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3-2012·替代 SL 213-98):水利工程代码编制规范 [Speification on coding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3-2012·替代 SL 213-98):水利工程代码编制规范 [Speification on coding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工程
  • 工程代码
  • 行业标准
  • SL213-2012
  • SL213-98
  • 规范
  • 水利行业
  • 工程管理
  • 项目编码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419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ification on coding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
字数: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213-2012·替代 SL 213-98):水利工程代码编制规范》主要内容:
--规范了水利工程代码编码原则;
--规范了水利工程代码分类与编码;
--规范了水利工程代码的编制;
--提供了流域(水系)分区编码。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调整了河流代码的编码规则;
--修改了水文测站代码的编码规则;
--将墒情测站代码、地下水观测井站代码归入水文测站代码;
--调整了堤防代码的编码规则;
--修改了湖泊代码的编码规则;
--修改了穿堤建筑物的编码规则;
--调整了灌区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分类码;
--发电工程代码更改为水力发电工程代码,并修改了编码规则;
--水利工程分类增加了“其他”类。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代码编制及说明
4.1 编码原则
4.2 分类
4.3 代码编制
附录A(规范性附录)流域(水系)分区编码
A.1 松辽流域片
A.2 海河流域片
A.3 黄河流域片
A.4 淮河流域片
A.5 长江流域片
A.6 东南沿海流域片
A.7 珠江流域片

前言/序言


中国水利工程标准体系概览与若干重要领域规范深度解析 本书全面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现行的标准体系框架,并重点深入阐述了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等各个阶段所依据的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全书旨在为水利行业的技术人员、管理者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标准脉络图,并对其中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指导性意义的规范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部分:水利行业标准体系的构成与演进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我国水利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到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标准体系。 标准层级划分与适用范围界定: 详细区分了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SL)、地方标准(DB)以及企业标准(Q/)的制定原则、法律效力和适用层级。特别关注了行业标准在填补国家标准空白、满足水利行业特殊技术要求方面的核心作用。 标准体系结构模型: 引入并剖析了当前水利标准体系的逻辑结构,通常采用“基础通用—专业技术—应用管理”三级结构。 基础通用标准: 涵盖术语、代号、制图、计量单位等方面,是所有水利工程的共同基础。 专业技术标准: 依据水利工程的不同专业(如水工结构、水力学、水文、机电、信息化等)进行分类,是技术执行的核心依据。 应用管理标准: 侧重于工程的建设程序、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运行维护等管理环节的要求。 标准动态管理机制: 探讨了水利标准定期复审、修订和废止的流程,强调标准必须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工程实践经验积累和国家政策导向的演进而保持先进性和有效性。 第二部分:水文与水资源评价标准精要 水文资料是水利工程设计的生命线。本部分聚焦于水文勘测、分析、预测及水资源论证等领域的核心规范。 水文资料采集与整编规范: 详细解读了地表水、地下水观测站网的设置原则、仪器精度要求、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流程。强调了长期、连续、可靠的水文系列数据在工程安全评估中的不可替代性。 设计洪水确定与复核标准: 深入分析了不同等级水利工程(如水库、堤防、水闸)在不同设计洪水标准下的风险评估方法。涵盖了频率分析法、年最大值法、洪水包络线法等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操作细则。 水资源承载力与配置管理规范: 阐述了基于流域尺度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水量平衡分析、用水需求预测、生态基流确定以及水权制度框架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规范。 第三部分:水工建筑物设计与结构安全标准解析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之一,集中讨论了各类水工建筑物在荷载作用下的设计理论与安全验算方法。 水工结构通用设计原则: 阐述了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包括强度极限状态、稳定极限状态和服务使用极限状态的判定标准。强调了安全系数、可靠指标与工程风险之间的辩证关系。 混凝土与砌石结构设计规范: 重点介绍了抗震设计、温度应力控制、材料性能指标(强度、耐久性、抗冻融)的取值范围及试验方法。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和裂缝预防给出了详细的施工指导。 土石坝设计与安全监测标准: 详细解析了坝体填筑质量标准、渗透控制措施(如防渗心墙、铺垫层)的设计要求。