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24)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10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中国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6664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87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5
字数:9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24)》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目录

GB/T 16656. 42-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42部分:集成通用资源:几何与拓扑表达
GB/T 16656. 46-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46部分:集成通用资源:可视化显示
GB/T 16656. 51-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51部分:集成通用资源:数学表达
GB/T 16656. 54-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54部分:集成通用资源:分类和集合论
GB/T 16656. 55-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55部分:集成通用资源:过程与混合表达
GB/T 16656. 56-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56部分:集成通用资源:状态
GB/T 16656.101-2010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101部分:集成应用资源:绘图

精彩书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665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6262.1-2006信息技术抽象语法记法-(ASN.1)第1部分:基本记法规范(ISO/IEC8824-1:2002,IDT)
GB/T16656.1-2008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1部分:概述与基本原理(IS010303-1:1994,MOD)
GB/T16656.11-2010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11部分:描述方法:EXPRESS语言参考手册(IS010303-11:2004,IDT)
GB/T16656.43-2008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43部分:集成通用资源:表达结构(IS010303-43:2000,IDT)
IS010303-41:2000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产品数据表达与交换第41部分:集成通用资源:产品描述与支持原理
3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
3.1 GB/T16656.1中定义的术语
GB/T16656.1中定义的下列术语适用于GB/T16656的本部分:
--集成资源integratedresource。
3.2 其他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16656的本部分。这些定义用来描述和约束拓扑实体,有一些没有给出严格数学定义的,在后面将会用来描述和约束拓扑实体。这些定义按字母顺序给出。
3.2.1
弧式连通arcwiseconnected
如果在一个实体域中的任意二点都能通过完全位于该域内的一条曲线连接起来,则该实体是弧式连通的。
3.2.2
轴对称axi-symmetric如果一个实体有一个对称轴,使该对象在绕该轴作任何旋转时都保持不变,则该实体是轴对称的。
……

