境的真实写照。 土壤环境: 土壤是森林的根基,其理化性质直接决定了植被的生长状况。数据集涵盖了土壤温度、湿度、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关键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容重等信息。这些数据揭示了森林在不同地段、不同层次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以及土壤结构与植被覆盖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被动态: 森林的生命力体现在其植被的生长、繁衍与衰亡。本数据集详尽记录了优势树种的生长锥、胸径、树高、叶面积指数(LAI)等生理生态指标,并对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盖度、生物量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连续多年的观测,得以窥见森林群落结构的演替,物种多样性的变迁,以及不同树种在竞争与适应中的生存策略。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森林作为巨大的碳库和水库,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至关重要。数据集包含了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初级生产力(NPP)、净初级生产力(NPP)、呼吸作用(R)、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参数的估算数据。同时,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淋溶、碳氮循环等过程进行了量化分析,深入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与转化规律。 生物多样性: 鼎湖山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丰富的物种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数据集纳入了对陆生脊椎动物、鸟类、昆虫、两栖爬行类等不同类群的物种名录、数量分布、活动规律等信息。这些数据不仅是对当地生物资源的普查,更是评估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二、 数据之海,洞见未来:研究内容的多维解读 本数据集所蕴含的信息价值,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数值记录。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可以解锁一系列关于森林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的深刻洞见。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数据显示,鼎湖山森林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乔木、灌木、草本层)以及水平格局,与其生态系统的功能(如生产力、固碳能力、水分保持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高LAI的茂密林冠能够有效拦截降雨,降低土壤侵蚀;而丰富的凋落物层则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促进了植物生长。 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的驱动: 数据分析揭示了气象因子(如降雨格局、温度变化)和土壤因子(如肥力水平、水分状况)对森林群落结构、物种组成以及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例如,某一年份的干旱事件可能会导致某些树种的生长受抑,甚至引发局部枯死的现象;而持续的氮沉降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进而影响养分循环速率。 动态变化与演替规律: 十年的连续观测,为我们描绘了森林生态系统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图景。数据集中的数据有助于分析森林在自然扰动(如季节性变化、偶尔的极端天气)以及潜在的人为干扰下的响应模式。这些变化可能体现在物种更替、优势种的消长、林窗的形成与演替等多个方面,为预测未来森林演变趋势提供了科学基础。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精细刻画: 通过对NPP、碳储量、养分循环等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得以量化鼎湖山森林在碳汇功能上的贡献,以及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作用。这些数据对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在应对全球变化(如气候变化、CO2浓度升高)中的作用,以及制定可持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 数据集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信息,不仅勾勒出鼎湖山丰富的物种宝库,更提示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多样的传粉者能够保障植物的繁殖成功率,而健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则对土壤肥力和养分循环至关重要。 三、 科学价值,意义深远:数据集的应用前景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鼎湖山站(1998-2008)》的价值,体现在其广泛的应用前景上。 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石: 本数据集为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开展更深入的机理研究,例如,探索特定物种对气候变化的耐受机制,解析土壤养分限制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或模拟森林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演替路径。 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的指南: 鼎湖山作为典型的亚热带森林,其管理与保护经验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通过分析数据集,可以为森林的保育、退化林修复、入侵物种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例如,识别出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物种或区域,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应对全球变化的有力工具: 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理解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响应以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数据集中的长期观测数据,为验证和改进全球气候模型、碳循环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实测数据,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样本: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学的认知与精细的管理。鼎湖山站的长期观测,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基层实践的生动写照。本数据集的公开,有助于向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森林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鲜活教材: 数据集中的详实数据和清晰的观测方案,是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和案例分析的绝佳素材。通过学习和分析这些真实数据,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思维,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为培养新一代生态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鼎湖山站(1998-2008)》,是一部凝结了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科学巨著。它以客观的数据为笔,以鼎湖山这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为纸,描绘了十年间的绿色足迹,记录了生态系统的脉搏跳动。它不仅仅是一份数据集,更是对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一次深度体检,一次对生命演替的生动叙事。通过对这份宝贵财富的深入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更好地守护这片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科学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展示。它不仅仅是鼎湖山站自己的记录,更是中国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很好奇,在它所覆盖的这十年间,广东地区经历了哪些重大的环境事件,比如台风、干旱或者人为干扰,这些因素是如何被记录下来并纳入分析的。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对比性的分析,比如将鼎湖山站的数据与其他同类型的观测站进行对比,那就更有价值了,能看出区域特异性和共性。这本书的封面虽然简单,但它的内容无疑是承载了沉甸甸的科学责任,是留给未来研究者最宝贵的“时间胶囊”。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深绿色的背景,配上白色和少许橙色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严谨和学术的氛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前我就能想象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数据,绝对不是那种轻轻松松就能读完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份国家级的档案,记录了特定时间段内广东鼎湖山站的生态状况。我特别好奇的是,这种长期定位观测的数据到底能揭示出哪些长远的趋势,比如气候变化对那片森林结构的影响,或者特定物种的消长变化。毕竟,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积累下来的信息量是惊人的。我希望这本书在呈现数据时,除了冰冷的数字,还能通过一些精美的图示来辅助解读,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森林生态系统的奥秘。如果能配上一些当时的实地照片,那就更好了,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环境。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背景。我并不是生态学专业的,所以面对那些复杂的指标和测定方法,我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它更像是工具书,而不是可以用来放松心情的书籍。不过,即便是门外汉,也能从其厚重的质感中感受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分量。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详细记录每一次监测的采样点、频率、使用的仪器型号,甚至是当年当地的天气状况。这种近乎流水账式的详尽记录,恰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它保证了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如果能有导读部分,对关键术语进行通俗的解释,哪怕是简短的,对提升大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想必是极度注重功能性的,所有的版面可能都是为了容纳信息最大化而设计的,配色和字体选择都倾向于清晰易读,而不是追求艺术感。它传递出的信息是:这里全是干货,没有虚头巴脑的文字。我推测,书中可能会有大量关于生物量、碳储量、养分循环速率的精确数值,这些都是理解森林如何作为地球碳汇运作的关键。对于关注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决策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基础数据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它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过去十年间,这片珍贵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经历的细微脉动和巨大变化。这本书代表的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精确捕捉和科学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专业研究人员的,那种对数据的精确性和时效性的追求,不是一般读者能体会的。我猜想,书中的每一行数据背后,都凝聚着野外考察队员无数个日夜的辛劳。光是“森林生态系统卷”这个副标题就让我感到敬畏,森林的复杂性远超想象,从土壤微生物到冠层结构,每一个要素的量化都极其不易。我特别关注这些数据是如何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校准的,毕竟观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续模型的构建和生态政策的制定。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故事性,而在于其作为科学基石的作用,它为后续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照系。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华南地区森林生态演变轨迹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活的数据宝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