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日本人不僅擅於創造風格,如果說他們是擅於販賣“幸福感”的民族,大多數人也應該不會反對。在那些極具設計感的視覺外觀下,包含著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細膩巧思;所以一間店麵、一塊蛋糕、一張座椅,都能勾起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並且幾乎是讓人懷抱著滿滿的幸福感離開。讓消費者心甘情願且愉快地掏錢(且一來再來),不論你稱此為感性營銷/風格營銷/體驗營銷,日本人無疑是個中高手。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營銷人員、品牌經理,也不是設計工作者,但僅僅作為一名遊客和觀賞者,我們也可以在這趟輕鬆的日本風格之旅中,理解美好生活的可能。
為什麼日本永遠迷人?因為即使韓流當道,日係品牌對世界來說,還是有種莫以名之的不敗魅力……因為一座座美麗的新市鎮可以不斷從原本衰敗的老小區中重生、令人驚艷於日本都市的新貌……因為從教育紮根的人本創意,能帶給人們感動,然後自然而然想要創造更幸福的力量……
海報: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時尚美學、創意設計、便利生活、美食、城市再造等五個層麵精選瞭17個優質品牌和2大夢幻城市,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去領略這些深諳設計、經營和顧客心理的品牌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並且悠遊在基於這種凡事講求至極的民族性和精神所延伸齣來的未來城市之中,深刻體驗被美與幸福包圍的生活。
作者簡介
柯珊珊,淡江大學日文係畢業.1996年曾至東京研讀社會情報學,工作後至今仍多次往返日本。
興趣為閱讀、創作、電影.音樂、美食和雜貨文具等熱爰旅遊,足跡踏遍亞洲、美洲、歐洲等地區十多個國傢,日本仍是最愛。
曾任旅遊雜誌采訪編輯、旅遊;齣版物主編、品牌營銷企劃經理等,目前擔任日語同聲傳澤、寫作及商業谘詢企劃。
著有《歡迎光臨!幸福株式會社》、《日本創意學》等。
目錄
1 時尚美學篇
資生堂——開創時代潮流的大派先鋒
LAZY SUSAN——描繪幸福人生藍圖的專傢
BEAMS——時尚指標的發信先驅
TOMORROWLAND——眺望未來的理想時尚園地
丸井——年輕人熱愛的百貨分隔高手
2 美味老饕篇
虎屋——正港的和果子老鋪
MARY’S——最令人想念的巧剋力情人
伊藤園——發揚茶葉文化的扶桑茶園
梅之花——美味又價格閤理的平民化懷石料理
北海道——優雅大氣的居酒屋
3 創意設計篇
IDEE——傢飾設計界的一流颱柱
伊東屋ITOYA——最齊備的上班族文具王國
無印良品——老少鹹宜的無記號好東西
4 生活便利篇
LOFT——都市人的雜貨百貨公司
TOKYU HANDS——各種名堂都有的生活創意中心
不二傢FUJIYA——是日本成功的連鎖大眾餐廳
BOOK OFF——讓書蟲滿載而歸的連鎖二手書店
5 城市再造篇
六本木之丘——二十一世紀最完美的城鎮
橫濱港區未來二十一——城市功能最齊全的東京之窗
……
前言/序言
自序
迴想與日本的淵源,好像進入一個時空隧道,一切要從音樂大師阪本龍一說起。高中時看瞭阪本龍一主演的電影《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其實本來是衝著另一位男主角大衛?鮑威去看的),立刻對日本産生極大的興趣,立誌大學一定要念日文係,夢想著有一天可以當麵用日語與偶像交談(現在這個欲望已淡瞭)、研究所有有關他的第一手報道。後來如願考上瞭日文係,從此踏上我戀日的人生旅途。此後每迴到日本,都覺得特彆親切,說日語也非常自在,甚至常常被同胞說長得像日本人,在日本也常被日本人問路。而我那七十多歲受日本教育的老父親,雖然去過四五十個國傢,最喜愛的還是日本,如今仍每年遠赴日本各地開同學會。我們父女倆最快樂的共同話題自然就是日本。說起來,我與日本的緣分,應該是半遺傳半養成的吧!
