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毛泽东传(新版全译本)(插图本)
:55.00元
作者: 特里尔;胡为雄,郑玉臣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300070100
字数:
页码:5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99kg
编辑推荐
《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被推崇、畅销的作品之一。自1980年出版后,被翻译成至少8国文字,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曾畅销120万册。作者根据近年来得到的新资料,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增订版。相比版,新版增加了很多新的材料,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新编辑和研究的成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据此对书中关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活动的叙述进行了大幅修改,全书章节增删篇幅甚至达三分之一以上。
内容提要
原书版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曾畅销120万册,本书为新版全译本,根据斯坦福大学1999年增订版译出。作者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以8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出版。该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珍贵的图片,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目录
序曲
n章 少年时代(1893——1910)
n第二章 为何求知(1910——1918)
n第三章 京沪天地(1918——1921)
n第四章 组织(1921——1927)
n第五章 奋斗(1927——1935)
n第六章 未来在握(1935——1936)
n第七章 抗日(1936——1945)
n第八章 圣人(1936——1945)
n第九章 成熟的桃子(1945——1949)
n第十章 “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1949——1950)
n第十一章 改造(1951——1953)
n第十二章 建设(1953——1956)
n第十三章 疑虑(1956——1957)
n第十四章 修补体制(1958——1959)
n第十五章 苏联与(1958——1959)
n第十六章 退却(1961——1964)
n第十七章 乌托邦之怒(1965——1969)
n第十八章 峣峣者易折(1969——1971)
n第十九章 尼克松(1972)
n第二十章 残梦(1973——1975)
n第二十一章 强弩之未(1976)
n尾声
n后记
n注释
n译者附言
作者介绍
文摘
八七会议
陈教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1936年,毛泽东提起与国民党合作曾遭受重大损失时,严厉指责了陈独秀,可他却没有责备斯大林,斯大林才是更大的罪人。
毛泽东对两位共产国际代表的评价也相当尖刻。“鲍罗廷站在陈独秀右边一点点。”事实确也如此,鲍罗廷信任国民党的时间更长。对1925年起就扮演着一定角色的印度人罗易,毛泽东的态度也不温和:“他站在陈独秀和鲍罗廷两人的左边一点点,可是他只是站着而已。”这是很公平的评价。罗易的激烈言辞当然无助于只顾自己利益的莫斯科对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革命的指导。*
如果罗易的回忆值得相信的话,他和鲍罗廷都发现毛泽东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我在汉口次见到毛泽东。当时午夜刚过,我们正在政治局热烈地讨论问题。鲍罗廷也在,坐在我身边。一个高个子走了进来,步伐沉着且显得高傲。他脸庞黝黑而宽阔,高高的额头上长长的直发向后梳卷。‘毛泽东。’鲍罗廷悄声对我说。他没有注意我,也没有注意权重的鲍罗廷。我们两个外国人对视了一眼,鲍罗廷又悄声地对我说:‘这个人很难对付,是个典型的中国人。’”Roy iNew Republic,9/3/51。
在作回顾时,毛泽东说国民党“是一架空房子等着人去住”,而共产党人“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空房子主人的决心”。
毛泽东转向了左边,像后陈独秀时代的所有其他中国共产党人一样,他转向了枪杆子。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后完全抛弃了国民党,“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49]。他在为秋收起义作准备时,从长沙写给共产党总部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50]
在土地问题上他仍持激进的观点。
起义暴动起而复灭,就像放很多爆竹一样。毛泽东并不比其他的人做得更好,这不仅是因为毛泽东的新的左派观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他沉迷于国民党太久,再说农民军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创造出奇迹),同时还因为瞿秋白的左派观点也摇摆不定。
瞿秋白想要从城市开始,毛泽东则仍然坚信中国革命的重心在农村;瞿秋白认为群众暴动的浪潮会给左派增强实力,毛泽东则在谋划通过有组织的行动用枪杆子夺取政权。当时他与瞿秋白若即若离。
骰子掷出去了。毛泽东发动了他的秋收起义。一天夜里,他在长沙郊区召开会议进行部署。他设计出自己的新旗———这使党中央大为恼火———旗子上是斧子、镰刀和五星。他通过遍布湖南的所有的老关系,举行起义企图后攻下长沙。
按照毛泽东的要求,由何长工等人设计制作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面军旗。红底象征革命,星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镰刀斧头代表工农群众,表明这支军队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
毛泽东占领了江西边境上的东门市,取得了几次小规模的胜利,但很快连连失败。事情变得一团糟。毛泽东的部队是乌合之众,有的人后来甚至相互火并。经过夏天的镇压,革命的群众基础被削弱了。(5月以来,湖南共产党两万多名党员有四分之三遇难。)再看到他以前建立的工会、学校及遇到除死亡和逃走的以外的很少几个人,毛泽东像是做了一场噩梦。
在1925年至1926年间,群众运动处于高潮时共产党非常谨慎。到1927年年中,当群众激情渐减时共产党却迸出激进的火花。对20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步就是一个悲剧。
共产党总部的混乱仍未止息。毛泽东在他的整个起义过程中一直在与党中央辩论。中央认为毛泽东太热衷于军队,不相信群众。当事情变得糟糕时,他的部队又被指责为“自找麻烦”。
毛泽东在答复中指责中央“忽视军事而又希望群众性的武装起义的矛盾政策”,这导致配合不密切,使起义缺乏湖南以外的支援。
后,不是长沙被攻下,而是毛泽东被抓。
在去衡阳[51]招募矿工参加他的部队时,毛泽东被地主的武装民团抓获。民团奉命把毛泽东押到总部去处死。快接近院子时,毛泽东沉着机智地想好脱身之策。他先是把从别人那里借来的钱用来企图贿赂押送的士兵以便脱身,但这一计策明显的无用
……
序言
一部杰出的作品……对中国革命的历程、动机和主要活动做出了的叙述性的解释。
n ——费正清
n
