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面对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建筑师不断涌人中国市场,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愈加引起建设者的重视。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学习、应用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的同时,应深入学习、领悟中国本土的建设思想理念和传统建筑文化。建筑要有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和建筑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曾带来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城市建筑类似、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等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
作者简介
何镜堂,1938年出生,广东东莞人。1965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首届中国“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以来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建筑学会卓越贡献奖等。创立“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他所带领的建筑创作团队,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及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者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篇 “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
1 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思维与素养
2 我的建筑人生
3 当代岭南建筑创作探索
4 一代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
5 忆建筑大师佘唆南
6 岭南建筑创作思想——60年回顾与展望
附: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
7 当前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
8 建设有岭南文化和山水特色的新广州——2011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高峰论坛发言稿
9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发展历程回顾
10 基于市场条件下我院办院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11建筑设计行业创新与发展交流研讨会
第二篇 以“东方之冠”为标志的文化博览建筑创作
1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 东方之冠——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创作研究
3 突出遗址主题 营造纪念场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学术研讨会
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学术研讨会
4 构筑“世纪之窗”——天津博物馆设计
5 化整为零 融于山水——关于桂林博物馆的设计构思
6 宁波帮博物馆
7 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谈深圳科学馆的设计特色,
8 鸦片战争海战博物馆创作构思
……
第三篇 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第四篇 其他类建筑文选
第五篇 随笔·访谈·札记
精彩书摘
建筑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和统一。一个优秀的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设计对象中各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既有主旋律,突出主题,构成主题特征,并加以贯穿、提炼和概括,形成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做到丰富多彩,此外还应注意细部的设计,使整体风格特征从总体到局部得以延伸,使设计更趋完美。
建筑的整体观既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思想,也是一种创作的方法。建筑实施的全过程,就是个整体优化综合的过程,需要每个部门、每个工种、每个环节协同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2.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了冲击。与此同时,世界性的文化趋同使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逐渐消失,人类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建设的全过程中,也体现在建筑的全寿命期中,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技术和措施,建筑文化和空间环境的有效设计,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筑全寿命期的投入和效益等,这些都是当今建筑师必须关注和贯彻的设计原则。
建筑是百年大计,而人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为此,建筑师对建筑的发展应有一定的预见性,统筹当前的使用要求和今后的发展需求,对每一个环节,从总体布局、建筑设计到园林景观营造等,既要考虑现在的使用要求,又要考虑适应今后发展的可能性。例如,采用弹性、网络化、集约化设计,提倡“绿色建筑”、贯彻“四节”和留有发展余地等,使设计具有灵活可变的适应性。
……
前言/序言
何镜堂文集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