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史学类:辛亥革命与袁世凯

中国文库·史学类:辛亥革命与袁世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黎澍 著
图书标签:
  • 辛亥革命
  • 袁世凯
  • 中国文库
  • 史学
  • 历史
  • 近代史
  • 政治史
  • 革命史
  • 民国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85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557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字数:17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史学类: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于1948年在香港生活书店出版,于1954年改订为《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重新印行。该书堪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辛亥革命的少数开创性成果之一。它论述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与妥协、袁世凯的窃国阴谋、大独裁者与政党政治、洪宪帝制及其失败等诸多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成亦妥协,强黎元洪为都督;败亦妥协,让临时大总统于袁世凯。《中国文库·史学类: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以生活书店的繁体字本为依托,并征得作者家属同意,将1954年的修订本一同出版。《中国文库·史学类:辛亥革命与袁世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最新出版。

作者简介

黎澍(1912~1988),原名黎乃涵,湖南醴陵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再思集》《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自选集》《早岁》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 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殖民地化和反殖民地化斗争
二 面临末日的满清统治
三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四 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五 席卷全国的反抗风潮

第二章 辛亥革命的迅速胜利和反革命的猖狂进攻
一 武昌城里的突发事件
二 旧人物和新政府
三 人员反满革命的高涨
四 各省的响应革命
五 各派政治团体的出现
六 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
七 建立临时政府的斗争
八 帝国主义的“中立

第三章 袁世凯的窃取权力
一 满清统治的崩溃和袁世凯的起用
二 袁世凯对革命党的一打一拉
三 和平谈判
四 逼官和让位
五 争都

第四章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破坏
一 各党各派的积极活动
二 “责任内阁制
三 国民党的幻想
四 绝望的反抗--第二次革命
五 帮闲者的结局

第五章 袁世凯的称帝和失败
一 有皇帝权力的总统
二 黑龙会阴谋
三 帝制运动
四 丑剧的登场
五 反袁战线
六 袁世凯之死

第六章 在中国革命新时期揭幕之前
一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孙中山的奋斗
二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
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一九四八年版)
第一章 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革命与妥协
第三章 袁世凯的窃国阴谋
第四章 大独裁者与政党政治
第五章 怎样上场,怎样下场

精彩书摘

统治被削弱到濒于崩溃,各国即放弃中立,为维持本身利益而维持满清政府,公然协助讨伐太平天国了。
甲午战争(一八九五年)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竞争的加紧,中国革命运动大举抬头。到一八九八年,遂有美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德、俄、法、意、日各门户开放通牒,要求“巩固并保全该帝国”。庚子八团联军之役(一九00年)本起于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自联军陷北京以后,革命危机随着各国瓜分中国的危机严重起来。海约翰复于是年七月三日向俄、匈、比、法、德、英、意、葡八国致送第二次门户开放通牒,更明确地声明:“渴望一种解决,能使中国永远安宁与和平,保存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拥护一切以条约与国际法所保证之友好国家的权利。”美帝国主义因为在中国没有势力范围,所以主张门户开放,但门户开放仍承认各国既定势力范围。用这个妥协办法,各国重又把个岌岌可危的满清王朝维系了下来。一面仍旧压迫它,一面却又保全它,扶持它,不让它垮下去。
武昌起义以后,军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就把七年前同盟会在东京拟好的对外宣言分送汉口各国领事馆。表示革命政府也如满清政府一样,愿意承认各国既得利益和特权。各国领事观察了一个星期,北京外交团的决策已定,终于在廿七日贴出宣布中立的布告。本来在武昌起义以前,湖广总督瑞潋鉴于情势严重,早与德国领事商量好,请其调兵舰到武汉。准备一旦革命党起事,即开炮轰击。
……
晚清的迷雾与转折:政治、军事与思想的交织 本书追溯了晚清时期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聚焦于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转型的复杂图景。我们深入探讨了权力中心的运作,民间反抗的兴起,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寻求国家救亡图存道路上的探索与挣扎。 第一部分:帝制黄昏下的权力博弈 本部分详述了清朝末年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过程,重点分析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前后的角力,以及权力真空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削弱。我们考察了甲午战争战败后,清廷在内外交困之下推行的“新政”,并剖析了这些改革措施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尤其是在地方权力膨胀与中央控制力下降之间的矛盾。 一、 权力中枢的结构性困境 清廷在面临内忧外患时,其决策机制的僵化与保守性如何阻碍了有效应对。书中详细梳理了军机处、总理衙门等核心机构在晚清的实际职能变化,以及皇室内部派系斗争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干扰。我们尤其关注了汉族大臣在洋务运动后期所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为后来的地方势力崛起埋下了伏笔。 二、 地方督抚的崛起与中央权威的相对弱化 晚清时期,为应对内乱和外患,中央政府不得不赋予地方大员极大的自主权。本章分析了李鸿章、张之洞等重臣在军事、经济和外交领域的事实性主导地位,探讨了他们基于个人威望而非制度授权而形成的“权力网络”。这种地方实力的增强,在客观上对统一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三、 新政的推行与社会阻力 清末新政涉及军事、教育和经济的全面革新。本书对新式陆军的建立,特别是新军的意识形态教育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些新式武装力量的出现,在提高国防能力的同时,也成为了日后政治动荡中不可忽视的第三方力量。同时,我们也审视了预备立宪的实施,分析了其在朝野双方的动机差异,以及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对社会信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荡与革命的酝酿 思想的转变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本部分集中探讨了西方思想、学说如何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如何消化、改造这些外来观念,用以指导救亡图存的实践。 一、 知识界的觉醒与媒介的传播 从早期的传教士著作到后来的留学生群体,思想传播的路径多种多样。我们考察了报刊、译著在构建“现代国家”观念中的核心作用。梁启超等人物如何利用新式媒体,系统性地向社会大众介绍民族主义、民主与共和的理念,极大地重塑了士绅阶层的政治认同。 二、 革命思潮的形成与组织化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是如何从早期的会党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清晰纲领的政治团体。本书详细分析了兴中会、同盟会等组织的章程、筹款方式以及在海内外的宣传策略。重点讨论了早期革命党人与改良派在“渐进”与“激进”路线上的根本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影响了革命力量的凝聚与分散。 三、 传统观念的松动与文化冲击 伴随着政治变革的呼声,儒家传统伦理在知识群体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本章分析了对孔教、三纲五常等传统支柱的反思,以及“新道德”观念的萌芽。这种文化层面的冲击,不仅为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后来的社会风俗变迁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军事冲突与地区性动荡 晚清的最后阶段,国家权力在军事上的失效是其覆亡的直接诱因。本部分集中分析了几次重大的军事冲突,它们不仅是帝国衰弱的标志,也是革命力量得以壮大的契机。 一、 义和团运动的复杂性与清廷的应对 义和团运动并非单纯的排外事件,它融合了底层社会对饥荒、腐败以及外国侵略的集体不满。我们详细考察了清廷从排斥、利用到最终被动卷入的复杂心态,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清政府国际信誉的彻底摧毁。 二、 地方团练与军事力量的分化 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团练武装的合法化和壮大,使得中央对军事资源的控制力进一步下降。本书分析了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在维护统治的同时,也为未来军阀割据的局面准备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三、 东南互保的深远影响 东南互保事件是中央权威失控的一个典型例证。在列强入侵的危机时刻,以刘坤一、张之洞为代表的南方督抚,选择与西方列强私下议和,确保自身辖区的安全与利益,这实际上是对中央政府权威的公开架空,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实质性瓦解。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晚清图景,揭示在帝制崩塌前的最后几十年中,政治制度的腐朽、社会阶层的断裂、以及思想文化的剧烈冲突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将中国推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我们关注的焦点是权力运作的逻辑、社会适应的困境,而非对特定历史人物的简单褒贬,力求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剑桥中国明代史》,这套巨著,虽然篇幅浩瀚,但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如同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集合了众多西方顶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多个维度,对明代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客观性和严谨性,它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力求从历史的视角,去理解和解释明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以及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深入探讨。它让我看到了明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矛盾的社会。通过阅读,我对于明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对外关系,都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方法,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虽然篇幅较大,但如果你想系统地了解明代历史,这套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评分

