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传

吴孟超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宏甲,刘标玖 著
图书标签:
  • 吴孟超
  • 医学
  • 传记
  • 院士
  • 中国医学
  • 外科
  • 胆囊外科
  • 肝胆外科
  • 医学史
  • 人物传记
  • 名家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359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59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页数:3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由人生有志已属可贵,更贵于持之以恒,若能使志向开花结果,那就更好了。吴孟超出身贫苦农家,三岁才会走路,虽先天不足,但发奋求学,立志要在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上做出大成就。他做到了。这对无数平凡人家的孩子都是巨大鼓舞。天上有一颗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吴孟超传》撰写了吴孟超孜孜不倦地救死扶伤的一生,是人物传记中一部优秀的励志书。

作者简介

王宏甲,福建省建阳市人,其家乡《建阳大典》设“卷前七杰”,按年代排序,列宋慈为第六人,王宏甲为第七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鲁迅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国家一级作家。著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影视剧本、文论等三百多万字。近十多年主要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无极之路》、《现在出发》、《智慧风暴》均以生动的人物,开阔的视野,睿智的思辨和鲜明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引起广泛关注。曾获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近作《中国新教育风暴》被许多教育部门选30集电视报告文学片。

目录

序言/为中国人的健康而作
第1章/橡胶树下1922-1939
1 三岁学会走路
2 五岁下南洋
3 木槌上的小重
4 小小割胶刀
5 父母送我去上学
6 心里有了一个祖国
7 抗日募捐义演队
8 一个重大超越
同时期的世界

第2章/读书救国1939-1943
1 踏上回国之路
2 名师云集的昆明
3 与同济的缘分
4 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
5 狗街
6 躲空袭
7 打工助学
8 假如没有战争
9 学工还是学医
同时期的世界

第3章/上大学的日子里1943-1949
1 茶馆里的抉择
2 闯“三关”
3 中国的“辛德勒”
4 平生
第一醉
5 走与留
6 又见父亲
7 初见裘法祖
8 “一·二九”运动
9 三天三夜没离开手术室
10 我偏要当个外科医生
同时期的世界

第4章 外科医生1949-1953
1 路灯下的影子
2 郑宝琦的慧眼
3 结婚
4 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
5 都市里的两地分居
6 协和医学院
7 值得纪念的七平方米
同时期的世界

第5章/恩师1953-1958
1 要把病人背过河去
2 学习“裘氏刀法”
3 三喜临门
4 选专业
5 艰难起步
6 翻译《肝脏外科入门》
7 成功切除右半肝
8 医院来了个年轻人
同时期的世界

第6章/向肝脏外科进军1958-1962
1 三人小组
2 向解剖问路
3 美如珊瑚
4 五叶四段
5 主刀
第一例肝癌手术
6 还有那15%
同时期的世界

第7章/公社社员陆小芬1963-1966
1 别了,低温麻醉
2 女社员陆小芬
3 不可或缺的眼光
4 电影演员
5 不能忘记的前仆后继
6 一夜之间
同时期的世界

第8章/黄土高坡大课堂1966-1971
1 工人蒋声和
2 迁往西安
3 上海来的赤脚医生
4 没有无影灯的手术室
同时期的世界

第9章/世有非常之志1971-1975
1 我要回到我的阵地上去
2 “工农兵学员”杨甲梅
3 人类科研领域中的接力研究
4 一个伟大的志向
5 农民陆本海的世界之最
6 一个崇尚协作的年代
7 一个不寻常的春节
8 一个想法可以救活很多人
同时期的世界

第10章/心灵风暴1975-1982
1 蒋声和收到一封信
2 杨广顺的期望
3 一个特殊的肝癌病人
4
第一个独立的肝胆外科
5 首招研究生
6 首次登上国际讲台
7 一个真正的里程碑
8 我想报考吴孟超的研究生
9 陈训如走了
10 郭亚军来了
同时期的世界

第11影“屎宾楼”的意义1983-1986
1 四个月的女婴长了肝肿瘤
2 关联社的标题新闻
3 肝癌“二期手术”的概念
4 辗转数国求医的印尼婴儿
5 与“小不点”相遇
6 一双神奇的手
7 忙碌的副校长
同时期的世界

第12章/不仅仅是导师1986-1994
1 丛文铭的转折
2 发现王红阳
3 青出于蓝
4 放到德国的一枚棋子
5 放到美国的一枚棋子
6 院中院的诞生
7 哑铃模式
8 开启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同时期的世界

