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壤·水·植物理化分析教程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壤·水·植物理化分析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韫 编
图书标签:
  • 土壤理化分析
  • 植物营养
  • 农业院校教材
  • 农林院校
  • 十二五规划教材
  • 土壤学
  • 水质分析
  • 植物生理
  • 实验教程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3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90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3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壤·水·植物理化分析教程》是针对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水土保持、植物生产类、环境生态类各专业学生编写的实验教材。由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水化学分析、植物养分分析三部分构成,共4篇13章。第1篇(1~5章)为土壤物理性质分析,介绍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土壤水分含量和土水势、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团聚体组成等分析项目;第2篇(6~9章)为土壤化学性质分析,介绍土壤养分、土壤酸碱性及阳离子交换性能、土壤水溶性盐、土壤矿质全量等分析项目;第3篇(10~11章)为土壤水分析,介绍土壤水采集和水样化学性质分析方法;第4篇(12~13章)为植物养分全量分析,介绍植物样品采集制备和养分全量的分析方法。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土壤·水·植物理化分析教程》可用作本科生土壤学实验课程教材,以及水文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的补充实验教材;同时,也可用作相关专业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篇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第1章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1.1 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
1.1.2 土壤物理性质样品的采集
1.1.3 混合土壤样品的采集
1.1.4 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的采集
1.2 土壤样品的制备
1.3 土壤样品的保存
第2章 土壤含水量、土水势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2.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2 土水势的测定
2.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第3章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
3.1 土粒密度的测定
3.2 土壤密度的测定
3.3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
第4章 土壤颗粒组成分析
4.1 吸管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基本原理
4.2 比重计法
4.3 简易比重计法
4.4 读数的校正(比重计法)
4.4.1 比重计有效沉降深度(L)校正
4.4.2 刻度及弯液面校正
4.4.3 温度校正
4.4.4 土粒密度校正
第5章 土壤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5.1 土壤大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5.2 土壤微团聚体组成的测定

第2篇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第6章 土壤养分分析
6.1 土壤中氮的测定
6.1.1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
6.1.2 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6.1.3 土壤中铵态氮的测定
6.1.4 土壤中硝态氮的测定
6.2 土壤中磷的测定
6.2.1 土壤全磷量的测定
6.2.2 土壤有机磷的分离测定
6.2.3 土壤无机磷的分级测定
6.2.4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测定
6.3 土壤中钾的测定
6.3.1 土壤全钾量的测定
6.3.2 土壤缓效钾的测定
6.3.3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6.4 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
6.4.1 土壤有效铁的测定
6.4.2 土壤有效锰的测定
6.4.3 土壤有效铜的测定
6.4.4 土壤有效锌的测定
6.4.5 土壤有效钼的测定
6.4.6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
6.5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6.5.1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
6.5.2 土壤腐殖质组成的测定
第7章 土壤酸碱性及阳离子交换性能分析
7.1 土壤酸碱性分析
7.1.1 土壤pH值的测定
7.1.2 土壤交换性酸的测定
7.1.3 土壤水解性总酸度的测定
7.1.4 石灰需要量的测定与计算
7.2 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分析
7.2.1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7.2.2 土壤交换性盐基及其组成的测定
7.2.3 土壤交换性钠的测定
7.2.4 土壤碱化度的计算
第8章 土壤水溶性盐分析
8.1 土壤水溶性盐的浸提
8.2 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8.2.1 质量法
8.2.2 电导法
8.3 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测定
8.3.1 双指示剂滴定法
8.3.2 电位滴定法
8.4 氯离子的测定
8.5 硫酸根的测定
8.5.1 土壤浸出液中硫酸根的预测
8.5.2 硫酸钡质量法
8.5.3 EDTA间接络合滴定法
8.5.4 硫酸钡比浊法
8.6 钙、镁离子的测定
8.6.1 EDTA络合滴定法
8.6.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8.7 钠、钾离子的测定
第9章 土壤矿质全量分析
9.1 样品的熔融与提取
9.1.1 碳酸钠碱熔法
9.1.2 偏硼酸锂熔融法
9.2 系统分析待测液的制备及硅的测定
9.2.1 动物胶脱硅-质量法
9.2.2 容量法
9.3 铁的测定
9.3.1 邻菲啰啉比色法
9.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4 钛的测定
9.5 铝的测定
9.6 锰的测定
9.6.1 甲醛肟比色法
9.6.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7 钙、镁的测定
9.7.1 EDTA络合滴定法
9.7.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9.8 钾、钠的测定
9.9 磷的测定
9.10 硫的测定
9.11 烧失量的测定

