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李清照诗词逐字索引(繁体版)

朱淑真·李清照诗词逐字索引(繁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邝龚子 编
图书标签:
  • 诗词
  • 朱淑真
  • 李清照
  • 索引
  • 宋词
  • 古典诗歌
  • 文学
  • 女性文学
  • 词学
  • 繁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0984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049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字数:39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淑真·李清照诗词逐字索引(繁体版)》收录之诗词主要为南宋魏仲恭辑录、南宋郑元佐作注之《断肠诗集前集》10卷和《断肠诗集后集》8卷;明末毛晋刊印之汲古阁《断肠词》1卷;以及冀勤辑录之《补遗》1卷。

作者简介

邝龚子,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系文学士、哲学硕士,牛津大学英文系哲学硕士,耶鲁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学系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术著作包括Tao Qian and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朱淑真李清照诗词逐字索引》、《武则天李冶薛涛鱼玄机诗逐字索引》和探讨古典诗歌、古典小说、中国诗学、比较文学和文学翻译的中英文论文多种文学创作包括散文集《娴雨闲灯》。诗词集《水云诗草》、《春花集》、《秋月集》、《默弦诗草》、《夏木集》、《婉雯诗草》、《晓岚诗草》、《冬青集》、《九思林》、《小千界》、《伯仲之间》、《十二霞峰》、《一日三秋》、《双河》、《淡影乾坤》、《萸愁湖畔》、《清风岭》及《潇湘月》等。翻译亦包括《徐嘉炀画集》中之画题及诗文翻译等。曾在美国执教大学七年,现职岭南大学中文系及翻译系教授,并曾获该校优异研究奖及优异教学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篇目目次
朱淑真诗词汉语拼音检字表
朱淑真诗词原文
《断肠诗集前集》(203首)
《断肠诗集后集》(111首)
补遗诗(24首)
《断肠词》(27首)
补遗词(4首)
朱淑真诗词逐字索引
李清照诗词汉语拼音检字表
李清照诗词原文
诗(18首,另个别断句)
残篇断句(44首)
存疑辨证词(17首,另个别失调名断句)
李清照诗词逐字索引
附录 朱淑真诗词用字频数表
李清照诗词用字频数表
该集收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图书的详细介绍,旨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朱淑真·李清照诗词逐字索引(繁体版)”的内容,并以自然、翔实的口吻呈现。 --- 《山海经异兽图考》 作者: 王鸿飞 出版社: 九州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1年 《山海经异兽图考》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神话志怪经典《山海经》中奇珍异兽形象与文化意涵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经文,而是通过对不同版本古籍的文本比对、图像学分析以及民俗学视角的切入,力图重构汉代及以前社会对自然界与超自然力量的认知体系。 全书共分三卷,结构严谨,考据详实。 第一卷:地域溯源与物种定性 本卷聚焦于《山海经》中提及的地理方位与物种的对应关系。作者以《山海经·南山经》为核心,结合考古发现的早期青铜器纹饰、陶器铭文,探讨了先民如何通过地域环境的极端化来想象和创造这些异兽。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九尾狐”在不同地域叙事中的象征意义演变,从早期的祥瑞之兆,到后世文学中作为诱惑者的负面形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氐人国”与“不死民”的地理位置推测,结合气候变迁和古代部族迁徙路线,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新见解。 第二卷:图像学与艺术再现 本卷是本书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部分。作者搜集了自魏晋以来,历代绘制的《山海经图》中的关键性图像,并运用现代图像分析技术,对比了不同时期画家对同一物种(如“毕方”、“乘黄”)的艺术再现差异。通过对线条、色彩、结构比例的细致比对,作者揭示了时代审美趣味对神话想象的塑造作用。例如,在论述“人面鸟身”的形象时,书中展示了从汉代画像石的朴拙威严到唐宋工笔画的细腻柔美之间的演变轨迹,探讨了这些图像如何成为后世宗教艺术和民间信仰的视觉母题。附录中收录了大量高清的拓片和摹本对比图,为艺术史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第三卷:文化意涵与哲学反思 该卷升华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作者不再停留于文本和图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异兽在古代哲学、伦理观中的角色。这些看似荒诞的生物,实则是古人理解“天道”、“自然法则”的媒介。书中讨论了“混沌”、“饕餮”等概念如何从具体的生物形态,演变为抽象的哲学范畴,体现了早期中国人对“有形”与“无形”、“秩序”与“混乱”的辩证思考。书中对“狌狌”与“智力”的关联探讨,尤其引发了对早期认知科学的遐想。 读者对象: 历史学、神话学、艺术史、民俗学研究者及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 《晚明江南文人的日常书写与交游网络研究》 作者: 钱子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 2018年 《晚明江南文人的日常书写与交游网络研究》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史著作,它将目光投向了明末清初江南士大夫阶层——这个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鼎盛、同时也是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的群体。本书突破了传统的以文学成就评判人物的窠臼,转而关注书信、日记、序跋、尺牍等“微文献”中折射出的文人生活、情感交流与社会互动模式。 本书的核心在于建构一个动态的“交游网络”。作者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结合传统的人名地名考证,系统梳理了以苏州、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数百位重要文人之间的关系密度、信息流动方向以及资源交换模式。 研究视角与方法论: 本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融合了社会网络分析(SNA)、文本计量学以及细读的文化史方法。 1. “时间性”的书写分析: 作者着重分析了文人书信中的时间观念。