第13章/群贤毕至1994-2005
1 腹部的“钥匙孔”
2 护理是半边天
3 慕尼黑的深雪
4 为九岁男孩做肝移植
5 肿瘤基因一病毒治疗新策略
6 书写“金标准”
7 肝癌复发再手术
8 郭亚军的“哑铃学”
9 中西医扶攻互补
10 东方有一座肝胆外科医院
11 不穿军装的科主任
同时期的世界

第14章/星期二门诊1991-2011
1 拦路求医
2 为贫者医
3 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4 非技术问题
5 王甜甜的“再生”
6 网上诊室
同时期的世界

第15章/呼唤后来人2010-2011
1 他们都还好好地活着
2 征服肝癌的曙光
3 七院士上书
4 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中心
同时期的世界
附录一/我的几句心里话 吴孟超
附录二/吴孟超大事年表
后记

前言/序言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一位医者的人生画卷》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总有一些名字,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迷航者的方向;总有一些人生,如浩瀚的江河,汇聚着时代的浪潮。本书并非流水账式的年谱,更不是生硬的枯燥的叙事,而是试图以一种深沉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杰出医学家,一位平凡却不凡的“凡人”——王志远,他穿越时代风雨,在医学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的壮丽画卷。 故事的开端,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王志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童年的记忆里,有泥土的芬芳,有战火的硝烟,更有对病痛的切肤之痛。那是一个物质匮乏,医疗条件艰苦的时代,一个小小的感冒,一句无助的咳嗽,都可能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孩提时代的王志远,目睹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因此,一颗仁爱之心,一种救死扶伤的愿望,便在他稚嫩的心灵中悄然埋下。他看着村里的赤脚医生,笨拙却充满热情地为乡亲们诊病,看着他们疲惫的身影,却从未放弃,这在他幼小的眼睛里,是怎样一幅震撼心灵的画面!他暗下决心,将来,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志远的求知欲如同破土而出的嫩芽,渴望着吸收养分。他勤奋好学,对课本上的知识,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那个年代,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每一点知识的获取,都伴随着艰辛。他曾为了借阅一本稀少的医学书籍,跋涉数十里山路;他曾为了理解一个晦涩的医学概念,挑灯夜读,直至东方既白。他的知识储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如溪流汇成江河,如星辰点亮夜空。 考入医学院,是王志远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系统的医学知识,接触到了更为专业的导师。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每一个学科都像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他不仅埋头于书本,更深入到临床实践中。他会主动跟随老师查房,仔细观察每一个病例,认真倾听病人的诉说,哪怕是最微小的症状,他也试图从中捕捉到蛛丝马迹。他曾因为一次成功的诊断,让原本危在旦夕的病人转危为安,那份喜悦,那种成就感,是他追求医学真理最原始的动力。他也曾因为一次诊断的失误,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那份自责,那份愧疚,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的严谨与责任。 毕业后,王志远被分配到一家基层医院。那里的条件,比医学院的实验室还要简陋,甚至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药物,甚至连基本的手术器械都十分匮乏。然而,这并没有浇灭他心中的火焰。相反,他把这里当作了施展抱负的战场。他带领着同事们,一点一滴地建立起科室,从最基础的检查,到最常见的疾病治疗。他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创新工作方法,寻找最适合当地病情的治疗方案。他经常夜不能寐,思考着如何才能用最少的成本,换来病人的健康。他甚至自己动手,修补陈旧的医疗器械,制作简单的医疗用品。他的双手,沾满了药水,沾满了汗水,也沾满了对生命的敬意。 在那个年代,很多医生都有一个“招牌”技术,而王志远,他一直在探索和钻研一个特定的医学领域,这个领域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他敏锐地观察到,在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未被攻克的难题,许多病人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其中,查阅古今中外的文献,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甚至牺牲了大量的个人休息时间。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分析着数据。他曾在无数个深夜,面对着显微镜,与病灶进行着无声的搏斗;他也曾在无数个白天,与手术台上的复杂病情缠斗,用精湛的技术,为生命争取每一分每一秒。 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他也有家庭,有亲人。但医学事业的召唤,让他常常顾不上家。妻子理解他的工作,默默地支持他,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孩子有时会抱怨,父亲又一次缺席了他们的成长。这些,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奉献。但他坚信,当他治愈了一个病人,当他解除了一个家庭的痛苦,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他常常在深夜,看着熟睡的家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份温暖,也成为他继续前行的力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王志远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他从未停止过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追求。他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与年轻一代的医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学习他们的创新想法。他深知,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他鼓励年轻医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但也告诫他们,要脚踏实地,要心存敬畏。 他的名字,逐渐在医学界传开。他不仅是医生,更是老师,是榜样。他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医学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将他的医德、医术发扬光大。他所研究的领域,在他的带领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他获得的荣誉,他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医学界的骄傲。 然而,王志远始终保持着一份谦逊。他从不居功自傲,他知道,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前人的积累,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更离不开人民的信任。他依然会出现在临床一线,依然会仔细地听取病人的诉说,依然会用他那双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双手,为生命护航。 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位医者的人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他的故事,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医学的执着,是对人民的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心之所向,行之所至”的真谛。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你将感受到一份跨越时空的医者情怀。这不只是一段医学人生,更是一部关于坚守、关于奉献、关于生命尊严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吴孟超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我不是医学家,对很多医学细节或许一知半解,但这丝毫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作者在行文中,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勾勒出了吴孟超院士一生的波澜壮阔。最令我动容的是,书中没有回避吴院士在事业上遇到的瓶颈和个人生活中的挑战。他并非神祇,他也会有彷徨,会有疲惫,但他总能在逆境中找到方向,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一切。我反复品读了书中关于他“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称号的由来,以及他如何一步步建立起现代化的肝脏外科体系的篇章。那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就,更是他对国家、对人民健康事业的巨大贡献。每次合上书页,我都会陷入沉思,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奉献的价值。这本书带来的思考,远不止于医学领域,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方向。