第3篇 土壤水化学分析
第10章 土壤水和天然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0.1 土壤水和天然水样品的采集要点
10.2 土壤水和天然水样品的保存
第11章 水样化学性质的测定
11.1 烘干残渣总量及盐分总量的测定
11.1.1 质量法
11.1.2 电导法
11.2 pH值的测定
11.3 总氮的测定
11.3.1 开氏法
11.3.2 过硫酸钾氧化一紫外分光光度法
11.4 铵态氮的测定
11.5 硝酸根的测定
11.5.1 酚二磺酸比色法
11.5.2 紫外分光光度法
11.6 亚硝酸根离子的测定
11.7 磷酸根的测定
11.8 钾、钠的测定
11.9 钙、镁的测定
11.9.1 EDTA络合滴定法
11.9.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10 硅的测定
11.11 铁的测定
11.11.1 α,α'-联吡啶比色法
11.11.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12 铝的测定
11.13 锰的测定
11.13.1 甲醛肟比色法
11.1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14 碳酸根、重碳酸根(总碱度)的测定
11.15 氯离子测定
11.16 硫酸根的测定
11.16.1 EDTA间接滴定法
11.16.2 硫酸钡比浊法

第4篇 植物养分全量分析
第12章 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2.1 植物样品采集的原则
12.2 植物样品的制备
12.3 植物样品的保存
12.4 注意事项
第13章 植物灰分及营养元素的测定
13.1 植物粗灰分的测定
13.2 全氮量分析
13.2.1 待测液的制备
13.2.2 待测液中氮的定量分析
13.3 全磷量分析
13.3.1 待测液的制备
13.3.2 待测液中磷的定量分析
13.4 钾的测定
13.5 钙、镁的测定
13.5.1 待测液的制备
13.5.2 待测液中钙、镁离子的测定
13.6 硫的测定
13.6.1 待测液的制备
13.6.2 待测液中硫的测定
13.7 铁的测定
13.7.1 待测液的制备
13.7.2 待测液中铁的测定
13.8 锰的测定
13.8.1 待测液的制备
13.8.2 待测液中锰的测定
13.9 铜的测定
13.9.1 待测液的制备
13.9.2 待测液中铜的测定
13.10 锌的测定
13.10.1 待测液的制备
13.10.2 待测液中锌的测定
13.11 硼的测定
13.12 钼的测定
13.13 氯的测定
13.14 硅的测定
13.14.1 消煮液中二氧化硅的分离
13.14.2 硅含量的测定
参考文献
附录

