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经济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庆增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经济史
  • 哲学史
  • 社会科学
  • 中国哲学
  • 中国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
  • 文库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2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3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经济思想史》最初出版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扼要介绍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系统梳理了我国上古时期儒、道、墨、法、农、兵诸家经济思想的基本脉络。书中论述客观中肯,结构体系严谨,古籍史料极为丰富,是一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名著。本书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最新出版。

作者简介

唐庆增(1902~1972),祖籍江苏太仓,著名经济学家。曾任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著有《唐庆增经济论文集》《国际商业政策史》《国外汇兑》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经济思想之性质
第一节 经济思想之起源
第二节 经济思想与经济制度
第三节 中国经济思想史之重要
第四节 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他种学术之关系
第五节 中国经济思想史之分期与派别
第二章 中国经济思想史在世界经济思想史所占之位置
第一节 国人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之研究
第二节 外人心目中之中国经济思想观
第三节 中国经济思想不发达之原因
第三章 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之方法
第一节 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之准备
第二节 中国经济思想之史料及其整理之方法
第三节 书籍供给及版本上之困难
第四节 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料之途径

第二编 老孔以前之经济思想
第一章 太古时代--中国经济思想之原始
第一节 唐虞时代之经济背景
第二节 《诗经》与中国经济思想
第三节 《尚书》与《周易》
第四节 结论
第二章 《周礼》之价值
第一节 发凡
第二节 官员及任民
第三节 政府之会计制度及理财方法
第四节 重农办法
第五节 重商设施
第六节 重工政策
第七节 货币制度
第八节 救荒政策
第九节 井田计划
第十节 总论

第三编 儒家
第一章 孔子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之地位
第一节 研究孔子经济思想者所应有之态度
第二节 传略与著作
第三节 欲望说
第四节 孔子对于商业之态度
……
第四编 道家
第五编 墨家
第六编 法家
第七编 农家及其他各家
第八编 政治家与商人
第九编 史书与经济思想

