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俊超 著
图书标签:
  • 留守儿童
  • 社会问题
  • 中国社会
  • 家庭教育
  • 儿童发展
  • 农村教育
  • 社会调查
  • 弱势群体
  • 民生
  • 教育公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80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03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条件,不用给予额外照顾。但也有一些特殊群体,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独居女孩等,对这些群体,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救助和保护措施,确保他们健康地成长。我国现有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对应的进城务工农民有2亿多,他们是我们社会主要物质财富和服务产品的创造者。支撑中国奇迹的不是爆炒的城市房地产,那些虽然数额动辄百亿、千亿,但仅仅是账面符号而已,影响的是财富分配而不是财富创造,并不能使社会增加哪怕是一个烧饼的财产。留守儿童家庭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和骨肉分离为代价,换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理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关爱。这也将最终影响到我们每一个城市人自身的生活。政策层面更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种状况,在《中国留守儿童调查》第三部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作者简介

赵俊超,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
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长期研究农村和城市化问题,从1999年起,在《求是》、《改革》、《经济学动态》、《经济体制改革》、《管理世界》、《科学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上篇 初步印象
1.农村孩子和他们的梦想
2.艰难放学路
3.“小尾巴”家里
4.令我放心不下的姐弟
5.跌破心理底线(上)
6.跌破心理底线(中)
7.跌破心理底线(下)
8.不外出务工=懒惰?
9.香蕉虽好,吃到不易
10.周老师的转正梦(一)
11.贫困的陷阱(一)
12.雯雯的悲剧
13.在学校大家庭里
14.三只羊?
15.生计VS亲情
16.又一次放学路
17.踏夜归来
18.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一)
19.两个没妈的孩子
20.一个最幸福的留守儿童
21.哪里才是小志鹏的家
22.放羊的女孩
23.一个大胆的就地供菜计划(一)
24.喝牛奶的韦愿
25.三只羊生活点滴
26.吃黄豆饭的孩子们
27.泪水的阀门

中篇 再作调查

28.再下都安
29.似曾相识的山路
30.在孤儿寡母家吃饭(上)
31.在孤儿寡母家吃饭(中)
32.周曼的爸爸也中招了
33.在孤儿寡母家吃饭(下)
34.“妈妈不爱我”
35.雄心壮志价几何
36.合亦难,离亦难
37.人祸
38.奇异的石头
39.荣兰的身世
40.穷家万贯
41.雏鹰起飞
42.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二)
43.周老师的转正梦(二)
44.矽肺病阴谋(上)
45.矽肺病阴谋(下)
46.贫困的陷阱(二)
47.春菊爸爸运气真不好
48.错过的花季
49.一个弃婴的曲折人生
50.三只羊:大水的记忆
51.电池,电池!
52.路啊路(上)
53.从留守女童到玩具女工
54.连续三顿午饭
55.路啊路(下)
56.惊心动魄为访谈
57.收甘蔗的季节
58.韦排的一天(上)
59.韦排的一天(下)
60.又一个独居女孩
61.幸福的依然幸福
62.金碧花园的快乐记忆
63.卢老师家的腊肉
64.不成气候的四月桃
65.一个大胆的就地供菜计划(二)
66.流落城市的雯雯

下篇 持续追踪
67.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68.“穷”的变迁
69.“半个都安人”
70.比人类更惨的
71.都安山水记
72.大爱无疆
73.苍天何忍
74.慰藉
75.黄豆饭:历史的终结
76.女主角现身
77.丁生的宿命
78.深圳龙岗的春天
79.又一个轮回?
80.留守儿童之三重透视
81.解铃还须系铃人
82.不是尾声的尾声