即使對日本已相當熟悉,日本人的民族性仍經常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是在責任感方麵,日本人普遍來說都有極高的自覺性,也就是非常自律。印象最深刻的是阪神大地震後,日本的相關單位官員因為深感無法於短時間內振興地區建設,包括繼任者竟然有三位人士陸續引咎自殺。我至今仍忘不瞭當時看到這則新聞時,三張遺照並排在屏幕上帶給我的強烈震撼。日本人那種不成功便成仁、追求極緻的武士道精神,至今仍然深植於民心之中。誠信也是日本人令我肅然起敬的特點之一。記得我曾經在書店買瞭一大堆書,結果迴旅館纔發現店傢少放瞭一本,經我打電話說明,他們確認後二話不說,隔天立刻請快遞補送給我。此外,對於細節的重視,也少有人可與日本人相比。有一次我在一傢連鎖餐廳用餐,當時隻是隨口跟服務生說菜單照片上的竹筍比實品多,結果店長立刻端上半碗竹筍給我。可見日本物價雖高,但消費經驗卻是令人滿意而愉快的。
由於對日本的喜愛,在齣版瞭一本分析日本的書以後,覺得還有不少東西想與讀者分享,於是又開始企劃第二本同樣以日本為主題的書。因為一嚮欣賞日本商品的細緻與蘊含的美學,也熱衷觀察日本許多行業的生態變化,所以這次焦點放在品牌消費。坊間雖然有許多日本購物指南或商傢大搜集之類的書,但幾乎都隻停留在介紹商店層麵,我想做的,則是一本美麗、深入又耐看的書。本書中所收錄的品牌在相關産業裏幾乎皆是第一把交椅,對正處於多元精緻轉型期的我們來說,五大類都可作為我們趨勢變化的藉鑒;而且懂得擷取歐美優點的日本企業,所消化反芻的細膩産物特彆適閤我們,其吸引人之處不是隻有商品漂亮、櫥窗美觀的錶象而已。
前往日本的消費者很多,喜歡購物的人更多,但在擁有消費力的同時,是否能夠建立一種消費的文化?品味比花多少錢更重要,創造自己的風格纔有價值。這本書希望提升大眾花錢血拼的層次,因為那樣的快感維持不瞭多久。如果能夠用更深入的角度與開闊的視野,通過一個個深入寫實的品牌故事,去瞭解每個品牌美麗光鮮的麵貌背後值得學習的經營理念、創意、運作模式與營銷手法,必能收獲更豐,進而吸收到讓生活更有樂趣的能量。
書中一半以上的品牌,在我齣發之前,就先以郵件探詢過對方意願,無論同意與否,抵達日本以後,我一律再用電話聯絡錶達自己的誠意,終究靠著一顆“素直”(HONEST)的心敲開瞭各企業的大門。雖然和以往單純作為一位客人的立場不同,一個人在異鄉交涉、采訪、攝影與收集各種資料,有時身心的疲纍皆已達到極限,但我還是很高興能與這些品牌建立良好關係,也很榮幸能夠為這些頂尖的企業留下一些記錄。
感謝幾位特彆幫助我的異國貴人,尤其是LAZYSUSAN的大井總監,對素昧平生的我照顧有加,不但關心我的工作狀況與安危,甚至運用人脈幫我安排采訪BEAMS社長,並且意外得到設樂社長贈送四本好書的機會。虎屋、資生堂、LAZYSUSAN與MARY’S不隻錶示歡迎,還非常正式地款待我,讓我感受到許多溫情。而原本拒絕受訪的TOMORROWLAND、伊藤園,因為我不氣餒地第二次赴日懇求,終於被我的誠意與熱情打動。丸井則由於我兩次采訪,同意提供的信息內容從旗下一個傢具品牌擴大範圍為整個百貨集團。與企業之間充滿酸甜苦辣的互動,一點一滴都讓我心存感激,成為永誌難忘的迴憶。
此刻有幸與大陸讀者結緣,作者由衷感激能有機會分享觀察日本企業的心得。本書探討一綫品牌的經營理念、商品美學、店鋪陳列與營銷創意,從初版上市至今,不少企業資産豐富,如資生堂、BEAMS、北海道、ITOYA、LOFT、TOKYUHANDS與BOOKOFF等品牌的分店數量比以往更加成長。而像IDEE因成為株式會社良品的子公司,獲得資金挹注後,也大為茁壯。在商業界由於商圈市場變化轉移,偶爾會有結束舊店或開設新店等情況,此乃零售業新陳代謝的常態現象,重要的是這些日本優良品牌值得學習的內涵與精神,尤其本書介紹的全部品牌依然在日本屹立不倒。作者為錶示誠意,盡可能更新文章與店鋪信息,如有疏漏之處,請讀者多多包涵。
珊珊
2011年4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日本風格之旅:十七味日本設計遇上頂尖品牌》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且不包含該書的具體內容,旨在展示一個獨立於原主題的全新圖書概念。 --- 圖書名稱:《匠心之徑:全球傳統工藝的現代嬗變與未來對話》 圖書簡介 導言:當曆史的紋理邂逅未來的綫條 在這個全球化加速、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對“原創性”和“深度”的渴望從未如此強烈。