例如,他们如何应对冗长的旅途耽搁、如何通过“速寄”与“慢递”来表达对友人的亲疏远近,以及在明清鼎革之际,时间记录的突然中断与重构,如何反映出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化。 2. 物质文化与精神消费: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文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包括对“名砚”、“善本”、“宜兴紫砂壶”的品鉴、收藏与馈赠。这些物质载体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作者考证了某些特定艺术品的流通路径,揭示了晚明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分配机制。 3. 情感经济学: 作者将文人间的“酬唱”、“问疾”、“贺寿”等固定交往模式视为一种情感投资。通过量化分析“承诺性措辞”的使用频率,探讨了在政治高压下,士人如何通过精妙的文本策略来巩固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 关键发现: 本书发现,晚明文人的交游网络并非完全由文学声望决定,而是高度依赖于地域的亲缘纽带和商业赞助人的支持。例如,作者详尽分析了某几位富商如何通过资助刻书、修建园林,巧妙地进入了传统文人的核心圈层,并对当时的文学风尚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此外,书中对女性文人(如薛素素、柳如是等)在男性主导的交游网络中的“节点”作用的分析,也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解读视角。 理论贡献: 《晚明江南文人的日常书写与交游网络研究》成功地将社会学理论工具引入中国近世史研究,为理解精英阶层的社会韧性与文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模型。它提醒读者,文学的辉煌背后,是复杂的、物质化的社会互动结构在支撑。 适合读者: 明清史、社会史、文化人类学及历史文献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与研究生。 --- 《十九世纪英国蒸汽机发展与工人阶级健康研究(1830-1880)》 作者: 艾米莉·霍金斯 (Emily Hawkins) 译者: 张黎明 出版社: 剑桥大学出版社(中译本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引进) 出版年份: 2022年 这部学术译著聚焦于工业革命高潮时期英国工业环境中一个常被忽视的侧面:蒸汽动力技术的普及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城市工人的生理健康与公共卫生状况。本书结合了工程史、社会医学史和劳动史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因果链条。 核心议题: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进步叙事,深入探究了技术的社会成本。作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论证: 1. 噪声污染与听觉损伤: 蒸汽机,尤其是早期高压锅炉运行时产生的巨大噪音,被系统地记录为主要的职业危害源。书中引用了多份医生对工厂工人的听诊报告和工厂主的目击证词,量化了长期暴露于极端噪音环境下工人的失聪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增长趋势。 2. 热能与空气质量的耦合效应: 蒸汽驱动的纺织厂和冶炼厂内部,高温与煤烟的混合环境对呼吸系统构成了双重威胁。本书通过分析特定时期伦敦和曼彻斯特的疾病记录,对比了依赖水力和蒸汽动力的工坊中,肺结核和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差异,论证了热力学效率的提升与工人室内环境质量的恶化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3. 安全规制与技术伦理: 在1844年《工厂法》修订前后,关于锅炉的安全设计标准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作者详细分析了技术工程师、工厂主和改革派议员在安全阀设计、压力监测技术上的立场分歧,揭示了技术进步在缺乏有效监管时如何优先服务于生产效率而非人力成本。 史料基础: 本书的权威性源于其扎实的史料挖掘。作者查阅了英国皇家学会档案中关于蒸汽压力实验的早期记录、地方政府的公共卫生报告(Medical Officer Reports),以及数以百计的工人请愿书和慈善机构的案例记录。这些来自技术、行政和民间三个层面的资料交叉验证,使得论述极具说服力。 结论: 霍金斯教授的结论是,十九世纪蒸汽技术的进步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通过不可逆转的环境改变,为后世的职业病研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强调,任何技术的“效率”都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中进行审视。 推荐人群: 工业史、科学技术史、环境史、公共卫生史研究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一种奇特的“穿越感”。繁体字的使用,配合着传统书籍的留白和版式,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一名并非专业的词学研究者,更多的是一个带着好奇心和敬意的普通读者,我发现即便是查阅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汇,通过索引系统,我也会注意到一些被以往阅读习惯忽略掉的细节。比如,在对比朱淑真的含蓄内敛与李清照的直抒胸臆时,这种逐字索引能提供最直观的证据链。它不提供观点,它只提供数据,将阐释的权力重新交还给读者。我更看重的是,这种工作量巨大的整理工作背后所体现出的,对于两位女性词人文学地位的坚定维护——用最扎实、最不容置疑的学术积累,来对抗历史上可能存在的轻视或偏颇。这是一种沉默而有力的学术宣言。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先被其厚度和装帧吸引了,这绝非一本轻薄的普及读物,它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专为“钻研者”准备的气场。我翻阅了其中的几个篇章布局,发现其对词句的拆解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细致程度,几乎达到了“显微镜式”的文本分析。这种精细处理,让我联想到古代考据学的方法论,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知其意,更要知其形、其声、其用典之源。对于像李清照这样以婉约著称,却又蕴含深沉家国之思的词人,理解她笔下一个动词的准确含义,可能就是把握全词情感转折的关键。我设想,通过这样一本索引,我可以构建出一张复杂的情感网络图谱,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叠字、用韵的微小变化,与其人生的重大转折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超越传统解读的、数据驱动的文学感知。这本著作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拆解文本的“原子”,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结构主义眼光,重新审视古典的精妙。