精彩书摘

时间回溯到2007年。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我随同蓝毛伟姐弟俩一起回家。这是我第一次走入留守儿童的生活,在此之前,5800万留守儿童在我头脑中还仅仅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这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感情世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我震惊了。
当天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面,我试图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然而,一天跋涉劳碌之后,实在没有精力即时整理。最大的难题还在于我当时没有相机,无法让大家和我同样感受当时的情景。如此穷僻之地,到哪里去借个相机呢?事有凑巧,学校里有个黄老师,当时刚好新买了一个相机。他连夜骑摩托车回到县城家里,把自己的新相机取回来给我用。“天赐良机”,成为这本报告的开端。
第二天一早,我对毛伟家的镜头进行了补拍,并去了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里。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孩子就此跃然纸上。韦丁生,一个漂亮的花季少女,独自带着弟弟生活,家里的房子却没有门,令我担心不已;周国荣,他的叔伯7人同去江西煤矿打工,因为矽肺病几乎全部病殁,留下一堆孤儿寡母;雯雯,由于缺乏父母保护而遭受性侵害,此后家里灾连祸结;更多的留守儿童是孤寂和想念,在我问起父母时潸然泪下……
从2007年至今,我已经10次到广西都安开展工作。如果仅按我进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查算,也已经有4次,在这本书里按时间顺序将其编为上篇、中篇、下篇。随着时间的延伸,原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描述已经变成对他们成长的记录。我第一次去时,周国荣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现在已经上了初中;韦排、潘天众、余明孟已经上了技校,袁丽妮、韦暖浪考上了在广西富有盛名的高中——都安高中;走得更远的,袁彩妮已经去广东深圳打工4年,韦丁生、韦妹也已去了1年多;这还不是走得最远的,走得最远的应该是王宁肖,她已经嫁人并且有了一个7个月大的男孩,当年的留守儿童已经升级为留守儿童的父母……
我国现有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对应的进城务工农民有2亿多,他们是我们社会主要物质财富和服务产品的创造者。支撑中国奇迹的不是爆炒的城市房地产,那些虽然数额动辄百亿、千亿,但仅仅是账面符号而已,影响的是财富分配而不是财富创造,并不能使社会增加哪怕是一个烧饼的财产。留守儿童家庭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和骨肉分离为代价,换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理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关爱。这也将最终影响到我们每一个城市人自身的生活。政策层面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种状况,在本书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供读者指正。
需要补充的是,随着对当地了解不断加深,观察范围不断扩展,本书视角也相应扩大。除了对留守儿童之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风土人物等也进行了描述。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会与我们如此不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农村父母会那么狠心抛下孩子进城打工。同时,我也十分希望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希望保护美丽的都安山水,希望城里人不要吃、当地人不要捉野生动物,希望把属于自然的东西都还给自然。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发展和留守儿童问题的人们。
赵俊超
2012年3月29日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的详细内容 序言:为何关注这群孩子?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浪潮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走出了贫瘠的土地,涌向城市,成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有一个群体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那就是留守儿童。他们是父母远行的留守者,是家乡的暂时守护者,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背后一道复杂而深刻的剪影。本书《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正是聚焦于这个特殊群体,试图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揭开他们生活、成长背后鲜为人知的图景,并引发社会对于他们生存困境、心理健康、教育机会乃至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 本书并非空穴来风的臆测,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之上。我们深入了中国东西部不同省份,采访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也与他们的监护人、乡村教师、基层干部以及返乡的父母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和翔实的社会观察,来呈现留守儿童问题的多层面性与复杂性。 第一章:留守儿童的群体画像——数字背后的真实面孔 本章将从宏观角度勾勒出中国留守儿童的整体面貌。我们将引用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阐述留守儿童的规模、地理分布、年龄结构以及家庭构成等基本情况。但我们不会止步于冰冷的数字,更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现这些数字背后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生命。 规模与分布: 我们将分析哪些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更为突出,哪些农村地区是主要的留守儿童集散地。这涉及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深层社会经济因素的剖析。 年龄与性别: 留守儿童的年龄跨度很大,从学龄前幼儿到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也各有侧重。我们将分析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特点,以及性别差异是否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中扮演了角色。 家庭构成: “留守”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我们将细致区分单方留守和双方留守家庭,探讨不同家庭构成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此外,对隔代监护、亲戚监护等家庭模式的特点也将进行深入描绘。 城乡差距的缩影: 留守儿童现象是城乡差距最直接的体现之一。本章将通过数据对比,展现留守儿童所在农村与父母务工地城市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轨迹。 第二章:成长的角落——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教育困境 本章将聚焦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教育挑战。我们将详细描绘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的衣食住行、情感需求,以及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独特经历。 监护人的角色与挑战: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我们将分析这些监护人在照顾孩子方面的能力、投入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例如,祖辈在教育理念、健康护理、情感陪伴上的局限性,以及监护人自身的身体状况、经济压力等。 情感的缺席与心理的阴影: 父母的长期缺席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将探讨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孤独、焦虑、自卑、叛逆等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书中将引用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大量儿童的真实自述,来揭示他们内心的挣扎。 教育的断层与机会的不均: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本书关注的重中之重。我们将深入分析他们所面临的教育困境,包括: 教学质量的差异: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往往不如城市学校,这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 学习动力与支持的缺失: 缺乏父母的及时指导和鼓励,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学习方法和课外拓展可能受到制约。 辍学风险的增加: 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心理问题等多种因素叠加,可能导致留守儿童面临更高的辍学风险。 “空心村”的教育生态: 随着大量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农村学校面临生源萎缩、教师流失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 日常生活的细节: 除了宏观层面的分析,本书还将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例如,他们如何独自完成家务、如何照顾弟妹、在节日时的思念与期盼,以及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模式。 