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

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迈克尔·扬(Michael Young) 著,宋奕,宋红娟,迟帅 译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民族志
  • 马林诺夫斯基
  • 文化研究
  • 历史
  • 传记
  • 学术著作
  • 太平洋地区
  • 田野调查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2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454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海报:
  

内容简介

  《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通过丰富的材料,包括未发表的日记等,描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前半生,有助于人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多面的马林诺夫斯基,并可以对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人类学家有一个深切的认识。

作者简介

    迈克尔·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父与子
第二章 母爱
第三章 早年的旅行
第四章 必不可少的友谊
第五章 大学生
第六章 放纵者们
第七章 加那列群岛的苦行僧
第八章 莱比锡的爱之曲
第九章 伦敦之春
第十章 芬兰的关联
第十一章 泽尼娅
第十二章 图腾、老师和主保圣人
第十三章 托斯卡
第十四章 锡兰之行
第三部分 1914-1920
第十五章 澳洲的一位外来者
第十六章 “应许之地”
第十七章 迈鲁岛
第十八章 西瑙格洛
第十九章 阿德莱德的秋天
第二十章 基里维纳
第二十一章 墨尔本病
第二十二章 艾尔茜
第二十三章 萨马赖
第二十四章 重返岛上
第二十五章 恐惧、爱和憎恨
第二十六章 该死的缺乏性格
第二十七章 婚姻
第二十八章 离开澳大利亚
缩写词
注释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欧陆思想的星辰: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的早期岁月与学术奠基(1884-1920) 导言:风暴前的宁静与思想的萌芽 本书聚焦于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1884-1942)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第一个阶段,即他从出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奠定其学术基石的这段时间。这段历史时期,远比他后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田野调查更为复杂和基础性。它揭示了一位在欧洲思想剧烈动荡中成长的青年,如何吸收、批判并最终超越其时代的知识体系,为二十世纪人类学的范式革命积蓄能量。 我们必须将马林诺夫斯基置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帝国主义的黄昏、科学主义的鼎盛、哲学思潮从唯心主义向经验主义急剧转向的时代。这段早期经历,决定了他后来人类学方法论的每一个关键要素。 第一部分:克拉科夫的摇篮与波兰的精神家园(1884-1906) 马林诺夫斯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浸润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加利西亚地区,一个文化张力极高的环境。他的家庭背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尤其是他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塑造了他早年对社会结构和个人情感联结的敏锐洞察力。 在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学习期间,他最初的选择是数学和物理学。这并非偶然的偏离,而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追求“硬科学”精确性与普适性逻辑的体现。他深入钻研了早期逻辑实证主义的先声,并受到了当时欧洲科学哲学思潮的强烈影响。然而,这种对纯粹逻辑的追求,很快遭遇了经验世界的复杂性。 关键转折点在于他对哲学的兴趣日益增长。他沉浸于弗雷格、罗素等人的早期逻辑学研究,但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接触到社会学的奠基者——涂尔干和西梅尔的著作。特别是涂尔干关于“社会事实”的论断,为他提供了一个将个体行为置于集体结构中理解的初步框架。这段时间,他不仅是学习者,更是一位批判者,开始构建自己对“科学如何观察人性”的初步方法论设想。 第二部分:莱比锡与德国古典学术的洗礼(1907-1910) 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学术视野,马林诺夫斯基前往德国深造,这标志着他正式转向社会科学领域。在莱比锡大学,他师从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这段经历至关重要,因为它迫使他直面科学研究的“实验”与社会现象的“情境依赖性”之间的巨大鸿沟。