精彩书摘

《齐语》中亦有关于井田之文字,其记管仲对桓公之言日:“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陵阜陆瑾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管仲主张租税率当视土地之优劣而分等级,可征当时井田制之衰落。利用山泽之才,使不致竭蹶,役民使不致与农时相冲突,此皆管仲之富国政策也。《国语》中有一节论籍田之制甚详①:“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公谏日:不可,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共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共,财用蓄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于农工,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威,守则有财。若是不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绪而弃其大功,匮神之事而困民之财,将何以来福用民?王勿听。”古时为天子者,另有籍田,择日率百官以耕种,人民继之。此项田地,专为天子起土之用,以示重农敬神之意,《周礼》中载此职由甸师任之,除亲自耕种外,且任管理之职。
此外《毂梁传》中述及井田之处,不一而足,如云:“古者三百里为步,名日井田,井者九百亩,公田居一”,说甚确当,盖即孟子所谓“方里而井”是也。又云:“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述农民之居宅也。(丁)理财政策
《国语》中记春秋时各国臣僚谏语,其有关于理财者多属陈说,如鲁大夫对定王语,谓俭所以足用,用足则可以庇,侈则不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①又多数人士主张薄敛,如楚灵王臣谓缩于财用则匮,直系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②观射对楚子期,则谓勤民以自封,则死无日,③皆足供我人之研究,《周语》中论理财之不可不讲求,亦甚有见地。
至于专自伦理方面立论者,或则谓利不可不讲求,否则为民所弃;但利自义出,有义必能生丰厚之利,如丕郑所云:“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是也。④或则谓政府理财,第一须有信用,有信用人民自愿出其帑藏以救国,如箕郑所主张者是也:“晋饥,公问于箕郑日,救饥何以?对曰,信,公曰,安信?对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公曰,然,若何?对曰:信予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为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
……
探寻文明的脉络:一部跨越时空的思想史画卷 《文明的深度回响:从古希腊到近现代的思潮演变》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历史阶段的经济思想梳理,而是力求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全球思想演变图景。它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摇篮,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组织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碰撞、融合与革新。 我们深知,思想的传承并非线性的积累,而是一场充满张力的对话。因此,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穿越不同的文明断层,去体会思想的“呼吸”与“变奏”。 第一编:秩序的奠基——古典世界的智慧与局限 本编聚焦于人类文明早期对“善治”与“理想社会”的构建。我们首先深入古希腊城邦的哲学殿堂,探究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性动物”的论述,是如何为后世关于国家、伦理与财富分配的讨论埋下基石。这里的讨论核心在于“正义”与“德性”的优先性,而非效率与增长。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在儒家思想的体系中,孔孟老庄对“仁义”、“德治”和“无为而治”的阐述,构成了一种与西方古典理性主义迥异的社会治理哲学。我们细致剖析这些理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与变异,考察它们如何影响了农业社会的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这里的“经济”观念,深植于道德伦理的土壤之中,是“道”的自然流露。 最后,我们简要回顾罗马法精神的形成,其对契约、私有权和普世法律的早期构建,虽不构成系统的经济理论,却为未来市场社会的法律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模型。 第二编:信仰与权力的交织——中世纪的藩篱与重塑 中世纪是欧洲思想史上一个关键的过渡期。在基督教神学的主导下,世俗的经济活动一度被置于道德的严格审视之下。本书详细考察了托马斯·阿奎那如何巧妙地调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与基督教的信仰,尤其是在“正义价格”和“高利贷禁令”等议题上的论述。这些思想不仅关乎贸易本身,更关乎人的灵魂救赎与现世责任。 同时,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成就也被纳入视野。以伊本·赫勒敦为代表的思想家,其对社会群体(Asabiyyah)兴衰的分析,以及对历史循环规律的早期认识,展现了当时跨文化交流下思想的活力。他们对商业贸易、公共财政的细致观察,为我们理解非西方世界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思辨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第三编:理性的苏醒——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重商主义的兴起 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洲,人文主义的兴起开始将焦点从彼岸转向此岸,从神性回归人性。商业的复兴与地理大发现,催生了对财富积累的正面肯定。 本编重点分析了重商主义的多元面貌。它并非一个统一的学派,而是不同国家(如英国、法国、西班牙)在特定国情下,围绕“金银积累”、“贸易平衡”和“国家权力扩张”所形成的一系列政策思想。我们深入剖析了早期关税政策、殖民地经济理论的逻辑基础,并探讨了这种以国家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思潮,是如何为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反思的对象与现实的土壤。 第四编:古典时代的辉煌与内在矛盾——自由的曙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思想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革命”。本书将聚焦于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亚当·斯密。我们不仅重述“看不见的手”的经典表述,更细致考察其著作中蕴含的伦理学基础——《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我们探讨了重农主义者魁奈对“自然秩序”的推崇,以及法国密尔斯对“财富的本质”的不同界定,以此来理解古典经济学的成型过程。 紧接着,我们将进入大卫·李嘉图的体系构建阶段。通过对其比较优势理论、地租理论和价值论的深入分析,本书展现了古典经济学如何试图建立一套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分析框架。同时,我们也批判性地审视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傅立叶)对古典框架中阶级冲突与贫富差距的尖锐质疑。 第五编:范式的转向——革命性的批判与新科学的建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深刻、最彻底的颠覆。本编详细梳理了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在逻辑,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理论的飞跃,再到其对资本积累规律、社会形态更迭的宏大历史唯物主义叙事。我们力求客观呈现其理论的深刻洞见及其对后世社会运动的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面对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和“边际革命”的兴起,边际学派(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如何从主观效用出发,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转向个体选择与稀缺资源配置,标志着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根本性转变。本书将清晰勾勒出这一“新旧交替”过程中,价值理论的转移与数学工具的引入对经济学面貌的重塑。 结语:现代性的回响与未竟的对话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20世纪初的重大思潮,如制度学派的兴起对传统抽象模型的反思,以及凯恩斯主义对宏观调控的理论构建,这些构成了理解当代经济学景观的必要背景。 《文明的深度回响》是一部旨在展现思想如何在人类社会脉络中生根、发芽、开花乃至凋零的史诗。它强调,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无论多么光辉,都必然受制于其产生的时代、技术与社会结构。通过回顾这些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们期望读者能获得一种超越学科壁垒的洞察力,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当下纷繁复杂的全球议题。这部作品,献给所有珍视思想遗产,并渴望理解我们今日所站立的基石的求知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经济思想史》这本书,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让我深深着迷。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系统而又生动的视角,为我揭开了面纱。书中关于“重农抑商”的论述,并不是简单的赞扬或批判,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理论基础以及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实践。我读到了宋代沈括对“水力”的精妙构想,以及他对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深入探讨,这些都让我对古代中国在科技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智慧刮目相看。书中对“货币”的演变和管理,以及对“物价”波动原因的分析,都展现了古代经济思想家们对经济规律的敏锐洞察力。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解读古代经济思想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个体商人的关注,那些关于“诚信”、“经营之道”的论述,至今读来依然颇具启发意义。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点与当今的经济现象进行对比,从中获得不少有趣的联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经济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经济发展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