前言/序言


土壤、水与植物的奥秘:一门探索生命物质基础的学科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土壤、水与植物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且至关重要的联系,揭示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以及对生命活动所起到的根本性作用。这是一门融合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农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它不仅解答了“万物生长靠土地”的朴素认知,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驾驭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土壤——生命的摇篮与物质的载体 土壤,作为地球陆地表层疏松的风化物,是植物生长最直接的根基,更是无数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并非简单的泥土,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相体系,包含了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以及大量的微生物。 1.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矿物质组成: 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矿物质,它们来源于母岩的风化。这些矿物质的粒径大小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如沙土、壤土、粘土。不同矿物质的化学成分直接影响着土壤的肥力,例如,富含磷、钾的矿物能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本书将详细介绍土壤矿物质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分布和作用。 有机质的奥秘: 土壤有机质是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等经过分解、转化而形成的复杂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它如同土壤的“心脏”,赋予土壤生命力。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持水保肥能力,释放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并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量和栖息地。我们将深入探讨有机质的来源、分解过程、不同组分的功能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的影响。 土壤胶体与阳离子交换: 土壤中的极细小的颗粒,特别是粘粒和腐殖质,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负电荷,被称为土壤胶体。这些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形成阳离子交换复合体。这一过程是土壤提供养分、净化水质、缓冲酸碱度的重要机制。本书将详细阐述土壤胶体的性质、阳离子交换的原理、交换量(CEC)的测定及其在土壤肥力评价中的意义。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溶剂和载体。它不仅参与植物体内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生命过程,还溶解并运输土壤中的养分。本书将深入解析土壤水分的形态(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描述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渗透、蒸发、蒸腾),以及不同水分状态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我们将介绍土壤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是土壤孔隙中充满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其组成与大气有所不同。土壤中的氧气是植物根系呼吸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必需品,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则受到呼吸作用的影响。土壤通气状况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的生化过程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土壤孔隙度、通气性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土壤pH值与缓冲能力: 土壤pH值是土壤酸碱度的衡量标准,直接影响着养分的有效性、微生物的活性以及植物的生长。许多植物都有其适宜的pH范围。同时,土壤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能够抵抗外界酸碱度的剧烈变化。本书将介绍土壤pH值的测定方法,解析pH值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并讨论土壤的缓冲机制。 土壤盐分与碱度: 过高的土壤盐分或碱度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甚至导致土地退化。我们将探讨土壤盐碱化的成因、类型、危害,以及相关的检测和改良措施。 2. 土壤养分与肥力: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生长需要多种必需营养元素,这些元素主要从土壤中获取。本书将系统介绍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类(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形态、功能、吸收途径以及缺乏或过量时的典型症状。 土壤养分的存在形态与有效性: 土壤中养分并非全部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其存在形态决定了其有效性。例如,氮素以有机氮、铵态氮、硝态氮等形式存在,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是植物易于吸收的。本书将重点分析各种养分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以及影响其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如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等。 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 为了科学地指导施肥,准确测定土壤养分的含量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介绍常用的土壤养分(氮、磷、钾、有机质、微量元素等)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样品的前处理、显色反应、比色法、滴定法等,并介绍相关仪器的使用。 土壤肥力评价: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空气和适宜环境的能力。本书将介绍土壤肥力评价的内涵、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通过对土壤各项理化性质的分析来判断土壤的生产潜力。 第二部分:水——生命的源泉与环境的载体 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从宏观的水循环到微观的水分子结构,水在自然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水的性质与结构: 水的物理性质: 我们将深入探讨水的独特物理性质,如高比热容、高表面张力、蒸发潜热大、在固液气三态中的密度异常等,并分析这些性质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水文循环以及生命活动。 水的化学性质: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具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能够溶解多种离子和极性化合物,这使得水成为天然的溶剂,对物质的运输和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水的电离、水的酸碱性以及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水中的溶解过程与平衡: 水体中各种物质的溶解、沉淀、络合等过程遵循化学平衡原理。