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税赋--1914-1979年英国税收政治

公平税赋--1914-1979年英国税收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Martin,Daunton 著,范泽思 李欣 译
图书标签:
  • 税收政策
  • 英国历史
  • 政治史
  • 社会经济史
  • 20世纪英国
  • 税制改革
  • 公共财政
  • 政治经济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41811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5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8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

  必须认识到,税收不再仅仅意味着增加财政收入,它还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私人和公共利益的干扰。税收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有意采用税收来实现社会和经济目标亦将十分重要,因此对税收的处理总会牵扯到其他因素;从财政方面考虑,税收问题有时甚至根本无法解决。对税收的财政考量和经济社会考量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如果明白税收问题的复杂性,那么如何协调二者的冲突就更加重要。


内容简介

  一战爆发初始,英国税赋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约10%;1979年则上升至约二分之一,使撒切尔夫人得以上台。马丁?唐顿在本书中续写了他在《信任利维坦》(Trusting Leviathan)中的故事,提供了独特的剖析:一战之后英国人接受了税赋的剧烈提升,其中的政治原因是什么?英国人对税赋的不满为何不及欧陆地区的人们那般强烈?在本书的时间范围(1914-1979年)末期英国人又为什么反对税赋激增?唐顿认为税收正是促进公平和效率的中流砥柱。他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税收在提供国家收入、塑造社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功能。《公平税赋》一书将税赋摆在了英国历史的舞台中央,这一地位适得其所。

作者简介

马丁·唐顿是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院长(2004年9月—2014年9月)、丘吉尔学院(Churchill College)教员、经济史教授。著有《信任利维坦——1799-1914年英国税收政治》(Trusting Leviathan: The Politics of Taxation in Britain, 1799–1914 ,2001年)、《进步与贫穷——1700-1850年英国经济社会史》(Progress and Poverty: A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Britain, 1700– 1850,1995年)等多部英国经济社会史方面的著作,编写了《剑桥英国城镇史》卷三(The Cambridge Urban History of Britain,Volume iii,2000年)。


目录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前言

缩略词

第一章税收国家:简介

第二章“英国应税能力的有限性”:1914—1918年战争财政

第三章“可怕的战后痼疾”:1918—1925年债务和税赋

第四章“对不同螺丝钉的纹路做出调整”:1920—1929年所得税改革

第五章“现代政治的巨大冲突”:1929—1939年再分配、大萧条与绥靖政策

第六章“战争迫在眉睫”:1939—1945年税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七章“税收的致命打击”:1945—1951年工党与国家重建

第八章“英国经济体系中一个最有害的障碍”:1951—1964年保守党与税收

第九章“充满活力的现代经济政策”:1951—1970年工党与税收

第十章反思税收政策:1964—1979年从机会国家到企业社会

第十一章“难以变革的壁垒”:地方税务政策

第十二章结语

附录:1908—1983年英国财政大臣和首相名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译本序

  税收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财政职能才能因此实现。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决定税赋的重要因素,税收政策通常是各个政府的主要政策,制定税收政策的财政部门在各国政府中通常也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在英国也不例外。唐顿先生的《公平税赋》讲述了1914—1979年间英国税收政策的变化。考虑到中英两国发展水平的差异,了解英国这段时期的财税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推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也是译者翻译本书的目的所在。

  政策的制定总会受到政治体制的影响,本书中英国税收政策的变迁亦与英国政治体制息息相关。作为威斯敏斯特体系的发源国,英国以其独特的议会体系著称于世,并使这一体系遍地开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属英联邦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的议会均为威斯敏斯特体系。威斯敏斯特体系的特点是单一选区的代表由多数票决定,带给后世的主要遗产便是事实上的两党制和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对立。在威斯敏斯特体系的议会中,执政党和反对党分属议长左右两边的议席,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见的对立。现在的英国议会,左右两组议席之间各保留了一条红线,两红线间隔2.5米,据说中世纪时若两侧议员均拔出剑,这一距离正好使双方无法刺到对方。这说明,即使是英国这样的古老的民主国家,对于高居庙堂之上的议员来说,其政见的对立同样也会引发争执和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党派代表的不同利益之间的角逐。唐顿先生在本书中讲述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1914—1979年间英国各方利益间的角逐。透过书中对不同派别、不同阶层、不同政见的描写,我们甚至可以联想到英国议会首相质询及财政大臣宣布预算时议会中的有趣景象:发言者言之凿凿,立场坚定,很少退缩;执政党议员频频以“aye”应和本党派发言者;反对党议员则多以“no”喝倒彩,甚至不乏高声喧哗、扰乱秩序者;议长声嘶力竭地喊着“秩序”(“Order!”),呵斥起哄的议员们肃静下来……

