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36)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10年
  • 修订
  • 中国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质量
  • 工程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6664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8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8
字数:10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36)》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GB 22031-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及加工干酪制品中添加的柠檬酸盐的测定
GB/T 22124.2-2010 面向装备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工艺知识 第2部分:通用制造工艺分类编码规范
GB/T 22124.3-2010 面向装备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工艺知识 第3部分:通用制造工艺描述与表达规范
GB/T 22188.2-2010 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2部分:控制套室的布局原则
GB/T 22188.3-2010 控制中心的人类工效学设计 第3部分:控制室的布局
GB/T 22263.7-2010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开发指南 第7部分:平台服务管理
GB/T 22263.8-2010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开发指南 第8部分:软件开发管理
GB/T 22351.2-2010 识别卡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邻近式卡 第2部分:空中接口和初始化
GB 22380.2-2010 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 第2部分:加油机用安全拉断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
GB 22380.3-2010 燃油加油站防爆安全技术 第3部分:剪切阀结构和性能的安全要求
GB/T 22437.2-2010 起重机载荷与载荷组合的设计原则 第2部分:流动式起重机
GB/T 22437.4-2010 起重机 载荷与载荷组合的设计原则 第4部分:臂架起重机
GB/2 22553-2010 利用重复性、再现性和正确度的估计值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指南
GB/T 22554-2010 基于标准样品的线性校准
GB/T 22555-2010 散料验收抽样检验程序和抽样方案
GB/T 22839-2010 电解海水次氯酸钠发生装置技术条件
GB/T 22970-2010 纺织面料编码 化纤部分
GB 23101.3-2010 外科植入物 羟基磷灰石 第3部分:结晶度和相纯度的化学分析和表征
GB/T 23156-2010 包装 包装与环境 术语
GB/T 23319.3-2010 纺织品 洗涤后扭斜的测定 第3部分:机织服装和针织服装
GB/T 23561.10-2010 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第10部分:煤和岩石抗拉强度测定方法
GB/T 23561.11-2010 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第11部分:煤和岩石抗剪强度测定方法
GB/T 23561.12-2010 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第12部分:煤的坚固性系数测定方法
GB/T 23561.13-2010 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第13部分:煤和岩石点载荷强度指数测定方法
GB/T 23561.14-2010 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第14部分:岩石膨胀率测定方法
GB/T 23561.15-2010 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第15部分:岩石膨胀应力测定方法
GB/T 23561.16-2010 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第16部分:岩石耐崩解性指数测定方法
GB/T 23595.7-2010 白光LED灯用稀土黄色荧光粉试验方法 第7部分:热猝灭性的测定
GB/T 23702.2-2010 人类工效学计算机人体模型和人体模板 第2部分:计算机人体模型系统的功能检验和尺寸校验
GB/T 23703.2-2010 知识管理 第2部分:术语
GB/T 23703.3-2010 知识管理 第3部分:组织文化
GB/T 23703.4-2010 知识管理 第4部分:知识活动
GB/T 23703.5-2010 知识管理 第5部分:实施指南
GB/T 23703.6-2010 知识管理 第6部分:评价
GB/T 23718.3-2010 机器状态监测与诊断人员资格与人员评估的要求 第3部分: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过程的要求
GB/T 23720.3-2010 起重机 司机培训 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
GB/T 23723.3-2010 起重机 安全使用 第3部分:塔式起重机
GB/T 23723.4-2010 起重机 安全使用 第4部分:臂架起重机