冯特的实验室方法论强调还原论和可重复性,这与马林诺夫斯基对复杂社会仪式和非理性行为的直觉性理解产生了深刻的冲突。他开始质疑:人类的文化现象是否能被还原为简单的心理刺激与反应? 在德国的训练中,他学习了严谨的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法。这段时间,他撰写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虽然侧重于德语文学研究,却已经显露出他日后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关切:对文化产物中隐含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动力的探索。他正在积蓄力量,准备超越书本知识,走向田野。 第三部分:伦敦与人类学范式的塑造(1910-1914) 1910年,马林诺夫斯基抵达伦敦,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真正的熔炉。他加入了由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 B. Tylor)和后来的查尔斯·H. 布罗迪(C. H. Brodley)等人代表的英国人类学传统。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他遇到了塑造他思想的另一位巨擘——穆雷·马林斯基(W. H. R. Rivers)。马林斯基对所罗门群岛的实地考察经验,彻底颠覆了马林诺夫斯基仅凭文献研究的局限性。马林斯基强调“亲身体验”和“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盛行的“沙发人类学”的直接挑战。 在这一时期,马林诺夫斯基的学术取向完成了决定性的转变:他不再满足于对既有文献的批判性整理,而是将人类学视为一门需要“深入场域”的实证科学。他开始着手规划他那次改变人类学史的伟大远征,尽管尚未启程,但其理论框架——强调文化作为解决生存需求的工具性系统——已然成形。 第四部分:战争的爆发与理论的沉淀(1914-1920) 1914年欧洲大战爆发,马林诺夫斯基作为奥匈帝国公民,被困于殖民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边缘地带。这次意外的“围困”,反而成了他理论成熟的催化剂。 这段时间,他没有立即开始我们熟知的巴布亚人类学,而是被迫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中,进行早期观察和文献整理。战争的残酷与文明的崩溃,加深了他对社会秩序瓦解与重建的思考。他亲眼见证了欧洲文明在不同地域投下的阴影,这使得他早期在德国和英国吸收的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思想,开始融入一种更具紧迫感的“生存论”维度。 在等待进一步行动的过程中,他开始系统地提炼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学家”的方法论。他强迫自己克服局外人的身份,致力于掌握当地语言的细微差别,并试图理解当地社群的“内在视角”(point of view)。这段被战争阴影笼罩的时期,是马林诺夫斯基从一个学术理论家,蜕变为一位伟大田野工作者的关键过渡期,为他日后对文化功能主义的最终阐释奠定了不可磨灭的经验基础。 结语:黎明前的蓄势 本书描绘的这段历史,是马林诺夫斯基“去欧洲化”的过程。他在这二十多年间,从逻辑学的严密、哲学思辨的深度,到早期社会学的框架,最终在战争的边缘地带完成了对自身研究方法的彻底重塑。他在此期间的阅读、思考和挣扎,是他后来那部划时代著作得以诞生的所有思想资源的总和。这并非一个关于异域探险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一位思想家如何通过批判性学习,最终为自己铸造出全新科学工具的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感到一股强大而神秘的吸引力。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能够超越时代局限,以独特视角审视人类社会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人物充满敬意。马林诺夫斯基,这位在人类学领域被奉为圭臬的人物,他的早期人生轨迹,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张尚未完全展开的藏宝图。1884年出生,1920年这个时间节点,显然是他学术生涯乃至人生中最具突破性和影响力的阶段。我非常好奇,在那个世界格局变动、科学探索日新月异的年代,他又是如何孕育出那些颠覆性的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对人类文化的深刻洞察力?从“奥德赛”这个词,我能联想到这是一段充满艰辛、探索与自我发现的旅程,而非简单的个人传记。我想象着他可能在学术的海洋中遨游,也可能在异域的丛林中跋涉,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用他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提炼出那些关于人类群体行为、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意义的真知灼见。这本书能否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个体,在面对未知世界时的思考、挣扎与顿悟?我期望它能够带领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思想的源泉,感受他作为一位伟大探索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卓越的。