  英国议会辩论的精彩之处在于两派议员的唇枪舌剑、言之凿凿、不让分寸;类似地,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观点的交锋。即便无法亲身聆听历史上英国政治家们针对税收发表的观点,我们也仍然能通过作者的描写,对历史上各方代表的利益窥见一斑,并在脑海中描绘不同政见者唇齿交锋的景象。

  阅读本书,可以抓住以下两条线索:

  1.时任财政大臣的观点是英国税收在宏观上的短期变化的反映。

  财政大臣(chancellor)是英国政府的二把手,对税收的制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将时代特点和该时期财政大臣的观点和主要政绩结合起来,就可以从宏观上初步把握一段时期内英国税收的特点。比如,内维尔·张伯伦的第二次财政大臣任期(1931—1937)正是西方世界大萧条、法西斯势力在部分国家抬头之时。面对纳粹德国挑衅般的武装行动,他认为“利润增加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政策创造的条件,而且国防项目会直接带来国家开支,给公司以盈利的机会”,因此选择征收国防税。

  2.食利者(rentiers)和工薪阶层(salary-andwage-earners)间的利益平衡是英国税收在基层的长期形势的反映。

  当今社会,靠财产获利和靠出卖劳动力赚钱意义大相径庭,二者分别代表了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这两个定义在本书中一般以食利者和工薪阶层的形式出现。食利者的收入是财产性收入,即“非劳动所得”(unearnedincome),如房租收入和股息红利收入等。财产性收入通常是社会不公的反映,因此针对财产性收入的税收——产权税、资本税和资本利得税等通常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进行转移支付的手段。但是食利者势力强大,对政治颇具影响,对于这些会薅其羊毛的税收通常会表示极大反对,因此关于产权税和资本税的讨论在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个中道理与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两会”记者会上的“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回答完全一致。工薪阶层的收入则是“劳动所得”,面临的税种通常是个人所得税,个税累进对于工薪阶层更加公平。对于这两个群体,有区别的税收政策正是税收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并维持有效激励的工具。例如,在二战后的1948年,面临着严峻的通胀压力,英国时任财政大臣斯坦福·克里普斯考虑到私营企业仍将存在,于是采取了调控物价而非资本税的措施,从而既让工薪阶层享受到税收优惠,又避免了挫败企业的信心,没有减少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反哺不富裕的人群。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整个西方社会陷入“滞涨”。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英国更加萎靡,经济更加糟糕,被称作“欧洲病夫”。此时执政的工党政府仍然忌惮私人利润和高额收入,并未足够重视保守党先前提议的、提升英国积极性和包容性的税收政策,进而导致了代表新自由主义的撒切尔夫人政府的上台。本书以这段历史结尾,但是历史的车轮仍然前进,人们仍然在不断探索,如何找到合适的税收政策,从而既最大限度维护公平,又保持经济活力。撒切尔政府的减税政策一定程度上将英国带出了“滞涨”,摘掉了“欧洲病夫”的帽子;布莱尔政府的增税政策则在经济繁荣时期使英国能够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社会福利。治国理政,自古以来绝非易事,许多问题都此起彼伏。本书中不同时期的税收政策大都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但最终仍未避免让1979年前的英国陷入混乱之中。希望读者朋友能从本书译本中得到些许启发,理解国家的激励机制和对食利者利益的打击。

