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条码:9787519702472
图书名称:合同审查的思维与方法:风险控制与动态监管解决之道
定价:68
作者:李杰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6-11-01
内容
本书以真实案例为素材,从外聘律师、企业法务和企业家的角度,全面解读了合同制作、审查,尤其是动态管理的思维方式与技巧,形成了一个自洽的完整体系,是一本极具实用价值之作。
推荐语
这本书构建了合同制作与审查的体系和脉络,总结了合同制作与审查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合同审查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学教育的缺失。
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
上工治未病,良律师防患于未然。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分别从法律从业人员和企业家的不同角度,介绍了合同审查与制作的思维与技术,摒弃了法律从业人员的单向思维方式,是企业防范合同风险的实用之作。
韩世远(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做好合同审查,服务市场主体,这本书构建了独有的合同审查与制作的体系,介绍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必将给法律从业人员及法学院学生带来益处。
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合同制作与审查结症的破解,不易!合同法学理论与实务的无缝链接,不凡!该书对合同实务指导意义值得深思。
于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合同审查概述
第一节合同审查的概念
一、合同风险概述
二、合同审查的内涵
三、小结
第二节合同审查方式
一、静态审查
二、动态审查
三、静态审查和动态审查与合同缺陷的消除
四、小结
第二章审查合同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审查合同的主体
一、合同审查人员的定位
二、合同审查人员的困境与无奈
三、审查人员的工作边界与技能
第二节合同审查的客体
一、完美合同的思考——完美是结果的完美而非过程的完美
二、合同的严密性思考
三、合同中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思考
四、合同细节的思考
五、谁的合同——对合同制作类型的评价与思考
第三章合同审查的视角(上)——风险点识别
第一节风险点识别概述
一、审查人员的本职工作与排除风险点的思维
二、风险的分类
第二节识别合同与规则冲突的负面效应及应对
一、法律对合同效力的否定性评价及应对
二、规则对经营层的负面评价与审查人员的思维及应对策略
三、合同操作性风险防范的思维与策略
第四章合同审查的视角(下)——争议预防的视角
第一节静态观察止争的时间边界与合同条款设置
一、止争的内涵与审查人员思维
二、止争策略制定的时间边界
三、止争策略的制定之合同条款设置
第二节动态观察止争的策略制定
一、争议的源泉与争议的实质与假象
二、争议向诉讼或仲裁的演化路径与应对策略
第五章合同原则的重新审视
第一节合法性原则与重新审视
一、合法性原则的内涵
二、合法性原则的重新审视——审查人员的思维与策略
第二节平等原则的重新审视——等级秩序的天然存在
一、平等原则内涵
二、对平等原则的重新审视——天然存在的等级秩序与应对
第三节诚信原则的重新审视——不诚信推定原则
一、诚信原则内涵
二、对诚信原则的重新审视——独立第三方视角
三、诚信原则在合同实务中的运用
第六章合同审查的方法(上)——环节分解法
第一节环节分解法概述
一、环节分解法的概念
二、环节分解法的作用
第二节环节分解法的思维与使用方式
一、环节分解的思维
二、环节的分解方式
三、环节分解的适用范围应用范例
第七章合同审查方法(中)——诉讼倒置法
第一节诉讼倒置法概述
一、诉讼倒置法的概念及观察视角
二、采用诉讼倒置法的意义
三、使用诉讼倒置法的思维——正视与利用法律对谎言的支持
第二节诉讼倒置法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诉讼爆点的预判——易爆点的提炼及动态追踪
二、兵无常形——从预防诉讼到主动引爆诉讼
第八章合同审查方法(下)——扩展法
第一节扩展法概述
一、扩展法的概念
二、扩展法使用的思维与局限克服
第二节扩展法考量因素
一、合同签订及履行阶段的特定背景考量
二、合同相对方分析
第九章合同审查关注的主观范畴(上)——合同心态
第一节合同心态概述
一、合同心态的内涵与分段考量
二、合同心态与合同目的
第二节合同心态的类型及对合同的影响
一、实务中常见的合同心态及对合同行为的影响
二、审查人员对合同心态的考量与应对
第十章合同审查关注的主观范畴(下)——合同目的
第一节合同目的概论
一、当事人的整体利益与合同目的
二、合同目的的内涵
三、合同目的的分类
第二节合同目的审查在实务中的运用
一、导言
二、合同目的与合同模式匹配的思维
三、合同目的与合同体系构建的思维
四、合同目的与合同的可操作性思维
五、当事人需求和痛点的分析与利用的思维与技术
六、合同目的和当事人的可替代性思维与实务运用
七、合同目的和争议解决方式选择的思维
第三节判断真实合同目的需考量的要素——以劳务分包为例
一、真实的合同目的——应是什么与是什么
二、推导合同目的的要素
第十一章合同主体审查
第一节合同主体适格性审查的思维与技术
一、主体适格与不完全适格的审查思维与对策
二、主体资格的法律限制与风险类别的审查思维和技术
三、特殊适格当事人
第二节合同主体的类型与合同责任
一、不同所有制类型主体对责任关注的侧重点
二、审查人员识别国有和民营企业经营层差异的重要性
三、不同性质主体对责任类型的排序
第三节合同主体关注的焦点及动态变化
一、关注焦点不同的成因——欲望、焦点与软肋
二、合同焦点的关注在实务中的运用
第四节合同相对方决策流程的适当关注
一、决策流程的类别
二、关注相对方决策流程在实务中的重要性
第五节合同主体的变更
一、合同主体变更概述
二、违反禁止债权让与的效力及对策
三、债权让与的通知主体
四、债权让与的通知方式
第十二章合同前置条款审查
第一节合同前置条款概述
一、合同前置条款的内涵及误读
二、审查人员如何看待无意义的前置条款
第二节前置条款设置的思维与原则
一、审查人员设置前置条款的思维
二、前置条款设置的原则与策略
第十三章合同权利义务体系的构建与审查
第一节传统义务群构建的意义及在实务中的局限
一、传统义务群体系概述
二、义务群构建在合同审查中的意义
三、《合同法》的规定与合同义务群
四、传统义务群构建在合同审查时的局限性
第二节合同实务中权利体系的合理分类及内涵
一、传统体系下权利的分类与局限
二、实务中可采用的对权利分类的方式
三、核心权利
四、非核心权利
第三节实务中观察合同权利的特征
一、权利的多样性及权利主体认知的差别与容忍度
二、权利的可转化性
三、权利的可让渡性
四、错位性与错位性利用
五、权利的流变性
第四节实务中以权利为中心的审查思维及技术
一、“以我为主”的主动性思维
二、主动性思维下“权利与义务”的地位
三、权利体系构建与审查的大局观与实现策略
四、权利体系的构建及审查的思维及技术
第五节以权利为中心审查合同的范例及分析
一、案例导读
二、合同的核心权利与关联合同核心权利的逻辑关系
三、zui低限原则下的权利实现策略
四、核心权利内容中需细化的重点
五、非核心权利的重要权利及替代
第十四章合同履行关注(上)——合同变更与条款设置
第一节合同变更
一、合同变更的内涵及类型
二、合同变更的关注点
第二节合同更改与合同变更
一、合同更改的概念及判定
二、实务中合同更改应关注的问题