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溶解度积、酸碱平衡、络合平衡等理论来分析水溶液体系中的化学变化。 2. 水体及其环境: 水体中的化学物质: 自然水体(如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水)并非纯净的水,其中溶解或悬浮着各种矿物质、有机物、气体以及生物代谢产物。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物质的来源、组成、形态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水体中的离子与营养盐: 水体中存在着大量的阳离子(如Ca²⁺, Mg²⁺, Na⁺, K⁺)和阴离子(如HCO₃⁻, SO₄²⁻, Cl⁻),以及对水生生物至关重要的营养盐(如N, P, K)。我们将探讨这些离子和营养盐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它们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水体的酸碱度与缓冲能力: 与土壤类似,水体也存在pH值和缓冲能力。我们将分析水体pH值的影响因素,如CO₂溶解、有机物氧化分解、酸雨等,并介绍水体的缓冲体系(如碳酸氢盐缓冲体系)。 水中的溶解氧与有机污染: 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有机污染物的存在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我们将学习测量水体溶解氧的方法,并介绍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等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指标。 水中的污染物检测: 本书将介绍分析水体中常见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氮磷等)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样品采集、预处理、分离技术(如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检测技术(如原子吸收光谱、质谱联用)。 第三部分:植物——生命的创造者与物质转化的核心 植物作为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土壤和水,而植物本身也反过来影响着土壤和水。 1. 植物的组成与结构: 植物体的化学组成: 植物体主要由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核酸、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组成。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主要成分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2. 植物生理活动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 这是植物生命的核心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葡萄糖等有机物的形式储存起来,同时释放氧气。本书将解析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发生的场所、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 呼吸作用: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其生命活动所需。我们将介绍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过程、与光合作用的关系以及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 矿质营养的吸收与运输: 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并通过维管束运输到植物体各部分。我们将探讨矿质营养的吸收机制(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以及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的再分配。 蒸腾作用: 植物通过叶片表面的气孔将水分蒸发到大气中,这一过程对植物的吸水、养分运输以及植物体温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将解析蒸腾作用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生理意义。 3. 植物与土壤、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 植物根系的发育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植物的生长和死亡又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植物的吸收和分泌物也会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 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覆盖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调节径流。 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光照、水分、养分、CO₂浓度等环境因子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我们将探讨这些因子与植物生长的响应关系,为作物栽培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的学习价值: 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 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认知: 理解土壤、水、植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 学习并掌握土壤、水、植物样品采集、前处理以及关键理化指标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为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奠定基础。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能,解释和分析农业生产中的肥力问题、水质问题、植物生理障碍等,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提升科学素养与环境保护意识: 深刻认识到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土壤、水、植物理化分析知识的理想教材,同时也是从事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真正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教材,它如同在知识的荒漠中及时出现的甘霖,滋润了我对土壤、水以及植物之间精密关系的求知欲。在翻阅之前,我一直觉得这些领域是各自独立、相对分散的,土壤就是土壤,水就是水,植物就是植物,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多是模糊的感性认知,而非清晰的科学逻辑。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一步步深入探寻这三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宏观的生态系统平衡,到微观的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都描绘得细致入微,逻辑严谨。尤其是在解析土壤溶液的化学组成如何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以及植物生理活动又如何反过来改变土壤环境时,作者的阐述简直可以用“抽丝剥茧”来形容,让我之前许多朦胧的疑问都迎刃而解。书中的图表绘制得恰到好处,既有概括性的流程图,也有具体的实验数据图,直观地展示了复杂的概念,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养分循环的章节,通过对不同元素在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的讲解,我才真正理解了“化肥不是越多越好”,“水质监测的重要性”,以及“作物选择与土壤适配性”的科学依据。