  本书的翻译前后共经历了一年多,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是由侯旭鲲先生倡议并组织范泽思、李欣等人进行翻译的。每章的译者如下:李欣第一章,邱业峰第二章,范泽思第三、六—九、十一、十二章,郜斯嘉第四章,郭鹏飞第五、十章,并由范泽思进行全书的校对和统稿工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与您提供的书名《公平税赋——1914-1979年英国税收政治》内容完全无关。 --- 书名: 《星尘的挽歌: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工业衰退与社会变迁(1880-1930)》 作者: 阿历斯泰尔·麦克唐纳 (Alistair MacDonald) 出版社: 乔治·阿瑟顿出版公司 (George Atherton & Sons) 页数: 680页 插图/地图: 包含35幅精选照片和12幅区域工业地图 定价: 45.00英镑(精装) --- 内容简介 《星尘的挽歌》是一部对英国历史上一个关键而又常常被误读的转型时期的深度剖析。本书聚焦于1880年至1930年间,一个由全球竞争、技术革新和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共同塑造的时代——此时的英国正从“世界工厂”的巅峰,悄然滑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纪。这不是一部关于政治权谋或宏观经济理论的著作,而是一部植根于具体地理、社区和个人经验的社会史研究。 作者阿历斯泰尔·麦克唐纳教授,以其扎实的档案研究功底和对地方历史的敏锐洞察力,为我们重构了一个正在失重的帝国及其内部的社会肌理。他挑战了那种将这一时期简单视为“停滞不前”或“不可避免衰落”的传统叙事,转而强调了区域间差异的巨大性和地方精英阶层在应对结构性变革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反应。 第一部分:光环的消逝——旧有工业秩序的摇摇欲坠 (1880-1901) 本书开篇追溯了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工业信心的最后辉煌,并迅速转入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英国的滞后性分析。麦克唐纳细致考察了棉纺织业、煤炭开采和重型钢铁制造业在面对德国和美国新兴技术和组织模式时的挣扎。 他着重分析了兰开夏郡(Lancashire)的棉纺工厂主的决策困境——是继续依赖传统的市场和技术(如自动络纱机在早期的有限推广),还是投资于昂贵但必要的现代化改造?书中通过对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港口贸易数据的交叉比对,揭示了旧有商业网络中“惰性”的经济学根源,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拒绝,而是建立在既得利益和成熟的劳资关系基础上的保守主义。 一个核心的论点是,相对于新式产业(如化工和电力),英国的资本和人才仍过度集中于传统部门,造成了结构性的“抽血效应”。麦克唐纳使用大量地方商会记录和家族信件,描绘了这种转变在微观层面是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和社区信心的。 第二部分:战前时代的紧张与逃避 (1901-1914) 这一部分探讨了爱德华时代(Edwardian Era)表面繁荣下日益加剧的社会张力。尽管新的消费模式和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兴起,但传统工业区的失业和“贫困线”下的生活条件却在恶化。 麦克唐纳深入研究了苏格兰的造船业和威尔士的煤矿区。他将焦点放在了“技能的贬值”上。随着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的引入,曾经由熟练工匠主导的行业,其劳动力的议价能力被削弱。通过分析工会记录和地方政府的社会救济申请,本书展示了熟练工人阶层如何从“中产阶级”的边缘,被推向了对激进政治动员的渴望。 此外,本书细致考察了新兴的“娱乐工业”和城市空间如何成为工人阶级逃避严酷现实的场所,以及这种消费文化的兴起如何反过来加剧了上层阶级的焦虑——他们认为国民的精力正在被非生产性的活动所耗尽。 第三部分:战争的创伤与未实现的革新 (1914-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工业结构的影响,常被视为加速衰退的催化剂。然而,麦克唐纳提出了一个更具反思性的观点:战争暴露了既有的脆弱性,但并未完全摧毁创新潜力。 本书详细分析了战时政府对工业的干预,特别是对“控制工厂”(Controlled Establishments)的管理模式。战后,政府急于将这些工厂私有化,却未能有效解决遗留的技术债务和过剩的产能。作者对战后“回归金本位”的货币政策对出口部门的致命打击进行了细致的区域解剖,特别是在约克郡(Yorkshire)的纺织品出口市场,其竞争力如何被高估的汇率和高昂的生产成本双重挤压。 更具洞察力的是,麦克唐纳对“青年”一代工程师和企业家的研究。他们带着在战争中接触到的新式管理和材料科学知识归来,却发现固守传统的大型企业不愿采纳他们的建议。本书收录了数封未能成功说服老牌钢铁厂进行电气化改造的工程师信件,这些信件成为了那个时代“错失的机会”最生动的注脚。 第四部分:走向大萧条的边缘 (1929-1930)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1920年代末期,旧工业区如何应对美国股市崩溃引发的全球性需求骤降。麦克唐纳考察了政府试图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挽救国内市场的尝试,以及这些措施在面对结构性落后时的无效性。 他并未将1930年代的全面衰退视为一个突然事件,而是将其视为上述所有缓慢积累的社会、技术和组织矛盾的总爆发点。通过对东北部(North East)船坞的关闭和格拉斯哥地区失业救济站的描述,本书以一种沉郁但充满人性关怀的笔调,结束了这段充满悖论的转型时期——一个拥有广阔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却在内部的工业心脏地带经历着“星尘般的”缓慢陨落。 --- 核心贡献: 《星尘的挽歌》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将经济史的宏大叙事,成功地锚定在了具体的地域性和地方精英的决策层面上。它不再将衰退视为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必然性”,而是展示了在1880年至1930年间的每一个关键路口,英国的社会、商业和政治精英们所做的、既保守又充满局限性的选择,最终共同雕刻出了这个伟大帝国的黄昏景象。本书是研究英国现代转型史、社会变迁以及区域经济史的学者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深度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公平税赋——1914-1979年英国税收政治》这本书,从我个人的阅读期待来看,它承诺的是一场穿越近一个世纪的经济与政治交织之旅。我一直对“税收”这个词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力量感到好奇,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社会契约的一环,更是分配资源、塑造社会结构的重要手段。从1914年那个充满了变革与动荡的开端,到1979年一个政治经济格局即将迎来巨变的节点,这七十多年的时间里,英国的税收政策必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大概会细致地描绘出,在两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下,国家是如何通过税收来筹集战争款项,以及战后如何利用税收来构建和维持其庞大的福利体系。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公平”概念的探讨,它究竟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理解和实践的?是倾向于更加累进的税收以缩小贫富差距,还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企业和高收入者的税负?这些决策背后,必定充满了政治博弈、意识形态的碰撞以及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书中对具体税种的分析,比如所得税的累进性变化,财产税和遗产税的存废与调整,以及消费税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扮演的角色,都将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现实提供重要的线索。1979年这个时间节点,我猜测它标志着一个税收政治模式的终结,而书本的结束,也将开启我对英国后撒切尔时代税收政策的进一步思考。