评分

《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宏伟感,让我立刻被吸引。我一直对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能够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勇气,深刻理解并重塑人类认知格局的学者充满敬意。布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这位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早期人生,尤其是在1884年至1920年这段被命名为“奥德赛”的时期,对我而言,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探索之旅。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这个信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他究竟是如何萌生出对人类文化如此深刻的好奇心?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选择了一条与当时主流学术路径截然不同的道路?我脑海中勾勒出他,可能在遥远的岛屿上,顶着烈日,冒着疾病,用近乎执拗的精神,观察、记录、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人,是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寻找共鸣,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最终将那些被忽视的、鲜活的社会生活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仅是一段学术生涯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人类精神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去拥抱和理解世界多元性的伟大证明。

评分

当我翻开《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这本书时,一股探险的冲动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个人经历往往比任何理论都更能打动人心。马林诺夫斯基,一个在人类学界如同巨石般的人物,他的早期生活,尤其是1884年至1920年这段关键时期,在我看来,是一个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性的宝藏。书名中的“奥德赛”一词,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对于他人生轨迹的预期——那注定是一场充满挑战、惊喜与深刻转型的旅程。我很好奇,在那个尚不发达的时代,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让他决心深入那些遥远的、与西方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他的成长环境,他的学术启蒙,以及他第一次踏足异域时,内心涌动的究竟是怎样的情绪?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在田野调查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那些看似琐碎却蕴含着深刻文化意义的观察。我想要了解,他如何从一个旁观者,逐渐融入并理解那些被他研究的文化,最终形成他那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学者的传记,更是关于一个人如何通过亲身经历,去理解和连接人类多样性的宏大叙事。

评分

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人类思想如何萌芽、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史诗。我一直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凭借个人卓识和不懈探索,最终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方式的思想家充满好奇。布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这位名字本身就带着异域风情的研究者,他的经历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从书名中“奥德赛”这个词,我便能预感到这是一段充满未知、挑战与发现的旅程。1884年出生,1920年逝世,这短短的三十六年,却囊括了一个人一生中最核心的学术成长和对世界的初步探索。我特别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跨文化交流远不如今日便捷的时代,马林诺夫斯基是如何打破地域和文化的藩篱,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主流文明视为“他者”的群体?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究竟埋下了怎样的种子,让他日后成为了人类学领域绕不开的关键人物?我期待书中能生动地描绘出,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求知者,一步步蜕变成一位能够深入理解并阐释不同文化体系的学者。这不仅仅是关于他的学术成就,更是关于一个灵魂如何被好奇心驱动,不断向内探索自我,向外丈量世界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他个人性格中那些鲜活的、充满人性光辉的特质,而非仅仅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学术巨匠。

评分

当我拿到《马林诺夫斯基: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非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一幅充满异域风情、跌宕起伏的人生画卷。书名中的“奥德赛”字眼,瞬间点燃了我对这段旅程的想象。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在人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学者,他的早期生活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将目光投向那些遥远的、鲜为人知的土著部落?1884年至1920年,这三十六年的人生,对于一位思想家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奠基时期。我想象着他可能经历的学术启蒙、对西方社会局限性的反思,以及最终做出选择,踏上那条充满未知与艰辛的田野调查之路。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跨越地理的障碍,深入到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需要多么强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这本书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他初到异域时的迷茫与兴奋,与当地居民初次接触时的隔阂与好奇?他对那些“原始”生活的观察,是否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猎奇,而是带着一种深刻的、想要理解人类普遍性的洞察力?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他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求学者的视角,逐渐成长为一位具有开创性思想的先行者。

评分

所谓天上一日,人间一年。

评分

迈克尔·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评分

第十二章 图腾、老师和主保圣人

评分

纪宁走在奈何桥上,一眼看到奈何桥的桥头有一血池,血池中有着各种毒蛇毒虫狗头,在疯狂撕咬着。大多数鬼魂从血池上一走而过,可依旧有鬼魂走到那却直接掉进去,显然是罪孽缠身,难逃血池撕咬之苦。

评分

第七章 加那列群岛的苦行僧

评分

第九章 伦敦之春

评分

“啊!啊!”

评分

名气之大,早就传遍三界。

评分

第九章 伦敦之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