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得说,完全没有抓住我对于一本深入探讨语言现象的著作的期待。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对汉语句法结构精妙之处的深度剖析,是那种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拍案叫绝,感叹汉语之博大精深的学术盛宴。结果呢?它更像是一本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语言现象汇编,像是作者在整理自己日常学习笔记时,随手摘录下来的片段。我对其中关于“兼语句”和“把字句”的论述感到非常失望,论述的深度停留在教科书的初级阶段,缺乏对复杂语境下使用频率变化和语义漂移的细致考察。比如,它未能充分讨论在现代口语和网络语境中,这些句式是如何被不断简化或变异的。再者,关于语篇连贯性的讨论也显得力不从心,仅仅停留在代词指代和关联词使用的一般性介绍,对于跨句式衔接带来的语用张力几乎没有触及。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已经具备扎实汉语言学基础的读者来说,都显得冗余且乏味,根本无法提供任何新的认知增量。我期待的是能打开一个新视角,而不是被拉回到我多年前就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层面进行重复劳动。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联想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一些不太精良的翻译教材——那种刻板、僵硬,缺乏生命力的文字。阅读过程完全是一种负反馈体验。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某种严格的、不近人情的语法规则校验,失去了语言应有的灵动和韵律感。特别是它试图解释一些复杂的语义现象时,所使用的例句简直是老套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几乎都是那些已经被无数次引用到滥觞的、脱离现代生活语境的“经典”范例。我几乎能想象出作者在敲击键盘时的状态:机械地堆砌概念,却全然不顾读者的阅读感受。比如,对“情态副词”的描述,完全没有尝试构建一些生动、贴近当代人际互动的场景来辅助理解,而是用一堆冰冷的定义堆砌在一起。我需要的是能让我“听见”这些词汇在真实对话中是如何发声、如何塑造情感的,这本书提供的却只是一堆印刷在纸面上的抽象符号,毫无温度可言。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理解这本书里对于“同源异形词”的分类逻辑,但到最后,我只感到一阵阵的迷茫和挫败感。这本书的组织结构简直是一场灾难,信息的流向毫无章法可言。它似乎想涵盖太多东西,却又对任何一个主题都没有进行彻底的挖掘。例如,它在某一个章节中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古代文言文常用虚词的考证,这段内容与上下文的衔接生硬得如同被强行粘贴进去的补丁,让人瞬间出戏。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语言学观点时,缺乏批判性地引述不同的学派立场,而是单方面地抛出一个结论,仿佛这就是唯一正确的真理。作为一个追求严谨和思辨的阅读者,我需要的是一场思想的交锋,是不同解释之间的张力与碰撞,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未经验证的单一叙事。这本书完全没有提供这种智力上的刺激,它更像是一份过于安全、过于迎合“大众”口味的语言入门读物,对真正想探究语言奥秘的探索者而言,无疑是浪费时间。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语言的社会维度时,表现得尤为苍白和无力。我本以为会看到关于不同地域汉语变体之间张力与互动的深入分析,或者至少是对当下社交媒体上新兴语汇的社会学考察,但一切都是空谈。它似乎将汉语视为一个静止的、脱离社会现实的纯粹逻辑系统,完全忽略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动态本质。例如,书中对于“敬语系统”的描述,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尊卑划分,却对当代社会中敬语使用边界的模糊化、以及不同年龄层对此的接受差异等关键议题避而不谈。这种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彻底抽离,使得书中的很多论断显得空洞且缺乏说服力。语言是活的,它随着使用它的人群的社会变迁而演化。这本书却将它冰封在一个象牙塔里,提供了一种脱离现实的、理想化甚至有些过时的“标准汉语”模型,这对于研究当代语言变迁的我来说,毫无参考价值。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粗糙。纸张的质量差强人意,印刷的清晰度时好时坏,有些图表的线条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信息获取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对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标注混乱不堪,很多重要的学术概念在首次出现时,作者既没有给出明确的来源标注,也没有提供进一步阅读的指引。这在学术著作中是不可原谅的疏忽。一本好的学术参考书,应该像一座精心设计的图书馆,清晰地标明每一条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导读者进行更广阔的探索。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临时搭建的、没有索引的仓库,堆满了未经验证的物件。我多次因为需要追溯某个理论的出处而感到焦躁,最终不得不放弃,转而查阅其他更规范的资料。对于一本以“知识”为名的丛书来说,这种对基本规范的漠视,是对读者时间和智力投入的极大不尊重。
评分《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
评分非常好的书籍,内容详尽,已经近于绝版的书
评分挺好的,我满意呀!10分吧!
评分《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5]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
评分《文心雕龙》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独创,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的一套“汉语知识丛书”。对于想了解汉语、汉字基础知识的人来说,是一套非常合适的系列读物。
评分常识性知识
评分儒家中庸原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调。刘勰提出的主要的美学范畴都是成对的,矛盾的双方虽有一方为主导,但他强调两面,而不偏执一端。文中提出“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在对道与文、情与采、真与奇、华与实、情与志、风与骨、隐与秀的论述中,无不遵守这一准则,体现了把各种艺术因素和谐统一起来的古典美学理想。刘勰特别强调同儒家思想相联系的阳刚之美,表现出企图对齐、梁柔靡文风进行矫正的倾向。他关于“风骨”的论述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对后世发生了重要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