前言/序言


跨越世纪的文明回响:一部关于古代文学与哲学思想的深度探析 本书并非聚焦于当代技术规范或国家标准体系的汇编,而是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明思想的璀璨星河,为您呈现一部关于先秦至魏晋时期文学批评、哲学流变与文化精神的宏大叙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古代知识图谱,它不包含任何现代技术规范、工业标准、法律条文或电子信息领域的具体条目。相反,它将全部篇幅奉献给对中国古代思想精髓的梳理、辨析与阐释。我们相信,理解古代思想的脉络,是理解中华文明精神底色的关键。 第一卷:诸子之光——先秦思想的逻辑与风骨 本卷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我们不再关注任何编号或修订记录,而是将笔触投向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先驱者。 第一章:儒家之道的演进与精义 本章细致考察了孔子“仁”与“礼”的核心概念,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分析。我们深入探讨了早期儒家(包括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上的根本分歧与互补性。孟子的“性善论”如何通过“扩充其心”来达成道德完善;荀子的“性恶论”又如何强调后天教化与礼法约束的重要性。 我们特别设置了一节,专门对比分析了早期儒家文献中关于“君子”的道德画像与政治抱负,力求还原其思想在当时的实际操作层面所面临的困境与突破。本章完全摒弃对任何现代管理学或组织标准的引用,专注于文献本身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道家思想的宇宙观与处世哲学 本章对老庄哲学进行了跨越性的解读。重点阐释了《道德经》中“道”作为本体论概念的复杂性,以及“无为”在政治哲学和个体生存策略中的辩证关系。庄子的逍遥境界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构建了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认知框架。 我们详细辨析了庄子寓言的结构——“寓言、重言、卮言”——如何服务于其“齐物论”的最终目的。对“名实之辨”的探讨,则揭示了先秦语言哲学对后世玄学的影响。 第三章:法家与墨家——实用主义的边界 法家部分,我们聚焦于韩非对法、术、势的系统整合,分析其如何将权力运作逻辑化、工具化。这不是对现代行政管理的描述,而是对古代集权国家运作思想的还原。我们探讨了法家思想在秦朝统一过程中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 墨家则以其“兼爱”与“非攻”的伦理纲领为核心,探讨其组织结构(墨家集团)的严密性与其实践的社会基础。重点分析了墨家逻辑学(《墨经》中的“名”、“辞”、“故”、“辩”)与古代科学思维萌芽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现代工程规范毫无关联,纯粹是哲学思辨。 第二卷:文学批评的诞生——汉赋与诗歌的理论基石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古代文论的肇始阶段,探讨文学自觉的初期形态。 第一章:司马迁的史传精神与文学性 本章不讨论任何文书格式或档案管理,而是深入剖析《史记》的叙事艺术。《太史公自序》被视为早期文学评论的典范,我们分析了其中对“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阐述,如何奠定了中国史学与文学互相渗透的传统。对人物传记中“互见法”的运用,被视为一种早期的结构主义叙事技巧。 第二章:汉赋的声律与铺陈的审美 本卷详细研究了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考察了赋体如何从楚辞的浪漫抒情向“大赋”的铺陈叙事转变。重点分析了扬雄《太玄经》的符号体系,尽管其本身带有哲学色彩,但其对文字排列组合的探索,体现了汉代对形式美学的执着追求。本章内容专注于文学形式的演变,与现代标准文本的格式要求完全无关。 第三卷:玄学的兴起与魏晋风度 第三卷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探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思想如何从经世致用到转向个体生命体验的转向,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新风。 第一章:何晏与王弼对《老庄》的重新诠释 魏晋玄学的核心在于对“有”与“无”的辩证思辨。我们详细阐述了何晏“名教与自然”的调和尝试,以及王弼对《周易》“易有太极”的哲学建构。这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旨在超越汉代经学对文字的僵化解释。 第二章:竹林七贤与个体自由的颂歌 本章描绘了“竹林七贤”的生活哲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视为维护个体独立人格的经典文献,其对世俗名利的彻底疏离,是魏晋风度的集中体现。阮籍的诗歌创作,以其跳脱的意象和对政治压力的隐晦反抗,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独特的声音。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佯狂”来实践自己的哲学观,这是对传统社会规范的消极抵抗,而非任何形式的制度设计。 第三章:山水诗的诞生与情景交融 曹魏正始之音与西晋山水诗的勃发,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们重点分析了“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继承汉乐府传统基础上,对个人情感的直接抒发,以及谢灵运如何将山水描写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创造了山水诗这一体裁。 总结: 这部著作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思想内核的深度溯源,它穿越时空,聚焦于古代哲人的智慧结晶、文学批评的萌芽状态以及魏晋士人的精神景观。它致力于提供深厚的文本解读与思想史的连贯梳理,拒绝一切现代性的技术标签或规范性条目,力求展现一部纯粹的古代思想文化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是值得称赞的,考虑到其内容密度和页数,纸张的韧度和油墨的清晰度都保证了在长期、高强度使用下依然能保持可辨识度。但这只是外壳上的赞美,内里依然是一片坦途难觅的迷宫。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一个读者想从“修订-36”这个后缀中推断出前面已经经历了多少次细微的迭代和调整,这本身就是一项挑战。标准的变化往往是渐进式的,可能某次修订只是在第45条的第三款中增加了一个“或”字,或者将一个测试温度的单位从摄氏度改为开尔文(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这种细微的、累积性的变更,使得每一次查阅都需要极度谨慎,生怕错过了某个隐藏在脚注里的关键修正。因此,任何试图“快速浏览”这本书以了解“新变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当前正确性”,一旦有新的汇编版本发布,它的时效性便会迅速衰减,成为历史的注脚。它本质上是一个需要定期替换的、工具性的档案,而不是可以被收藏把玩的知识宝库。