评分

我带着好奇心翻开了《吴孟超传》,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读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但又比小说更具现实意义。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段段真实的对话,将吴孟超院士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早期学医、以及在肿瘤外科领域深耕细作的描写。那段时期,条件艰苦,技术落后,但他却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医学的极限。读到他为了攻克一个疑难杂症,反复钻研、夜不能寐的时候,我真的能感受到那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书中穿插的一些感人故事,比如他与病患之间的温情互动,以及他悉心培养年轻医生的场景,都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医生的故事,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职业的极致追求。它让我看到了医学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

说实话,《吴孟超传》这本书,刚开始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大的期待,觉得可能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伟人传记”。但没想到,读进去之后,完全被作者的叙事功力折服了。书里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将吴孟超院士的人生轨迹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吴院士手术场景的描写,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手术过程讲述得既惊心动魄又充满智慧,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医术的极致追求。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不仅仅展现了他的辉煌成就,也坦诚地揭示了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挑战和内心的挣扎,这种真实性让这位伟大的医学家更加可亲可敬。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吴孟超院士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是对医学事业、对生命本身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在于持之以恒的奉献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评分

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触动心灵、启迪思想的书籍。《吴孟超传》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医者仁心、鞠躬尽瘁的伟大人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吴院士对待病人的态度。他不仅仅将病人视为一个个需要治疗的“病例”,而是将他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为他们带来希望。那些生动的案例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书中对中国肝脏外科发展历程的细致描摹,让我惊叹于吴院士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更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开拓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看到了个人奋斗如何能够改变历史。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命、对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吴孟超传》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对于“传记”这类题材,我总觉得会有些官方、有些说教,甚至有些枯燥。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是那么的细腻,仿佛将吴孟超院士的人生轨迹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不是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很多关于医学的术语和手术细节我可能理解得不够透彻,但作者巧妙地将这些专业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中,让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吴院士在医学道路上的探索和突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一味地歌颂,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挣扎与坚持,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觉得吴院士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医生,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普通人,只是他将这份普通人所能迸发出的极致光辉,奉献给了医学事业。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到力量,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小烦恼,还是工作中的大挑战,都能从中找到一丝慰藉和前进的动力。

