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年鉴(2011)(附光盘1张) [Almanac of the Chinese Listied Companies]

中国上市公司年鉴(2011)(附光盘1张) [Almanac of the Chinese Listied Compan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证劵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上市公司
  • 年鉴
  • 中国
  • 经济
  • 金融
  • 证券
  • 投资
  • 数据
  • 参考
  • 2011
  • 公司信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9534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594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lmanac of the Chinese Listied Compan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03
字数:125582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上市公司年鉴(2011)》全方位、多角度、跨地区、跨行业地汇集了上市公司2010年度的基本状况,尤其是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及相关数据进行了详尽的采集和深度的分析,使读者可以全面、细致、深入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重要文献篇
坚持稳中求进改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成长
服务为先 自律规范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关于公司治理的几点思考
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筹备工作情况报告

第二篇 综合发展篇
2010年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
2010年深市主板公司年报业绩分析
2010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年报业绩简析
201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总体情况分析
2010年央企上市公司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2010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
分行业分规模条件下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对比分析
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实证分析报告

第三篇 上市公司行业篇
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皮毛
木材、家具
造纸、印刷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电子
金属、非金属
机械、设备、仪表
医药、生物制品
其他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
信息技术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传播与文化产业
综合类

第四篇 上市公司地区篇
北京地区
天津地区
河北地区

第五篇 上市公司治理篇
第六篇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篇
第七篇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筹备成立专辑
大事记
统计篇
政策法规篇
附录

精彩书摘

2010年是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第四年,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中国证监会始终密切关注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情况,积极研究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中涉及的各类实务问题,不断完善和统一证监会系统会计监管标准,切实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监督和指导,坚决纠正违反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各类问题。从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财务信息披露情况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恰当运用会计估计,真实、完整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上市公司及其经济活动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年报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更加丰富,新的业务模式和交易特点不断涌现,反映出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和规范的新问题。
总体看,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财务信息披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披露格式更加规范。从年报披露情况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10年修订)的要求,披露财务报告及其附注,披露格式比较规范、不同公司对同类交易和事项的披露格式较为统一,有利于投资者阅读和理解公司的财务信息。
……