三、合同实务中的策略
第十五章合同履行关注(下)——履行障碍与条款设置
第一节履行障碍概述
一、履行障碍的内涵
二、构建履约障碍合同审查的思维基础
三、构建履约障碍合同审查思维的发展基础
四、履约障碍形态与合同审查的有的放矢
五、履约障碍形态与合同纠纷的预防
第二节违约金的设置思维与实务对策
一、违约金的国家干预
二、请求调整违约金金额的策略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
四、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条款不可调整”能否对抗国家干预
五、合同中约定违约金为排他性违约金能否对抗国家干预
第十六章合同语言审查
第一节合同语言审查概述
一、语言之于合同的意义
二、因合同语言引发纠纷的思考与应对策略
三、合同语言与案件可控性的思考与对策
第二节合同语言的构成及思维观念
一、合同语言的构成及分析合同语言构成的意义
二、合同语言的使用与审查人员的思维
第三节常见语言歧义与合同纠纷及应对
一、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歧义与责任承担
二、同一专业术语因指向不同主体时内涵不同而引发的歧义
三、因语言组织顺序引发的歧义
四、因法律概念混乱引起的歧义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琢磨,市面上关于合同审查的书籍可谓车载斗量,这本又有什么独特之处?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它没有落入俗套地从合同的结构、条款一一讲解,而是直击“思维”与“方法”的核心。作者似乎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培养一种“合同体检师”的职业敏感度,学会透过文字表面,洞察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法律风险、商业风险,甚至是操作风险。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潜藏危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在风险发生后如何进行有效应对的思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动态监管”的论述,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强调合同并非签订即告一段落,而是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调整,这对于理解合同的生命周期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光辉,宛如一本陈年的佳酿,初闻便觉醇厚,细品则余韵悠长。它并非简单罗列条文,而是如同庖丁解牛,将复杂的合同审查过程,层层剥离,露出其精髓所在。作者以其深厚的实践功底,辅以严谨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风险控制路线图。书中的案例分析,尤为引人入胜,它们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源自真实的商业博弈,字字句句都饱含着血泪教训,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度对话,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学习如何预见潜在的陷阱,如何运用巧妙的策略来规避风险。它所提出的动态监管理念,更是契合了当下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让合同审查不再是静态的仪式,而是贯穿于整个交易生命周期的主动管理。
评分我一直觉得,合同审查,与其说是技术活,不如说是艺术。它需要技术上的扎实功底,更需要一种洞察人心的智慧,以及对商业逻辑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在梳理合同审查的常见误区时,那种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我不禁拍案叫绝。很多我曾经在实践中模糊不清的地方,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解答。它不仅仅教会我如何“找茬”,更教会我如何“建设”,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实现商业目标。书中关于风险控制的章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地阐述了不同类型风险的表现形式、成因,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让我能够更加系统地构建自己的风险防范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纯粹的法律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商业伙伴,在和你分享他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通过精妙的合同设计和严格的风险管理,来保护自身权益,并顺利达成商业目标。书中关于“解决之道”的探讨,更是充满了实操性。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际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提供了许多具体可行的建议。无论是合同的起草、谈判,还是履行过程中的动态监控,亦或是风险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本书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引。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动态监管”的论述,它打破了以往对合同审查的静态认知,让我意识到,合同的管理是一个持续迭代、与时俱进的过程。
评分老实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我思维模式的重塑。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式的提问和深入的分析,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他在梳理合同风险时,如同解剖手术般精细,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我发现,很多我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合同条款,在这本书的解读下,竟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书中关于“动态监管”的理念,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强调了合同在商业活动中的生命周期,以及持续优化的重要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合同,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作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