第三章:监护的真空与潜在的风险 本章将深入探讨留守儿童监护过程中存在的真空地带,以及这些真空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我们将不仅仅关注情感和教育层面的缺失,更将触及安全、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更广泛的议题。 安全隐患的暴露: 缺乏成年人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面临更大的风险。我们将分析儿童可能遭遇的意外伤害、网络欺凌、性侵犯以及其他形式的侵害,并探讨导致这些风险发生的社会和家庭因素。 健康问题的忽视: 祖辈在照顾孩子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可能不足,导致留守儿童在饮食、卫生、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容易被忽视。我们将分析留守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以及医疗资源的获取困难。 不良行为的滋生: 情感的压抑、外界诱惑以及缺乏有效的管教,可能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沉迷网络、结交不良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不良行为。本书将探讨这些行为的成因,并剖析其对儿童未来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 社会适应的挑战: 长期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留守儿童在社会规则的理解、人际交往的技巧、道德品质的养成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影响他们未来融入社会。 第四章:父母的挣扎与家庭的重塑 父母是家庭的核心,他们的外出务工是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根源。本章将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外出务工的动机、经历、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处理与留守子女之间的关系。 务工者的辛劳与无奈: 我们将描绘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面临的生存压力、工作艰辛、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理解他们为何不得不背井离乡。 亲情的维系与情感的断裂: 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维系亲情,但这种“云端”的联系终究无法替代面对面的关爱。我们将分析亲情维系中的挑战,以及情感断裂对儿童和父母双方造成的伤害。 返乡与重聚的迷茫: 部分父母选择返乡创业或就业,这为留守儿童带来了与父母团聚的希望,但也可能伴随着新的挑战,如家庭关系重建、子女适应新环境等问题。 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弥补: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是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一大遗憾。我们将探讨父母如何尝试弥补这种缺失,以及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困惑。 第五章:社会的责任与多方的联动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本章将探讨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我们将分析当前政府在留守儿童保护、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政策现状,并提出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加强监管的建议。 学校的角色与功能拓展: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应如何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和关爱责任?我们将探讨学校在心理辅导、课外活动、家校沟通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社区的关怀与支持网络: 社区作为儿童成长的近距离环境,应如何构建留守儿童的关爱网络?我们将分析社区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排查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社会组织的介入与专业服务: 社会组织在留守儿童服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将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并探讨社会组织如何提供更专业、更精细化的服务。 家庭教育的回归与修复: 无论父母是否在外务工,家庭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书将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为父母提供一些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 媒体的倡导与公众意识的提升: 媒体在引起社会关注、推动政策改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媒体如何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提升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知和关注。 结论:面向未来的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阳光般的童年 本书并非仅仅呈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留守儿童的未来寻找希望。我们将总结本书的主要发现,并再次强调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相信,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的完善、资源的倾斜、关爱的普及,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怀和支持,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有希望的童年,并最终成长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栋梁之才。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是一份关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是一份对未来的责任担当。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能唤醒更多人的良知,汇聚更多人的力量,共同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而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对耐心的考验,但绝对是值得的。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读完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细嚼慢咽的严肃文献。其中对于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资源的固化分配模式的剖析,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想中的一本普通社会调查报告。作者对体制性障碍的描述,犀利而又不失客观,成功地将个体的悲剧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社会框架下进行审视。我尤其赞赏其中对于“隔代抚养”模式下,祖辈在现代教育理念冲击下的困境的探讨,那种代际文化冲突的描写,极具张力。读到此,我开始思考,我们通常高举的“家庭责任”大旗,在资源严重倾斜的现实面前,是否反而成了对这些家庭的隐性惩罚?全书的文字风格偏向冷静、克制,避免了常见的“苦情戏”套路,这种笔法反而让读者能够更专注于问题本身,而不是被情绪所裹挟。读完合上书本时,心中涌起的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一种强烈的、想要去推动某种改变的责任感。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部震撼心灵的社会画卷,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摹了一个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群体——那些在城市光鲜背后默默等待的“留守”心灵。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却巨大的挣扎与希望。我尤其被其中几则访谈深深触动,那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蕴含着千钧之力,让人不得不正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亲情缺失对儿童成长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份调查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社会结构中存在的裂痕。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沉重的呼吸,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对父母的依恋,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孤独中努力支撑起小小世界的坚韧。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而又闪现出人性中最光辉的火花,比如邻里之间的互助,或者老师们超越职责范围的关怀。阅读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陷入沉思,反思自己对身边“他者”的关注是否足够深刻和真诚。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跳出自身的舒适区,去理解那些被时代洪流推向边缘的孩子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未来图景,都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房。