前言/序言


《全球金融市场热点透视与前瞻:2011年及以后》 (本书不包含《中国上市公司年鉴(2011)(附光盘1张)》中的任何具体公司数据、年报分析及中国A股/H股市场微观信息。)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对2011年前后全球金融市场的宏观格局、主要驱动因素、新兴风险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剖析和前瞻性研判。在“大衰退”余波未平、欧债危机持续发酵、量化宽松政策效果显现与副作用日益凸显的复杂背景下,本书聚焦于主权债务风险、全球流动性溢出、新兴市场角色转变、金融监管改革的深化以及技术革新对传统金融业态的颠覆性影响。本书不侧重于特定国家或地区(如中国A股市场)的微观企业表现,而是着眼于影响所有资产类别的、自上而下的全球性结构性变化。 --- 第一章: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宏观经济图景与金融稳定挑战(约300字) 本章首先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路径的显著分化特征。发达经济体在低增长、高失业率的泥潭中挣扎,主要依赖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QE)来维持流动性。我们深入探讨了“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以及各国央行在退出宽松政策时可能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困境。 重点分析了主权债务问题的结构性根源,特别是欧元区外围国家(PIIGS)的财政赤字与主权风险如何传导至银行体系,形成“主权-银行互困循环”。本章通过跨资产类别的比较分析,展示了危机后全球风险偏好的波动性,并评估了国际清算银行(BIS)等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最新警示。核心议题在于:在政府大规模干预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市场效率”和“价格发现机制”是否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 第二章: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全球溢出效应与资产泡沫风险(约350字) 2009年至2011年间,美联储、欧洲央行等采取的超低利率和资产购买计划,是影响全球资本流动的核心要素。本章详细分析了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们重点研究了“溢出效应”——即发达国家内部的流动性如何跨越国界,涌入新兴市场,推高了这些地区的资产价格和货币汇率。 书中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全球利率平价理论在非常规时期的失效性,并探讨了资本流入对新兴市场(如巴西、印度、东南亚)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需要升值以应对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本币升值过快损害出口竞争力。此外,本章对全球范围内的信贷扩张、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在非美国地区,如部分亚洲热点市场)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异常上涨,进行了系统性的泡沫风险评估,讨论了这些由流动性驱动的资产价格上涨是否预示着下一轮危机的前兆。 第三章: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重构与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约300字) 本章关注危机暴露出的金融体系漏洞,以及国际社会为防范“大而不能倒”的机构再次引发危机所采取的集体行动。我们对《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在美的主体框架,以及欧洲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改革进行了比较分析。 核心聚焦于巴塞尔协议III对全球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监管标准的全面升级。书中详细阐述了新监管框架下,银行调整业务结构、缩减高风险资产配置的潜在行为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融资成本和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同时,本章也审视了新兴市场在采纳国际监管标准时所面临的本土化挑战,以及影子银行体系在全球监管套利中的新角色。 第四章:新兴市场角色的演变与全球治理的张力(约300字) 进入2010年代,新兴经济体(以金砖国家为代表)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但其金融市场深度与成熟度仍有较大差距。本章分析了新兴市场在吸收全球流动性、应对输入性通胀以及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的双重角色。 我们探讨了汇率机制的改革诉求,以及新兴市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传统治理机构中话语权提升的现实进展与遇到的结构性阻力。本书还关注了全球贸易融资和供应链重构对区域经济整合(如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的影响,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如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如何通过能源和供应链渠道,对全球金融稳定构成非传统风险。 第五章:金融科技的萌芽与未来支付体系的挑战(约250字) 本章着眼于技术创新对传统金融中介模式的早期冲击。虽然移动支付和社交网络在2011年尚未达到后来的普及程度,但本书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获取、交易速度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产生的颠覆性潜力。 我们分析了P2P借贷的早期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试水,以及云计算技术对金融机构IT基础设施成本结构的影响。此外,本章还讨论了日益数字化的跨境交易对现有SWIFT等传统支付体系构成的潜在挑战,并探讨了监管机构在平衡创新与风险控制(特别是消费者保护和反洗钱)方面需要提前布局的监管沙盒理念的雏形。 --- 本书的价值: 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全球机构投资者、跨国企业高管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去地域化(非中国本土视角)的分析框架。它专注于理解驱动全球资本流动、风险定价和监管政策演变的核心力量,帮助读者理解在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任何单一市场的波动都无法脱离全球宏观环境的制约。本书的结论是,2011年前后的金融环境,是一个由央行强力干预、监管体系剧烈调整和新兴力量崛起所共同定义的、充满结构性不确定性的过渡时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资深行业研究员的角度来看,这类年鉴的真正价值,往往体现在那些不易察觉的“边角料”信息里。比如,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市场关注度不高的“冷门股”,很多媒体报道往往会忽略,但年鉴却细致地记录了它们的关键指标和法人代表变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进行长周期、多样本的实证分析时,是构成完整样本集的关键。另外,对于当年出台的各项监管政策对这些公司的影响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提供的维度很独特,是单纯阅读公司年报本身难以获得的宏观视角。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特定年份中国资本市场的“横切面快照”,记录了市场在当时环境下的集体行为和结构特征。这种历史性的沉淀价值,是任何实时更新的在线数据库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凝固了特定时间点上的所有关键信息,为后世的回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A股市场的投资者,我最看重的是信息的一致性和时效性。翻开目录,可以看到清晰的行业分类和公司排序逻辑,这对于快速定位目标公司至关重要。我尝试查找了几家我熟悉的、在当年(2011年)具有代表性的中小盘股,发现它们的基本面介绍非常详尽,包括但不限于股权结构变动、主营业务的详细阐述、以及关键财务指标的横向对比。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对数据背后的趋势有所解读,尽管这些解读是比较客观和克制的,但对于建立初步的宏观认知非常有帮助。例如,在某几个特定新兴产业板块的描述中,能够明显感受到编纂者试图勾勒出行业发展的脉络,而非仅仅是记录当年的财务快照。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这本年鉴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查档工具”,更像是一份沉淀了当年市场情绪和结构变化的行业报告集。我希望后续的年份也能保持这种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和权威感。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蓝色,配以简洁的烫金字体,彰显了其作为一部工具书的专业性。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廉价纸张,翻阅起来手感很舒适,即便是频繁查阅,也不会轻易损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书附带的光盘,通常是现在很多出版物为了节省成本而省略的部分,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编纂者对资料完整性和实操性的重视。我个人猜测,这张光盘里收录的可能是一些更细致的原始数据、历史财务报表或者可供深度分析的电子表格文件,这对于专业的金融分析师或者需要进行量化研究的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光盘的存放位置设计得也很巧妙,没有随意地粘在内页,而是有一个专门的凹槽,保证了光盘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的安全。从整体的制作工艺来看,这本年鉴显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体现了出版方对“年鉴”这一概念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收藏品。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人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

这部年鉴的资料收集范围之广,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努力覆盖了当年所有在境内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这种“全景式”的记录,对于进行跨市场比较研究的学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特定事件的披露也相当及时,比如在涉及重大资产重组或关键高管变动的记录上,信息点抓取得很准确。这表明编纂团队在信息源的采集和核实上,采用了非常严格的标准和高效的流程。我特别关注了其数据来源的标注,虽然很多信息是来自官方公告,但年鉴通过系统的整理和标准化的术语解释,将这些分散的信息整合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极大地节省了研究者进行“信息清洗”的时间。可以说,它扮演了一个高效的信息聚合器和初步验证者的角色,让我们可以直接从“结果”开始分析,而不是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基础的信息搜集环节。

评分

阅读此类年鉴,最怕的就是枯燥乏味,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似乎做到了某种平衡。尽管主题是严肃的上市公司数据,但其图表的使用频率和质量值得称赞。不同于一些将数据简单堆砌在表格中的工具书,这里的数据可视化做得相当到位。比如,关于历年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趋势图,清晰地用曲线展示了波动范围,使得即便是对财务报表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公司的盈利能力变化。此外,在描述公司治理结构的部分,它采用了结构图和流程图等方式,将复杂的股东关系和决策层级进行了简化,使得理解门槛大大降低。这种设计理念,无疑是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的,不仅仅服务于高阶的基金经理,也适合大学里的经济学学生进行案例学习。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消化海量信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效率和愉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