对于坝体稳定性分析(如滑动面搜索、抗滑力计算)和安全监测系统(渗流、位移、应力)的布设与数据解读给出了明确的技术指引。 水力构筑物(水闸、溢洪道)设计标准: 涵盖了闸门操作、启闭机构选型、消力池设计、防冲槽布置等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针对高水头、大流量工况下的空化与冲刷控制要求。 第四部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规范 标准不仅规范设计,更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提出了硬性要求。 工程测量与放样标准: 规定了控制性测量、地形测量的精度等级、控制网布设的控制要求,确保工程实体与设计模型的几何符合性。 地基处理与基础工程规范: 涉及基岩开挖、换填、注浆加固等工序的验收标准。强调了对不良地质(如岩溶、软弱土层)的特殊处理技术要求。 建筑材料及成品检测规范: 列举了砂、石、水泥、钢筋等原材料进场验收标准,以及混凝土试配、成型试块强度评定的全流程控制点。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 强调了高边坡作业、深基坑开挖、爆破作业等危险源的辨识与管控措施,以及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施工标准。 第五部分:水利工程运行、监测与信息化标准 标准体系的闭环需要延伸至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水利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规范: 明确了各类监测目标(水位、流量、渗压、位移、结构反应)的监测频率、精度要求以及数据上报与异常处理流程。重点阐述了基于监测数据的工程健康评估方法。 水库调度与运行管理标准: 涉及水库的防洪限制水位、死库容、兴利库容的确定原则,以及枯水期、丰水期的调度原则和信息报送机制。 水利信息化标准基础: 探讨了水利地理信息系统(GIS)、传感器网络、数据集成与共享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为智慧水利建设奠定基础。 本书力求以严谨、规范的语言,全面覆盖水利行业标准的核心内容,为理解和执行现行水利技术规范提供权威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规范,我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指导“如何写代码”的技术指南,更是对未来水利基础设施资产管理负责任的态度体现。每一个被赋予的代码,都将伴随一项重大工程的数十年生命周期,它承载着工程的历史、状态、维护记录和投资信息。因此,这个编制规范的严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水利资产管理的科学性。我对其中关于代码修订、版本控制以及跨系统数据交换的章节抱有极大的兴趣,期待它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可以长期遵循的治理框架,确保国家在水利建设中的投入能够实现长期、可量化的效益追踪。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从其引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背景来看,它凝聚了大量的行业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于非专业人士,比如项目投资者或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因为它直接聚焦于执行层面的细节。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细节,构成了高效运转的基石。我欣赏它对术语的精确定义,这极大地减少了跨部门沟通中的歧义,使得不同单位在交流工程信息时能够使用共同的“语言”。标准化的语言是高效协作的前提,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起到了关键的“翻译官”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相当不错,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制作的。封面设计得简洁大方,标准的行业规范风格,让人感觉很专业。虽然内容是关于水利工程代码编制的,但作为一本技术标准,它的排版清晰,字体选择也恰到好处,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规范的人,也能很快适应阅读的节奏。内页的图表和示例部分处理得尤其细致,线条清晰,标注明确,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编码逻辑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层面上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扎实的,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细节的重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士,我深知一个清晰、稳定的代码体系对于项目管理和数据整合的重要性。这本书的出现,特别是它替代了旧版本,意味着行业在标准层面有了新的飞跃。我特别关注了它在处理不同类型工程(如灌溉、防洪、水电等)时的通用性和特殊性如何平衡。好的规范应该既能保证整体框架的统一性,又能灵活适应各个子领域的具体需求。我希望看到它在兼容性和前瞻性上做了哪些改进,比如如何应对未来BIM技术和物联网数据接入的挑战。这种标准的更新,不仅仅是文字的修订,更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提前布局。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详尽的结构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代码手册,更像是一套完整的管理哲学在水利领域的具体体现。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一个编码规则的细节中去探究其背后的技术原理,但光是从目录和章节划分就能感受到其逻辑的严密性。它似乎试图建立一个覆盖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统一的、可追溯的标识体系。这种宏大的系统性思维,让人对未来水利信息化管理充满了期待。这种标准的建立,无疑是对过去分散、混乱管理模式的有力挑战,预示着行业正迈向更精细化、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