《匠心之徑:全球傳統工藝的現代嬗變與未來對話》是一部跨越地理與時間的深度調研報告,旨在探討人類文明寶庫中那些曆經數百年甚至上韆年沉澱下來的傳統工藝,如何在當代設計思維、尖端科技與全球市場需求的衝擊下,完成一次深刻而艱難的“現代性”轉型。 本書並非簡單的工藝圖錄,而是一場關於“繼承、創新與可持續性”的哲學思辨。我們聚焦於那些瀕臨消亡的精湛技藝——從日本的漆器、蘇格蘭的粗花呢,到摩洛哥的幾何馬賽剋,再到秘魯的安第斯紡織——深入挖掘它們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核心美學原則,以及它們在當代語境下所麵臨的嚴峻挑戰。 第一部分:手藝的基因密碼——深度溯源與技術解構 本部分將引導讀者進入全球範圍內最具代錶性的六種傳統工藝的“內核”。我們摒棄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采用人類學與工程學的交叉視角,對每種工藝進行細緻入微的技術解構。 章一:木的記憶與土的溫度——東亞傳統木作與陶瓷的結構美學: 深入解析榫卯結構如何超越簡單的連接技術,成為一種空間哲學;考察柴窯燒製中“火候”的不可復製性,及其對材料物理特性的決定性影響。重點分析瞭材料的自然屬性如何與工匠的身體經驗(Embodied Knowledge)深度融閤,形成瞭無法被標準化的獨特肌理。 章二:縴維的敘事詩——天然染料與復雜編織的文化編碼: 探究從靛藍植物中提取色彩的復雜化學過程,以及不同緯度地區特有的植物染料如何構建起區域性的視覺符號係統。重點討論瞭復雜提花和經緯交錯中蘊含的數學邏輯與神話敘事。 章三:金屬的韌性與光影的捕捉——傳統冶金與細工的邊界: 分析瞭在缺乏現代儀器輔助下,古代工匠如何通過經驗控製閤金配比,以及錘打、鏤空等物理過程如何賦予金屬以獨特的生命力。 第二部分:現代性的催化劑——科技、市場與身份的重塑 傳統工藝的生存,從來不是孤立的。本部分將分析外部環境如何成為塑造其現代形態的關鍵力量。 章四:數字化時代的“慢”與“快”: 探討瞭三維掃描、參數化設計等數字工具,如何在不損害核心技藝的前提下,優化生産流程、提高精度,並實現定製化的小批量生産。我們審視瞭“手工感”在工業化量産背景下的價值重估。 章五:從地方特産到全球宣言: 剖析頂級國際設計展會、奢侈品市場對地方手工藝的“再發現”過程。分析瞭品牌如何通過閤作項目,將傳統圖案或材料引入當代産品綫,以及這種商業化行為對原有工藝生態可能帶來的雙重影響——既提供瞭經濟支撐,也帶來瞭文化挪用的風險。 章六:青年工匠的“數字遊牧”: 聚焦一批拒絕固守傳統作坊模式的年輕一代手藝人。他們如何利用社交媒體構建個人品牌,如何通過混閤媒介(如將傳統編織與電子元件結閤)進行實驗性創作,並重新定義“匠人精神”在21世紀的含義。 第三部分:未來的對話——可持續性與跨文化融閤的路徑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工藝的未來圖景,探討如何確保這些珍貴技藝能夠健康、有尊嚴地延續下去。 章七:環境倫理與材料的迴歸: 深入討論傳統工藝中對本地、可再生材料的依賴,如何在當代環保意識高漲的背景下,成為一種前瞻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比較瞭快時尚與慢工藝在資源消耗上的根本差異。 章八:知識産權與非物質遺産的保護: 探討瞭在全球知識共享的浪潮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機製來保護獨特的技藝配方和設計母題,確保工匠群體能夠從自身的文化資産中獲得公平的迴報。 章九:跨越疆域的“混血”美學: 展示瞭多組不同文化背景工藝的有意結閤案例——例如,將印度金屬雕刻技術應用於北歐極簡傢具設計,或將安第斯羊駝毛的紡織技藝融入高定服裝結構中。這些案例證明瞭傳統工藝的生命力,在於其開放的對話能力。 結語:手作的永恒價值 《匠心之徑》旨在嚮所有對深度、真實和持久之美抱有敬意的人們發齣邀請:這是一場關於人類創造力不朽性的探索。它提醒我們,在每一次精確的切割、每一次耐心的編織、每一次恰到好處的燒製中,都凝結著數代人的智慧結晶,它們不僅是物品,更是活著的曆史。本書希望激發新一代的創造者和消費者,重新審視“製造”的意義,並在那些觸手可及的紋理和溫度中,找到與世界深度連接的可能。 --- 目標讀者: 獨立設計師、産品開發工程師、人類學研究者、藝術史學生、高端製造業管理者,以及所有對全球文化遺産保護和可持續設計感興趣的讀者。 本書特色: 結閤瞭田野調查的紮實性、曆史分析的深刻性,以及當代設計趨勢的洞察力,提供瞭一套審視全球手工藝生態係統的全新分析框架。全書配有大量高分辨率的微距攝影與技術圖解,力求為讀者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