以前觉得这些都是经验之谈,现在才明白背后是多么深厚的科学原理在支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所学与我身边所见所闻联系起来,比如看到一片干旱的土地,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土壤水分含量低、阳离子交换量不足等分析结果;看到农田里施肥过量的现象,也会联想到可能造成的土壤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观察能力的过程,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成就感和实用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学术著作,它让我从一个更为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农业和环境科学,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教材,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应该是思想的启蒙者,而这本《土壤·水·植物理化分析教程》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土壤、水、植物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感性的认识。比如,知道土壤需要肥沃,水需要干净,植物需要阳光。但具体到“为什么”,或者“如何做”,我就感到非常迷茫。这本书,就像一位严谨的科学家,用数据和逻辑,为我揭示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它让我明白,土壤的肥沃,不仅仅是“土”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各种化学元素,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理化分析来量化。水质的“干净”,也并非只是肉眼可见,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含的溶解性物质,比如各种盐类、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指标的超标,都会对植物生长和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些,同样可以通过理化分析来检测。植物的生长,也并非仅仅依赖于阳光,更重要的是它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以及在体内进行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而这些生理过程,都与土壤和水的理化性质息息相关,并且可以通过分析植物体内的化学成分来评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量化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让我从一个“凭感觉”的农业实践者,变成了一个“懂原理”的科学研究者。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解决了我长期以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个巨大难题。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我经常需要为农民解答关于土壤肥力、灌溉用水质量以及作物生长状况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我只能凭借经验和一些零散的知识进行判断,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方法。而这本《土壤·水·植物理化分析教程》,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进行土壤、水和植物的理化分析,以及如何解读这些分析结果,从而指导实际生产。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方法的介绍,从样品采集、前处理到仪器操作、数据计算,都讲解得极为详尽,并且配有清晰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这些动手能力强但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土壤养分速效性指标的解读,以及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的差异性分析,这让我能够更精准地推荐施肥方案,避免盲目增施化肥造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关于水质分析的部分,也让我能够更科学地指导农民选择合适的灌溉水源,并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施肥策略。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将土壤、水、植物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实体,通过理化分析的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例如,通过分析土壤中的阳离子交换量和pH值,可以预测土壤对不同元素的吸附能力和有效性;通过分析灌溉水的电导率和离子组成,可以评估其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而通过分析植物叶片的养分含量,又可以直接反映出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状况和潜在的营养缺乏问题。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作物生长出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本书的实践性极强,我已经在工作中尝试运用其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和指导思路,效果显著。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土壤、水、植物的孤立认知,将它们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个整体的“钥匙”——理化分析。我一直觉得,土壤就像是地球的皮肤,承载着万物生长,但它的内部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却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带着我一层层剥开土壤的奥秘。它详细介绍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等,以及这些性质如何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养分保持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如pH值、阳离子交换量、各种养分的含量与形态等,以及这些化学性质如何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生长。而水,作为生命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书中对水质的深入分析,让我认识到,水的“好坏”并非仅仅取决于其清澈度,更在于其中所含的溶解性物质。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水的pH值、电导率、硬度、各种离子的含量以及有机污染物等指标,并阐述了这些指标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以及对土壤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而植物,作为这个体系的最终受益者,其生理生化活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土壤和水,这本书也给出了详尽的解答。例如,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植物的蒸腾作用又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通过理化分析的视角,将这三者之间的动态联系,变得清晰可见,从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

