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种批判的分析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种批判的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编
图书标签:
  • 苏联
  • 马克思主义
  • 批判分析
  • 历史
  • 政治
  • 意识形态
  • 冷战
  • 理论
  • 哲学
  • 社会科学
  • 苏联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86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32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页数:27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1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历史形态。从十月革命至今,社会主义事业不但在实践上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曲折,而且在理论上经历了重要的探索和演变。怎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斯大林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是当代国际舆论中有着很大争议的重大问题。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试图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关心和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汉语读者提供一份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文献,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反思。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种批判的分析》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的著名代表,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激进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当前国内首部以批判视角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展开解读的著作,作者分别从政治学和伦理学角度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剖析,以期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如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如何,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辩证法。在本书中,马尔库塞都给出了富有创见性的答案。

作者简介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 美籍德裔哲学家。在弗赖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存在主义创始者海德格尔。1932年开始先后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所、华盛顿战略研究局、哥伦比亚大学俄国研究所、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1954—1976年先后在布兰代斯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爱欲解放论”的奠基人。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政治学原理
1. 马克思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概念
2.苏联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自我解释
3.新的合理性
4.一国社会主义
5.苏维埃国家的辩证法
6.基础与上层建筑——现实与意识形态
7.辩证法及其变迁
8.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第二部分 伦理学原理
9.西方伦理学与苏联伦理学:它们的历史关系
10.苏联伦理学——价值的外在化
11. 共产主义道德原则
12.伦理学与生产力
13.共产主义道德趋向
索引

精彩书摘

苏联马克思主义看来是试图调和马克思学说的整体继承与新的历史形势之间的关系,因为这种形势似乎已使这种学说自身的中心概念,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概念失效了。
苏联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全部解释,如同斯大林主义最后时期以来的全部意识形态上的努力,都是集中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方面。