偶然翻开《万历十五年》,没想到竟能如此引人入胜。黄仁宇先生以一种近乎上帝视角的冷静,剖析了明朝万历年间那段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历史。他没有着力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几个关键人物——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海瑞、李贽等等身上,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制度的僵化、思想的困境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数目字管理”的深刻解读。原来,一个看似庞大的帝国,在运作层面,竟然存在着如此多的“黑洞”和“漏洞”,而这些问题,最终汇聚成了王朝衰落的伏笔。黄仁宇先生的文字,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小说家的叙事魅力,他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深深地沉浸其中。读完之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财政状况以及社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为什么看似强大的帝国,会走向衰亡。

评分

《中国大历史》,这本由黄仁宇先生撰写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一本传统的史书,而是试图从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演变。黄仁宇先生以其独特的“大历史观”,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下进行考察,着重分析了那些塑造了中国文明特质的长期因素,比如地理环境、农业经济、官僚体系等等。他尤其强调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在一种“内部整合”的模式下发展,并且如何与外部世界产生互动。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按时间顺序一一叙述,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主题,将历史的碎片有机地串联起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韧性”的阐释,以及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中国社会所表现出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件,而是能够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规律。

评分

读完《海国图志》,心中激荡许久。魏源先生所著,不仅是那个时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作,更是今日我们反思历史、理解世界格局的宝贵遗产。他笔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深刻洞察西方技术优势,并以此为鉴,图谋自强之道。从军事器械的革新,到航海、矿产、工艺的介绍,无不体现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和深远的忧患意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那个封闭保守的年代,能有如此的远见卓识,是何其难能可贵。我尤其欣赏他对世界地理、风土人情的细致描绘,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不同国度的文化差异与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通变”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民族特色,如何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又如何应对外部挑战,这些问题都能从《海国图志》中找到一些思考的线索。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简直是史学领域的巍峨高峰,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司马光及其编纂团队耗费心血,将战国至五代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以编年体的形式,如此清晰、系统地呈现出来,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我读《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是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书中所记载的政治斗争、权谋策略、人事得失,无不精妙绝伦,字字珠玑。从秦朝的统一,到汉唐的盛世,再到后来的分裂与融合,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都充满了深刻的教训。它不仅仅是帝王的教科书,更是普通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够长盛不衰,而有些却迅速覆灭?《资治通鉴》给出了许多可能的答案,例如君主的德行、臣子的忠诚、制度的优劣等等。阅读的过程虽然需要耐心和专注,但每一次的深入,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历史的厚重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袁世凯的书不太多啊,这一本关注很久了

评分

袁世凯与母亲的合影

评分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限制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民国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评分

春宜读诗, 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 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 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 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 读宋词宜卧。 百年后有价之书宜藏, 两三年寿命之书宜借

评分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

评分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

评分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

评分

辛亥革命历史照片

评分

辛亥革命历史照片(40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