评分

我一直认为,农业科学的核心在于对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理解。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将土壤、水、植物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深入剖析了其中发生的各种理化过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土壤胶体吸附性能的讲解,它不仅阐述了阳离子交换量和阴离子交换量对养分有效性的重要影响,还通过实例说明了不同土壤类型在养分保持和供应能力上的差异。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土壤肥沃,有些土壤贫瘠,以及如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来提升其肥力。同时,关于水中溶解性物质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水质不仅仅是“清澈”与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含的各种离子、有机物以及重金属的含量,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物的生长。书中关于土壤水分有效性与植物需水量的匹配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土壤中的水分并非全部可供植物利用,而只有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水分,才能被植物的根系有效吸收。理解这一点,对于制定科学的灌溉计划,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植物体内代谢产物与养分吸收关系的探讨,也让我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主动的、能量消耗型的过程。例如,植物吸收养分时,需要消耗能量,并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这些复杂的生化和物理过程,通过理化分析的方法,变得清晰可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懂”土壤、水、植物之间的“语言”,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农业生产。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严谨性,以及知识的系统性,令我印象深刻。在阅读之前,我对土壤、水、植物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零散的、概念性的理解。但这本书,通过“理化分析”这一核心纽带,将这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土壤养分形态转化的阐述,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养分在土壤中存在的各种形态,以及这些形态如何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有效性。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土壤分析结果显示某种养分含量很高,但作物却依然表现出缺乏症状。同时,书中关于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土壤和水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多么的复杂。例如,土壤中的污染物很容易通过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而水体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而植物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养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体,但同时,它也会将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积累在体内。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理化分析的手段,进行量化和解释,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通过对土壤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土壤中某些元素的迁移能力;通过对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而通过对植物组织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作物的营养状况。这种基于数据的科学分析,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明明按照教科书上的施肥量施肥,但作物长势却不理想,或者土壤出现盐渍化现象。当时我只能感到困惑,找不到原因。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这些现象的门。它让我明白,土壤、水、植物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环节。例如,书中关于土壤pH值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以及不同pH值条件下,各种微量元素的溶解度和植物吸收率的变化,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即使土壤中含有某种养分,如果pH值不合适,作物也可能无法吸收,表现出缺素症状。同样,关于灌溉水中的盐分含量和离子组成,在经过土壤渗透后,对土壤盐分的积累和土壤结构的影响,也得到了详细的阐释。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地区即使勤于灌溉,土壤盐渍化却日益严重。而书中关于植物体液渗透势和蒸腾拉力与土壤水分亏缺的关联分析,更是让我认识到,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是一个主动且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抽象的科学原理,通过具体的理化分析方法,变得可衡量、可观测、可预测。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践的工具和指导,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问题。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土壤、水、植物的认知,停留在教科书上比较基础和零散的层面,比如土壤的组成,水的性质,植物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然而,这本书却通过理化分析的视角,将这三个要素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整体。它让我看到,土壤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更是多种化学反应和生物活动的场所;水不仅仅是生命之源,更是养分运输和代谢过程的关键介质;而植物,则不仅仅是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更是通过其生理活动,深刻影响着土壤和水的理化性质。书中关于土壤有机质的分析和评价,让我理解了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测定其含量来指导有机肥的使用和土壤改良。关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分析,也让我认识到,土壤湿度并非单一不变,而是受到蒸发、渗透、作物吸收等多种因素影响,理解这些动态变化对于精准灌溉至关重要。而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分析,更是直接反映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为科学施肥提供了量化的依据。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分析”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现象,比如作物生长不良,土壤板结,或者水质异常,都只是表象,而真正的根源往往隐藏在土壤、水、植物之间的理化变化之中。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理化分析,去揭示这些深层的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它让我从一个“观察者”变成了一个“分析者”,这种角色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该领域问题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价值,是它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我曾经在田间地头,面对作物生长异常,土壤板结,或者灌溉用水盐分过高等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本书,就像一本操作手册,为我提供了详细的理化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和决策。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土壤肥力分级和诊断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笼统的判断,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理化指标,如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速效钾、pH值等,来量化土壤的肥力水平,并根据不同指标的组合,给出具体的改良建议。这让我能够更精准地施肥,避免浪费,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同时,书中关于灌溉水质对土壤影响的分析,也让我能够更科学地选择灌溉水源,并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施肥策略,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而植物生理指标的分析,如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也让我能够更直观地评估作物生长状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将土壤、水、植物这三个看似独立的实体,通过理化分析这一共通的语言,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和评价体系。这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学科,最核心的在于理解其“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罗列,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土壤、水、植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举个例子,在讲解土壤溶液的化学平衡时,作者不仅给出了公式和模型,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解释了为什么土壤中的各种离子会以特定的比例存在,它们如何影响植物的吸收,以及外界因素(如降雨、施肥)如何打破这种平衡,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这种循循善诱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中对于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与土壤环境耦合关系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植物的生长,更多的是关注光照、温度等外部条件,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土壤的微观环境,比如pH值、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活性等,对植物的生理活动,如酶的活性、激素的合成、物质的转运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关于土壤盐分胁迫对植物生长机制的阐述,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植物在盐碱地里生长不良,以及如何通过选择耐盐品种或改良土壤环境来克服这一问题。此外,书中对植物抗逆性机理的介绍,也给我带来了启发,让我认识到植物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而是在长期的进化中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应对机制。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分析紧密结合,每一个分析方法的介绍,都服务于最终的对土壤、水、植物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更加高效且有意义。

评分

还好,不错的

评分

颠三倒四所多

评分

不错,很实用!

评分

还好,不错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比较全面,一般土壤方面是试验都有

评分

比较全面,一般土壤方面是试验都有

评分

颠三倒四所多

评分

还好,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