评分

我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泡着浓茶,试图整理我那些零散的宋词笔记时,才意识到手边缺少这样一本“元数据”级别的工具书。我总是在记忆中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搏斗,试图找出那个最能概括其晚期心境的词根。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标明,某些特定情绪的表达在不同时期词作中的用词演变,那将是对词人心灵轨迹的一次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词汇的罗列,它更像是一把精密的尺子,用来丈量两位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度”。我欣赏这种不厌其烦的梳理,它意味着编纂者已经替我们完成了最枯燥、最基础的文本清理工作,从而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文本的“灵魂”而非“骨架”。这种对文本骨架的细致描摹,本身就是一种向艺术致敬的方式。

评分

这本关于宋代两位著名女词人的著作,从书名上看,似乎聚焦于她们的诗词文本本身,尤其是逐字索引的精细程度,这对于深入研究词作的用典、句法结构以及词语的重复出现频率而言,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近乎学术工具书的严谨性,呈现出朱淑真和李清照所有存世词作的详尽检索系统。想象一下,如果我能快速查找到“东风”一词在她们词作中各自出现的频率和语境,那将是多么高效的对比研究起点。我尤其关注繁体版的选择,这表明编纂者对文本源流的尊重,力求还原字体的原始面貌,这对那些致力于古典文献校勘和细读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频统计,而是在索引的结构设计上能体现出编纂者的匠心,比如是否能根据词牌、韵部甚至是主题进行二次索引,从而将这部工具书的实用价值推向新的高度。这本书如果真能达到这种预期,它将是案头必备的参阅之宝,对于任何想要超越表面赏析,直达文本肌理的词学爱好者而言,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坦白说,初看书名,我曾担心它会过于晦涩,成为束之高阁的“压舱石”,但我被它的实用性所折服。我发现,对于理解朱淑真这位在文学史上相对“边缘化”的词人,这本书的价值尤其突出。她传世的作品数量相对有限,因此,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式都显得弥足珍贵。通过索引,我可以迅速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用语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清晰界定出她独特的艺术语言边界。对于读者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标示出了词海中每一座岛屿(词作)的精确坐标(字词位置)。它提供了一种可重复、可验证的研究路径,将主观的审美体验建立在坚实的文本基础之上。这种对古典文学的“科学化”处理,恰恰是现代读者在享受古典美学时所需要的有效桥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