评分

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看待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全新参照系。它不仅仅聚焦于儿童本身,而是巧妙地将父母的“离土不离乡”与“离乡不离土”的复杂选择,编织进留守儿童的成长叙事中。这种多重视角的切换,让故事的立体感极强。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是作者描述了某地一个留守家庭的客厅陈设,墙上挂着孩子和父母的合影,但照片里的笑容和现实中的疏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细节的捕捉能力,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观察敏锐度。书中对留守儿童“精神富足”与“物质满足”的悖论分析,更是直击要害。在物质上,他们或许得到了更稳定的供给,但在精神寄托和情感连接上,却承受着长期的匮乏。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度很高,即使是探讨复杂的社会学概念,也尽量用清晰明了的语言来阐述,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感,这使得它的受众面非常广,值得所有关注社会公平和教育未来的读者案头常备。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可能是“结构性无力”。它并非抱怨,而是冷静地揭示了在特定社会经济结构下,个体命运的脆弱性。作者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剖析,特别是关于身份认同的迷惘——他们既不完全融入城市,也无法完全回归乡村——这种“夹缝生存”的状态,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书中引用的教育统计数据与实际的心理访谈材料相互印证,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证据之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结尾部分提出的那些建设性的思考,它们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实地调研后提出的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这本书的标题虽然聚焦于“儿童”,但其核心议题却是关于整个社会契约的重构,关于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它强迫我们直面那些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代价,是一部严肃、深刻、且极具时代意义的佳作。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人文关怀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它在方法论上显示出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大量一手数据的引用和交叉验证,使得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绝非空泛的道德呼吁。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成功地将这些冰冷的数据“人性化”了。书中那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分析,特别是关于“情感缺位”如何内化为行为模式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洞察。我喜欢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那种冷静的克制,没有过度煽情,而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这种专业性反而放大了问题的严重性。读到某处关于留守儿童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增强的分析时,我立刻联想到当下社会对电子产品的焦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解读维度——那不是简单的沉迷,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感联结需求。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清晰,从宏观政策背景到微观家庭场景,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即便是对社会学不太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被其层层深入的论证所折服。

评分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给单位职工书屋买的包装很不错,快递也很快

评分

给单位职工书屋买的包装很不错,快递也很快

评分

好作品,包装有待再改进

评分

学院采购书籍,很好。快递很给力。

评分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读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渐渐的,在读书中我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才气,感受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体会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傲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知道该用哪些词。所以老去问妈妈,妈妈就说孩子,你应该多看些书,哪一个作家像冰心,老舍都不是破了万卷书,才下笔如有神的呢从此,我就天天看书,记录书中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果然,一段时间过后,我的作文水平就有一点点提高。,一本书多读几次,时间回溯到2007年。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我随同蓝毛伟姐弟俩一起回家。这是我第一次走入留守儿童的生活,在此之前,5800万留守儿童在我头脑中还仅仅是一个数字,一个符号。这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感情世界、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我震惊了。当天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面,我试图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然而,一天跋涉劳碌之后,实在没有精力即时整理。最大的难题还在于我当时没有相机,无法让大家和我同样感受当时的情景。如此穷僻之地,到哪里去借个相机呢事有凑巧,学校里有个黄老师,当时刚好新买了一个相机。他连夜骑摩托车回到县城家里,把自己的新相机取回来给我用。天赐良机,成为这本报告的开端。第二天一早,我对毛伟家的镜头进行了补拍,并去了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里。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孩子就此跃然纸上。韦丁生,一个漂亮的花季少女,独自带着弟弟生活,家里的房子却没有门,令我担心不已周国荣,他的叔伯7人同去江西煤矿打工,因为矽肺病几乎全部病殁,留下一堆孤儿寡母雯雯,由于缺乏父母保护而遭受性侵害,此后家里灾连祸结更多的留守儿童是孤寂和想念,在我问起父母时潸然泪下从2007年至今,我已经10次到广西都安开展工作。如果仅按我进入留守儿童家庭的调查算,也已经有4次,在这本书里按时间顺序将其编为上篇、中篇、下篇。随着时间的延伸,原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描述已经变成对他们成长的记录。我第一次去时,周国荣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现在已经上了初中韦排、潘天众、余明孟已经上了技校,袁丽妮、韦暖浪考上了在广西富有盛名的高中——都安高中走得更远的,袁彩妮已经去广东深圳打工4年,韦丁生、韦妹也已去了1年多这

评分

书质量不错,就是没怎么看,以后有时间看看吧

评分

封面很脏,感觉像油墨痕迹,也不知道是设计的问题还是印刷的问题,内容很一般,当然,调查报告,也不奢望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