评分

这本《公平税赋——1914-1979年英国税收政治》绝对是对于那些对英国近现代史,特别是经济与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我一直以来都对税收政策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扮演驱动或阻碍的角色感到着迷,而这本书的视角则将我带入了一个长达七十年的宏大叙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国家机器的运转对财政的需求空前,随之而来的是税收的急剧扩张和演变,这书中必定详细地勾勒了那个时代的图景。我们知道,战争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而税收,作为国家最直接的财政来源,必然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反过来深刻地重塑社会。从战时的非常规征税到战后的社会福利体系的初步建立,再到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巩固与扩张,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税收博弈。尤其是“公平”二字,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会罗列数据和政策,更会深入探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税收负担分配所展开的拉锯战。书中对不同税种(所得税、财产税、消费税等)的演变,以及它们对普通民众生活、企业运营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定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析不同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社会不公等挑战时,是如何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寻求解决方案,以及这些政策最终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1979年,撒切尔夫人的上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本书的戛然而止,也预示着一个重大转折点的到来,这让我对书中所描绘的1979年前的税收政治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是一本厚重且极具洞察力的历史著作,专注于1914年至1979年间英国税收政治的演变。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走向,税收政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宏观视角。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国家财政压力,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税制的扩张与调整,再到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税收始终是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石,也是社会矛盾的焦点。书中“公平”二字,更是直指核心,它暗示了作者将深入剖析税收负担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分配,以及这种分配是否公平。我们可以想象,书中会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税种(如所得税、遗产税、公司税等)进行详尽的梳理,探讨它们的税率变化、征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增长、投资行为和财富分配产生的连锁反应。此外,政治因素在税收决策中的作用必然是本书的重头戏。不同政府的意识形态、政党利益、以及社会运动的推动,都可能在书中得到生动的展现。例如,如何在高额的国防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应对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困境,这些都是书中必然会探讨的议题。1979年,撒切尔时代的到来,往往被视为英国经济政策的一次重大转折,这本书在此刻收笔,无疑是将读者带到了一个历史的关键节点,引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以其跨越1914年至1979年的宏大时间尺度,为我打开了一扇审视英国税收政治演变的大门。在我看来,税收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性话题,它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之中,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核心。1914年,一个时代开始,战争的阴影笼罩,国家对财政的需求剧增,这必然导致税收政策的重大调整。这本书很可能详尽地呈现了这一时期的税收扩张,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随后,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以及战后福利国家的崛起,使得税收在社会财富再分配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公平”这一关键词,它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以及不同政治力量是如何围绕税收负担的分配展开博弈的。书中对所得税、公司税、消费税等关键税种的分析,定能帮助我们理解其税率、征收范围及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了经济增长、就业水平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或流动。此外,这本书很可能详细梳理了工党和保守党等主要政党在税收问题上的不同主张和实践,以及社会运动如何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走向。1979年,这个时间点,我深知它标志着英国政治经济走向的一次重大转向,而这本书在此刻结束,无疑是对之前七十多年税收政治发展脉络的一次深刻总结,也为理解后续的政策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评分

读完《公平税赋——1914-1979年英国税收政治》的初感,我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层层剥开了1914年至1979年间英国社会肌体内部的税务脉络,展现了税收政治如何深度地塑造了英国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从书名中的“公平”二字,便不难窥见作者的立场与关注点——即税收是否真正实现了其应有的社会公正功能,还是成为了加剧不平等抑或维护既有利益的工具。1914年,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开启,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以及新兴的福利国家理念,都使得税收政策的制定变得异常复杂且充满博弈。本书很可能详尽地追踪了不同时期政府在财政收入与社会福利支出之间的艰难平衡,探讨了累进税制的发展,以及其对贫富差距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见,书中必将充斥着关于不同政治派别(保守党、工党等)在税收问题上的激烈辩论,以及税收政策如何成为他们争夺民意、巩固权力的重要筹码。更重要的是,税收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字游戏,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公民的钱包,这本书一定深入浅出地描绘了税收政策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比如消费者的购买力、工薪阶层的税负负担,以及资本的流向和投资的决策。1979年,作为这本书的终点,标志着英国社会进入了新自由主义时代,而此前七十年的税收政治演变,无疑为这一转变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