前言/序言


中国标准:历史沿革、体系构建与未来展望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中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脉络、现行标准体系的结构逻辑,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标准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聚焦于标准制度的演进,从国家战略层面的布局到具体技术规范的制定过程,力求展现一个完整、动态的中国标准图景。 第一部分:标准化制度的历史回响与战略定位 标准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产物,而是伴随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部分将追溯中国标准化工作的早期探索,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标准体系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 1. 标准化的起源与早期探索: 详细梳理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标准制定如何服务于国家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建立。重点分析这一阶段标准制定工作的特点:集中化、指令性强,以及对实现产品互换性和质量统一性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引用当时的法规文件,展现早期标准化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变迁。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转型: 分析19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标准体系如何从“计划经济导向”向“市场经济导向”转型?这包括: 标准的法律地位确立: 探讨《标准化法》等基础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如何赋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乃至企业标准的法律效力与市场约束力。 标准的体系结构调整: 剖析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HB/TB等)、地方标准(DB)以及企业标准的层级划分和相互关系,阐明“推荐性标准”与“强制性标准”在市场运行中的不同功能。 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变迁: 考察标准化管理机构的改革,特别是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在标准制定中的核心地位的确立,以及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提升。 3. 国家战略中的标准化: 当前,标准化已上升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本章将探讨“中国制造2025”、“质量强国”战略中,标准化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例如,标准如何引领产业升级、支撑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标准“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部分:中国标准体系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本部分深入剖析当前中国标准体系的内部逻辑、制定流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细节。 1. 标准体系的分类与逻辑: 详细介绍中国标准体系的五大基本分类(基础标准、性能标准、方法标准、术语与代号标准等)及其在不同行业标准中的交叉应用。重点解析: 基础标准体系: 计量基础、标准化工作基础等如何为所有技术标准提供支撑框架。 行业标准(如机械、化工、电子信息): 选取特定行业作为案例,展示其标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以及它们如何承接国家标准的要求并细化到具体工艺层面。 2. 标准的生命周期管理: 标准从提出到废止,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本章描绘标准的全生命周期: 立项与起草: 介绍标准制修订的申报流程、技术背景论证的重要性,以及起草组的构成(通常包括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和标准化管理部门)。 征求意见与技术审查: 强调“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分析标准草案如何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特别是利益相关方的反馈,进行反复修改和技术论证。 批准、发布与实施: 阐释标准发布前的程序性要求,以及标准实施后的监督、解释和复审机制,确保标准的有效性与时效性。 3. 团体标准的崛起与作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标准制定周期已难以适应。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团体标准(T/XXX)在填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空白、快速响应市场创新方面的独特价值。探讨团体标准如何与国家标准体系进行衔接、协调,避免出现“标准冲突”或“标准真空”地带。 第三部分: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标准实践 在全球贸易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标准不再是孤立的体系,它与国际标准(ISO、IEC等)的接轨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和技术话语权。 1. 采标与转化策略: 系统介绍中国在技术领域如何“采用国际标准”或“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策略。分析采标的深度(等同、等效、参考性采纳)对国内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国际市场贸易壁垒降低的影响。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如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投票,以提升自身影响力。 2.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参与度: 列举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SO、IEC、ITU等)中担任的重要职位数量、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的增长趋势。分析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背后的战略考量——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标,更是规则制定权和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 3. 标准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探讨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的实践案例。分析如何通过标准互认、标准合作,促进中国优势技术和装备的出口。同时,也审视如何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倒逼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 结论:面向未来的标准体系建设 本书最后总结,中国标准化工作正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未来的标准化工作将更加注重:标准的智能化(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标准的服务化(从生产侧向消费侧延伸)、以及标准的国际化(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主动作为)。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当前体系的剖析,本书为政策制定者、行业专家、工程师以及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校研究人员,提供了一部理解中国标准复杂性与重要性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修订-24)》真是让我又爱又恨。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某个特定领域的最新规范去的,结果翻开书,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结构严谨但略显枯燥的迷宫。首先,从装帧和排版来看,它完全是一本工具书的典范,厚重、字号偏小、页边距窄,显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信息密度最大化,而不是阅读舒适度。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快速定位我需要的那几项标准,但密密麻麻的章节编号和层级结构,简直是对耐心的一种考验。更别提那些动辄需要查阅其他附录或补充文件的引用链,每一次跳转都像在提醒我,这不是小说,这是硬碰硬的工程学或管理学条文。虽然内容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毕竟是国家标准,但对于初次接触这套汇编的读者来说,它的“友好度”实在有待商榷,更像是一份需要专业人士才能精准解读的法典,而不是可以轻松上手的参考手册。我必须承认,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份权威的、全面的、可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的“官方字典”,它确实符合标准,但如果只是想找个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可能会略显曲折。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汇编的校对工作看得出是下过大功夫的,错别字和明显的技术性错误几乎没有,这对于标准文件来说至关重要。但阅读它的过程,却更像是在进行一项“考古挖掘”工作,而不是“学习新知”。我总感觉自己被卷入了过去十年间各个领域标准制定者们所构建的复杂框架中,需要不断地去理解他们当时做出某种选择的时代背景和技术限制。这种沉浸感对于研究标准演变历史的人来说或许是宝贵的,但对于追求快速、高效解决当前工程问题的工程师而言,则显得有些过于冗长和耗时。这本书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标准统一性,但却牺牲了一部分阅读的流畅性和即时应用性。它是一部严肃的、不容置疑的著作,只是阅读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需要一种近乎于宗教般的耐心和对条文细节的狂热执着,才能真正从中榨取出每一分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毫无疑问,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对行业基准的奠定。它就像是为整个行业搭建的一套底层骨架,确保了不同参与方在质量、安全和流程上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说话。我最欣赏它的地方,恰恰在于它那种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客观性。无论哪个章节,都是基于科学论证和集体讨论的结果,没有模糊地带,一切都是“应然”的规定。但这同时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它缺乏任何辅助性的图示或案例说明。当你面对一个复杂的流程标准时,心里会默念:“要是能配一张流程图就好了!”但这本书是纯粹的文本输出,它要求读者本身就具备足够的专业背景知识,能够自行在大脑中构建出这些标准所描述的物理或逻辑场景。对于我这种偏向应用而非理论的实践者来说,这种纯粹的文字堆砌,使得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被无形中抬高了不少,迫使我不得不经常在案头准备其他辅助教材来辅助理解这些国家级的“铁律”。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2010年的修订版时,内心是有些期待的,希望它能体现出过去几年技术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的核心内容虽然稳固,但部分条文的表述方式,那种特有的、非常正式且略显陈旧的官僚语言风格,读起来真的有点费劲。比如在描述某个技术指标的允许偏差时,那种层层递进、生怕产生歧义的句式,常常需要我反复朗读好几遍才能完全消化其真正的含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标准的制定是一个极其严谨但过程缓慢的系统工程。而且,由于这本是2010年的汇编,尽管是“修订版”,但对于近几年新兴的技术领域,比如某些先进的材料科学或者数字化管理规范,它的覆盖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我得承认,作为工具书,它的时效性是把双刃剑,旧标准稳定可靠,但新趋势的跟进速度总是慢半拍,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去核对最新的行业指导意见,不能完全依赖这本书的最新版本信息。

评分

从收藏和参考的角度来看,这套《中国国家标准汇编》系列(2010年·修订-24)的厚重感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它象征着一种权威和不变性,放在书架上,总能给人一种“基石已奠定”的踏实感。然而,实际的使用体验却比较矛盾。由于内容过于庞杂,要找到某一个特定的、在众多标准中可能只占几页纸的细则,往往意味着要翻阅成百上千页的纸张。我尝试过使用它附带的索引,但索引的颗粒度有时并不够细,或者某些术语的习惯用法与我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略有出入,导致索引检索效率不高。结果就是,很多时候我放弃了翻阅实体书,转而使用电子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搜索,这无疑削弱了这本实体书作为核心参考工具的地位。它更像是一个备份,一个必须拥有的“官方证明文件”,而不是一个日常工作中最便捷的查找工具,这多少有点遗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