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统计年鉴1998
成都统计年鉴1998
成都统计年鉴1998
作为一个生活在成都的本地人,我对这本书的乡土气息有着特别的情感。我主要关注的章节是关于区县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比。通过对比当年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之间的工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差距,我能清晰地看到城市化进程中资源配置的倾斜方向。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一些关于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公共交通里程的记录,这些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虽然统计数字显得有些粗糙,比如对“公共绿地面积”的界定可能与现在大不相同,但它保留了那个时间点上,城市管理者对宜居性的初步考量。翻到教育和卫生部分,那些关于中小学班级规模和医院床位数的记录,仿佛让我回到了童年时代对学校和社区医疗的记忆中,这些数据,比任何口述历史都来得更加客观和冷峻,它记录了基础设施从短缺到逐渐完善的漫长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朴实,那种九十年代末期政府出版物的典型风格,米黄色的纸张,油墨味儿不算重,但透着一股子历史的沉淀感。封面设计极其简洁,黑体字直愣愣地印着“成都统计年鉴1998”,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元素。我抱着它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它分量不轻,这沉甸甸的感觉,暗示着里面装载的资料的厚度和广度。作为一个研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学者,我最看重的是数据源的可靠性和覆盖面。1998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份,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重要的结构调整期,成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那密密麻麻的章节标题,涉及了人口、国民经济核算、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那种一丝不苟的分类方式,简直就是那个时代官方统计工作的缩影。它不是一本用来休闲阅读的书籍,而是一份严谨的、需要耐心去解读的“时间胶囊”。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外贸和外资的数据,想看看世纪之交前夕,成都的对外开放步伐究竟迈到了什么程度,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企业家的雄心和这座城市转型的阵痛。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年鉴时,我主要想通过它来构建一个宏观的社会变迁图景。1998年,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生活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下岗潮的影响还在持续,市场经济的活力正在逐步显现。我不是专业的统计学家,更像是一个历史爱好者,试图从这些官方记录中捕捉到“人”的温度。我花了很长时间对比了几个关键指标的同比变化,比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以及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这些数据之间的微妙涨跌,其实映射了当年政策的松紧和市民信心的波动。比起那些华丽的官方总结报告,这种赤裸裸的数字对比更具有说服力,它迫使你直面那个时代存在的真实挑战。我发现某些统计口径与后来的年鉴有所不同,这本身就是研究历史数据的一个有趣的陷阱,需要不断地交叉验证和脚注的仔细推敲,才能确保解读的准确性,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在进行一场数字考古。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复古,标准的宋体小字,密集成片的表格,几乎没有图表或图形来辅助理解,全靠读者自己去脑补数据间的关系。这对于习惯了如今信息爆炸时代图文并茂展示方式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我记得我当时为了弄清楚某几个工业产值的增长趋势,不得不在草稿纸上亲手绘制折线图,试图将那些枯燥的数字“可视化”。这种“手动制图”的过程,反而加深了我对数据背后逻辑的理解。它强迫你慢下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百分点背后的重量。例如,关于住房建设的数据,那时的商品房市场刚刚起步不久,数据量和结构都显得很不成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的早期数据,为我们理解当代成都房地产市场的根源性问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线索。这是一本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工具书”,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材料。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成都统计年鉴1998》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稀缺性和原生态性。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纸质年鉴是地方经济信息传递的最主要渠道,它的权威性毋庸置疑。我特别欣赏它在“物价指数”部分所采用的篮子构成和计算方法,这对于进行跨年度的实际购买力平价研究至关重要。了解1998年的物价水平,能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后来十几年间通货膨胀的真实幅度。而且,由于是第一批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的详尽数据汇编之一,它所包含的许多微观经济活动信息,如小型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产值数据,在后续的几次统计改革中,很多口径都被调整或合并了,导致后来的年鉴中难以找到完全可比的序列数据。因此,这本书在构建1990年代末期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时,是不可替代的基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珍贵的原始档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