评分

总而言之,如果将市面上的书籍比作餐桌上的菜肴,那么这套《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36)》无疑是一大缸最基础、最纯净的工业盐——你不能直接吃它,但如果缺乏它,所有菜肴的味道都会彻底跑偏。我体验到的是一种近乎纯粹的功能性交互,而不是阅读的乐趣。每一次翻开它,都仿佛是面对着一座由符号和数字构筑的纪念碑,它庄严地宣告着国家对特定领域“合格”的界定。对于外行,它意味着障碍;对于行家,它意味着基石。我唯一能从中捕捉到的“情绪”,是那种对精度和一致性的近乎偏执的追求。它几乎没有叙事弧线,没有冲突,没有高潮,只有无休止的、对细节的精确描摹,这使得它成为一本挑战人类耐心的“反小说”。它的存在,是为了确保社会机器能够以最低的摩擦系数运转,但这代价就是,它本身变成了一个极其不近人情的文本存在。

评分

这套浩如烟海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光是看到封面上印着的年份——2010年,以及那个醒目的“修订-36”字样,我就知道,这玩意儿绝对不是用来茶余饭后翻阅的消遣读物。它散发着一股子浓郁的、带着油墨和纸张特有气味的严肃气息。我最初想翻开它,是出于一种职业本能的需要,希望能快速锁定某个特定领域——比如建筑材料的抗压强度规范,或者某个电子元器件的最新安全参数。然而,当你真正试图“阅读”它的时候,你会立刻被那种几乎是无限细分的条目和错综复杂的引用关系所淹没。它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不断自我迭代的法律文献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书籍。随便翻开一页,里面充斥的不是流畅的叙事,而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数值、复杂的测试方法描述、以及一系列的“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应采用……”之类的限定词。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无异于在啃一块质地极其坚硬的化石;而对于内行人来说,它又太过庞杂,需要借助专门的检索系统才能快速定位到最核心的信息点。每一次使用,都像是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目标明确,但过程极其繁琐,完全没有一般书籍那种可读性和流畅性可言。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与完整性,而非阅读体验本身。

评分

拿到这本汇编,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重量级”——不是比喻,是真的沉甸甸的。它厚度惊人,侧面露出的纸张边缘都像是一座知识的峭壁。我原以为,既然是“汇编”,多少会做一些主题分类或者时代脉络的梳理,让读者能大致了解某个行业在2010年前后发生了哪些关键性的标准变革。但事实是,它更像是一个巨大容器的粗暴填充,各种工业、服务业、环保、计量领域的标准,横七竖八地挤在一起,依靠复杂的编号系统进行勉强区分。你必须学会像操作数据库一样操作这本书。尝试去理解它整体的逻辑结构,简直是灾难性的。比如,你可能在研究A行业的防火标准时,突然被导向B行业的包装规格,因为某个附属测试环节需要用到同一种测量仪器。这种交叉引用的密集程度,使得任何试图进行系统性学习的尝试都迅速破产。它不是让你去理解“为什么”,而是强制你接受“是什么”。这套标准汇编,与其说是一本供人研习的读物,不如说是一套必须在特定工位上、带着放大镜才能使用的工具箱,它沉默地镇守着国家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底线,不容置疑,也几乎无法被“通读”。

评分

对于那些期待从中寻找某种“国家发展趋势解读”的读者来说,这套《汇编》无疑会带来强烈的错愕感。它完全是去情境化的,极其冰冷且客观。我记得我当时想查阅一下关于2010年左右国内信息安全认证体系是否有重大调整,结果翻阅了十几页后,发现关于数据加密算法的描述,其语言风格和深度与关于食品添加剂标签规范的描述,完全没有任何情感或风格上的差异。这种极致的去人性化处理,恰恰证明了它的专业性——在国家标准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量化、可复制的流程,不存在模棱两可的解读空间。这种阅读体验,与阅读历史著作或文学作品那种代入感是截然相反的。你甚至无法从中嗅到任何一丝2010年那个特定历史节点的经济脉搏或社会热点,它只是那个时间点上所有“既成事实”的静态快照。每一次需要参照它时,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枯燥的考古发掘,目的是为了找到那枚唯一正确的、被刻意隐藏在无数文字符号下的“印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