当我翻开《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中的《中国经济思想史》时,我并没有预设自己会从中获得多少“干货”,毕竟经济思想史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的图景之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各种经济理论,而是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的演变入手,娓娓道来。我惊奇地发现,在看似朴素的古代社会,早已孕育了许多深刻而超前的经济思想。书中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让我理解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看到了这种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长期影响。而对“井田制”、“均田制”等土地制度的阐述,更是让我对古代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思想简单地视为历史遗迹,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并将其与现代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和反思。比如,书中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人文关怀的一面。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让我看到了在古老的智慧中,或许隐藏着解决现代社会某些困境的启示。

评分

《中国文库》第5辑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尤其是《中国经济思想史》部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经济史就是枯燥的数字和理论堆砌,但这本书却像是一部生动的史诗,将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轻重说”,到汉代的董仲舒“抑商”思想,再到宋代的王安石“青苗法”,每一个时期都涌现出许多极具前瞻性的经济理念。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理论,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依据,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重农抑商”的讨论,书中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理解了这种政策并非简单的压制商业,而是有着其特定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这种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让原本抽象的经济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关于范蠡“治产”的论述,就充满了智慧和可行性,让我看到了古代商人经营之道的一斑。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经济思想史有了系统的认识,更对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我们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发展现代经济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

这套《中国文库》(第5辑)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乎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书籍,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然而,《中国文库》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深邃的思想一一呈现。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解读,那些纵横捭阖的论辩,那些振聋发聩的言辞,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又重现了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读到墨子“兼爱非攻”的博大胸怀,感受到法家“依法治国”的严苛逻辑,再到道家“无为而治”的超脱智慧,每一个学派都像是一个独特的宇宙,有着自己完整的运行法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分析了各个学派的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碰撞与融合。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些思想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被传承和发展。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作者常常引用历史事件,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思想的生命力。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久久不能释怀,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员,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一同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未来。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扉页上烫金的“中国文库(第5辑)·哲学社会科学类”几个字,就已经预示了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套书的,当时正值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从书店的琳琅满目中,这套《中国文库》以其严谨的学术气息和宏大的视角吸引了我。翻开第一卷,那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字扑面而来,像是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我尤其被其中关于“道”的论述所吸引,从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到庄子的“坐忘”,再到后来的儒家对“天人合一”的阐释,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却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具象,勾勒出了中国人对宇宙、对生命、对社会最本源的理解。书中的引文考究,注释详尽,每一个字句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斟酌,让我受益匪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思想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身,以及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评分

不错的书籍,值得一看

评分

好书,快递也很给力,非常感谢。

评分

这个版本是最便宜的,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书本印刷精致,比较经典的教材和参考书

评分

[31]风兹来祀:即劝勉后人。风“同讽”,劝。[32]雅故:老友。[33]乖:背离。[34]朱墨:指评选:古人读书时常用朱墨评点,因称评选为朱墨。[35]暨(jì 即):及。述庵:王昶,字德甫,号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著有《春融堂诗文集》、《金石粹编》等。廉使:即按察使,王昶时为陕西按察使。

评分

很好,书本印刷精致,比较经典的教材和参考书

评分

很好,书本印刷精致,比较经典的教材和参考书

评分

400减200 很值 经典的书籍 这个版本价格比较低了

评分

此书是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最高成就,特别是书中有权威性的导读,值得阅读和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