n 特里尔的书一贯读起来轻松……充满冷嘲热讽或者有趣的观察和例证……这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毛泽东的行为举止的本质介绍中得到有力的证明。
n ——史景迁
n
n 特里尔是一个传记天才……他对毛泽东形象的真实刻画持续不断地、令人着魔地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n ——《休斯敦纪事报》
n
n 特里尔的杰出天赋在于他能够将学者的研究与新闻记者的绚丽多彩而又优美自如的笔法很好地结合起来。
n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n
n 对于了解毛泽东和近这个世纪的中国发生的事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是一部迷人的作品。
n ——《芝加哥太阳时报》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这段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满足了我对深度和广度的双重需求。作者在梳理毛泽东生平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个决策的出台,都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书中对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堪称鞭辟入里。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形成和发展的详细论述,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策略,更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毛泽东在艰苦条件下的思考和写作,都展现了他非凡的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真实的记录,比任何空洞的赞美都更有说服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毛泽东这位历史人物的贡献有了更客观的评价。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身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作者的文笔如同陈年的佳酿,醇厚而富有韵味,将毛泽东这位极具争议性又影响深远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毛泽东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个体。作者巧妙地将他的个人经历与中国革命的宏大叙事相结合,让我们看到这位伟人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成长、蜕变,并最终塑造历史的。书中对许多关键决策的分析,揭示了毛泽东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政治智慧。每一次的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但最终都引领中国走向了新的方向。那些插图,更是为文本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尘封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毛泽东这位伟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跟随一位向导,深入探索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作者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将毛泽东这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仅仅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思想家、战略家。书中对毛泽东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中国革命是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毛泽东个人性格和领导风格的描绘,他身上兼具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瞻远瞩的视野。那些丰富的插图,更是为阅读体验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它们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对毛泽东这位伟人的历史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毛泽东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到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书中对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和战略眼光的阐述,让我对中国革命的成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实践家,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革命道路。那些插图,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面貌,也让书中描绘的人物和事件更加生动鲜活。我尤其被书中对毛泽东处理复杂政治局势和国际关系的描写所吸引,他的高超手腕和深邃的战略思维,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近现代史,也对毛泽东这位伟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次重要的事件,它填补了市面上关于这位历史人物深度解读的空白。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考证深深吸引。从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到他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每一个阶段的描写都充满了细节和力量。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展现了毛泽东的非凡才智,以及他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书中对许多关键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让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关于长征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行程记录,更是对人类意志力和智慧的极限挑战的生动诠释。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访谈,还原了那个艰苦卓绝的时期,也让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在逆境中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此外,书中对毛泽东晚年的一些思想和政策的探讨,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历史的进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