评分

快递速度一般,书收到了,还没有看,期待中。

评分

《无极之路》,长篇报告文学。1988年7月11日,河北省发生了无极县13名科局级干部集体到省纪委联名状告县委书记刘日“收受贿赂,贪赃枉法”的事件。消息不胫而走,全省惊诧,省委派联合调查组赴无极县,故事由此开篇……   作者对刘日长达3年余的追踪采访是早于1987年春开始的。作品深入地描写了刘日到任后一系列惊动了上下左右的事迹。而那些勤劳质朴、善良可爱的父老乡亲的形象也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呈现。   全书始终充满悬念。当时有一句“著名的话”,说作者“剥夺了我一夜的睡眠”,因为很多人是一夜读到天亮读完的。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读者?这是难以言喻的,也许只有读者自己去体验。《无极之路》曾被称为“一出生就是经典”,问世后,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0一1991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一名、建党70周年全国党史党建优秀图书奖,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最喜欢的十本书”、首届中国青年图书节“青年喜爱的书”等5项全国性奖。全国有28个省市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省以下的地方台、军队营区广播连播的无法计算,还被拍摄成53集大型电视报告文学片,成为中国第一部被全文搬到电视荧屏上诵读的文学著作。   这部作品曾感动了无数读者,媒体称“一部《无极之路》打动了亿万颗心灵”。对文艺理论界来说,《无极之路》的出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正在出现的一个标志”。它创立了非虚构文学的崭新风格,情感与思想并臻,叙事与论述交融,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而对普通读者而言,它的动人之处仍在于它所描述的人和事,那中间涌动着真挚的情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每个在这冷漠、冰凉的当下世界感到彷徨和迷茫的灵魂,重新找到光明和力量 由人生有志已属可贵,更贵于持之以恒,若能使志向开花结果,那就更好了。吴孟超出身贫苦农家,三岁才会走路,虽先天不足,但发奋求学,立志要在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上做出大成就。他做到了。这对无数平凡人家的孩子都是巨大鼓舞。天上有一颗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吴孟超传》撰写了吴孟超孜孜不倦地救死扶伤的一生,是人物传记中一部优秀的励志书。序言/为中国人的健康而作 第1章/橡胶树下1922-1939 1 三岁学会走路 2 五岁下南洋 3 木槌上的小重 4 小小割胶刀 5 父母送我去上学 6 心里有了一个祖国 7 抗日募捐义演队 8 一个重大超越 同时期的世界 第2章/读书救国1939-1943 1 踏上回国之路 2 名师云集的昆明 3 与同济的缘分 4 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 5 狗街 6 躲空袭 7 打工助学 8 假如没有战争 9 学工还是学医 同时期的世界 第3章/上大学的日子里1943-1949 1 茶馆里的抉择 2 闯“三关” 3 中国的“辛德勒” 4 平生 第一醉 5 走与留 6 又见父亲 7 初见裘法祖 8 “一·二九”运动 9 三天三夜没离开手术室 10 我偏要当个外科医生 同时期的世界 第4章 外科医生1949-1953 1 路灯下的影子 2 郑宝琦的慧眼 3 结婚 4 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 5 都市里的两地分居 6 协和医学院 7 值得纪念的七平方米 同时期的世界 第5章/恩师1953-1958 1 要把病人背过河去 2 学习“裘氏刀法” 3 三喜临门 4 选专业 5 艰难起步 6 翻译《肝脏外科入门》 7 成功切除右半肝 8 医院来了个年轻人 同时期的世界 第6章/向肝脏外科进军1958-1962 1 三人小组 2 向解剖问路 3 美如珊瑚 4 五叶四段 5 主刀 第一例肝癌手术 6 还有那15% 同时期的世界 第7章/公社社员陆小芬1963-1966 1 别了,低温麻醉 2 女社员陆小芬 3 不可或缺的眼光 4 电影演员 5 不能忘记的前仆后继 6 一夜之间 同时期的世界 第8章/黄土高坡大课堂1966-1971 1 工人蒋声和 2 迁往西安 3 上海来的赤脚医生 4 没有无影灯的手术室 同时期的世界 第9章/世有非常之志1971-1975 1 我要回到我的阵地上去 2 “工农兵学员”杨甲梅 3 人类科研领域中的接力研究 4 一个伟大的志向 5 农民陆本海的世界之最 6 一个崇尚协作的年代 7 一个不寻常的春节 8 一个想法可以救活很多人 同时期的世界 第10章/心灵风暴1975-1982 1 蒋声和收到一封信 2 杨广顺的期望 3 一个特殊的肝癌病人 4 第一个独立的肝胆外科 5 首招研究生 6 首次登上国际讲台 7 一个真正的里程碑 8 我想报考吴孟超的研究生 9 陈训如走了 10 郭亚军来了 同时期的世界 第11影“屎宾楼”的意义1983-1986 1 四个月的女婴长了肝肿瘤 2 关联社的标题新闻 3 肝癌“二期手术”的概念 4 辗转数国求医的印尼婴儿 5 与“小不点”相遇 6 一双神奇的手 7 忙碌的副校长 同时期的世界 第12章/不仅仅是导师1986-1994 1 丛文铭的转折 2 发现王红阳

评分

同时期的世界

评分

很好,质量不错,是正版

评分

同时期的世界

评分

同时期的世界

评分

同时期的世界

评分

推荐大家都看下哈~~~~~~~~~~~~~~~~~~

评分

9 学工还是学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