前言/序言


《苏维埃马克思主义:一项批判性分析》并非一本简单的史书,也不是对某个政治理论进行笼统的赞扬或否定。它是一次深入的、多维度的学术探索,致力于解构并审视二十世纪最深刻、影响最广泛的意识形态之一——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演变。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或“官方口径”,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审慎的态度,引领读者穿越历史迷雾,直抵理论与现实交织的复杂地带。 本书的核心在于“批判性分析”这四个字。它意味着作者不满足于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表面的梳理和呈现,而是要挖掘其内在的逻辑、潜在的矛盾、以及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变形。这种批判性并非源于预设的立场,而是源于对历史证据的严谨考证和对理论文本的细致辨析。它要求我们不仅仅看到理论的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建构以及社会现实的塑造。 全书的架构清晰,逻辑严谨,循序渐进地展开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第一部分:思想的源头与早期萌芽。 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将读者带回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孕育时期,考察其在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的诞生。这一环节并非仅仅是知识性的铺垫,而是为了理解后来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它所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将看到,马克思的原创思想是如何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 紧接着,作者会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入和早期传播的过程。这一时期,俄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西欧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接受和阐释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俄国民粹派、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等不同流派的争论,为后来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埋下了思想的伏笔。作者会细致梳理这一阶段的学术思潮,分析不同派别的观点如何塑造了早期俄国马克思主义的面貌。 第二部分:列宁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奠基。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因为它直接指向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列宁如何在他所处的时代,特别是革命前夜的俄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作者将详细考察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理论)、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在列宁主义的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不再是静止的教条,而是被视为一个指导革命实践的行动纲领。作者会深入分析列宁如何基于对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特征的判断,提出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特别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如何成为后来苏联意识形态的核心支柱,其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挑战,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细致的探讨。 同时,本书也会考察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以及在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政策调整中,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运用和修正。这些实践探索,虽然充满着历史的局限性,却为日后苏联社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斯大林模式的意识形态固化与国家化。 随着列宁的去世,斯大林逐渐掌握权力,苏联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斯大林模式”。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斯大林主义如何系统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进行意识形态化和国家化。 作者会重点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斯大林时期的官方化和简化。如何将这些哲学概念转化为一套服务于国家统治的工具,其理论的内在逻辑是否发生了扭曲,是分析的重点。例如,对“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的解释,如何被用来合理化政治清洗和镇压;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强调,如何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计划经济的战略。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在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被狭隘化的,以及如何被用来构建一种单一的、排他性的意识形态。国家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一解释者和传播者,任何偏离官方解释的尝试都被视为“修正主义”或“反革命”,这种意识形态的僵化是如何发生的,其历史后果又是什么,都将是这一部分的核心关注。 第四部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停滞期的理论争议。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社会进入了相对缓和但又充满内在矛盾的时期。赫鲁晓夫在“非斯大林化”过程中,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这在理论上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本书会分析赫鲁晓夫时期,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以及对“和平共处”、“全民国家”等概念的提出,这些在多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原意的回归,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现实政治需要的调整。作者会考察这些改革理论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以及它们如何未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层问题。 紧接着,本书将审视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在这个阶段,官方意识形态趋于保守,理论创新乏力。官方的马克思主义沦为一种僵化的套话,难以解释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现实。作者将分析这一时期的理论“真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如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危机。 第五部分:后期探索、危机与遗产。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本书将分析戈尔巴乔夫如何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寻求改革的可能性,特别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提法,以及“新思维”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 作者会深入探讨这些改革理论的困境,以及它们最终如何未能阻止苏联的解体。为什么曾经强大的意识形态在面对社会经济的深层矛盾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彻底脱节? 最后,本书将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遗产进行反思。它在人类思想史和世界政治格局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它的理论成就有哪些?又存在哪些深刻的教训?作者将从历史、哲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探讨,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苏维埃马克思主义:一项批判性分析》并非是一部为特定政治立场辩护的书,也非是历史的简单叙述。它是一次对一个复杂思想体系进行深入解剖的学术尝试。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研究方法,对原始文献的细致解读,以及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呈现。它旨在揭示苏联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释、被运用,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并为理解当今世界的一些政治现象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智识上的挑战,也是一次穿越历史的学术旅程。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哲学背景知识,并愿意以一种开放、批判的眼光来审视那些曾经塑造了我们世界的思想和实践。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的工具和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它代表着一种曾经撼动世界的伟大理想,另一方面,它又与专制、压迫等负面词汇紧密相连。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批判的分析”这几个字,让我认为它并非简单地赞扬或否定,而是在试图提供一种更具学术深度和历史智慧的解读。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批判”的尺度的。它是否会深入到马克思主义文本本身,去探讨其原初的思想火花,以及这些火花是如何在苏联的具体语境下被扭曲、被重新阐释的?或者,作者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苏联的政治实践上,去审视那些被冠以“马克思主义”之名的行为,是否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我设想,书中可能存在这样一种论证:早期布尔什维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后期苏联官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那么,这种演变是如何发生的?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还是内在思想的腐蚀?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清这些复杂的脉络,从而更清晰地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历史温度的解读,让我能够带着更成熟的视角去审视这段曾经深刻影响世界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红色背景,搭配烫金的俄文书名,再加上一张模糊的列宁肖像,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在书店里随意翻阅,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理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泥沼”。光是这个标题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曾经雄心勃勃的红色帝国,以及它最终走向衰亡的复杂轨迹。这本书似乎并非直接讲述历史事件的年表,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的思想根基,以及这些根基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长、扭曲,最终导致其崩塌的。我喜欢这种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历史解读方式,它不仅仅是看“发生了什么”,更是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想象一下,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联时期具体的社会实践、政治运动、意识形态宣传等进行细致的对照和分析的?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教条,在作者笔下是否被剥去了神圣的光环,暴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我很期待书中对于“批判”二字的具体体现,它是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批驳,还是能触及到那些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揭示出其中不为人知的运作机制?这无疑是一本需要耐心和深度思考的书,我想它会带给我不同于一般历史读物的全新视角。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便被其中一些章节的标题所吸引,比如“意识形态的炼金术”和“历史的自我否证”。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如今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苏联模式”,往往被简化成一些固定的标签,而这本书似乎试图展现其更加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演变过程。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与苏联时期出现的各种变种之间划定界限的。是不是就像一个炼金术士,试图将金属转化为黄金,而苏联的实践,在追求某种“纯粹”的理想过程中,却意外地制造出了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历史的自我否证”这个说法尤其引人深思。它暗示着,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在追求一个宏伟目标的道路上,最终却因为自身逻辑的推演,走向了与初衷截然相反的结果。我很好奇,书中会对哪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来论证这种“自我否证”的逻辑?例如,是否会讨论到斯大林时期的某些政策,或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是如何在理论上寻找其合理性,又如何在现实中暴露其内在的虚无?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表面叙事的深度洞察,去理解那个时代思想与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纠缠。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immediately被吸引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思想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极具争议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这本书的“批判的分析”几个字,预示着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也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是希望能够进行一次深入的、有深度的审视。我脑海中构思着,这本书大概会探讨这样一些问题:马克思的原初思想,在被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接受并改造后,是如何随着苏联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发生演变的?那些曾经充满革命激情和解放理想的理论,在苏联的政治实践中,是如何一步步被教条化,甚至被异化,最终服务于维护统治和权力结构的?我很期待作者能对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细致的梳理,例如,在斯大林时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被塑造成一种服务于个人崇拜和国家意志的工具的?又或者,在赫鲁晓夫的“批判”和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理论的纯洁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之间,会产生如此巨大的鸿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既能看到理论的逻辑,又能理解现实的无奈的视角,从而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的分析》,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许多画面。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也读过一些关于苏联的书籍,它们大多聚焦于事件本身,比如十月革命、内战、工业化、大清洗等等。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不同,它似乎要深入到意识形态的腹地,去解剖那些支撑起这个庞大政治机器的理论基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苏联现实中的具体政策和权力运作联系起来的?是那些理论被误读了,还是被有意地曲解了?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重要的理论学说,在被引入苏联后,是如何经历“本土化”的过程,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苏联式”马克思主义的。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界定“批判”的。它是否是一种对理论本身的审视,还是对实践后果的追责?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一个曾经被认为代表着人类解放的学说,在实践中却导向了集权和压迫。这种反差和矛盾,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这本书,或许能给我一个解答。

评分

是马尔库塞主编的,有关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一本论文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分

马尔库塞的代表作之一!对了解苏联马克思主义很有帮助!性价比还能接受

评分

是马尔库塞主编的,有关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一本论文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分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种批判的分析》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的著名代表,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激进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当前国内首部以批判视角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展开解读的著作,作者分别从政治学和伦理学角度对苏联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剖析,以期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如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如何,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辩证法。在本书中,马尔库塞都给出了富有创见性的答案。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历史形态。从十月革命至今,社会主义事业不但在实践上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曲折,而且在理论上经历了重要的探索和演变。怎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过与是非?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原本马克思学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斯大林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是当代国际舆论中有着很大争议的重大问题。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试图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关心和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汉语读者提供一份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文献,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论反思。

评分

4.一国社会主义

评分

书还可以的,对苏联有很多批评

评分

7.辩证法及其变迁

评分

绝对的好书。马尔库塞的大作,不同的视角

评分

3.新的合理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